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0 道试题
1 . 下图中A、B为某群落中的两个动物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3时刻A、B的种群密度相同
B.0→t5,B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
C.t3→t5,B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D.t3→t5,A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2 . 下列关于教材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研究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最好用3H标记非必需氨基酸
B.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需要用清水洗去卡诺氏液
C.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为了保证单一变量,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
3 . 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为加强对蝗虫的防治,科学家对蝗虫的种群特征、迁飞等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经界定属于不同的物种,判断的依据应是________
(2)调查某草原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一般用系统取样和扫网法相结合的方法,而不用标记重捕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图1为一种捕捉器,捕捉蝗虫时应将捕捉器尽量________(选填“远离”或“接触”)草地,在样方内以图2中________(填字母)方式捕捉蝗虫以利于准确计数。

(3)图3是某区域在若干年内发生的111次蝗灾的月份统计图。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气温、降水量变化与蝗虫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4所示。

图3、4所示模型属于________模型。据此模型分析,________是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4)蝗虫分为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类。科学研究发现当少量散居型的蝗虫聚集之后,它们后腿的某一部位相互触碰时,会释放4-乙烯基苯甲醚(4VA)引发蝗虫聚集。4VA属于________信息,该现象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随蝗虫密度的增加,释放的4VA含量也会迅速增加,进一步促进蝗虫的聚集,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蝗灾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杀虫剂大规模的喷施,而不合理的化学农药使用对食品安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根据上述研究,请提出一种合理化的灭蝗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志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其中标志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横坐标表示杀虫灯的间距),下列相关推论不正确的是(       
A.若标志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随着诱捕距离加大,标志个体占释放个体总数的比例下降
C.一定范围内适当升高杀虫灯的位置可影响杀虫效果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斜纹夜蛾种群年龄结构
5 . 生物学家研究某草原中西北狼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北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脱落,则调查值偏低
B.该西北狼种群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C.西北狼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D.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b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2023-04-11更新 | 122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6 . 科研人员对浙江太公山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内繁殖季节时鹭类的组成和筑巢高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筑巢高度(m)

池鹭(只)

白鹭(只)

夜鹭(只)

牛背鹭(只)

鹭鸟总数(只)

6-8

6

6

8

0

20

8-10

52

6

6

2

66

10-12

14

4

4

2

24

12-14

10

22

4

0

36

(1)表中数据显示,该森林群落鹭类中的优势种是__________。表中数据的获得是科研人员在林内从山脚到山顶__________(填“随机”或“在密度大的地方”)选取9块(10 m x l0 m)样方,逐个调查、统计并记录得出的。调查这些树种上某鹭类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所得数据比真实值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4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__________资源的合理利用。
(3)当不同鹭类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的重叠。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然而,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由于这两种鹭鸟在觅食时间和方向上的改变,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_,食物资源得到了较为均衡的利用,二者之间的__________关系较为缓和。
7 . 下列操作中得到的数据一定比实际数值小的是(  )
A.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选择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B.用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密集的地区取样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时,因标记物醒目被捕获量增加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算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四条边上的菌体
8 . 下图表示某人工柳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随林木郁闭度(指森林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下列相关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A.林木郁闭度较大时,调查林下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B.柳树的种植密度增大,林下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都会随之变小
C.该人工柳林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D.适宜的柳树种植密度可提高人工柳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9 . 图1为某人工林场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其主要种植的树种为柳杉速生林,其中某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如图2所示。请回答:

(1)图1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该食物网由___________条食物链组成。
(2)和自然林场相比,该人工林场更易出现赤腹松鼠种群爆发,柳杉和杉木更易遭到破坏,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可以用____________法调查赤腹松鼠种群密度,若捕捉过的下次更难捕捉,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3)图2中的2表示___________,总次级生产量为____________(用图中的数字表示)。
10 . 回答有关种群、群落相关问题。
如图为种群的三种典型的年龄结构类型。

(1)图中所示三种典型年龄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可使害虫种群年龄结构变为图中_______类型。
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研究人员对某水域水葫芦入侵前后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见如表:
调查时段物种数植物类型优势种
入侵前1100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龙须眼子菜等多种
入侵后222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水葫芦、龙须眼子菜
310浮水植物水葫芦
(3)1时段,该水域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结构;2时段,沉水植物消失,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这种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4)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面积应根据种群个体数进行调整。3时段群落中仍有龙须眼子菜,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应比2时段________
(5)在3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会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