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8 道试题
1 .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统计所捕捉的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项目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50502822
重捕501032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小
C.综合两次捕捉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2 . 调查某草原田鼠的数量时,在0.01平方千米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田鼠43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2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调查区内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只。若调查中使用的标记物比较醒目,田鼠被标记后被其天敌捕食的机会增大,则第二次捕获后计算得出的种群数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际数量。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填字母)。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只,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食物和水(不考虑疾病等其他因素),则笼内田鼠数量变化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中的曲线______

(4)若调查该草原0.01平方千米的调查区内某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应采用______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是________。在调查区内,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若某样方内部有4株被调查植物,且在上、下、左、右4条边界上,分别有2、1、3、3株该植物,则该样方中被调查植物的个体数应计为________株。
3 . 科研工作者为研究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的黑桫椤(木本蕨类植物)的生态发展及生态保护的相关问题,展开了下列研究。(在该保护区中黑桫椤主要分布于一条溪流的两侧)请回答问题:
(1)研究人员选取了10m×10m的20个样方,记录数据如下:

样带

黑桫椤个体数

平均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A

7

17

5

10

6

16

7

4

15

6

9.3

B

19

6

10

14

8

11

5

8

5

4

9.0


①研究植物种群时,样方的选取应遵循__________原则,因此上表中的样带A和B应分别位于__________,样方位置的选取采用__________(填“五点”或“等距”)取样法。
②表中数据反映的是黑桫椤的__________,测定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株·m-2
(2)在获得上述数据的同时研究者还对每株黑桫椤的高度进行了测量,并按高度划分为五组,具体划分方法及测量数据见下图。

黑桫椤的生长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增加方面,因而以上数据主要反映的是黑桫椤种群特征中的__________,从结果可以预测该地黑桫椤种群密度将__________
(3)为对黑桫椤的种群变化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研究人员还对样方中其他植物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黑桫椤种群所在的森林群落中有蕨类植物14种,被子植物113种。
①以上结果是通过对样方中所有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填“种类”“数量”或“种类和数量”)的调查,获得了该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__________数据。
②进一步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该群落中乔木层可分2个亚层,每个亚层优势物种有十几种;黑桫椤是灌木层中的绝对优势种,其下还有种类丰富的草本层。此数据反映出黑桫椤所处群落在空间上有较为复杂的_____
12-13高一下·陕西西安·期末
单选题-单选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不能受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2020-12-19更新 | 556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2-2013学年陕西省长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5 . 如图1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营养结构的模式图,图2是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生物对应图2中的哪些成分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图1若蛇取食蟾蜍的食物比例由4/5调整到1/5,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增重1 kg,人比原来多增重____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算)
(3若下图表示此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草昆虫和蟾蜍利用食物的部分过程:

a.植食动物的粪便属于图解中的________部分,能量由植食动物流向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用序号表示)。
b.图中两类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息传递等功能。
(4)为控制草原鼠害,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宜采用____________法;若连续多年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基本不变,说明该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型。
6 . 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
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
C.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多样性增加
7 . 2020年肆虐非洲的蝗灾,大量毁坏当地的草场、作物,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其罪魁祸首是一种栖息在沙漠中的短角蝗虫——沙漠蝗。蝗虫与干旱往往形影不离,俗话说“旱生蚂蚱涝生鱼”。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判断的依据是_____,跳蝻为沙谟蝗的幼虫,在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常用_____法。
(2)影响蝗灾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影响蝗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____,蝗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_____(至少答出2点)。
(3)生物防治是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防治技术。常用方法有:一是运用蝗虫信息素如促成熟信息素群居信息素等来破坏蝗虫的群集行为,以阻止其群集起飞和迁飞,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对_____具有重要作用;二是采用蝗虫的病原微生物(如微孢子虫)加以防治, 微孢子虫与蝗虫之间为_____关系;三是通过养鸡、养鸭防治蝗虫,既能减少_____,获得生态效益,又可通过养鸡养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8 . 生态护坡是综合生态学、工程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知识,利用植被对斜坡进行保护的综合技术。下图为某种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研究人员在建造海岸生态护坡前,采用样方法调查此地的植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运用此方法要注意________;群落的________是区别于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上图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柽柳、樟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3)人们通过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植被稀少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种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
(4)经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同化量(图中字母代表)如图,图中沙氏变色蜥与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__,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2020-11-27更新 | 51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三次联考(11月)生物试题
9 .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某鸟类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造成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小
B.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C.若第二营养级生物长时间大幅度减少,第一营养级物种丰富度可能会降低
D.草本植物的出现对地衣和苔藓植物的水平分布基本没有影响
2020-11-21更新 | 3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10 . 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化学防治方法
B.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C.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
D.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