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生态学家认为,一定时间内,当种群数量增加时,必定会出现临近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变动调节恢复至平均密度以适应密度限制,即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密度制约效应。按照此理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密度制约效应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
B.当条件相同时,在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与个体平均重量的乘积可能是个定值
C.种间关系尤其是捕食关系会使种群数量在变动过程中趋向恢复至平均密度
D.地震、火灾、病虫害等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不会引发密度制约效应
单选题-单选 | 较难(0.4) |
名校
2 . 根据生活史的不同,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下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 t1=N t。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回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走向绝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对策的有害生物由于个体小,寿命短,很容易被人们彻底清除
B.K对策的生物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等于零
C.X点时,K对策生物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
3 . 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
B.t3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分别为t4和t6
D.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为弱→强→弱
4 . 《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鉴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已知某池塘中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环境容纳量K是指该种群在某一环境中的最大种群数量且随着环境条件的环境而改变
B.“数罟不入洿池”的意义是为了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古代时的“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D.鱼塘中不同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2020-09-27更新 | 3135次组卷 | 23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选 | 较难(0.4) |
名校
5 . 科研小组对某生态系统中三个动物种群的λ值(出生率/死亡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其中一种动物为入侵种,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2011~2014年,种群A的数量不断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B.2016年时种群B的出生率比2015年时种群B的出生率更高
C.2011-2012年,种群C的数量呈J型增长,在2015年初达到K值
D.种群C对当地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其最可能为外来入侵物种
6 . 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2020-07-11更新 | 14219次组卷 | 73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单选题-单选 | 较难(0.4) |
名校
7 . 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 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
B.图1中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
C.图1中第10年种群数量最多
D.图2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2013·江西南昌·二模
8 . 下列有关“S”型曲线 K 值的改变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叙述是( )
A.X 轴为外界蔗糖溶液浓度,Y 轴为叶肉细胞渗透失水量,在 c 点时,用纤维素酶去除细胞壁,K 值将不改变
B.X 轴为温度,Y 轴为酶促反应的生成物的浓度,在   b 点 适当添加反应物,K 值将提高
C.X 轴为光照强度,Y 轴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生产量,在b 点适当提高 CO2 至适宜浓度,K 值将提高
D.X 轴为时间、Y 轴为某种群个体数,在 b 点改变环境条件(增大环境阻力),K值将降 低
9 . 图1、图2为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食物充足,则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为图1中的曲线I
B.若图1中的曲线II变为曲线III,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C.图2中A、B、C、D四点的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只有A、B点
D.图2中D点时,种群数量不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020·广东深圳·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选 | 较难(0.4) |
名校
10 . 某种细菌(Z)能依赖其细胞膜上的H+载体将胞内的H+排出,该过程需要消耗ATP。研究者得到该细菌H+载体结构改变的一种突变体(T),并比较了Z、T分别纯培养时细菌数量和培养液pH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T菌群呈S型增长,培养约20小时后达到K值
B.T细菌可能是H+载体功能降低的一种突变体
C.Z细菌将胞内H+排到胞外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D.Z细菌生长的培养液最适pH一定小于4.0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