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食物链和食物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3 道试题
1 .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及部分能量值(单位:J·m-2·a-1)。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____________依次传递。
(2)图中的“草→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①→肉食性动物②”________(填“能”或“不能”)表示一条食物链,判断依据是________
(3)由草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①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肉食性动物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例是________%(保留2位小数)。
(4)肉食性动物②会用自己的耳朵辨别肉食性动物①的声音,肉食性动物①会根据肉食性动物②的气味躲避猎捕,此过程涉及的信息类型有___________,由此可见,信息传递具有的作用体现在____________
2 . 兴趣小组对校园池塘生态系统进行了能量流动调查,图1表示食物网,图2为该池塘中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增重相同时,体长为2.8cm的鲤鱼比体长为4.2cm的鲤鱼消耗藻类的能量多
C.若体长为4.2cm的鲤鱼群体增加10kJ的能量,理论上最少需要100kJ藻类
D.在藻类暴发季节,投放沼虾比投放相同体重的鲤鱼控制藻类效果好
3 . 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单位为103kJ/m2·y)流动过程示意图,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图乙表示该区域发生大规模火灾后某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甲中A、B、C、D组成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渠道
B.图甲中所含食物链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自身同化能量的比值为16.7%
C.图乙A~B段决定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食物短缺造成出生率降低
D.据图乙分析,火灾后,工作人员马上采取了就地保护措施,为图乙所示生物提供了生存机会
4 .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表中是食物链A→B→C中,各种群一年内能量(单位:百万千焦每平方米年)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统计数据,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

输入的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分解者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的能量

A



65.5

3.0

15.0

41.5

B

15.0

5


0.5


2.5

c

2

0.6

1.4

微量(不计)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生态系统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____
(2)图中整个食物网中、猫头鹰占第____营养级。此图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两种成分。
(3)由表可知,输入到种群A的总能量为____百万千焦每平方米年,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____百万千焦每平方米年,能量从种群B到种群C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保留一位小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1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的箭头符号为能量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cal/(m2·年);图2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I、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图3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据图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是(       

A.据图1可知,在入射的太阳能中,大部分被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固定
B.据图2可知Ⅳ为分解者,相当于图1中的A,能够利用各营养级转移来的能量
C.据图3可知,物质在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利用
D.图3中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kg,至少消耗A约25kg
6 . 下图是某草原上部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生物就可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图中有两条捕食食物链,起点都是绿色植物
C.图中绿色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D.图中细菌属于分解者,故任何细菌都是分解者
7 . 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图乙表示该草原食草动物的捕食强度对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食草动物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B.图甲中铅元素和难降解的化合物等在草中的含量最高
C.图乙中食草动物的捕食强度超过b后,生产者就不能积累有机物
D.据图乙可知,一定强度的捕食有利于促进被捕食种群的发展
8 . 在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微塑料(直径小于5mm的含碳有机物)。它们以颗粒等形态释放到环境中,对陆地生态系统等带来不良影响,下图表示某地区部分微塑料的迁移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陆地生态系统主要以___________食物链为主。请写出图中有四个营养级的两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土壤微塑料进入植物的途径有根系吸收和_________________。微塑料进入生物群落后,微塑料对人类的影响比对其他生物更严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土壤中的部分微生物可降解微塑料,并会在其周围形成新的微生物群落。该群落与__________相互作用可形成 个微型生态系统(也称为塑料圈),塑料圈能量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塑料圈不能长期持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微塑料进入土壤后,土壤生态系统短期内未受到显著影响,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能力。
(4)请写出 条缓解微塑料污染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
9 . 如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2为d种群中不同体长个体的食性占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和d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和捕食
B.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cm的d种群个体,一定时间内a、b种群数量会增加
C.若d种群中所有个体体长均为6.5cm,则该种群同化量增加1kJ时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为10kJ
D.该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10 . “稻-鱼-鸭”是我国稻作生产的重要模式(如图1)。其中,稻田可为鱼和鸭提供捕食、栖息的空间;鱼和鸭可疏松土壤、在取食和踩踏过程中可控制杂草与虫害、其粪便可培肥土壤。研究发现,该模式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发挥稻田的生产和养殖潜力,还对缓解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1)稻鱼共生农田中存在图所示的部分营养关系,鱼与蜘蛛之间存在________关系。
(2)水稻田中常放养食谱广、适应能力强的丁桂鱼。生活在稻田中的所有丁桂鱼属于一个______
(3)在图所示“稻-鱼-鸭”生态系统中,主要利用了群落结构中的___________
(4)稻飞虱大规模爆发会造成水稻减产甚至绝收,影响稻飞虱种群数量的因素包括_________。(编号选填)
①出生率     ②死亡率     ③迁入率     ④迁出率     ⑤性别比例     ⑥年龄结构
(5)“稻-鱼-鸭”模式相比较水稻单作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有利于水稻生物量的积累,相关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答出两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