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食物链和食物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77 道试题
1 . 科研人员发现,在福岛核事故后,某些大型鱼类中放射性核素137Cs的浓度比底层鱼类和无脊椎动物高出一个数量级。下图1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图2为底栖动物和底层鱼类之间的能量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生物中能量的最终来源为____,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图2中A、B分别表示____
(2)有人认为,核废水仅对排放地及周围区域有害,不与排放地水源直接接触的地方不会受到影响,你认为这种说法____(填“可信”或“不可言”),理由是____
2 . 我国农民发明了许多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自明清时代起宁波地区就普遍存在“虫草稻一鸡鸭一鱼塘”农业生态模式,其模式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人工输入的能量和___________
(2)为了研究鱼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动态,可以用___________法调查该种鱼的种群密度。
(3)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_,在“杂草一昆虫一鸭”这条食物链中,鸭属于第___________营养级。
(4)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图中鸡鸭粪便中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填序号)所同化的能量。
(5)“塘泥肥田,秋谷满仓”体现的生态系统___________的功能。
2024-04-1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三锋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3 . 如图为遭到人类活动影响的某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可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___
(2)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据图分析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___
(3)图中所有生物___(填“是”或“否”)构成一个群落,理由是___
(4)若要研究大米草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___(答出3点即可)。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
4 . 迎龙湖水库于2008年正式投用,以花鲢的养殖为例,从鱼苗就开始养殖,主要投喂多种人工复合饲料。这些高蛋白的饵料很难被及时分解,使水体中N、P元素的含量升高,对水质的影响很大。
(1)迎龙湖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
(2)花鲢以浮游动物为主食,科研人员对花鲢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表所示(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据表分析,花鲢粪便中的能量是____KJ(cm2a)-1,从浮游动物到花链鲢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保留一位小数)。

浮游动物同化的能量

花鲢摄入浮游动物及饲料中的能量

花鲢同化饲料中的能量

花鲢粪便中的能量

花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花鲢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花鲢的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50.6

57.8

2.6

3.8

21.2

1.1

(3)在富营养化迎龙湖中种植芦苇、莲藕等挺水植物既能有效抑制浮游植物过度繁殖生长又能治理富营养化,其原理是_____
(4)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_____。(答出2点)。
2024-04-1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友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5 .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某校学生设计并描绘了体现校园特色文化的校园生态系统。下图为该校园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
(2)该生态系统体现了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的一条:______
(3)杂食性鸟与蜘蛛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为______
(4)图中属于分解者的是______,能将有机碎屑分解成______,可被植物的根部吸收,供植物重新利用。
2024-04-1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福建省百校联考高考模拟预测生物试题
6 . 《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鳌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但20世纪90年代初,江夏梁子湖区由于跟风养殖,以小银鱼的养殖为例,养殖户从鱼苗就开始养殖,主要投喂多种人工复合饲料。这些高蛋白的饵料很难被及时分解,使水体中N、P元素的含量升高,对水质的影响很大。回答下列问题:
(1)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该生态系统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体现了生态平衡特征中的____平衡。
(2)据调查梁子湖湖面总面积为220km2,假设湖内小银鱼种群的K值为22000条;则为维持小银鱼较高的产出,捕捞小银鱼时,应使其种群密度在____(填“捕捞前”或“捕捞后”)到达____条/km2。“数罟不入洿池”可保证池塘中的鱼类种群年龄结构为____
(3)小银鱼为肉食性鱼,养殖的小银鱼除饲料外还以小型的鱼虾为食。科研人员对小银鱼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表所示(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据表分析,小银鱼粪便中的能量是____kJ/cm2a。

小型的鱼虾同化的能量

小银鱼摄入鱼虾及饲料中的能量

小银鱼同化饲料中的能量

小银鱼粪便中的能量

小银鱼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小银鱼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小银鱼的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50.6

57.8

2.6

3.8

21.2

1.1

(4)在富营养化湖泊中种植芦苇、莲藕等挺水植物既能有效抑制浮游植物过度繁殖生长又能治理富营养化,其原理是____
2024-04-15更新 | 32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承德市部分高中高考二模生物试题
7 . 下列图型中,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图3为能量流经图2所示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能量的单位为kJ。据图回答问题:

(1)若图1表示碳循环,依据课本上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则甲表示______,图中一共有______条食物链,丙中B与D的种间关系是______。若该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无法恢复到之前的生态平衡,这说明______
(2)分析图3中能量关系可知,代表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是______(填“甲”“乙”“丙”或“丁”),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同化的能量。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的特点。
(3)若图1中的生产者固定了10000kJ的能量,则图中D理论上最少可获得的能量为______kJ。若图2中营养级①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3125kJ,则营养级①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
2024-04-15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平高中学(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高3月月考生物试题
8 . 稻田养鸭也可称之为“稻鸭农法”(如图),其技术要点是:先将一定数量的优质雏鸭放入稻田中,让它们在稻田中自由活动、觅食昆虫、杂草和落粒,同时为水稻提供有机肥,产生“浑水肥田”的效果;在生长期适当控制放鸭数量和频率,并在水稻成熟前将鸭子从稻田中移出,避免对水稻造成损害,进而实现水稻的高产。

   

(1)该图示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__
(2)采用“稻鸭农法”模式,稻田中增加了许多有机肥,经微生物的分解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____________(填“物质”“能量”或“物质和能量”);从种间关系和能量流动角度分析,鸭的活动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在水稻生长期,适当控制放鸭数量和频率,遵循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原理(答出一点即可)。“稻鸭农法”与常规稻田相比,“稻鸭农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4)如果要在单纯种植水稻的地区推广“稻鸭农法”,你认为应该重点向农民宣传该方法的优势是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024-04-13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高三联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9 . “稻鸭农法”模式如下图所示。在稻田中放养一定数量的优质雏鸭,不仅能觅食昆虫、杂草等,也能“浑水肥田”,进而实现水稻的高产。
(1)下图所示“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_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原因是_______

   

(2)在水稻生长期,放鸭的数量不能超过环境容纳量,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主要是_______。与常规稻田相比,由于“稻鸭农法”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3)在“稻鸭农法”模式中,鸭粪经微生物的分解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_________(填“物质”“能量”或“物质和能量”);从种间关系和能量流动角度分析,鸭的活动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的原因是______
10 . 水稻矮缩病毒(RDV)可借助叶蝉侵染水稻。研究者对三种生物的互作关系进行了研究。
(1)RDV与水稻种间关系是____;叶蝉通过取食水稻获得水稻同化的____,在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____
(2)利用携带RDV的叶蝉(带毒叶蝉)取食水稻后移除叶蝉,获得带毒水稻作为实验组;用____取食水稻后移除叶蝉,获得对照组水稻。将15头饥饿处理的叶蝉接入图1装置两株水稻的中心点,统计水稻上的叶蝉数量,结果如图2。

图2体现出不带毒、带毒叶蝉对水稻的取食偏好分别是____
(3)研究发现,RDV感染使水稻释放两种挥发性物质E和H。将叶蝉置于图3a所示的四臂嗅觉仪的中心,其中一臂连接气味源,统计一段时间内叶蝉在四个区域停留的时间,如图3b、c。

①据图3b、c分析E、H对叶蝉的作用____
②现有无法合成E的突变体甲,无法合成H的突变体乙。利用图1装置设计实验验证“RDV通过诱导水稻产生挥发性物质影响叶蝉的取食偏好”。

组别

左侧水稻

右侧水稻

不带毒叶蝉的实验结果

带毒叶蝉的实验结果

1

野生型

突变体甲

a

a

2

带毒野生型

带毒突变体甲



3

野生型

突变体乙

a

a

4

带毒野生型

带毒突变体乙



请依据图3结果,预期本实验结果____(选择字母填于表内)。
a.左侧水稻上的叶蝉数量与右侧水稻的基本相同
b.左侧水稻上的叶蝉数量多于右侧水稻
c.左侧水稻上的叶蝉数量少于右侧水稻
(4)进一步研究发现,病毒会影响叶蝉嗅觉相关基因的表达。RDV对水稻和叶蝉的影响有利于RDV在水稻间____和繁殖,这是____的结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