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广袤田野,农民群众抢抓农时,辛勤劳作耕耘;生产车间,大国工匠钻研技艺,不断破解工艺难题;科研院所,研发人员埋头攻关,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街头巷尾,快递小哥穿梭骑行,社区服务精细温馨……千行百业的繁荣,千家万户的美好,都镌刻着劳动的印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必须靠劳动来创造。神舟问天、嫦娥落月、祝融探火……中国航天之所以成就斐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广大航天人勤于钻研、精于创新。我们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构建起门类齐全、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背后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的持续付出。华夏大地上,从春耕的忙碌到秋收的喜悦,粮食稳产增收靠的是无数耕耘者挥洒汗水辛勤劳动。劳动创造价值,一个国家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要崇尚勤劳致富。

①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会一挥而就,②要靠广大劳动者坚持不懈地劳动。③亿万劳动群众勤奋工作,勇于创造。④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⑤必能在新征程上取得新业绩。⑥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⑦不仅要深入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讲好劳模故事,⑧引导人们见贤思齐,⑨还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⑩培养更多勤于劳动、热爱劳动、基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1.作为一篇评论,开篇画线部分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请分析文章第二段的内容结构。
3.文章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包括标点、成语、语句),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不得改变原意。
2024-03-03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上引用的这句诗,意在指出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必将焕发新生,这一引文来自刘禹锡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句诗,诗人以“沉舟”“病树”“春”作比,虽有所惆怅,却又相当达观,表现出了强烈的乐观进取精神,显现出豁达的襟怀。

刘禹锡的豁达,源自他对天人关系的哲学认知——“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人间并非完全由自然“天命”掌控,人与自然亦并非完全没有关联;人作为天的一部分,和其他客观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因各有其特殊的功能胜过对方,所以天与人互有取胜的地方。刘禹锡既肯定了“天之能”,大自然的规律及其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他也高度认同“人之能”,在大自然面前,人不是消极适应的,而是能通过积极主动作为的努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人胜”的目标。刘禹锡进一步揭示了“人之能胜天之实”的问题,即人之所以能胜天的根据和实质在于,自然界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人通过生产活动掌握了客观事物的“数”(规定性)和“势”(必然性),人要始终抱有进取之心,尽力改变不合理的现状。

历史上,由自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在部分地区或个别国家盛行是很常见的;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传染病在国家或洲际之间扩散亦时有发生。今天,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肆虐,我国率先以行之有效地大范围成功防治范例说明,战胜这一共同“敌人”当为期不会很远。在后疫情时代谈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更为紧迫。“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类自身活动和疫情传播之间紧密关联,因此必须把人与自然的互动规律放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去认知、把控。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挑战,凸显了全球治理存在的短板。”新冠病毒本身及其扩散有独特性,但假以时日,人类一定能认识并取得防控之“胜”;而当下立即能控制或本应做得更好的是人类自身的政策或行为。在疫情中,受到最大冲击的,除了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命之外,还有全球化时代人类赖以生存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后疫情时代固然需要调整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但是否就意味着推倒重来?恰恰相反,事实说明,该强化的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该加强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协调整合以及诸如二十国集团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功能。对于全球疾病大流行的防范应对,只能通过构筑全球抗疫防火墙,“提高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来完成。

后疫情时代,各国人民只有携手努力,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开放包容,坚持互利合作,共济相助,共同探索发展新路径,即“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完善治理架构,才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局面,才能真正实现世界的“凤凰涅槃”。

(摘编自朱康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光明日报》2020年12月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说明既要重视“天”,也应重视“人”,并协调好二者关系。
B.历史上自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在国际或洲际盛行很常见,但只要防治得当,也能战胜疫情。
C.疫情的暴发和肆虐,首当其冲的是健康和生命,接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D.我国率先大范围成功防治疫情是因为加强了联合国、世卫组织等国际组织协调合作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首句引用诗句,结合现实,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诗句的赏析内容,为下文张本。
B.第二段从天人关系的哲学认知角度,阐述了现实观照意义,也为本文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C.后三段的论述有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有事例和引用的论证,有问题的分析和未来的展望。
D.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的赏析内容,意在告诫切勿沉浸在个人或社会的伤病过往中,应振作精神,豁达襟怀。
B.天人关系中,人定胜天是因为人在生产活动中把握了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C.当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与人类认知自然规律以及人类自身的政策行为分不开。
D.后疫情时代,只要全世界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完善治理架构,就能实现世界的焕发新生。
2021-02-0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又称之为农历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实际上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也是迈向美好生活的起点。在传统的年节文化中,年节用品是传承年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意识形态下的年节文化以物质形态的表现方式展现在大众眼中。

研究分析年节文化,以达到将传统年节文化融入文创产品设计当中的目的,对于中国传统年节文化的延续以及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年节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使得大众对年节文化产生浓厚的记忆共鸣和情感共鸣,重新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年节文化的重视,同时也让文创产品这一新时代的设计产物成为维系人与人、人与年节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媒介,增强大众对年节文化的认同感,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全球的角度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据世界文化产业创意中心介绍,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消费低、污染少等特点。促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因地制宜,突出东方文化中国创新,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文化强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产业强国,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只单单处于概念层面。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应着眼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政策环境的放松。

国内文创产品设计经常会犯以下错误:文创产品的设计方向是偏向于摆件、挂饰,且过多地关注美观,而没有注重产品的实用价值;市面上许多产品往往牵强附会,将文创元素生搬硬套到设计中去;一些文创产品把相关、不相关的设计元素全部叠加在一起,做一些和设计无关的举动,毫无美感可言;有些文创设计一味地追求创新,做一些不合常理的推测,使得文创产品违背了设计的初衷;有些文创产品动不动就采用金银色、龙凤形象以制造雍容华贵的感觉,而没有注重文化本身的淳朴特质。

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可以使我们在文创产品设计中更充分地运用其内涵设计相应的产品创作形式,将设计理念传达给消费者,从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广大优秀文创设计在创作过程中都有以下体现: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创产品传递给大众的不仅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通过外在形式所赋予的内在精神,文创产品的使用功能决定了产品的外部形态和外部性能,产品的外部形态要服务于该产品的精神内涵。

审美与功能的统一。功能性是产品最基本的属性,是我们设计产品时应考虑的第一因素;审美是通过产品的外在表现获得的视觉感受,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品质和价值的追求,产品基础的功能性得到满足后,人们也就对美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设计师设计水平的要求就越高,只有将美学感受和功能性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才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最佳设计。

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我们在年节文化文创产品设计时应该坚持民族文化方向,赋予产品新的形式,让它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入国际舞台。

中国传统节日年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设计中最不可忽视的文化底蕴,通过对年文化节日的图形符号设计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以收到传承传统文化的效果。将传统的年节形式部分继承并加以新的设计语言进行创新设计,使得传统年变成现代年

(摘编自李利娜《锦绣·浅析年节文化符号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年节用品将意识形态下的年节文化以物质形态的表现方式展现在大众眼中,年节文化就靠它来传承。
B.年节文化文创产品应该成为维系人与人、人与年节文化之间关系的媒介,增强人们对节日文化的认同感。
C.文化创意产业消费低、污染少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速度是缓慢的,目前全球的文创产业发展仍属起步阶段。
D.只要着眼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政策环境的放宽,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就会改变目前的局面,实现强国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在论述年节文化之前先从农历新年和年节用品的历史地位写起,开宗明义引出话题。
B.文章从全球和现实两大角度切入,深入剖析了当前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
C.文章列举的国内文创产品易犯错误和广大优秀文创设计的表现对比鲜明,使得论证严谨有力。
D.末段再次指出在文创产品设计中恰当运用年节文化符号的文化价值,观点明确,极富感召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研究分析了年节文化,才能在传统年节文化融入文创产品设计当中创新我国的传统年节文化。
B.我国文化有自己的特点,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创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
C.年节文化创意产品需要注重产品的实用价值,文创元素要能自然融合,要能凸显文化的淳朴特质。
D.我们的文创产品要做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即以坚持民族文化为前提,赋予产品新的形式。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问题之一在于,依托现代性知识型的生成而产生的具象而精致的身体审美感性如何与逐渐被挖空和风干的中国古典心性传统重新接通。当来自现代性传统的交响乐、芭蕾舞、话剧、油画等不断挤压古典式琵琶、戏曲、水墨画等的生存空间,并迫使其面向现代性而寻求转化时,由此产生的新的身体审美感性又该如何去与业已变得水土不服、气息奄奄的中国古典式心性传统相匹配呢?显然,中国古典式心性传统本身的现代性转化也同样变得重要而又急迫了。中国人的现代性身体感性文化必须和只能与中国人的现代性心性文化相匹配。蔡元培在“五四”时期倡导“美育代宗教”时的致命疏忽在于,多满足于身体感性的现代性转化而少关注心性传统的现代性转化,而后者更具重要性。

今天,在追究这类问题时,不妨重温六朝宗炳《画山水序》的观点:“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宗炳在此倡导的“应目”“会心”和“畅神”三环节的整合相应之说,在清代叶燮的主张“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中获得回应。在宗炳与叶燮两人之间略作比较,“应目”与“感于目”“会心”与“会于心”之间单从字面上看是无甚差别的,只是宗炳的“畅神”显示了对一种积极的深层心灵至乐的发现和肯定。

这使我想到,美学在当代要继续处理现代中国悬而未决的问题:中国人的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如何完美融合?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在当代可以成为一门身感心赏之学,实现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融合。冯友兰指出:“哲学底活动,是对于事物之心观。……艺术底活动,是对于事物之心赏或赏玩。心观只是观,所以纯是理智底;心赏或赏玩则带有情感。”这里被叠用的“心赏”与“赏玩”,实际上正是指心灵的情感游戏,与康德有关想象力的自由游或之说相通。艺术作为心赏,在这里应是指一种在身体感觉中满足心灵提升需要的自由游戏。这里的身体感觉是说,当前全媒体时代或互联网时代为满足人们的身体感觉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技术条件,致使人们无节制地冒险持续开发并放纵自己的身体感觉的满足。而这里的心灵鉴赏则是说,正由于此,人们诚然必须依靠身体感觉去证明自己,但更需从身体感觉层面升华到心灵鉴赏层面,直到回归于心灵的宁静。由此可以获得美学存在的当代理由:通过美学去探究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问题,也即透过身体感觉而实现心灵归于宁静的途径。

这种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在当前具有必要性。张世英发现,现代西方艺术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重感官美,声色之美;另一个是“为艺术而艺术”,重视声色之美,可是单纯感官娱乐没有深层内涵。这为西方后现代艺术所批判,强调艺术要深入生活里面。但后现代艺术完全丢掉感性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针对这种偏颇,他提出一种主张: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就是艺术、文艺要深入到生活里面去,要和现实相结合。生活艺术化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到艺术水平,生活要超越现实。”他主张讲声色之美,但声色之美也要看它背后有没有精神支撑,有没有背后的意义,有没有它深层含义,“艺术生活化既不能离开感性美,又要讲精神境界的支持,这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这就是说,一方面艺术要从现实生活的沃土吸纳生气,另一方面生活要按艺术的精神境界去提升。这等于就美学中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之间的协调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在当前全媒体时代或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美学更需要探索出从身感而上升到心赏之境的途径。

(摘编自王一川《通向身感心赏之学》)

材料二:

中国当代美学建构的理论来源或根据大致有四个: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如实践美学、客观美学等;第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如直觉美学、生命美学、超越美学、体验美学等;第三,现代西方心理学、艺术中心论,如心理美学、艺术美学、否定美学等;第四,中国传统哲学,如意象美学、伦理美学、和谐美学、和合美学等。

中国当代美学只能或应当是新实践美学,即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出发,以完整的人为目的,充分吸纳现当代中外美学的优秀成果和中国古代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观念建构的新实践美学体系。新实践美学也可称为人生美学。这一美学既克服实践美学的唯理性倾向,又克服了后实践美学的非理性的倾向。这一美学将使完整的人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在这一美学体系中,审美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又表现为层次的差别。基础层次呈现为感性的形而下的意象状态,最高层次则显现为理性的形而上或超越性的境界状态。这里的“境界”既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之意,又有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之意,更有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本真”之意。

(摘编自邹其昌《对当代美学问题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身体审美感性伴随现代性知识型的生成而产生,它需要与中国古典心性传统相接通,才能既有身体感觉的满足,又有心灵的提升。
B.身感心赏之学在当代仍然有存在的理由,因为当前中国人的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相脱节,人们只追求感官享受而忽视心灵提升。
C.文章提倡艺术生活化,就是说艺术必须深入生活,要从现实生活的沃土里吸纳生气,同时要按照艺术应有的精神境界去提升生活。
D.邹其吕认为,在新实践美学体系中,审美具有层次的差别,基础层次呈现为理性的形而上的意象状态,最高层次体现为超越性的境界状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体感性和心性传统都需要向现代性转化,蔡元培倡导“美育代宗教”注重身体感性的现代性转化而较少关注心性传统的现代性转化。
B.宗炳所说的“畅神”是欣赏活动中深层的心灵至乐,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愉悦,单纯追求声色之乐的身体感觉无法达到这样的审美境界。
C.王一川强调,当代美学要探究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问题,目的是鼓励人们要做到身心一致,奋发有为积极向上,防止人格分裂。
D.审美活动中,如果仅仅追求声色之美,那是形而下的意象追求,只有通过声色之美而感悟到背后的精神力量,才是形而上的境界追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真正属于“心灵鉴赏”的一项是(     
A.鉴宝现场,专家当即为群众的每一件文物报价。
B.看油画《父亲》,仿佛闻到人物身上的烟叶味。
C.看电影《三打白骨精》,为六龄童的演技叫绝。
D.看科幻电影,对人说:“全是编的,莫当真。”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身感心赏之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作品和疾病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疾病,便没有文学。疾病对文学来说是隐喻与象征,文学不可能将疾病作为疾病本身而接纳,正如没有将疾病作为疾病本身而接纳的人生。疾病会在任何层面上改变人生,正如疾病在文学的叙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阐释和转变的功能。也正因为此,疫情和社会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关于疫情的话语观念是文学应当格外关注的。

出于对病毒的恐惧,人们需要将它化为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对象,让其成为自己群体之外的另一群人的责任。因此,无论是客观上,还是在话语层面,传染病的特征都要求着某种群体的关联性。与其说这是一种策划好的阴谋论,不如说这是出于恐惧的人性本能反应。传染病的攻击途径完全是借助于人性中的温情行为,比如交谈、聚会、抚摸、亲昵,因而防治病毒的方式是与人性的特质完全相反的。在病毒的阴影下,除了生物学方面的探索研究,未来的人类社会将加速向虚拟世界发展和转移。人们的身体愈加远离彼此,但人们的情感与思想会离得更近,更近并非意味着亲密,甚至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彼此裹挟的困境。

疫情也廓清了个体与社会的思想状况:如何建构自我的主体,如何处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恰恰对应于它们的反作用力——个体性的疾病与群体性的瘟疫。疾病及作为其结局的死亡,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不同的疾病类型,让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不同方面。传染病,让我们直接面对人的社会属性;外伤,让我们直观看到身体受到伤害后的残酷性;癌症,显示生命系统本身所出现的障碍,是一种生命系统的限度性结局。没有任何东西像疾病这样能使人完全深入地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认清生活的真实境遇。因为疾病,我们自以为完全属于自己的可以灵活移动的身体,终于跟社会价值观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密切的关系,我们真切地意识到,身体的自由原来是如此有限而脆弱。这恐怕会带来一场话语的变革。

瘟疫是病毒与人体细胞、组织的一场战役。但如果仅限于这个说法,显然太空洞,我们需要了解其中的细节。比如,冠状病毒原本是寄居在蝙蝠身上,经过变异后用它的冠状触手与人类细胞ACE2蛋白触手发生关联,从而钻进了细胞内部,把它的RNA放置到了细胞核里,从而攻陷了细胞,复制和生产出了更多的病毒。大量病毒从死亡的细胞中冲出来,开始攻击更多的细胞,免疫系统被遽然激活,人体面临着炎症因子风暴……我们在描述与生命相伴随的疾病的时候,就有了一种全新的话语方式。这既不是纯科学的,也不再纯然是人文比喻似的主观描述,它是基于目前生物学所呈现出的一种“模糊近似”的形象化现实。这种科学与人文杂糅的话语方式,或许会成为未来文化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瘟疫不再是一种恐怖神话,而是一种理性可以理解的事物,尽管这种事物依然给我们输送着恐惧。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话语在文化表述中的分量会加大,但所谓的“高科技”也愈加显现出它的局限性。我们在人工智能、5G、自动驾驶等等科技背景下,感受到的人类科技已经创造了魔法般的奇迹。但一场瘟疫,与几百上千年前的瘟疫一样,轻易就给“科技社会”以致命一击。这让我想到爱因斯坦说的一句名言:“在生物面前,我们的科学技术就像原始人一样。”如何理解人类的生命,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话语最为关键与核心的问题。

(摘编自王威廉《瘟疫、文学与话语变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病跟文学密不可分,在文学中是一种隐喻和象征,在叙事中承担着阐释和转变的功能。
B.出于对病毒恐惧的人性本能反应,将拉大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加速社会卷入虚拟世界。
C.生命系统本身的障碍和局限,是让自我的个体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发生密切联系的直接因素。
D.在描述疾病的时候,用一种科学与人文杂糅的全新的话语方式,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疾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论证应当关注疫情所带来的文学话语变革。
B.文章在论证疫情对个体及其关系的影响时,使用了传染病、外伤、癌症等举例论证的方式。
C.文章引入对瘟疫发生过程较为空泛地话语表述,是为了突出全新话语方式在未来的重要性。
D.文章末段主要论证了高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瘟疫仍可以暴露科技话语的局限性与落后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文学作品和疾病有着复杂、密切而虚指的关系,所以导致疫情和社会的关系也很复杂。
B.人类社会向虚拟世界发展和转移,有利于对病毒进行防治,但会面临身心彼此裹挟的困境。
C.全新的话语变革能让疾病脱下隐喻的掩护,有利于人们理解病毒,消除人们对病毒的恐惧。
D.创造了魔法般奇迹的科学技术在瘟疫面前,不堪一击,其产生的话语因为缺少细节而无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