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一课

叶圣陶

上课的钟声叫他随着许多同学走进教室里。他手里拿着一个盛烟卷的小匣子,里面有几张嫩绿的桑叶,有许多细小而灰白色的蚕附着在上面呢。他将匣子摆在书桌上——两个膝盖便是他的第二张桌子。他开了匣盖,眼睛极自然地俯视,心魂便随着眼睛加入小蚕的群里,仿佛他也是一条小蚕:他踏在光洁鲜绿的地毯上,尝那甘美香嫩的食品,何等的快乐啊!许多同学,也有和他同一情形,看匣子里的小生命的;也有彼此笑语,忘形而发出大声的;也有离了座位,起来徘徊眺望的。

冷峻的面容,沉重的脚步声,一阵历乱的脚声,触着桌椅声,身躯轻轻地移动声——忽然全归于寂静。他看见那位方先生——教理科的——来了,才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那个储藏着小生命的匣子,现在是不能拿在手中了。他乘抽屉没关上,便极敏捷地将匣子放在里面。

他手里不拿什么东西了,他连绵的、深沉的思考却开始了。他预算摘到的嫩桑叶可以供给那些小蚕吃到明天。便想:“明天必得去采,同王复一块儿去采。”他立时想起了卢元,他的最亲爱的小友,和王复一样,平时他们三个一同出进、一同玩耍,连一歌一笑都互相应和。

一种又重又高的语音振动着室内的空气,传散开来,“天空的星,分做两种:位置固定,并且能够发光的,叫做恒星;旋转不定,又不能发光的,叫做行星……”

这语音虽然高,送到他的耳朵里便化而为低——距离非常远呢。只有模模糊糊、断断续续的几个声音“星……恒星……光……行星”他可以听见。他也不想听明白那些,只继续他的沉思。“卢元几天没来上学了,他母亲说他跟了一个亲戚到上海去了。我不知道他现在做什么。”他这么想,回头望卢元的书桌,上面积着薄薄的一层灰尘,还有几个纸团儿、几张干枯的小桑叶,是别的同学随手丢在那里的。

“……热的泉源……动植物……生活……没有他……试想……怎样?”方先生讲得非常得意,冷峻的面庞现出不自然的笑,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停了一会儿,有几个学生发出不经意的游戏的回答:“死了!”“活不成了!”“它是我们的大火炉!”语音杂乱,室内的空气微觉激荡,不稳定。

他才四顾室内,知先生在那里发问,就跟着他人随便说了一句“活不成了!”他的心却仍在那条眠羊泾。“……北极……南极……轴……”梦幻似的声音,有时他约略听见。忽然有繁杂的细语声打断了他的沉思。他看许多同学都望着右面的窗。他跟着他们望去,见一个白的蝴蝶飞舞窗外,两翅鼓动得极快,全身几乎成为圆形。一会儿,那蝴蝶扑到玻璃上,似乎要飞进来的样子,但是和玻璃碰着,身体向后倒退,还落了些翅上的白鳞粉。他就想:“那蝴蝶飞不进来了!这一间宽大冷静的屋子里,倘若放许多蝴蝶进来,白的、黄的、斑斓的都有,飞满一屋,倒也好玩,坐在这里才觉得有趣。我们何不开了窗放它进来。”他这么想,嘴里不知不觉地说出“开窗!”两个字来。就有几个同学和他唱同调,也极自然地吐露出“开窗!”两个字。

方先生梦幻似的声音忽然全灭,严厉的面容对着全室的学生,居然聚集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放弃了那蝴蝶。方先生才斥责道:“一个蝴蝶,有什么好看!让它在那里飞就是了。我们且讲那经度……距离……多少度。”

以下的话,他又听不清楚了。他俯首假作看书,却偷眼看窗外的蝴蝶。哪知那蝴蝶早已退出了他眼光以外。他立时起了深密的相思:“那蝴蝶不知道哪里去了?倘若飞到小桥旁的田里,那里有刚开的深紫的豆花,发出清美的香气,可以陪伴它在风里飞舞。它倘若沿着眠羊泾再往前飞,一棵临溪的杨树下正开着一丛野蔷薇,在那里可以得到甘甜的蜜。不知道它还回到这里来望我吗?”他只是望着右面的窗,等待那倦游归来的蝴蝶。梦幻似的声音,一室内的人物,于他都无所觉。时间的脚步本来是沉默的,不断如流地过去,更不能使他有一些辨知。

窗外的树经风力吹着,似乎点头、似乎招手地舞动,那种鲜绿的舞衣、优美的姿势,竟转移了他心的深处的相思。那些树还似乎正唱一种甜美的催眠歌,使他全身软软的,感到不可说的舒适。他更听得小鸟复音的合唱,蜂儿沉着而低微的祈祷。忽然一种怀疑——人类普遍的、玄秘的怀疑——侵入他的心里,“空气传声音,先生讲过了,但是声音是什么?空气传了声音来,我的耳朵又何以能听见?”

他便想到一个大玻璃球,里面有一只可爱的小钟。“陈列室里那个东西,先生说是试验空气传声的道理的:用抽气机把里面的空气抽去了,即将球摇动,使钟杵动荡,也不会听见小钟的声音。不知道可真是这样?抽气机我也看见,两片圆玻璃装在木架子上,但是不曾见它怎样抽空气。先生总对我们说:‘一切仪器不要将手去触着,只许用眼睛看!’眼睛怎能代替耳朵,看出声音的道理来?”

他不再往下想,只凝神听窗外自然的音乐,那种醉心的快感,决不是平时听到风琴发出滞重单调的声音的时候所能感到的。每天放学的时候,他常常走到田野里领受自然的恩惠。他和自然原已纠结得很牢固了,那人为的风琴哪有这等吸引力去解开他们的纠结呢?

“……”他没有一切思虑,情绪……他的境界不可说。室内动的生命重又表现出外显的活动来,豪放快活的歌声告诉他已退了课。他急急开抽屉,取出那小匣子来,看他的伴侣。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

(选自叶圣陶《教育小说》1921年4月30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篇对课前教室内的学生状态进行了描写,着重表现了学生们活泼快乐的一面,这与后文方先生出场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B.小说将先生的讲课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交织在一起,目的是以老师的严肃认真负责,衬托学生们的顽劣和厌学。
C.“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中,“摇曳尽致”一词饱含了作者采用讽刺的手法,说的是反语,并非是对方先生的肯定和赞许。
D.“……上面积着薄薄的一层灰尘,还有几个纸团儿、几张干枯的小桑叶,是别的同学随手丢在那里的。”一句描写细腻,体现了孩子敏感、富于情感的心理特点。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不同时段学生的表现,对比鲜明,思路清晰,结构紧凑。
B.小说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但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看似荒唐可笑,实则发人深省。
C.全文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构思全篇,使得作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
D.小说在平淡无奇的描写中,展现了一幅脉脉温情的师生日常画卷,能唤起读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3.本文对老师的教学过程着墨并不多,为什么题目叫“一课”?请结合文本分析。
4.如何理解“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这句话的含义。
2020-11-22更新 | 3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

①乡民爱戏,常常在夜幕即将垂帘的黄昏时分凑在一起胡喊。烦恼和沉重总是很短暂,劳作之余,乡民对日常生活的期望没有城里人高,只要有戏看,想不来的问题便永远不再去想。热爱,赋予了活着的意义。当一个村庄在空地上搭起戏台子时,村庄里的普通农妇走起路来便如同踩着棉花,腰肢如柳叶,风不来自个儿就摆了,优美地走在村街上,似乎嗓门也比往日响亮了,“唱大戏了,来咱村看戏啊!”

②我对乡村的记忆是从舞台开始的。在我还看不懂戏的日子里,只要看到灯光照亮,人影晃动,便感觉到一股活力四处洒落,那些声音,纷纷扬扬地落在乡民身上,他们无比快乐的笑容感染了我。

③民间有“无庙不成村”之说,有庙又必有戏台,无戏台不成庙。我还记得和村庄里的大人们一起去庙里看戏,台下人头攒动,是一张张凝神上望的脸。戏台上,生旦净末丑,正演绎着一场沧桑岁月的人间大戏,让人们感受着人生的喜怒哀乐、生死荣枯。他们为生欢呼雀跃,为死悲从中来。一段哭腔唱得入心入骨地疼,唱得好呀,戏到此时不是演了,是唱,五音六律揪扯得人心战栗

④我极喜欢看野台子的戏。一场热闹,平地而起,又骤然而歇。在这里,排除了神的干扰,可以进入真实的民间。

⑤我反复回忆童年时期的那些夜晚。等不到傍晚,地里的壮汉便急急收起农具匆匆往家里赶。他们从大地的深处起身,转过身子,那样的不约而同。盛热的空气里有虫子擦着草尖飞翔,暮色斑驳迷幻。匆匆一口饭,大人和孩子们齐齐聚在了村口,一条土路拽着所有人的心。所有人的心澄明如镜,有一种洗礼后的神秘感。一行人前前后后挨挤着,小孩挽着大人的胳膊,一轮明月升到孩子们仰望的高度,远山肃穆,它凝聚着山外的声色犬马。走上山顶,远远看见了野地里的台子,灯光还没有点亮,月明在山尖上,黄土小路有微风的暖痕,一路上话都不敢多说,怕话多了耽误行程。

⑥围绕着戏台周围有许多零嘴,孩子们向大人要了钱买了占嘴的零食,匆匆拽着大人的衣角往舞台前挤。一个女演员,腰肢纤细,头戴花冠,袭一件镶边水红绣花长裙,在戏台当中走台,女演员无视台子下的观众,水袖飞舞,台步走得欢实。

星光与夜鸟的鸣唱在彼此胸腔汹涌,那时间,我们觉得大地上的声音开始乱了,人影晃动,苍蝇拍翅、蚂蚱蹬腿,都显得激动异常。村口的老槐树黑黑地站在夜幕里,横杈上落着一层来看戏的乌鸦。

⑧戏就要开始了。

⑨我们在台前乱跑大叫,不时掀起幕布看台子上的人搬布景,都是穿好戏装的龙套生,没见有主演搬布景。刚才那个穿水红长裙的女子在侧幕旁吊嗓子,咿咿呀呀,兰花指翘着,不时指出去收回来,在自己包好的头上摁摁鬓花。开戏前的几分钟里她就那么精心地装饰着自己。我们叽叽喳喳乱叫,吸引得演员走过来,瞪着眼把我们轰下舞台。各自跑往父母身边,拉着父母的手说:“看见了,看见了。”大人们要孩子们讲讲看到了台子上有什么。有调皮一些的娃娃就扭捏着模仿幕布后的表演,捏着嗓子咿咿呀呀学后台人。这时候准备演出的铃声响了,大人们用尖利的噪音呵斥自己的娃娃,咳嗽声和互相打趣声弥漫于台下的人群。

⑩突然炸起一阵锣鼓家伙响,台子下的热闹和混乱被震得鸦雀无声

大幕徐徐拉开,演员踩着台步上场。台上台下的距离一点也不遥远。台上的唱念做打,算不得炉火纯青,却也生动活泼。瞬息万变的浪漫爱情,还来不及留恋追怀,便徒生变故。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长,都能让台子下的观众撒一把悲情泪水。

历史被放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真假都不重要了。观众早已熟悉了演员的表演,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心里都清楚。演员胆敢偷懒作假,台下的嘘声起了,口哨声起了,鼓倒掌是高级待遇,或是石头蛋子飞上台,或是给你起一个外号,立马叫响,看你敢不敢瞎对付。

夜戏结束时,有些意犹未尽,瞌睡虫早被赶到了九霄云外,不舍得回家,我们挤在戏台后看演员卸妆。凡士林和油彩味儿扑面而来,大裆裤忽闪忽闪晃荡,大家使劲儿辨认演员核对角色。

走吧,杀戏了。

脚踩着地,心往上飞。

将来谁家能出一个唱戏把式就好了。谁家有那福分呢?挨着户数过去也找不着苗头。笼罩在无奈的气氛之下,有人转移了话题,议论演员的扮相,走着走着没话了,话断在了半路上。

一条小路直达村庄,月亮钻进云层,山野像巨大幕布,把一切罩在其中。

远望村庄有灯光亮着,路在七弯八拐中,像村庄扯开生长的身子,又像时光的投影。村庄最老的老人在村口上站着,黑树桩一样,如果不是手里提着的灯笼,夜色中看不出人形。

他多么想听看戏回来的人说说都唱了啥戏,可是没有人支应他,他孤单的影子加深了夜的浓重。

有人吼他:“咋这时间还不睡?快回睡!”

㉑夜收尽了人声和呼吸。

㉒他嘟囔了一句:“天不怜老,活生生叫我看不动戏了。”

㉓只要戏还活着,乡民们明天照样不敢耽搁了看戏。新的一天,在某个看不见的地方,正在形成一台戏。在人间,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

(取材于葛水平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声音,纷纷扬扬地落在乡民身上             纷纷扬扬:起伏飘荡,持续不断
B.五音六律揪扯得人心战栗                              人心战栗:心惊胆战
C.远山肃穆,它凝聚着山外的声色犬马             声色犬马:热闹繁华的生活
D.台子下的热闹和混乱被震得鸦雀无声             鸦雀无声:没有一点声息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细致描写普通农妇得知有戏可看的由衷喜悦,村民爱戏之心得以一窥。
B.村民提前收工,赶路,等戏开演,一场夜晚的野台子的戏牵动人心,铺写饱满。
C.文章以多处夜色描写渲染看戏环境,而第⑤段的描写突出表现乡民看戏的轻松。
D.文末写最老的老人想听人讲唱了什么戏,升华了村民对戏的感情,强化了主旨。
3.结合文章,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
①匆匆一口饭,大人和孩子们齐齐聚在了村口,一条土路拽着所有人的心。
②星光与夜鸟的鸣唱在彼此胸腔汹涌,那时间,我们觉得大地上的声音开始乱了,人影晃动,苍蝇拍翅、蚂蚱蹬腿,都显得激动异常。
4.结合全文,请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
2020-04-30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