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9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塘的礼物

汤成难

①下一站是巴塘,这是川藏交界的县城,过了巴塘,便进入西藏。傍晚的太阳仍然辣辣的,照得道路一阵发白,两侧没什么植被,只有稀疏的紫红色荆棘,荆棘后面竟有些毛色灰黑的山羊。几座低矮的平房,由石头垒成,散发出颓败气息。

②突然,货车一个急刹,车头猛地往前一挫。他摇开窗,伸出脖子,冲外面大吼一声。拦车的是个老太,跑到路中央来了,显然没有太多经验。老太也被吓到了,哆嗦着举起手上的东西向他示意。她编了两条细长辫子,在脑后会成一根,脸呈酱紫色,竹节一样粗糙的手抱着一件绿色毛衣。她要他帮忙将毛衣捎给她拉萨的儿子——这是他从她含混杂乱的发音里捕捉到的。拉萨、茶馆、吉尔(也有可能叫加尔),除此,什么也没听懂,也不想听懂,因为他不愿帮忙。他已习惯不与人说话,舌头由于长期没有音节的敲击而变得笨拙迟钝。但她并没让开,执拗地挡着车头。

③此时,那件绿色毛衣正躺在座椅上。毛衣是用旧毛线织成的,大概又添了年份,颜色有些灰暗,倒像是秋天的牧场,草色有颓败的萎黄。毛衣很小,极短,针法也不好,坑坑洼洼,一处居然有个蚕豆大的洞,可能是织漏了。胸口处织了一朵花。他把毛衣撑开,从里边掉下一张纸片,巴掌大小,上面写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字。他凑到窗口看,是地址和人名,字太丑了,像小学生写的。他把纸条揉成一团,刚要扔出去,觉得不好玩,便摸出打火机,将纸条点燃,看着火苗将那些字一一吞没。

④到邦达镇时,他还故意将毛衣落到面馆,可又被老板娘送出来塞回给他。再次上车后,毛衣就正式和抹布为伍了。在后来的行驶中,他常拿它抹挡风玻璃上的水珠,擦仪表盘上的灰尘。过亚口的“九十九道拐”的时候,车子化油器被沙子堵住了,他用那件毛衣摁住化油器进气口,增加吸力来疏通油道和进气管;遇上暴风雨,从“通麦坟场”死里逃生后,顺手抄起擦汗的也是那件毛衣;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原本摊在膝盖上的抹布毛衣又自然地被掖在了胸前,身体立即感到丝丝缕缕的温度;玻璃摇不到顶了,他急中生智,将毛衣塞在缝里,顿时暖和多了。

⑤在逐渐温暖的驾驶室里,他突然想起一个曾搭乘过的男孩。从巴塘一直搭乘到拉萨,男孩和他一样沉默,总是一言不发看窗外。夜里,男孩在货车上借宿,睡在两张座椅上,瘦小的身体蜷着,翻身时轻轻地挪,尽量不发出一点响动。他觉得男孩一定没睡着,但彼此都没说话,狭小的驾驶室里只有他们轻微的呼吸。后半夜下雨了,温度越来越低,他故意将被子拖挂到座椅上,让被角盖在男孩身上。这一夜对他来说感觉很奇妙——是的,奇妙,他想不出更准确的词来形容。他想起小时候走夜路的场景,常常是天黑后翻过大堤去陪在渡口的爷爷。去大堤的路,两侧种着胡桑,矮矮的,像鬼祟。他总是在最害怕时,听到大堤上爷爷哦哦哦地唤他名字。爷爷是个哑巴,这是他唯一能发出的音节。之后的整个夜晚,都是极其安静的,他也尽量不发出更多响动。现在,他想起那间棚屋,想起爷爷,还有搭乘过的男孩,想起那些格外安静的夜晚。

⑥前边路况好了,他用力踩油门。风在窗外呼啸,篷布、绳索,以及卡在缝里的毛衣,都发出奇怪的叫声。突然,啪——毛衣飞出去了,落向黑暗。踩油门的脚一松,心里动了一下,像小石块激着水面。他愣了好一会儿,但没有停车,他急需赶路。可是,心里突然有点空,仿佛他这趟拉的仅仅就是这件毛衣。

⑦到达拉萨是在两天后。走在街头,看到一间间茶馆,他突然对吉尔其人充满好奇。他开始一家家地去询问,是否有从巴塘来的叫吉尔的大男孩……

⑧面前的小伙子正冲他笑,牙齿雪白,眼里有亮闪闪的光,像一小团火。我叫德吉。总是有货车司机来这儿找我呢,他们是给我捎东西的。我家人会让货车捎东西来。他们给我捎过鞋,捎过帽子,还捎过糌粑。有一次,给我捎来一只手套,一只左手的、兔毛的,真的,你肯定不信,怎么会是一只呢?我后来问家里人,就是一只,我们的牧羊犬捉住一只兔子,兔子不大,只能缝一只手套,他们等着再捉到兔子缝另一只呢……

⑨从茶馆出来,他的脚步急促了些,似乎有什么着急的事要立即完成。街上到处都是藏式用品,他四处乱转,终于看见一家毛衣店。五颜六色的毛衣挂在衣架上,他在一件绿色毛衣前站住。这是一件草绿色的毛衣,像春天刚刚返青的草原,毛衣很厚实、很宽松,也很柔软。他想,穿上它一定很暖和的。

⑩毛衣紧紧卷着,贴在他的胸膛。特意新添的花,被卷在最里层。拉萨,茶馆,吉尔……他庆幸还记得纸条上的字。他把毛衣往怀里掖了掖,继续往前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刻画人物精练老道,譬如对老太“脸呈酱紫色,竹节一样粗糙的手”寥寥几笔的外貌勾画,一位勤苦的劳动者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B.第③段详细介绍了毛衣的相关情况,一方面暗示了这件毛衣得来的不易与珍贵,另一方面与后文的诸多情节形成照应,使行文结构圆融有序。
C.第⑧段的对话式穿插,第三人称里嵌入一段第一人称叙述,灵动活泼;又借德吉自己的话展现了他健谈又快乐的形象。
D.全篇以“货运司机的旅程经历”与“绿色毛衣”这两条线索并行展开情节,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2.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的环境,单调荒芜,是写实,也是货运司机此时内心烦闷、压抑状态的写照。
B.毛衣飞出窗外,司机心里“像小石块激着水面”,说明此时司机对毛衣已由先前的万般嫌弃变得万般珍惜了。
C.家人捎给德吉的东西是普通日常的,有的甚至还是残缺的,但他很开心,说明他家的家庭氛围良好。
D.这一趟巴塘至拉萨的运货之旅其实也是司机自己的一趟心路之旅,虽有波折,终得圆满。
3.第⑤段插入了一段司机的回忆,请结合文章分析其用意。
4.小说标题“巴塘的礼物”意蕴丰富。请结合全篇谈谈你的理解。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该怎么和你说

夜色爬上了小区高楼,家家户户阳台上的灯笼都亮起来。过年了,这灯笼如同一双双眼睛闪着光。那是充满渴望和期盼的眼睛啊,值了一天班的吴浩拖着疲倦的身子边走边想。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肆虐,重灾区的疫情在这几天更是爆发严重,急需医疗支援,像吴浩这样的专业医师正是此次支援急需的人才。吴浩所在的医院是一家三甲医院,昨天一大早,同事们纷纷递上支援申请书,自愿签名按手指的就有吴浩一个。

这大过年的,该怎么和妻子美婷说?吴浩心里发怵。

已经两年没有回家陪老人过春节了。今年小俩口原本早早申请调班准备春节回家,可是又临时被取消了休假。目前此轮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源还没有找到,事发突然,时间紧迫,吴浩没多想就报了名。只想着到一线去支援,到这会儿才想起没和妻子商量,甚至都没来得及告知一声。

美婷今天上的是晚班,吴浩到家这会儿她刚准备出门。美婷看见丈夫进来伸手去抱住了他,吴浩举着的双手不知道该不该落下,因为按照平时,他进门的第一件事是被美婷催着去换衣服洗手洗脸。在吴浩身上黏了一会儿的美婷缓缓让身体拉开距离,可眼睛依旧黏在吴浩的脸上。吴浩原本准备在那一刻告诉美婷自己支援的事情。可美婷说了声再见就头也不回地出了家门,愣是把吴浩挂在嘴边的话挡了回去,吴浩站着目送妻子离去,直到听不到妻子的脚步声。

这样也好,待会儿出发再告诉她吧。吴浩自言自语道。

当初热烈追求美婷时吴浩已经是一名执业医师,而美婷才刚刚毕业,在医院实习。如今俩人同在一家医院上班,吴浩是一名外科医生,美婷是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长。因为工作的原因,俩人几天见不上面也是常有的。面对吴浩的追求,美婷眨巴着眼睛给他设了道关卡:“如果你能工作出色且连续三年手术不失误,就嫁给你。”吴浩满口答应:“好,就这么定了!”这句话从吴浩嘴里跳出来能把地板砸出一个坑。

事实证明,吴浩不仅做到了连续多年手术零失误,在婚后这几年的工作中更是因为表现突出被连年评优。

一次,连续做了几台手术的吴浩刚脱下工作服,到家吃了两口饭,电话就响了起来。一个危重病患急需马上手术,吴浩二话不说放下手中的碗,拿起外套就往外冲。美婷在后头冲着他喊,注意点,开车别太快了。吴浩又一次在死神手里把病人拽了回来,家属激动地跪在吴浩面前,吴浩疲倦地一笑,说:“不用客气,这是医生应该做的。”准备再次回家的吴浩因为实在太困了,在电梯里睡着了,幸亏监控值班人员及时发现。面对美婷一脸的担心,他笑着说:“这是我给你的承诺,也是对病人的一种责任。”

时间紧迫,耽误不得,吴浩简单收拾行李转身出了家门。

夜,更黑了。

到了集中地,吴浩想起要给美婷打个电话。看时间,这会儿她应该正忙着交接班,那就发一条信息吧。可就在这时,一条信息跳了出来,是美婷。

“老公,很抱歉未能提前和你商量,但我相信,你看到这条信息以后一定会理解和支持我的。”

吴浩心一沉,有种莫名的预感。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让老百姓遭受太多的苦,让我们的同行承受了不小的压力,看到他们在一线苦苦支撑,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有责任和义务去贡献一点力量。因为深知此行风险较大,担心你不同意,加上情况紧急,没有提前和你商量。但,请相信,我一定会平安回来。马上就要出发了,爱你。”

看着这则信息的吴浩眼泪一下就流了下来,眼前浮现的是妻子穿着白色工作服戴着口罩忙碌的身影。作为一名优秀的护士长,妻子无疑是此行最合适的人选之一,吴浩赶忙在人群中寻找妻子美婷。

提着行李的吴浩出现在美婷的面前。愣了那么一瞬间,美婷含着眼泪,笑了。她没有想到丈夫居然和自己一样成为了此次疫情的逆行者。

吴浩眼里也盈满了泪,满肚子的话化成一句抱怨:“你不要命了?怎么也不提前和我说一声?”说完自己也笑了。

周围的同事都笑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开端部分设置悬念,后文情节紧扣此悬念展开,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行文中运用了插叙手法,为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提供了帮助。
B.“在吴浩身上黏了一会儿的美婷缓缓让身体拉开距离,可眼睛依旧黏在吴浩的脸上”的细节,表现了两人夫妻情深,也为后文的情节做了铺垫,埋了伏笔。
C.小说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法,成功塑造了性格复杂、形象丰满的白衣天使形象,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D.小说故事虽简单,但反映了重大主题,感人至深。且情节构思巧妙,跌宕起伏,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第一段中说“那是充满渴望和期盼的眼睛”你认为此时的吴浩有何“渴望与期盼?”
3.吴浩作为“最美逆行者”到底美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

3 . 爱的防弹衣

陈学长

儿子去买菜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回来。

妻子开始埋怨我了,说,锻炼孩子,也不是这个法子啊?十一二岁的孩子,能独自买菜吗?去那个菜市场,要穿过一条车来车往的马路,况且,外面的雨下得哗哗的,瓢泼一般。

起初,我对妻子的话不以为意,琢磨了一会,竟也有了担心,而且这担心随着琢磨的深入愈来愈烈。终于,我坐不住了,关掉电视,拿把雨伞,匆匆下了楼。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一盏茶的工夫,终于来到菜市场。收好雨伞一回头,发现妻子也跟了来,她在家里放心不下。

可能是下雨的原因,平时人山人海的菜市场,今天竟然冷冷清清,买菜的比卖菜的人还少。在靠近肉市的水果摊前,我们发现了儿子,要不是我把食指竖在嘴前,妻子肯定会大叫起来。儿子很狼狈,身上满是泥水,显然在路上滑倒过。不知为什么,他蹲在过道上,正在捡拾橘子。他的前面,是散落一地的黄橘,有些橘子已经烂了,白色的地板上粘有星星点点的黄色汁液,不远处还有个蓝色的塑料筐,倒扣在地上。我牵着妻子躲在一边,远远地看着。

“小家伙,这筐橘子就是你撞倒的。眼睛长哪儿去了?走路怎么这样莽撞!”声音来自苹果、橘子、香蕉等围成的半圆形摊位内,里面站着一位穿着蓝色围裙的中年男人,年纪约摸三十一二岁,中等身材,四方脸庞,可能是卖水果需要熬夜的原因,眼袋很大,眼圈略微发黑。白衬衫的领口微微敞开,袖口撸到手臂中间,露出古铜色的皮肤,他双手按在摊位上,伸着脖子,瞪着通红的眼睛冲儿子吼道。

“叔叔,真不是我撞倒的,我根本就没碰到橘子筐,我经过的时候,它恰巧歪倒了。”儿子说。

“不是你撞倒的,那你干吗捡拾啊?”

“我是帮你啊。”儿子站了起来,他不想继续捡拾橘子了。

“橘子难道长腿了?它自己会跑到地上吗?你这个小家伙不但很笨,而且还很不诚实。”

妻子有点沉不住气了,想过去和胖男人争论,被我一把拉住。她疑惑地看着我,似乎觉得我太窝囊。我压低声音解释说:“小孩顺风顺水的长大,承受能力会很差,遇到点委屈和挫折便会受不了。让他接受点挫折教育也好。”妻子白了我一眼,对我的主意不太赞同,但还是依了我,继续旁观。

“我还是那句话,我没有撞倒你的橘子筐。”儿子斩钉截铁地说。

“你这个小坏蛋,看你一身脏的,是个乞丐吧,犯了错,还不敢承认?”胖男子从半圆形摊位内走了出来。

这些话,就像嗖嗖射出的子弹,连妻子都给伤到了,泪水迅速充盈了她的眼眶。这一次,我没有拉住,她一下子就冲到胖男人面前,指着胖男子嚷道:“我们说话,都要讲道理呀,你说是我儿子撞的,我儿子说他没撞,我也不知道你们俩谁说的不对。”

“哎哟!”胖男子转脸又和妻子吵起来,“大人来了更好,我这橘子摔烂了很多,正愁找不到头呢!”

“你家橘子是摔烂了很多,我也很同情,可不一定就和我儿子有关系啊?他帮你捡拾,你不能赖上他呀。”妻子拉着儿子想走,被胖男人伸出的胳膊拦住。胖男人说,继续捡吧,我不会错怪任何一个好人!

我走过去拍拍胖男人的肩膀,说:“师傅,上面有监控呢,我们看看监控吧,如果是我儿子摔烂的,这筐橘子我全买了,如果不是,你可要道歉喔!”

“好,看监控就看监控,我这橘子不能白摔。”胖男子喘着粗气,摆手让邻摊的一位老人帮他看摊,拉着我就去监控室。

录像放得很慢,也放了好几遍,原来是橘子筐摞得太高,又有点歪,才倒的。橘子筐倒时,我儿子离它有一大截距离呢,他只是恰巧经过。

“师傅,看清楚了吧。”我撇着嘴说。

“对不起,小兄弟,怪我没看清。”胖男子给儿子道了歉。

回家的路上,妻子问儿子:“孩子,胖男人骂你笨蛋,骂你乞丐,你心里难受吗?”

儿子仰着头回答说:“我不难受,我只是气愤。”

妻子很纳闷,妻子问:“那话像子弹一样,很伤人的,为什么就伤不到你呢?”

儿子咧嘴笑了笑,说:“爸爸给我穿了防弹衣呢,爸爸经常夸我是一位聪明、善良的孩子。”

(选文有删改)

1.根据语境,发挥想象,描摹画横线句子中“我”所“琢磨”的内容。(不超过60字)
2.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外面的雨下得哗哗的,瓢泼一般。
(2)这些话,就像嗖嗖射出的子弹,连妻子都给伤到了,泪水迅速充盈了她的眼眶。
3.文章以“爱的防弹衣”为题。有何好处?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胖男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
2022-02-12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园尚安

刘庆祥

①再一次睡在老宅里,已经是十五年后。一觉醒来,宽大的玻璃窗透进清晨的微光,抬眼目视上方,是雪白的天花板,我意识到,这是在老宅新建的房子里。

②再闭上眼睛,曾经的记忆又出现在眼前。檩子和苇箔浸润了油烟,散发着暗亮光泽。一条被称作净木的房梁,通体没有疤痕,熏成了古钢色,成人一抱粗细。早晨醒来,我时常望着那架粗大的房梁出神。有时候,我会努力想象它作为一棵大树时的样子,它又来自何方?脑海里会生出一片茫然。

③颈椎毛病让我微微不适,我习惯性地用力摇晃几下脖子,怀念起母亲做的长条枕头,城里用的扁平枕头,始终没能适应。新房里,是一应全新的家具。床垫偏硬,躺在上面,恰如火炕的坚实可靠,有种放平身心的踏实。一夜无梦,再次醒来,是久违的轻松舒爽。目光转向窗外,已经天光大亮,屋外开阔的院落里,是一片自小看惯的黄色土地。

④这所宅子,承载着刘氏家族八十余年历史。八十年前的一个春天,16岁的父亲,推着一辆独轮车,一边是农具家什,一边是铺盖,铺盖上坐着腿有残疾的奶奶,爷爷身背细软之物徒步跟随。他们顺黄河而下,目的地是二十公里外一块黄河新淤土地,那里已经有了一个地名,叫张怀荣屋子。张姓是最早流落此地的人家,此后,有人投亲而来,聚居成一族大户,所谓大户也不过三五户人家。

⑤此后数年,我的父亲和爷爷一直过的是走耕的日子。农忙时节,到黄河口耕种、除草、保苗管理;农闲时,回到利津老家,做点小本生意维持生计。人种天收,秋季一副担子或一辆手推车,将一年收获运回。遇黄河泛滥年份,大河漫流,黄河口一片泽国,汛期过后,一年艰辛化为乌有,荒原上满目凄凉。前来秋收的人们,变成了拾荒者,他们打捞起高处残存的庄稼,捡拾些胡绿豆、野豆子带回家,贴补贱年。胡绿豆、野豆子都是荒年代食品。两种食物,耐火极强,不怕蒸煮,口味苦涩难当,食用过量会造成通便不畅,甚至可致死,研磨成粉,掺入其他主食一起烹制方可食用。

⑥母亲过门时,正值冬季农闲。一番热闹过后,安静下来,发现一家人寄居在别人家的偏房里,家徒四壁。结婚倾尽了一家所有,接下来的春节,正面临吃不上饺子的窘境。母亲是姥爷唯一的女儿,遗传了姥爷刚强秉性,三日回门,来到娘家,只字不提一个字。她出嫁后,一直不愿认这门穷亲的姥爷,终没忍住对女儿的牵挂,悄悄来到刘家,只在门口看了一眼,没等一家人做出反应,遂转身离去。第二天,家门口来了一辆马车,送来半车年货,赶车人是家里的长工大换。

⑦那时候,象征一家烟火气息的奶奶,已经埋尸黄河口荒野。除夕夜,原本两个男人的家庭,因多出一个女人,有了延续香火的希望,也平添了几分烟火气和温度。新婚不久的父亲,特意在桌子上多摆了一副碗筷,那碗筷属于天堂的奶奶,奶奶孤独地待在二十公里以外的黄河口,那是张怀荣屋子地界上的唯一一座新坟。

⑧老宅上第一代低矮的土屋里,曾经共同生活着一家十口人。每到吃饭,八个孩子就会在锅台前排成一条长龙,等待父亲亲自盛上的第一碗粘粥。十年后,不知不觉,兄弟姊妹像一颗颗漂泊的种子,离开故土,各上旅途,故园变成回望中的风景。这十年间,家境有了起色。我当兵第二年,老宅上建起了第二座房子,在村里形如龍盖子的低矮土屋中,俨然一种鹤立鸡群之象。数十年,它伫立村子西头,昭示着刘氏家族的气象。

⑨一次,父亲不在家,六弟尚小,正独自蹲在门前菜园子里玩儿,一位老者从门前路过,指着房子提到了曾祖那个陌生的名字:刘长山家能有今天,真是没想到啊!这话恰被六弟听到,直到多年以后,六弟还经常提及此事。

⑩近年,村里新建房屋,都是高大宽敞的红色砖瓦房,老屋在时光变迁里日渐萎靡。尤其父母离世之后,房子无人居住管理,在风吹雨淋中迅速老去。它像二个老人,孤独地站立在路旁。渐渐地,它成为兄弟姊妹的一桩心事。终于,随着一场大雨降临,偏房开始坍塌、颓败,正房也变得岌岌可危。应大哥召唤,兄弟姊妹再次齐聚老宅。我看到它的第一眼,首先想起的是那位老者的话,心中兴起兴也勃焉,衰也忽焉的感慨。

⑪“老宅上重建一所新房吧。”大哥说。于是老宅上又伫立起第三代房子。是年中秋,逢国庆节长假,姐弟八人携同后辈二十个小家庭从各地赶来,庆祝新房安居。院子里十几张小桌排开,以家庭为单位就座。一家团聚,和乐融融。

⑫半年后,我与妻子再次来到老宅,在新建的房子住了七天,这是我当兵离家以后住得最长的一次。我和妻子说:以后我们要经常回来,因为这里有我生命的根,是我安心之处。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第④段写父亲初到张怀荣屋子时推着独轮车的情景,在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沧桑感。
B.新婚的父亲特意在桌上多摆一副碗,表达怀念的同时蕴含着他对幸福生活的满足。
C.六弟提及老者的话时是一种自豪,作者想到老者的话时则有一种事无常的伤感。
D.在对刘氏家族史的描述中,透露出自己对祖辈父辈坚韧品格的肯定与钦佩。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对老宅房梁的回忆照应了第①段中一觉醒来“目视上方,是雪白的天花板”,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B.经历过八个孩子在锅台前排成长龙等待父亲盛粥的艰难,国庆长假新屋里十几张小桌排开的和乐更显珍贵,由此凸显作者情感。
C.文章在往事追忆中穿插了许多富存哲理的语句,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带有很强的抒情性,这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异曲同工。
D.文章末段写再次回到老宅,以“这里有我生命的根,是我安心之处”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含着生生不息的家族文化传承。
3.本文标题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4.本文是如何将全文内容融聚在一起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2-01-30更新 | 571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四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字碑

王平中

张总来到安岳连云山,仰着头从峡谷底向山顶张望,慢慢地将脸仰成平面,载着的帽子忽地掉在了地上,才看到一条线似的天空。张总的心冷了半截,在这个地方投资,又没公路,要想在此发展难呀。

陪同的安岳老区建设促进会郭会长见状,不再提投资之事,对张总微微一笑说,我们这儿有座神仙坟,很值得一看。

神仙坟?不外乎唬唬外人吧,有什么好看的?张总摇了摇头。

这座坟不是唬人的,里面埋着一位红军战士。

埋着一位红军战士?张总一下子肃然了。

19357月,中央红军长征来到四川,一位红军战士受伤后与部队走散了,来到安岳,被当地村民藏在地窖里。后来民团探到了消息,将村民赶到村口。村民不愿交出红军战士。民团团长咆哮说如不交出红军战士,就要烧光村子、杀光村民……就在这危急之时,那位红军战士从地窖里走了出来,面对凶恶的民团,毫不畏惧,对乡亲们说,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就是我死了,也会护佑你们……

张总眼里充满敬意。

民团枪杀那位红军战士后,不准村民们掩盖尸体。是夜,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第二天,人们看到一堆沙丘将红军战士掩埋了。村里人都说,是暴雨从山上冲下的泥沙自然将红军战士掩埋的。

应该是村里人趁着暴雨将那位红军战士掩埋的吧?张总问道。

反正没有人承认。即使是,也不会有人承认的。后来,这里发生了一件奇事。郭会长看着张总久久不语。

什么奇事?张总按捺不住了。

不久,一位村民说,他多日咳嗽不止,迷糊中有位仙人立于床前,对他说,村外的沙丘上有艾蒿,开水泡后饮之即愈。翌日,此人来到掩埋红军战士的沙丘旁,果然看到沙丘上有一株艾蒿,遂掐尖摘叶,回家泡水饮之,果真病愈。这个村民还说,仙人说这座坟是天葬的,如果谁毁了,必遭天谴,灭门绝后。那时人们对神灵是敬畏的。团丁听了,自然不敢毁坟。这座坟因此得到保存。

这是村民为保护红军战士坟墓故意编撰的故事吧?张总说。

也许是吧。后来,村里人受伤了,或发烧了,或家中有蚊虫了,将坟上的艾蒿割回去捣烂敷之,或煎水服之,或炆火熏之,那些人受伤好了,烧退了,家中蚊虫灭了。村里人都说那是红军战士在护佑他们。于是他们将此蚊称为神仙坟,并在坟前立碑,因不知道红军战士姓名,碑上没有刻字,对外称为无字碑,暗地叫红军碑

即使知道红军战士名字,也不敢刻他姓名的吧?张总说。

是的。后来,村里人每到红军战士的祭日,都要到坟前祭拜。

张总闻言,眼里亮光闪闪,激动地对郭会长说,我们也去祭拜祭拜吧。

张总一行来到峡谷口,果然看到一坟丘,其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艾蒿,微风吹过,艾蒿弯腰点头,似对他们到来的欢迎。张总顿时盈满泪水,对着坟墓和石碑,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双手合十,恭恭敬敬作了三个揖。

张总从坟前站起来,对郭会长说,这两天我在附近走了走,看到这里群众还不富裕,特别是上山下山全靠步行,制约了产业发展。我回去后,立即安排,先修建从峡谷到山顶的盘山公路,再组织村民栽种艾蒿。

种植艾蒿?郭会长有些不解。

其实艾蒿清热解毒,是一种中药材。我这次来很受启发,发展这个产业,既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也是群众意愿,更是继承先烈遗志吧?

郭会长闻言,紧紧握着张总的手说,我代表老区人民感谢你。

说感谢的应该是我!张总说,你知道吗?我爷爷也是一位红军战士,长征时牺牲了,至今还没有找着尺骨。这次看到老区人民为无名红军战士修坟树碑,虽然是无字碑,但他们年年去祭拜,相信牺牲的烈士都能含笑九泉了,因为这些烈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选自2021514日《资阳日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仰着头从峡谷底向山顶张望”“才看到一条线似的天空”“心冷了半截”等细节,暗示了安岳老区的闭塞、贫穷和落后。
B.当地村民把红军战士藏在地窖里,宁死也不愿交出红军战士;危急之时,红军战士走出地窖保护百姓,表现出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C.村民相信梦中仙人的话,采坟上艾蒿治病,病好了都说是红军战士在护佑他们,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迷信。
D.“盈满泪水,对着坟墓和石碑,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双手合十,恭恭敬敬作了三个揖”表明了张总内心的感动和敬佩之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神仙坟”的由来时,用语言、外貌、动作、环境描写烘托出一位具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形象。
B.小说的情节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展开,将历史和现实、虚幻和真实串联起来,行文自由灵活又跌宕起伏。
C.张总的心理和神情多次变化,构成小说的线索,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人物的形象真实而立体。
D.小说结尾写到张总的爷爷也是一位牺牲了的红军战士,不仅照应前文“张总一下子肃然了”,同时也升华了主旨。
3.红军战士牺牲后,“这里发生了一件奇事”,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插叙这件“奇事”的作用。
4.小说的标题“无字碑”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灯

刘向东

那灯是泥的   那灯

是在怎样深远的风中

微微的光芒

豆儿一样

除了我谁能望见那灯

我见它端坐于母亲的手掌

一盘大炕   几张小脸儿

任目光和灯光反复端详

夜啊夜啊   多么富裕

寰宇只剩了一盏油灯

于是吹灯也成了乐趣

而吹灯的乐趣   必须分享

好孩子   别抢

吹了   妈再点上

……点上吹了

吹了   点上……

当我写下这些诗行

我看见母亲粗糙的手

小心地护着她的灯苗儿

像是怕有谁再吹一口

她要为她写诗的儿子照亮儿

   母亲的灯

豆儿一样   在我模糊的泪眼中

蔓延生长

我看见茫茫大野全是豆儿了

金黄金黄   金黄金黄的

涌动的乳汁啊

我今生今世用不完的口粮

一九九三年秋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诗描述的“灯”是泥的,灯光是微弱的,对“灯”形象的勾勒使一个贫穷的家庭形象呼之欲出。
B.“任目光和灯光反复端详”一句描写得十分传神,将母亲的目光与灯光融合在了一起,画面温馨。
C.“夜啊夜啊/多么富裕/衰字只剩了一盏油灯”,具有较深的意味,反映了那个时代物质的贫瘠。
D.诗歌的第五节转换了时空,写母亲为写诗的“我”小心翼翼地护着灯苗儿,体现了母亲深深的爱。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借助“母亲的灯”切入,展开对往事的追忆和复述,其中的细节虽经过提炼,但处理得非常自然。
B.“微微的光芒/豆儿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灯光的渺小微弱,呼应后面“母亲的灯/豆儿一样”。
C.“几张小脸儿”运用了借代手法,与下面吹灯的乐趣以及“好孩子,别抢/吹了/妈再点上”等内容相照应。
D.全诗围绕“灯”展开叙述和抒情,“灯”在诗中既象征母爱,也象征“我”——需要母亲爱护的孩子。
3.诗歌以“母亲的灯”为标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1-10-3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多疑症

[美]埃德·华莱斯

奥特•索里夫人,这位几乎生了一打孩子的妇人,似乎总不在晴朗的天气或者白天里分娩。现在,本森医生连夜开车又去出诊。

离索里农庄还有一段路。这时,小车前的灯光里出现了一个沿着公路行走的男性的身影,这使本森医生感到一阵宽慰,他降低车速,注视着这位吃力地顶风行走的人。

车子贴近夜行者的身边,本森刹住车请他上车。那人钻进了车。

您还要走很远么?医生问。

我得一直走到底特律。那人答道。他非常瘦小,那双小黑眼被顶头风吹得充满泪:能给我一支烟么?

本森大夫解开外衣扣子后记起自己的香烟是放在大衣的外口袋里,他把烟盒递给正在自己衣兜里摸火柴的生人。烟燃着了,那人拿住烟盒愣神片刻,然后向本森说:也许您不会介意?先生,我想再拿一支呆会儿抽。他晃晃烟盒又取出一支来,不等主人回话。本森大夫感觉到,有只手触到了他的口袋。

我把它放回您的衣兜吧。这个瘦小的家伙说。本森急忙伸手想接住烟盒,但他不无恼怒地发现,烟盒已经装在他的衣兜里了。

片刻之后,本森说:到底特律去?

到一家汽车工厂去找份活干。

战时您在军队里干过么?

在前线开了四年救护车。

是么?我就是医生,我叫本森。

这车子里充满药味。那人笑起来了,然后又郑重地加了一句,我叫埃文斯。

沉默。本森注意到生人猫一样的瘦脸颊上那道深长的疤痕,像是新近才有的。他想起索里夫人并伸手掏表,他的手指摸向衣兜的深处,这才发现他的手表不见了。本森医生慢慢地移动着手,小心翼翼地伸向座位上,摸到了那支自动手枪的皮套子。他缓慢地抽出手枪,借着黑暗把它贴在自己身体的一侧。然后疾速刹住车,把枪口冲着埃文斯:把那只表放进我的衣兜!

乘客惊吓得跳起来并慌忙举起手。

上帝!先生……他嗫嚅着。

本森先生的枪口冲着生人顶得更紧了:把那只表放进我的衣兜,否则我要开枪了。

埃文斯把手伸进了自己的背心口袋,然后颤抖着把表放进医生的衣兜,本森医生用空着的那只手将表收好,然后逼迫对方滚下车。

我今晚出门是为了救一个妇人的性命,然而我还花费时间去帮助你!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人说。

本森迅速发动车子,奔向农庄。索里夫人的关于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的许多经验,显然帮了她自己的忙。接生孩子没费多少事儿。

今晚,路上搭我车的一个家伙想抢劫我。他对奥特说,带着几分得意,他拿了我的表,可我用手枪顶着他,他只好把表还给我作罢。

我真高兴,他能把表还给你。不然,还真没法知道孩子的出生时间。

孩子是半小时以前生的。此时此刻是……他凑近桌前的灯光。

他惊奇地盯住自己手中的表。表面玻璃是破裂的,柄把也断了。他把表翻过来,紧挨着灯。他读出那上面镌刻着的磨损了的字:赠给列兵T•埃文斯,救护车队员,1943113日晚,在靠近意大利的前线,他一个人勇敢地保护了我们全体的生命。护士内斯比特,琼斯,温哥特。

1.下列原文中的语句,不能作为本森怀疑埃文斯的依据的一项是(     
A.他把烟盒递给正在自己衣兜里摸火柴的生人。烟燃着了,那人拿住烟盒愣神片刻。
B.他晃晃烟盒又取出一支来,不等主人回话。本森大夫感觉到,有只手触到了他的口袋。
C.本森急忙伸手想接住烟盒,但他不无恼怒地发现,烟盒已经装在他的衣兜里了。
D.本森注意到生人猫一样的瘦脸颊上那道深长的疤痕,像是新近才有的。
2.下列对小说结尾一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写出了埃文斯的手表的特点,“表面玻璃是破裂的,柄把也断了”,“上面镌刻着的磨损了的字”。
B.小说描写埃文斯表的破旧,说明了手表经历的时间已经很长,也说明了埃文斯对表的珍爱。
C.“在靠近意大利的前线,他一个人勇敢地保护了我们全体的生命”一句说明埃文斯是英雄而不是小偷。
D.交代了埃文斯的身份,揭开本森猜疑的错误性,使小说情节的发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那人拿住烟盒愣神片刻”,“这个瘦小的家伙说”,从称呼上将“那人”改为“家伙”,表现了本森对搭车人情感的变化。
B.“本森医生慢慢地移动着手,小心翼翼地伸向座位上”,小说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本森的谨慎,以突出他遇上了厉害对手。
C.“这车子里充满药味”一句一语双关,一是说本森是个医生,车子里的药发出药味,一是说本森和埃文斯二人之间已充满火药味。
D.“先生……他嗫嚅着”、“颤抖着把表放进医生的衣兜”,这些描写都表示出埃文斯的无奈和不得已,也暗示出埃文斯不是小偷。
E.小说情节曲折,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4.小说的题目“多疑症”,有人认为不如改为“误会”,你认为哪一个题目好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1-09-13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四十八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败笔

田玉莲

①姥爷念过私塾,虽说腹中墨水不多,却极喜好收藏古玩和古画,在小镇繁华地带租了一处房子,开起了一家经营古玩和古画的店铺。

②一天,姥爷的店里走进一位衣着得体的客人。交谈中,姥爷得知此人是经营茶叶的南方商贩。那人在店铺里溜达了一圈,看中了一幅画。那幅画是一人牵一驴过一座小木桥,小桥很狭窄,仅能容人和驴子走过。因为桥过于狭窄的缘故,驴子非常胆怯,执拗着不肯过桥,牵驴人就用力拽着它前行。

③商贩非常喜欢这幅画作,在跟姥爷讨价还价之后,以二百两银子成交。商贩先付了一百两银子给姥爷作为定金,剩下的一百两银子,待他回到住处筹措够了再来取画。

④等那商贩走了之后,姥爷高兴极了,掂量着那一百两银子,喝下了一大黑瓷碗地瓜酿的烧酒。姥爷想,这幅画能卖二百两银子,恐怕开三年店也赚不了这么多钱。姥爷得意地哼着小曲。

⑤鸡叫天亮,商贩带着银子来了,在重新打量一番那幅画后,竟不乐意了,硬要姥爷把预付的一百两银子退还给他。

⑥姥爷一头雾水:“说得好好的,怎么说变卦就变卦呢?这不是耍弄人吗?”

⑦商贩见姥爷十分委屈,解释道:“这幅画,画的是一个人牵驴子过桥,画上并没有画出缰绳,但仍能清晰地感觉到牵驴人拖拽的力度,这正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啊!”商贩接着说,“此处不落一笔,却蕴含着无限的奥妙,可谓神来之笔。然而,这么一幅好画,却让你平白无故地给毁了。”商贩长吁一声,晃晃头,极为惋惜。

⑧听着商贩的话,姥爷不由自主地“哎”了一声,懊悔得直跺脚。

⑨昨晚,姥爷喝下一碗地瓜烧后,喜不自禁地把那幅画展开来看,突然,他发现画中有一处瑕疵——牵驴人虽然在用力拽驴子,却没有缰绳。嗨,他禁不住埋怨起作画的人来:太粗心,真是马大哈!他庆幸自己发现得及时,要不然,明日商贩要是察觉了这一疏漏,这二百两银子还不打水漂了!于是,他研墨拈笔补上了一条粗壮的缰绳……

1.说说题目“败笔”的含义。
2.第④段在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的“此处不落一笔,却蕴含着无限的奥妙,可谓神来之笔”?
4.情节的开端与结局有怎样的联系?结局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021-08-01更新 | 27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实验班选拔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万树梅花一布衣

汤世杰

戊戌夏末,在滇南小城弥勒,临时起意去拜谒孙髯翁墓时,我竟忘了那原是个喜欢梅花的主——早年,他曾自撰自刊一方小印:“万树梅花一布衣”。我去的那天,离梅花暗香浮动时日尚早,直到站在他墓前,想起这事,忽就觉得是在一个错误的时候,去了一个错误的地方。那就错那么一次吧,心想。太过正式的拜谒,或并不为诗人喜欢。没准儿,偶然,随性,家常,毫无仪式感,反倒合了他的心意呢?

那就去看看——我的心里,却在为我事先的无知而痛悔。

是午后。说是那墓,如今在小城靠西的咸和山半山上,离城不算远,真走上去,我竟需几次停下来喘气,寻思诗人孙髯翁怎么会住得如此寥远,如此偏僻呢?他活着的年代,这样一处山野,离那时的小城,恐绝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到的。

终于说到了。然四顾冥寂如故,未见有何建筑。友人领着,侧身踅过路边的青绿灌木,往里一探头,方见一座青石墓茔,静静待在那里。如此,偶尔匆匆行过的车与人,是断然不知孙髯翁会住在那里的。走进去,墓前,有一方不大的,用毛石铺就的前场。再远一点,透过一道石栏,可见弥勒城区的那个坝子,或屋宇毗连,或水波粼粼,竟甚为壮阔。转身面对孙髯翁先生墓茔,见石料尚显青涩,少有风痕雨迹。正中那方主碑上,刻的是“布衣联圣孙髯翁先生之墓”,两边镌刻的,正是孙髯翁先生自己撰写的一副自挽联: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胡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可惜,四周并无梅花,甚至梅树。我久久地踟蹰着,忽而面对先生那副自挽联,忽而转身遥望远处的城郭。四围静如洪荒。那时,我眼前,并没有那副著名的“海内第一长联”,所谓“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数千年往事涌上心……”,尽管我知道,那副长联早已写进浩茫时空。我只是和写过那副长联,尔后长眠于此的诗人孙髯翁一起,静静地待了一会儿。

弥勒,是个与佛同名的小城。显见算不得什么都邑大城,先生所居,又是个如此偏僻隐秘的去处,只有不多的人知道——以那副长联的名满天下推论,世人多会以为,他生命的归宿地,当是省城昆明,即便没有华屋豪宅,哪怕就住在滇池边,在大观楼,住在那副长联里,也好。一个诗人,能世世代代住在自己的作品中,文字里,就已足够,如同王勃居于《滕王阁序》那篇名序,崔颢住于《黄鹤楼》那首名诗,范仲淹宿于《岳阳楼记》那篇名记一样。

细想,又不尽一样。王勃、崔颢、范仲淹这样的文人,大抵都做过几天官,行迹与文名达于天下,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那样的魁伟建筑,充其量只是他们人生行旅中偶然的居所,甚或只是他们一诗一文的居所。他们有的是才情横溢的诗文,堪供后人无尽地玩味。孙髯翁不同。这位布衣联圣,寥落一生,几乎所有的诗文都已散失,只留下一副对联。对联这种东西,古时文人何人不会?何处没有?几乎每座亭台楼阁,大宅民院,都少不了对联,有的甚至不止一副。孙髯翁却只剩下一副长联。与其说是滇池边的大观楼,以孙髯翁这副长联名世,不如说是孙髯翁总算找到了一处生命寄居之所。从那以后,诗人孙髯翁虽文名大盛,却似乎从此就消失于人间了。

但我依然后悔于事前,别说一枝暗香浮动的梅花,既没带一束鲜花,也没备一点香烛,带上的,唯有自己和自己的那颗心。也好。那是一段只属于孙髯翁与我共有的时光,就让寂静弥漫,就让清幽舒展,就让聆听继续……

世界生生不息。万物萌而诗意生。石槛外,蒲公英结着草籽,芭谷刚刚咧嘴吐穗,土豆已然浑圆,转眼间秋色将起,俄尔,身前身后的大地,便会诗意芬芳……

有人说过:时间开始了。

于我而言,那一刻,倒是时间停滞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倒叙的方式,以作者拜谒孙髯翁墓生发的心情、感悟开篇,直抒胸臆,可见其对“布衣联圣”崇敬至深。
B.文章写孙髯翁墓的偏僻隐秘,既暗示了诗人一生寥落,也与后文“布衣联圣”世代住在自己的作品中相互映衬。
C.在孙髯翁墓前,作者久久地踟蹰,因为先生那副自挽联引发了心中感慨,也是因为墓地与远处城郭强烈的对比。
D.文章结尾对孙髯翁墓周围景物的描写虚实相生,其中蕴含着对先生精神力量的赞赏,以及拜谒名士后内心的满足。
2.作者在拜谒孙髯翁墓时,为什么会联想到王勃、崔颢、范仲淹这样的文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3.请简要分析以“万树梅花一布衣”为文题的妙处。
2021-07-16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庆功酒

余显斌

老梁已经不行了,可仍大睁着眼睛,不愿闭上。

老梁是在等着儿子梁道回来。梁道是老梁的骄傲,老梁的得意,一个从山村走出的年轻人,一步步走出去,当干事,当副镇长,当局长,然后是副县长、县长。老梁高兴得呵呵的,嘴都合不拢。那次,梁道回来,老梁特意去前面店里买了一瓶酒,是贞元增酒,梁道最爱喝的。这酒清亮洁净,倒在杯中,清幽幽的。梁道第一次喝的时候,咂吧着嘴道:口感醇厚,嗯,齿颊留香啊。老梁听了,眼睛笑得眯在一起了。儿子喜欢,他忒满足,也喝了一杯,咂吧着嘴道:真的,是香啊。

以后,梁道每次回来,他都会买一瓶,父子俩你一杯我一杯,喝完一瓶结束。儿媳白阳劝:少喝点。

梁道说:不要紧,爹酒量我知道,我们喝不醉的。

可是,梁道当上县长回来的那天,老梁就喝醉了,话就多了,说儿啊,你给爹长脸了,你妈要是活着,会乐坏的。然后,老梁就呜呜地哭了,说老婆子没福分哎,福都让我给享了。说儿啊,好好干啊,给你地下的妈长脸啊,当个大清官,别当贪官,不然,你妈在地下都睡不安宁,都受着别人的唾啊。

老梁哭,梁道哭,白阳也呜呜地哭。

这次,梁道回来要呆两天,老梁因此特意买了两瓶贞元增酒,第二天准备开另一瓶,让梁道拦住了,说不能喝了,下回回来喝。老梁一听,睁大眼问,下回是啥时候啊?梁道说,一个月后,保证回来。

老梁说,好,就那样。

于是,老梁就把那瓶酒放在了橱柜上,等着梁道回来。他掐着指头算着日子,一个月过去,再一个月过去……一年过去了,梁道都没有回来。村里人就在背后议论了,说梁道过去一个月一定回来看老梁一次啊,现在一年都没回来,只有他老婆回来,打电话也是他老婆接,是不是梁道出事了?另外的人就问,啥事?说的人叹口气,当官的,能有啥事?大家看到老梁走来,就不说了,就摇着头悄悄走了。

老梁隐隐听到这些闲话,心就贼了,就打电话。电话仍是白阳接的,老梁就试探着问,梁道呢,咋不回来啊?

白阳告诉他,梁道很忙,没空。

老梁说,梁道说了,要回来喝酒,酒还放在那儿呢。

白阳劝老梁,等到梁道有了空闲,自己就陪着他回去,就给炒几个菜,让他们爷儿俩好好喝喝。可是,老梁仍不放心,说梁道是不是出事了?那边,白阳楞了一下,问啥事啊。老梁就将村人的猜测说了,问梁道是不是被抓起来了。说着,老梁就哭了,说如果那样啊,自己将来咋去地下见老婆子哎,自己死了,只有用火纸盖着脸。

白阳也哭了,劝他:爹,你放心吧,你儿是一个好官,清官啊。

老梁仍不放心地问,那梁道为啥一直不接自己电话啊。

白阳解释,梁道去援藏扶贫去了,几年后才回来,他去的地方没有信号,手机不通。老梁听了,放心了,高兴了,让白阳告诉梁道,那瓶酒啊自己给留着,到时梁道回来,就做庆功酒,爷儿俩好好喝喝。

白阳连连说:好的爹,他回来,我们马上回村看你。

老梁说是要等儿子回来喝酒呢,可是,七十多岁的人,就如风中的烛,说等不了就等不了了,那天起来,头发晕,没扶住墙,就倒下去,被人救起来就不行了。等到白阳赶到,老梁已经处于弥留之际了,看着橱柜的那瓶酒,轻声道:给梁道……喝啊……

白阳流着泪,哎哎地点着头。

老梁喃喃道:我去见……老太婆,告诉她,她儿是清官……然后,他闭上了眼,停止了呼吸,可是脸上始终带着微笑。

白阳哽咽着,泪流满面。

埋葬了老梁,白阳拿出那瓶包装精美的贞元增酒,打开盖子,一缕香味飘溢到空中,弥散开来,流淌到阳光里,如一片清醇的花香。她将白亮的酒水缓缓地倒在地上,朝着远方轻声道:梁道,这是爹留给你的庆功酒,你喝了吧。

而在遥远的雪域高原上,有一座坟墓,坟头正对着这儿的方向,是梁道的。

梁道援藏扶贫,在一次工作中遭遇了暴风雪,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一年多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老梁已经不行了……不愿闭上”一句起笔,给读者造成疑问,以此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村里人议论梁道,是因为猜测梁道是否出了人身安全问题,老梁听到后试探着打电话也是基于同样的担心。
C.结尾贞元增酒的香味飘溢弥漫,雪域高原上坟墓坟头对着家乡,这些描写在解释梁道为何不回家的同时也让故事结尾留有余味。
D.小说围绕着梁氏父子的“庆功酒”,刻画了具有优秀品质的两代人的形象,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
2.小说以“庆功酒”为题,有什么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2021-07-15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