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二 期中 2022-11-07 12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

(摘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中华文明起源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源泉。如何认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的广泛影响力?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对于这些问题,可以从比较研究的视角进行探究和解答。比较研究的视角古已有之。中国历代史家都重视记载外来信息,并且随着中国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对于外来信息的描述越来越精确,也越来越丰富,文明比较研究逐渐展开。在西方史学传统中,比较视角也广泛体现在各种各样的文献记录、史学著作中。历史上,各种文明不断交流、互鉴和融合,留下了丰富的文字、图像记录,也体现在世界各地的考古遗址和遗存中。

在中国史学界,当世界史正式成为史学门类的一个学科时,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学者就已经在不同领域开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研究。比如,史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五朵金花”讨论中,就有比较研究视角的切入。近年来,中国古史研究者也注重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和国家发展进程的比较研究,如对东西方器物和技术的交流研究等,这类研究在资料选择、议题视角、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极大拓展了文明比较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古代文明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料来源学术性不足,综合性研究著作中的资料和证据大多为二手资料、三手资料,有些论据来自学术普及读物。再如,术语翻译来源不准确,直接导致术语使用不当,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注意并加以解决。

我们要深入开展古代文明比较研究。一方面,要注意比较对象的对等性。中国史前时期的比较对象应该是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的史前时代,不一定拘泥于年代的绝对一致,但是发展阶段应当大致相当,如希腊古典时代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演进形态的比较。另一方面,要明确研究对象的范畴。比如,研究对象要包括世界主要古代文明,如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等早期文明起源区域的原生文明,也要包括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等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次生文明,以及古代非洲、古代美洲等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明,还应包括受核心文明影响的周边区域次生文明,如古代西亚文明圈、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圈、中华文明圈等。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比较研究,明确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和脉络,探寻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此外,还要注重突出重点。比如,应侧重对文明的起源、结构、模式、发展和变迁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对文明的传承、交流、互鉴与断裂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文明的制度与社会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

(摘编自刘健《从比较视角深化古代文明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需要考虑中华文明的特征和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并做深入综合分析。
B.不同国家文明固然不同,但它们的隔阂、冲突在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中是可以超越,并达成文明共存的。
C.虽然最初我国史家记载的外来信息不精确且数量少,无法进行文明比较研究,但后来这一状况已发生改变。
D.在对古代文明进行比较研究时,研究对象可以是包括世界早期文明起源区域的原生文明在内的不同层次的文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只要能够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就能够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在以史育人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B.对中华文明溯源,可以为实践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进而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文明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和人文底蕴。
C.虽然我们目前对古代文明的研究有了巨大成就,但如果不能解决资料来源的权威性、术语的正确使用等问题,研究的进程就会受到阻碍。
D.我们既要明确研究对象的范畴,又要注意比较对象的对等性,还要注重突出研究的重点,才称得上深入开展古代文明比较研究。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我国研究团队根据良渚、陶寺等都邑性遗址实际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冲破了西方判断文明的“三要素”桎梏,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
B.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我们提出的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以及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了世界公认。
C.随着秦早期陵墓、祭祀、水利、养马、造船等考古发现的披露,战国时期先民的多彩生活画卷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对揭示秦国崛起原因、廓清历史迷雾作用巨大。
D.在考古发掘刘贺墓时,各路媒体通过图文、视频、小程序等进行爆炸式传播,使公众对刘贺墓的考古发掘过程给予持续性关注。
4.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02年启动,20年来,研究团队对我国古代文明实施重点发掘和考古调查,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探知北方史前先民们发明的粟作农耕技术,在距今6500年后陆续向南传播,经中国福建、台湾传播到东南亚;又如通过DNA检测等技术得知,距今5000~4500年,原产于西亚的小麦、黄牛、绵羊和冶金术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大约在4300年前被中原地区吸收,成为中原文明的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央视《寻古中国》栏目将推出一期“连类比物,溯源中华古代文明”专题片,从东西古代文明的比较中透视中华古代文明,请结合材料写出专题片的导语,以向观众明确比较的原因和目的,要求语言简明生动,不超过90个字。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塘的礼物

汤成难

①下一站是巴塘,这是川藏交界的县城,过了巴塘,便进入西藏。傍晚的太阳仍然辣辣的,照得道路一阵发白,两侧没什么植被,只有稀疏的紫红色荆棘,荆棘后面竟有些毛色灰黑的山羊。几座低矮的平房,由石头垒成,散发出颓败气息。

②突然,货车一个急刹,车头猛地往前一挫。他摇开窗,伸出脖子,冲外面大吼一声。拦车的是个老太,跑到路中央来了,显然没有太多经验。老太也被吓到了,哆嗦着举起手上的东西向他示意。她编了两条细长辫子,在脑后会成一根,脸呈酱紫色,竹节一样粗糙的手抱着一件绿色毛衣。她要他帮忙将毛衣捎给她拉萨的儿子——这是他从她含混杂乱的发音里捕捉到的。拉萨、茶馆、吉尔(也有可能叫加尔),除此,什么也没听懂,也不想听懂,因为他不愿帮忙。他已习惯不与人说话,舌头由于长期没有音节的敲击而变得笨拙迟钝。但她并没让开,执拗地挡着车头。

③此时,那件绿色毛衣正躺在座椅上。毛衣是用旧毛线织成的,大概又添了年份,颜色有些灰暗,倒像是秋天的牧场,草色有颓败的萎黄。毛衣很小,极短,针法也不好,坑坑洼洼,一处居然有个蚕豆大的洞,可能是织漏了。胸口处织了一朵花。他把毛衣撑开,从里边掉下一张纸片,巴掌大小,上面写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字。他凑到窗口看,是地址和人名,字太丑了,像小学生写的。他把纸条揉成一团,刚要扔出去,觉得不好玩,便摸出打火机,将纸条点燃,看着火苗将那些字一一吞没。

④到邦达镇时,他还故意将毛衣落到面馆,可又被老板娘送出来塞回给他。再次上车后,毛衣就正式和抹布为伍了。在后来的行驶中,他常拿它抹挡风玻璃上的水珠,擦仪表盘上的灰尘。过亚口的“九十九道拐”的时候,车子化油器被沙子堵住了,他用那件毛衣摁住化油器进气口,增加吸力来疏通油道和进气管;遇上暴风雨,从“通麦坟场”死里逃生后,顺手抄起擦汗的也是那件毛衣;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原本摊在膝盖上的抹布毛衣又自然地被掖在了胸前,身体立即感到丝丝缕缕的温度;玻璃摇不到顶了,他急中生智,将毛衣塞在缝里,顿时暖和多了。

⑤在逐渐温暖的驾驶室里,他突然想起一个曾搭乘过的男孩。从巴塘一直搭乘到拉萨,男孩和他一样沉默,总是一言不发看窗外。夜里,男孩在货车上借宿,睡在两张座椅上,瘦小的身体蜷着,翻身时轻轻地挪,尽量不发出一点响动。他觉得男孩一定没睡着,但彼此都没说话,狭小的驾驶室里只有他们轻微的呼吸。后半夜下雨了,温度越来越低,他故意将被子拖挂到座椅上,让被角盖在男孩身上。这一夜对他来说感觉很奇妙——是的,奇妙,他想不出更准确的词来形容。他想起小时候走夜路的场景,常常是天黑后翻过大堤去陪在渡口的爷爷。去大堤的路,两侧种着胡桑,矮矮的,像鬼祟。他总是在最害怕时,听到大堤上爷爷哦哦哦地唤他名字。爷爷是个哑巴,这是他唯一能发出的音节。之后的整个夜晚,都是极其安静的,他也尽量不发出更多响动。现在,他想起那间棚屋,想起爷爷,还有搭乘过的男孩,想起那些格外安静的夜晚。

⑥前边路况好了,他用力踩油门。风在窗外呼啸,篷布、绳索,以及卡在缝里的毛衣,都发出奇怪的叫声。突然,啪——毛衣飞出去了,落向黑暗。踩油门的脚一松,心里动了一下,像小石块激着水面。他愣了好一会儿,但没有停车,他急需赶路。可是,心里突然有点空,仿佛他这趟拉的仅仅就是这件毛衣。

⑦到达拉萨是在两天后。走在街头,看到一间间茶馆,他突然对吉尔其人充满好奇。他开始一家家地去询问,是否有从巴塘来的叫吉尔的大男孩……

⑧面前的小伙子正冲他笑,牙齿雪白,眼里有亮闪闪的光,像一小团火。我叫德吉。总是有货车司机来这儿找我呢,他们是给我捎东西的。我家人会让货车捎东西来。他们给我捎过鞋,捎过帽子,还捎过糌粑。有一次,给我捎来一只手套,一只左手的、兔毛的,真的,你肯定不信,怎么会是一只呢?我后来问家里人,就是一只,我们的牧羊犬捉住一只兔子,兔子不大,只能缝一只手套,他们等着再捉到兔子缝另一只呢……

⑨从茶馆出来,他的脚步急促了些,似乎有什么着急的事要立即完成。街上到处都是藏式用品,他四处乱转,终于看见一家毛衣店。五颜六色的毛衣挂在衣架上,他在一件绿色毛衣前站住。这是一件草绿色的毛衣,像春天刚刚返青的草原,毛衣很厚实、很宽松,也很柔软。他想,穿上它一定很暖和的。

⑩毛衣紧紧卷着,贴在他的胸膛。特意新添的花,被卷在最里层。拉萨,茶馆,吉尔……他庆幸还记得纸条上的字。他把毛衣往怀里掖了掖,继续往前走。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刻画人物精练老道,譬如对老太“脸呈酱紫色,竹节一样粗糙的手”寥寥几笔的外貌勾画,一位勤苦的劳动者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B.第③段详细介绍了毛衣的相关情况,一方面暗示了这件毛衣得来的不易与珍贵,另一方面与后文的诸多情节形成照应,使行文结构圆融有序。
C.第⑧段的对话式穿插,第三人称里嵌入一段第一人称叙述,灵动活泼;又借德吉自己的话展现了他健谈又快乐的形象。
D.全篇以“货运司机的旅程经历”与“绿色毛衣”这两条线索并行展开情节,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7.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的环境,单调荒芜,是写实,也是货运司机此时内心烦闷、压抑状态的写照。
B.毛衣飞出窗外,司机心里“像小石块激着水面”,说明此时司机对毛衣已由先前的万般嫌弃变得万般珍惜了。
C.家人捎给德吉的东西是普通日常的,有的甚至还是残缺的,但他很开心,说明他家的家庭氛围良好。
D.这一趟巴塘至拉萨的运货之旅其实也是司机自己的一趟心路之旅,虽有波折,终得圆满。
8.第⑤段插入了一段司机的回忆,请结合文章分析其用意。
9.小说标题“巴塘的礼物”意蕴丰富。请结合全篇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忠贤初名进忠,河间肃宁人也。少黠慧无籍,好酒善啖,喜驰马,能右手执弓,左手彀弦,射多奇中。目不识丁,然亦有胆力,能决断,猜狠自用,喜事尚谀。万历十七年,隶司礼监掌东厂太监孙暹。时熹宗为皇太孙,忠贤谨事之,导之宴游,甚得皇太孙欢心。其介绍引进者魏朝,朝故属太监王安名下。安素刚正,主持一宫事,魏朝日誉忠贤,安善视之。(熹宗)四年春二月,加锦衣卫田尔耕太子太保,以其缉捕有功也。尔耕,尚书田乐之孙,以军功补荫锦衣,附魏忠贤,遂得美擢。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疏参魏忠贤二十四罪。疏入忠贤亦惴惴惧祸欲结辅臣韩爌为之地爌严拒不得已泣诉御前遂令魏广微条旨广微素固结忠贤附为同姓涟疏中复有“门生宰相”语,广微恨之。是时,忠贤亦有疏辞厂,疏先下,备极温谕。次日,乃下涟疏,切责不少贷。先是,涟疏成,意欲于午朝面奏,出疾雷掩耳之计。缮写甫竟,次日免朝,恐再宿则机泄且害成也,遂循例封进,故忠贤得以弥缝。南京兵部尚书陈道亨已引疾,杜门不与公事,及见杨涟参疏,忽奋击扼腕曰:“国家安危,诚在此举!吾备位大臣,不言,谁为言者!”即日出暑,合部院九卿诸大臣公疏以上,凡千言,指陈剀切。疏入,严旨切责。道亨叹曰:“此何时?尚可在公卿间耶!”乃具疏力辞而去。冬十月,降吏科给事中侯震旸于外。初,客氏已出宫,复召入,震旸奏曰:“皇上于客氏,始而徘徊眷注,稍迟其出,犹可言也;出而再入,不可言也。”上怒,降之。吏部尚书周嘉谟论救,不报。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魏忠贤乱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疏入/忠贤亦惴惴惧祸/欲结辅臣韩爌为之地/爌严拒不得/已泣诉御前/遂令魏广微条旨/广微素固结忠贤/附为同姓/
B.疏入/忠贤亦惴惴惧祸/欲结辅臣韩爌为之地/爌严拒/不得已泣诉御前/遂令魏广微条旨/广微素固结忠贤/附为同姓/
C.疏入/忠贤亦惴惴/惧祸欲结辅臣韩爌为之地/爌严拒/不得已泣诉御前/遂令魏广微条旨/广微素固结忠贤/附为同姓/
D.疏入/忠贤亦惴惴/惧祸欲结辅臣韩爌为之地/爌严拒不得/已泣诉御前/遂令魏广微条旨/广微素固结忠贤/附为同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文中意思是“只是”,与《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意思不同。
B.皇太孙是皇位继承人的封号,通常是太子的嫡子,在太子去世后,改封其为太孙。
C.补荫,也称为奏荫、荫补等,荫补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官制度。
D.兵部尚书,古代官职,六部尚书之一,统管全国刑罚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忠贤年轻时狡猾无赖,射术不错。虽然不识字,但有胆量,能够决策判断,且善于阿谀奉承。
B.魏忠贤谨慎地侍奉皇太孙,得到了他的欢心。在介绍引进他的人的大力帮助下,获得了魏朝的好感。
C.田乐的孙子田尔耕凭借军功补荫锦衣卫,后来依附魏忠贤,凭借缉捕的功劳被提报为太子太保。
D.杨涟誊写完奏疏以后的第二天免朝,他深恐日久生变,于是按常例封奏上谏,才给了魏忠贤机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素刚正,主持一宫事,魏朝日誉忠贤,安善视之。
(2)先是,涟疏成,意欲于午朝面奏,出疾雷掩耳之计。
14.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对魏忠贤产生了一定震慑,但终究以失败告终,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诉别

[宋]苏轼

三度别君来,此别真迟暮。白尽老髭须,明日淮南去。

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后月逐君还,梦绕湖边路。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词在上阕中叙写词人与友人已经历多次分别,而这次离别友人已年老迟暮。
B.“流水通波接武冈”一句中的“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
C.王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
D.这两首诗词中的“月”所营造的意境有所不同,但都赋予月以人的情态,使其人格化。
16.这两首诗词均写离别,却写出诗(词)人不同的感受。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