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三次提到了一块大石头:“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二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作为道具,这块“大石头”在小说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风大雪大,门必须关上,大石头的作用无可替代。供桌,太大,难以移动,即便林冲能挪过来,也不便下文林冲突然开门冲出去杀敌;香炉,太小, ;花枪,是武器,不能离身,更不能以此当作顶门的杠子。因而,此处就需要一块大石头。而恰好,旁边就有这么一块。

。这样,林冲和陆谦等人就不能直接面对面。因此,这块石头挡住了门,陆谦等人才能在门外庙檐下悠闲观火,没有任何保留地道出所有阴谋;,才能激起心底的怒火,才能狠下死手,报仇也就显得合情合理、水到渠成。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简要概括文段中介绍了作为道具的“大石头”的哪些作用?除此之外,你认为“大石头”在小说中还能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万树梅花一布衣

汤世杰

戊戌夏末,在滇南小城弥勒,临时起意去拜谒孙髯翁墓时,我竟忘了那原是个喜欢梅花的主——早年,他曾自撰自刊一方小印:“万树梅花一布衣”。我去的那天,离梅花暗香浮动时日尚早,直到站在他墓前,想起这事,忽就觉得是在一个错误的时候,去了一个错误的地方。那就错那么一次吧,心想。太过正式的拜谒,或并不为诗人喜欢。没准儿,偶然,随性,家常,毫无仪式感,反倒合了他的心意呢?

那就去看看——我的心里,却在为我事先的无知而痛悔。

是午后。说是那墓,如今在小城靠西的咸和山半山上,离城不算远,真走上去,我竟需几次停下来喘气,寻思诗人孙髯翁怎么会住得如此寥远,如此偏僻呢?他活着的年代,这样一处山野,离那时的小城,恐绝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到的。

终于说到了。然四顾冥寂如故,未见有何建筑。友人领着,侧身踅过路边的青绿灌木,往里一探头,方见一座青石墓茔,静静待在那里。如此,偶尔匆匆行过的车与人,是断然不知孙髯翁会住在那里的。走进去,墓前,有一方不大的,用毛石铺就的前场。再远一点,透过一道石栏,可见弥勒城区的那个坝子,或屋宇毗连,或水波粼粼,竟甚为壮阔。转身面对孙髯翁先生墓茔,见石料尚显青涩,少有风痕雨迹。正中那方主碑上,刻的是“布衣联圣孙髯翁先生之墓”,两边镌刻的,正是孙髯翁先生自己撰写的一副自挽联: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胡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可惜,四周并无梅花,甚至梅树。我久久地踟蹰着,忽而面对先生那副自挽联,忽而转身遥望远处的城郭。四围静如洪荒。那时,我眼前,并没有那副著名的“海内第一长联”,所谓“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数千年往事涌上心……”,尽管我知道,那副长联早已写进浩茫时空。我只是和写过那副长联,尔后长眠于此的诗人孙髯翁一起,静静地待了一会儿。

弥勒,是个与佛同名的小城。显见算不得什么都邑大城,先生所居,又是个如此偏僻隐秘的去处,只有不多的人知道——以那副长联的名满天下推论,世人多会以为,他生命的归宿地,当是省城昆明,即便没有华屋豪宅,哪怕就住在滇池边,在大观楼,住在那副长联里,也好。一个诗人,能世世代代住在自己的作品中,文字里,就已足够,如同王勃居于《滕王阁序》那篇名序,崔颢住于《黄鹤楼》那首名诗,范仲淹宿于《岳阳楼记》那篇名记一样。

细想,又不尽一样。王勃、崔颢、范仲淹这样的文人,大抵都做过几天官,行迹与文名达于天下,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那样的魁伟建筑,充其量只是他们人生行旅中偶然的居所,甚或只是他们一诗一文的居所。他们有的是才情横溢的诗文,堪供后人无尽地玩味。孙髯翁不同。这位布衣联圣,寥落一生,几乎所有的诗文都已散失,只留下一副对联。对联这种东西,古时文人何人不会?何处没有?几乎每座亭台楼阁,大宅民院,都少不了对联,有的甚至不止一副。孙髯翁却只剩下一副长联。与其说是滇池边的大观楼,以孙髯翁这副长联名世,不如说是孙髯翁总算找到了一处生命寄居之所。从那以后,诗人孙髯翁虽文名大盛,却似乎从此就消失于人间了。

但我依然后悔于事前,别说一枝暗香浮动的梅花,既没带一束鲜花,也没备一点香烛,带上的,唯有自己和自己的那颗心。也好。那是一段只属于孙髯翁与我共有的时光,就让寂静弥漫,就让清幽舒展,就让聆听继续……

世界生生不息。万物萌而诗意生。石槛外,蒲公英结着草籽,芭谷刚刚咧嘴吐穗,土豆已然浑圆,转眼间秋色将起,俄尔,身前身后的大地,便会诗意芬芳……

有人说过:时间开始了。

于我而言,那一刻,倒是时间停滞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倒叙的方式,以作者拜谒孙髯翁墓生发的心情、感悟开篇,直抒胸臆,可见其对“布衣联圣”崇敬至深。
B.文章写孙髯翁墓的偏僻隐秘,既暗示了诗人一生寥落,也与后文“布衣联圣”世代住在自己的作品中相互映衬。
C.在孙髯翁墓前,作者久久地踟蹰,因为先生那副自挽联引发了心中感慨,也是因为墓地与远处城郭强烈的对比。
D.文章结尾对孙髯翁墓周围景物的描写虚实相生,其中蕴含着对先生精神力量的赞赏,以及拜谒名士后内心的满足。
2.作者在拜谒孙髯翁墓时,为什么会联想到王勃、崔颢、范仲淹这样的文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3.请简要分析以“万树梅花一布衣”为文题的妙处。
2021-07-16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拯救

李睿

小哲坐在球场边,像往常一样,慢吞吞地脱球袜和球鞋。他穿的是阿迪达斯猎鹰,是去年比赛上演帽子戏法后爸爸给他的奖品。踢了一年,鞋子都旧了,尤其是左脚,红颜色的鞋面黯淡无光。

踢完球,人也放松下来,小哲还在想刚刚结束的球赛。疫情让他在家整整待了三个月,没有球踢的日子太难熬了。城市的病例终于清零了,球队的训练、比赛恢复正常。小哲上场前,弯下腰,摸了摸草皮,像是和久违的朋友打招呼。跑着跑着状态就有了,他一个人进了三个球,还给同伴喂了两个饼。和队友击掌、拥抱,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当然,小哲还是有遗憾的。伤停补时阶段,他一点劲都没有了,不然那个单刀球肯定能进,他错过了自己第一个大四喜之前,小哲和爸爸说过,想要一双新球鞋。爸爸说,可以,但你必须超越自己!

小哲忽然觉得身边无比安静,听不见队友的喧哗,听不见教练的嚷嚷,连爸爸的催促声也没有。爸爸是个外科医生,平时风风火火,他只要看见小哲慢吞吞的样子就着急,还要加上一句,你这性格一点都不像我,真是你妈的好儿子!

球场空空荡荡,而附近停车场却是另一番景象。群人围在那,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在乍暖还寒的四月,他们的额头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汗珠。还有人拿着手机,站在路边,焦急地向远处张望。

小哲还是慢吞吞地往球场外面走,等他快透到停车场的时候,人群散开了,一辆救护车刚刚驶过来,顶棚上的灯放射着幽幽的蓝光。一个男人刚刚戴上口罩,向救护者叮嘱着什么。救护者用担架将躺在地上的男子抬上了车,砰的一声,车门关上,蓝光渐行渐远。旁边的人再次围拢过来,正中间的男人高大、瘦削,他看见了小哲,向着他招了招手,是爸爸。围观的人愣在那,但很快像是被按下了启动键,突如其来的掌声让小哲和爸爸都有些不知所措。

爸爸搂着小哲,朝车子走去,爸爸的手在抖。

还有水吗,儿子?

没了,都喝没了。

你去对面的便利店,给我买瓶可乐,要冰镇的,快!

小哲回到车上,里面弥漫着酒精消毒液的气味,爸爸摘下口罩,抓过可乐,一口气灌下半瓶,然后打了一个大大的饱嗝,很心满意足的样子。

爸,刚才怎么了?

啊,没怎么,有个人在路边昏倒了,我给他做了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没事了,活过来了。

我怎么不知道?

你,慢慢腾腾地,我要是像你那么磨蹭,那个人早不行了。我先把你送回家,然后回医院。

晚上要和妈妈一起吃饭吗?

再说吧。

小哲回到家,姥姥正拿着手机,一边看还一边唠叨:今天那个年轻人命真大,要不是遇上欣力就完了。储欣力,是爸爸的名字!小哲快来,朋友圈都是你爸爸。

图像一直晃动,地上躺着一个人,年纪不大,脸色正由紫变黑。爸爸先是检查了病人的呼吸和脉搏,又用双手按住他的胸口,一下,两下,三下……接着他一把扯下了口罩,眼镜也甩了出去。两个男人的嘴紧紧地贴着,一个男人的气流进入到另一个男人的身体,一条触礁的船渐渐启动。视频的时长只有短短几十秒,但小哲却觉得无比漫长。

妈妈给姥姥打了一个电话,说不用给她留饭,她要去医院采访,采访储欣力。姥姥还特意叮嘱你和欣力好好唠唠,两口子有啥话不能说的,你俩就是犟驴。

晚上,妈妈的新闻栏目播出了对爸爸的专访,镜头前的男人让小哲有点恍惚。他从没见过爸爸正襟危坐的样子,电视中的男人说话不紧不慢,但语气却很镇定,他说根本没考虑疫情,自己是个医生,给病人做人工呼吸是常规操作,救死扶伤更是天职!

这件事动静不小,就连央视的记者也来采访了。在央视微博的评论区里,网友更是开了锅,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反正都是正能量的硬词。

爸爸发了一条朋友圈,除了对亲友的关注表示感谢之外,还在央视的话题医生路边救人连眼镜都甩飞了旁边加了一个捂脸的表情。

没多久,小哲换了一双新球鞋,梅西同款2020猎鹰,是他和爸爸、妈妈一起买的。


注:小说取材于发生在哈尔滨的真实故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为“拯救”,含义丰富,既指医生爸爸对病人生命的拯救,也暗指这件事的发生是对医生家庭的拯救。
B.全文采用多种手法来叙述事件,表现人物,比如运用了细节、动作、对话等描写手法,也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C.儿子问起救人之事,爸爸只是轻描淡写,但当时的救人过程应该很是紧张,这从事后“爸爸的秀手在抖”可以看出来。
D.小说中也塑造了生活中父亲的形象,他对儿子表面冷,内心关心,结尾时捂脸的表情表现了他柔和的一面。
2.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爸爸在救人过程中表现出的形象特点。
3.作者通过不同的人物来呈现这个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轮船

【吉尔吉斯斯坦】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在大地最遥远的一隅,就是伊塞克湖。孩子朝这一方望了很久。白轮船还没有来呢,他对书包说,那就再来看看咱们的学校好啦。

他用望远镜全神贯注地望着那所小小的学校,望着那褐色瓦屋顶、那孤零零的歪斜的烟囱,望着胶合板木牌上手写的小学这个词儿。他不识字,但他猜得出上面就是这样写的。他想象着,他就要带书包到那里去,就要踏进现在正挂着一把大锁的那个门了。门里面又是什么呢?

孩子又将望远镜对准湖面,但湖面上还是老样子。白轮船还没有出现。

水浅处,便是莫蒙爷爷修的水池了。为避免孩子游水出事儿,莫蒙下定决心,要在浅水滩上用石头垒一个水池。莫蒙老汉翻弄了多少石头啊!他将大石头抱到肚子上,一块一块地搬过去,站在水里,一块挨一块地垒起来,要垒得使河水能从石头缝里畅快地流进来,又能畅快地流出去。这个又可笑、又干瘪、只有几根稀稀拉拉小胡子的小老头,穿着湿漉漉的、贴在身上的裤子,整天整天地在垒这个水池。

不管怎么说、浅水滩上的水池修得真不错。抓住柳条,溜下岸去,就可以朝前游了。孩子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幻想:想变成鱼,想游得远远的。在爷爷修的水池里,哪怕一天只游一次,他也愿意。不变成鱼,决不罢休。无论如何,他一定要变成鱼……

孩子又把镜头转向自家的院子。他看到变得跟大象一样大的褐色牛犊正心安理得地嚼着挂在绳子上的衣服,不禁吓了一跳。

啊,你这浑蛋东西!孩子拿着望远镜欠起身来,将手直挥。快滚开!听见吗,给我滚远些!巴尔捷克!巴尔捷克!去咬它,快去咬它!他绝望中对狗下起命令。

可是狗连耳朵也不肯动一下。它只顾躺着,好象什么事也没有似的。奶奶从房里出来了。她一看到眼前的事,惊得将两手扬得高高地一拍,抓起一把扫帚就朝小牛奔去。奶奶撵跑了牛犊,便一面骂着,一面朝家里走。他对她使用了特写镜头,他看到她那气得映起来的黄眼睛,嘴巴在望远镜里急促而无声地翻动着。她叫些什么,在远处是听不到的,但是,她的话这孩子却觉得听得十分清楚,就像是对着他的耳朵讲的。他都能背得出来:哼,等着瞧吧……你总要回来的。看我收拾你!我说过多少次,要把这个浑蛋望远镜扔掉。又跑到山上去了。快叫那条鬼轮船翻掉吧!快叫火烧掉,快沉掉吧!

孩子拿开望远镜,伤心地垂下了头。

现在咱们怎样回家去呢?他小声对书包说,这都怪我,怪浑蛋小牛。还要怪你,望远镜。你总是引着我来看白轮船。你也有错儿。

孩子朝四周望了望。四面都是山,群山啊,是那样雄伟,那样巍峨。只有他和山,山,山,到处都是高山。他用望远镜尽量朝最远处望去,屏住了气:是它!前方,在伊塞克湖湛蓝湛蓝的边缘上,出现了白轮船。来了!就是它!孩子赶紧用衣襟擦净了玻璃,又一次调好了焦距。白轮船在湖上行驶,很长时间都能看得到;孩子也要想很长时间,他想的是他怎样变成鱼,顺着河游去找白轮船……

他既不记得爸爸,也不记得妈妈。但是孩子知道:他的爸爸在伊塞克湖上当水手,他的妈妈同爸爸离婚以后,一去就再没有回来。

轮船那长长的白色身躯在蓝色的湖面上悠悠地行进着,烟囱里吐着青烟,并不知道有个孩子变成孩儿鱼正朝它游去。

应当是在爷爷修的水池里摇身一变,他就是鱼了。然后一面自在地游,一面不时地蹦到水面上朝两边看看。因为老在水底下游也没有意思。他顺着湍急的河水往下游,一直进入伊塞克湖。伊塞克湖像大海一样辽阔。他在伊塞克湖的波浪里游着,过了一浪又是一浪,过了一浪又是一浪,终于来到白轮船跟前。爸爸撒下渔网,从水里将他捞上去,放到甲板上。他一下子就恢复了原形。然后……然后……

然后白轮船继续往前开。他就把自己知道的一切,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都讲给爸爸听。

当然,他要对爸爸讲讲他在莫蒙爷爷家过得怎样。要爸爸别因为人家喊他快腿莫蒙就以为他不好。这样的爷爷到哪里都找不到,这可是最好的爷爷。

我还很小的时候,亲奶奶就死了。现在这个奶奶像我们这里的天气,叫人摸不透。有时很和气,有时很凶,有时一点不像个奶奶。

冬天,我们那里的雪齐我脖子深。晚上,事情做完后,爷爷就给我讲故事。我最喜欢的是长角鹿妈妈的故事。爸爸,你也许知道这个故事吧?爷爷说,我们都是长角鹿妈妈的孩子。

我是,你是,大家都是……

白轮船渐渐远了。现在孩子该给随爸爸轮船航行的故事想出个结尾了。一切都想得很好,就是结尾老是想不出来。如果轮船靠近码头,水手们就要各自回家。跟爸爸走?爸爸肯带他吗?要是带他,妻子就要问:这是哪一个?从哪里来的?他来干什么?不行,还是不能跟爸爸走……

白轮船越走越远,渐渐变成一个隐隐约约的小白点儿。该回家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伊塞克湖“在大地最遥远的一隅”,结尾又说“白轮船越走越远”,变成“小白点”,暗示了孩子的梦想很难实现。
B.小说塑造了脾气暴躁、自私善变的奶奶,衬托了勤劳善良、疼爱孩子的爷爷,两个人物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善恶的对立。
C.“孩子赶紧用衣襟擦净了玻璃,又一次调好了焦距”,动作描写表现了孩子发现白轮船时的惊喜激动,也体现了不确定和怀疑。
D.这篇小说别具匠心,不以情节的一波三折取胜,也不刻意追求人物音容笑貌的明晰,而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文中划线句子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3.小说在叙事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