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79 道试题
1 . 《“探界者”钟扬》“科学队长”一部分写了钟扬哪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钟扬是怎样一个“科学队长”?
2 . 《长征胜利万岁》中,毛泽东为什么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2023-08-1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2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3 . 文以载道,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华民族?
4 . 《别了,“不列颠尼亚”》主体部分选取了1997年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2023-08-18更新 | 38次组卷 | 2卷引用: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3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年”这个概念很熟悉——过完12个月就是一年,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圈就是一年。但实际上,世界范围内所使用的“年”的定义各不一样,且每一种“年”的概念下,一年的天数也各不相同。

举个例子,我们中国现在就通行着两种“年”:公历年和农历年。我们按照公历年日期生活和工作,有时候按农历年放公共假期(比如每年的清明、春节、中秋等)。在公历年中,平年的天数是365天,闰年则是366天,但在农历年中,平年为354.3672天,闰年则为383.8978天。

世界各地还通行着希伯来历、印度历、伊朗历等多种历法,这些历法中对“年”的定义各不相同,一年的天数也各不一致。不过在这些“年”的时间长度计算中,基本单位都是国际单位制中的秒,并且规定一分钟为60秒,一小时为60分钟,一天为24小时,所以“天”这个单位的时间是统一的,都是86400秒,但由于不同的“年”所规定的天数不一致,就导致了如果我们按照不同的“年”的概念来看地球的年龄,差距会很大。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默认一年是365天,一个人默认一年是365.25天(这是天文学中的儒略年),每一年虽然仅差0.25天,但乘以地球的46亿年,这两个人观念中地球的年龄将会差300万年。

由于“年”最初是根据人们对自然周期性变化的观察所总结出来的一个时间单位,所以最初并没有那么准确。比如中国古代,年的概念其实是从四季轮回中来的。最初,一年只有春秋两季,因为农耕时代最要注意的就是植物的春种秋收,一种一收就是一年,所以我们至今还在用“春秋”代表一年。但无疑,这个观测是非常不准确的——植物的生长与多种因素都有关系,推后或提前十多天都有可能。

随后,人们开始观测天象——也就是利用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来定年,有些根据月相的周期(也就是月亮围绕地球运动的状态)来安排历法,这种历法叫做太阴历(比如伊斯兰历),有些则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周期来安排历法,这种历法叫做太阳历(比如我们现在用的公历)。还有些会兼顾月相周期与太阳周期,被称为阴阳历(比如农历),这种是为了配合季节,方便耕作。

但由于不同文明所处的位置,以及天文学的观测精度和文明发达层次不同,导致了它们的观测结果以及历法的安排都是不同的。不过由于许多传统历法一直使用至今,成为根深蒂固的文化或宗教传统,虽然有更精确的年的定义,但囿于这些传统,人们不得不在这些传统历法上“打补丁”,这也是“年”各不同的原因。

目前在科学领域,使用比较多的是两种“年”的概念,一个是儒略年,这个主要使用在天文学领域中,作为一种时间计量单位使用,其规定一年恒定为365.25天,光年的年,就是这个单位。要注意的是,这个“年”现在只用于测量持续时间,而不用于测定日期并制定历法。另一个是回归年,这个年份是基于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而确定的,指的是太阳光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上相同点(一般用春分点)的时间间隔——这其实就是每一年精确的四季周期,也被用于现在确定每年的公历。当然,每年的回归年的具体长度有非常微小的变化,比如2000年,这个值是365.242190419天,而1900年,则是365.2421979天。

(摘编自《科学大院》)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的概念为人们熟悉,目前世界各地采用的历法对它的定义并不一致。
B.目前中国通行两种“年”,工作和生活时按照公历年,放假则按照农历年。
C.与“年”不同,“天”这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是统一的,即每天86400秒。
D.即便是科学领域中使用较多的回归年,也不能避免每年具体长度的差别。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历法中每一年的差别不大,但科学领域对“年”的要求更精准,这是为了更准确地计算地球年龄。
B.历法的安排与人们对天象的观测有关,兼顾月相周期与太阳周期,为方便耕作而安排的历法称为农历。
C.以下事例均属于文章第六段提及的“打补丁”现象:国际通行公历每四年一闰;2023年我国农历闰二月。
D.作者在介绍“年”的概念时,用了下定义、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本文内容更准确、科学。
3.为什么世界范围内使用的“年”的定义、天数不尽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7-1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去年以来,人工智能便成了科技圈的宠儿,其他诸如AR、VR的,似乎都消失不见。而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工智能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某种意义上,人工智能为这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能量,缔造了一种新的“虚拟劳动力”。来自埃森哲与经济学前沿公司最近的一份报告大胆提出,到2035年,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普遍采用,可能会将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提高一倍。报告认为,估计人工智能有可能将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总增加值(与GDP近似)年度增速分别提高到4.6%、3.9%和2.7%。

对于中国而言,意义还不仅仅局限于此。

很多人想象不到,虽然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包括医疗、教育、公共安全、交通等,都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从具体实际应用来说,制造业却可能是最快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蓝海领域。

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与日本、德国相比较,至少有20年的差距。但这恰恰也为制造业进行转换、升级提供另一种便利,也就是其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技术击败,改造起来反而更加容易。一是这些企业拥有行业海量的数据,充沛的资金;二是在生产力水平急需提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这些传统企业也有迫切的意愿来改造升级自己的工厂、业务,提高收益,降低企业成本等需求。因此,制造业既是人工智能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领域。

除此之外,正如李开复所言,人工智能是中国引领全球的巨大机遇。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储备、研究成果等方面,也具备了较强的基础。比如在人才方面,中国科学家已经占据了全球人工智能科研实力的半壁江山。2017年的美国人工智能促进协会(AAAI)年会,原定于一月底在新奥尔良举行。选址上没问题,但时间恰好撞上了中国的春节。这在过去没有什么,但现在却不同了。鉴于中国人工智能科学家们的重要性,最后会议不得不延后一周,在旧金山举行。而且,在这个会议上提交的论文,中美两国最终被接受的论文几乎一样多。这在过去很难想象。有数据表明,在2015年全球顶尖期刊上发表的人工智能论文里,华人/中国人作者的比例达到了43%。同时,根据乌镇智库去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的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在2012年就已经超过美国。

(摘编自《新京报人工智能对中国的意义超乎你想象》)

材料二:

在工业4.0以及互联间十的是之下,人工智能作曲在音乐方面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对光学乐谱的识别与乐音的掌握,对人类情感表达方式进行推理,从技术层面理解人类的情感,从而进行情感型的作曲。例如,早在2016年,谷歌与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就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歌曲创作,分别创作了音乐剧《越过墙垣》与披头士风格歌曲《爸爸的汽车》。听众普遍表示,人工智能作曲在认知与听觉的角度上与人类创作的歌曲没有差别,其中也蕴含了人类的情感。

但是,人工智能作曲有利也有弊。从人工智能对人类有利的角度思考,它有以下好处。一方面,世界各地都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如果将其与人工智能作曲相结合,一定能够碰撞出全新的火花,使民族民间音乐迎来互联网+时代的全新发展,这对音乐的流行与传播也有着较强的发展意义与发展价值。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音乐的结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机器人为载体,未来的音乐机器人能够在情感计算下进行智能创作、智能作曲以及智能演奏,这就使得人机互动的方向有了全新的角度。此外,人工智能作曲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如今的作曲领域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作曲人与音乐制作人等也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的发展与进步。

人工智能也有如下几个弊端。首先,目前国内外人工智能作曲无论哪一种算法都存在短板。比如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混合型算法,能从多个方向创作歌曲,但其知识引导机制的建立较为困难,在计算机规则建立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了很大阻碍。再如,马尔科夫链是一种随机的作曲算法,目前广泛应用在作曲领域,但因其本身在应用过程之中是随机的,任何可能都较大,无法对其旋律片段进行模型的建构,也就无法对音乐风格进行有效的界定。

其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著作权基本理论、著作权保护的作品种类及著作权权能体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著作权制度能否经受住新一轮冲击?运用人工智能产品创作出的大量机器新闻、机器小说、机器诗歌等创作物,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是否有必要明确“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定义?其能否纳入到现行的著作权法保护框架,抑或针对人工智能或智能系统“创作”的成果建立一种新形式的财产权?人工智能软件或算法之类是否能够成为受法律认可的作者?这些疑问,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运用都将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

所有的新鲜事物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研究过程都存在着一定的利与弊。我们要正视人工智能作曲方面的优越性,促进其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作曲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增强技术上的进步,将更新的技术发展运用到作曲中来。

(摘编自《音乐周报人工智能作曲有利也有弊》)


人工智能对中国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一概括。
2023-07-13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信息类文本阅读-突破考点专练五 概括信息要点【简答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话出自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同志,也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从社会实践和治理来看,调查研究是关键,不仅是谋事之道,而且是治理之道,更是成事之基。

调查研究是找题的路径。发展是一种规律,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一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问题解决的唯一影响,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彻底程度。发展与问题是相伴的,有发展就会产生问题,推动问题解决就推动了发展。因此,当我们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不能说问题是不存在的,而可能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问题。

调查研究是解题的办法。党的各级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努力寻找解题的办法,重点是提高解题的能力。比如,当前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脱贫攻坚聚焦聚力,加强对贫困户的帮扶,帮忙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致富能力,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是绝难做到的。调查研究是各级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各级干部要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探索方法、创新形式,真正助力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的提升,这才是干部治理能力的体现。

(摘编自舒维春《调查研究是治理之道》)

材料二: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可以说,高质量的调查研究能够客观精准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谋划破题之策、探寻工作规律,对于推进落实党的各项任务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这些都充分表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然而,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不可否认的是,在推进调查研究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抑或是机械看看、走走过场等等。这些都让本该务实求真、密切联系群众的调查研究工作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鸡肋,甚至成为个别领导干部作秀盆景,不仅给调查研究抹了黑,也难免让群众鄙夷。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组织部门来说,调查研究是家常便饭,是高效率、高质量推进落实工作的金钥匙,甚至可以说调查研究开展的好坏直接关乎工作的成败,在此过程中,组工干部必须把握好针对性、实效性、严谨性。调查研究要突出针对性。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真实准确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为推进落实工作打好基础、谋划路径。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调查时要真要实、要活要暖,要听见还要看见,要身入更要心入;研究时要紧密贴合调查结果,要把调查的实际情况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不能藏着掖着。调查研究要突出严谨性。毛主席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调查研究的核心要义就是真实可靠,就是真正把握好民意、挖掘到实情。

(摘编自李金见《调查研究要讲究三个性》)

材料三:

究竟什么是调查研究?科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具有什么特征?对于这些问题,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当需要亲自动手进行一项调查研究时,有些人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当然,这种精神是好的,但是这种调查研究得来的成果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现实情况?会不会歪曲事实,误导决策?比如,有的在几万人的总体中,仅仅调查十几个人,甚至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有的根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等。

老一辈革命家经常深入基层亲自做社会调查,撰写了许多调查报告。他们调查研究的实践和成果,对于指导党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地调查研究。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当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在充分占有和认真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文章、著作中来,使我们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家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均衡发展问题、创新创业问题、精准扶贫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等。很多问题前无古人,旁无借鉴,这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对象和广阔的实践平台……但是,有时候通信工具发达了,离群众却远了;科技手段先进了,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却难了。做好当前的调查研究,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摘自廉思《如何有效开展调查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发展就会产生问题,有问题就需要解决,而调查研究就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B.只有把握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严谨性,调查研究工作才可能做得更好。
C.有些立足于少数样本或极端样本的调查属于凭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进行的调查,没有理论依据的支撑。
D.要想解决好均衡发展、精准扶贫、收入分配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问题的解决,人只在快慢程度、彻底程度上产生影响,因此,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该深入基层,在充分调查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与新举措等。
C.只要能把那些走马观花等的“作秀”式调查习气戒除掉,干部们就可练就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D.三则材料在阐明“调查”与“研究”的关系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调查研究的具体策略。
3.鹰城中学组织师生进行“高二年级线上教学”调研活动,请结合三则材料对他们的调研活动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建议。
2023-06-1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障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这就是()。       

我国古代建筑有着鲜明的等级色彩,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深深地影响建筑形式的发展。建筑布局、规模、间架以及屋顶,()。如屋顶有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等级别,其中庑殿顶级别最高,它是四面斜坡, 一条正脊,四条斜脊的样式,多用于宫殿建筑。重檐庑殿顶是屋顶中的最高级,只有皇帝的正殿和皇帝的家庙才能使用。其次是歇山顶,它多用于一般宫殿和寺院。再次是攒尖式。悬山顶和硬山顶(),多用于小型寺庙、衙署或民居。开间有11973等级别,其中皇帝以面阔9间、进深5间为最高级宫殿,其次,依次是王府正殿7间,三品至五品官员厅堂7间,六品至九品官员厅堂3间,百姓建筑不得超过3间。色彩有赤、绿、青、蓝、黑、灰等,其中皇宫用黄色琉璃瓦顶,皇子、亲王等用绿色琉璃瓦顶, 一般民居只能用黑色或青色瓦片顶。

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下列选项中,不是描写宫廷建筑的一项是(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B.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C.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比传统电视直播,网络直播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互动性作为产品的重要特色。随着直播形式的不断丰富,网络直播不仅有主播与观众的互动,也出现了主播与主播的互动。主播之间“连麦”,同屏表演,成为不少观众的场景,也让一些主播吸引了更多粉丝和流量,实现自身影响力和收益的提升。

但是,原本旨在丰富直播内容的“PK”,却在一些主播的主导下,沦为逞勇斗狠、互撕攻击、谩骂吐脏之地,一些观众也被裹挟其中,导致网络空间戾气丛生。诚然,网络空间既要鼓励格调高雅的“”,也要包容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但是,网络纵然海纳百川,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和主流价值。对于眼里只有流量,毫无顾忌释放戾气的直播主播,必须严格加以管理,坚决防止脏话狠话的传播。

主播唯有做到自律,直播内容才能“干净”。一个主播想要“长红”,没有真本领是行不通的。依靠一时的炒作、宣泄只求短时间内吸引流量而不能创造持续价值的做法无异于涸泽而渔。只有政府监管、平台自查和主播自律多管齐下,网络直播中的戾气才能逐渐

1.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在改变原意。
3.针对材料中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就如何规范网络直播环境提几条建议,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早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腊科学家泰勒斯就在观察中发现,琥珀经过毛皮、丝绸摩擦后可吸引一些轻小物体。泰勒斯认为,琥珀之所以具有这种性质,是因为摩擦使它具有了和天然磁石一样的“磁性”。尽管后来科学家证实了琥珀的这种性质和天然磁石的磁性截然不同,但人们还是将泰勒斯视为有历史记载的静电实验第一人。

我国西晋时期的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道:“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意即当人梳头或脱衣时,会由于摩擦产生小火星,同时还伴有轻微的响声,这在当时可谓是对静电现象最详尽的描述了。

(摘编自科学网《静电的发现者们》)

材料二:

在对电现象的早期研究中,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首推英国医生威廉•吉尔伯特,他在文章中说:“随便用一种金属制成一个指示器……在这个指示器的另一端,移近一个轻轻摩擦过的琥珀或者是光滑的磨擦过的宝石,这指示器就会立即转动。”他通过大量的实验驳斥了许多关于电的迷信说法,并且发现不仅摩擦过的琥珀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而且其它物质如金刚石、水晶、硫磺、硬树脂、明矾等也有这种性质,他把这种性质称为电性。1660年,马德堡的盖利克发明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他用硫磺制成形如地球仪的可转动物体,用干燥的手掌摩擦干燥的球体使之停止可获得电。盖利克的摩擦起电机经过不断改进,在静电实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   赵凯华   陈熙谋   《电磁学》)

材料三:

凡容易得失电子且电阻率很高的材料都容易产生和积累静电。如固体物质的粉碎、研磨过程;大面积的摩擦;在压力下接触而后分离;在挤出、过滤时与管道、过滤器等发生摩擦;在混合器中搅拌各种高电阻率物质;高电阻率液体在管道中流动且流速超过 1m/s,液体喷出管口或注入容器发生冲击、冲刷或飞溅时;液化气体、压缩气体、高压蒸汽在管道中流动和由管口喷出等。任何物体所带的静电若没有外来补充,总是会消散的。改变外部条件可以影响静电消散的速度。静电消散有两种方式——中和、泄漏,前者主要是通过空气消散,后者主要是经过带电体自身消散。

(摘编自吕俊霞   胡雪梅《静电的预防措施和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泰勒斯发现琥珀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这与天然磁石具有磁性是一样的。但后来经科学家证实,这种观点是违背科学事实的。
B.关于物体摩擦产生火星和响声这一静电现象,《博物志》“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是最详尽的描述。
C.吉尔伯特发现,摩擦后的金刚石、水晶、硫磺、硬树脂和明矾等具有与琥珀同样的电性,这些物质都能在摩擦后吸引轻小物体。
D.在吉尔伯特对电现象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盖利克用硫磺制成形如地球仪的可转动物体来获得电,并由此发明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
2.下列选项中,属于从源头做起预防静电的一项是(       
A.面粉厂在研磨面粉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此时可利用静电除尘装置及时消除悬浮在空气中的可燃粉尘。
B.车辆行驶时,轮胎和地面摩擦产生静电,若在制造轮胎的橡胶中添加导电材料可及时将产生的静电导走。
C.使用刚出厂的新纸印刷,可将铁丝的一头捆在吸纸护栏上,另一头接地,也可以采用在压印滚筒上擦水的方法。
D.加油站储油时,为避免液体在容器内喷射和冲击,将油管延伸至容器底部或接近底部,并将流速限制在1m/s以下。
3.静电实验为科学研究工作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