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李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世而恶A利B自托于无C为D此非士之情也E故斯将西F说秦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楚王不足事”与“度义而后动”(《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度”字意思相同。
B.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指黑色,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C.“阴遣谋士赍持……诸侯”与“藉寇兵而赍盗粮”(《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赍”字意思相同。
D.“损民以益仇”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益”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厕所中的老鼠和粮仓中的老鼠的生活情境类似,这引发了李斯的感慨,于是李斯离开楚国去秦国。
B.李斯西游秦国,先得到秦相吕不韦赏识,为郎官;后为秦王所用,先后担任长史、客卿、廷尉、丞相。
C.韩国人郑国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现。秦国的王公贵族以及大臣请求秦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
D.李斯为长史辅佐秦王,向秦王献计对付诸侯,如以财诱惑、以利剑刺杀,显示出高超的政治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
(2)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5.材料一中说,“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结合材料二分析李斯是如何成功做到这一点的。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商辂,字弘载,淳安人。举乡试第一。正统十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成化三年二月召至京,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帝嘉纳之。其言纳谏也,请召复元年以后建言被斥者。明年,彗星见,给事中董曼等劾不职大臣,并及辂。辂因求罢。帝怒,命廷鞫诸言者,欲加重谴。辂曰:“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贵之,如公论何?”帝悦,寻进兵部尚书。辂为人,宽厚有容,至临大事,毅然莫能夺。悼恭太子薨,帝以继嗣为忧。纪妃生皇子,六岁矣,左右畏万贵妃,莫敢言。久之,乃闻于帝。帝大喜,欲宣示外廷,遣中官至内阁谕意。辂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于是廷臣相率称贺。越数日,帝复御文华殿,皇子侍,召见辂及诸阁臣。辂顿首曰:“陛下践祚十年,储副未立,天下引领望久矣。当即立为皇太子,安中外心。”帝颔之。中官汪直之督西厂也,数兴大狱。辂率同官条直十一罪,言:“陛下委听断于直,直又寄耳目于群小。自直用事,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帝曰:“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辂正色曰:“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引义慷慨。万贵妃重辂名,出父像,属为赞,遗金帛甚厚。辂力辞,使者告以妃意。辂曰:“非上命,不敢承也。”贵妃不悦,辂终不顾。及谢政,刘吉过之,见其子孙林立,叹曰:“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宜天之报公厚。”辂曰:“止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耳。”居十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傅,谥文毅。

(选自《明史·商辂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
B.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
C.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
D.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试,这里指乡试、会试、殿试。我们现在常说的“连中三元”即指三试均为第一。
B.中官,古代掌天文历法的官员之一,以春、夏、中、秋、冬官分称,这里指朝中官员。
C.西厂,明朝由宦官把持的侦办百姓和官员言行的特务机关,成立时间晚于东厂。
D.谢政,辞官退休。古代有到一定年龄退休的制度,常见称谓还有“致仕”“致事”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辂才学很高。他曾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中第一,在整个明朝,能够在三试中均考中第一的只有他一人。
B.商辂宽厚大度。有人弹劾不称职大臣,涉及商辂,皇帝要追究弹劾者的责任,商辂对此阻止,并请求皇帝宽容进言者。
C.商辂不畏权贵。汪直掌管西厂,多次制造冤案,商辂率领同僚分条列出汪直罪状,在皇帝不高兴的情况下仍慷慨激昂,直言劝谏。
D.商辂廉洁自守。万贵妃赞赏商辂父子的为人,赏给他丰厚的金帛,商辂都极力拒绝,称没有皇上的命令不能接受。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
(2)陛下践祚十年,储副未立,天下引领望久矣。
(3)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谏逐客书》
2023-09-1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文段二: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 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案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A所B定太子C在君侯与高之口耳D君E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F世世称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当时平民用黑巾覆头,故称为“黔首”,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如《侍坐》中的“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B.客,指相对于“主”的外来人,也指寄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C.“崩”古代专指天子的死。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D.五刑,中国古代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的五刑是指墨、劓、刖、宫、大辟。腰斩属于大辟之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从山川河流这类人们最易接受的道理说起,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广用客卿。
B.材料一明确指出逐客的结果是使天下人止步不敢入秦,这从本质来上说就是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
C.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祝生日时,李斯却长叹不已,万物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赴刑场,他感叹想和孩子再牵着黄狗出去打猎这样普通的人生幸福都无望了,不禁悲痛万分,父子相对而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2)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5.文段二中李斯有三次“叹息”:“李斯喟然而叹曰”“斯乃仰天而叹”“顾谓其中子,叹曰”,请结合文本内容解释其“叹息”的原因。
2023-09-01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4 . 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
B.《谏逐客书》中的“六国”指的是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用充足的事例说明客卿对秦国帝业的建立是有功的,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B.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人口,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C.本文在论证的逻辑上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及近,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言及未来。在论逐客的危害时,程度由轻及重: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强大;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还有亡国的危险。
D.文章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出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的生活享用品,目的是批评秦王快意当前、耽于物质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2)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022-07-23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山西师大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