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李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扦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今日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

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修守备,戒强敌,有畜积,筑域池以守固。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拔一城而退,则权轻于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韩叛,则魏应之,赵据齐以为原,如此,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赵之福而秦之祸也。夫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弗能拔,则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于内攻,则合群苦弱以敌而共二万乘,非所以亡赵之心也。均如贵人之计,则秦必为天下兵矣。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

(节选自《韩非子·存韩》)

材料二:

诏以韩客之所上书,书言韩子之未可举,下臣斯甚以为不然。秦之有韩,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虚处则然,若居湿地,著而不去,以极走,则发矣。夫韩虽臣于秦未尝不为秦病今若有卒报之事韩不可信也。秦与赵为难,荆苏使齐,未知何如。以臣观之,则齐、赵之交未必以荆苏绝也:若不绝,是悉秦而应二万乘也。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今专于齐、赵,则韩必为腹心之病而发矣。韩与荆有谋,诸侯应之,则秦必复见崤塞之患。

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于韩也。辩说属辞,饰非诈谋,以钓利于秦,而以韩利窥陛下。夫秦、韩之交亲,则非重矣,此自便之计也。臣视非之言,文其淫说靡辩,才甚。臣恐陛下淫非之辩而听其盗心,因不详察事情

(节选自李斯《议存韩》)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韩A虽臣于秦B未尝不为C秦病D今若有卒E报之事F韩G不可H信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也代称朝廷或国家政权,文中指后者。
B.罢,指停止、结束,与《琵琶行并序》“曲罢曾教善才服”中的“罢”意思相同。
C.质,射箭的靶子,这里比喻攻击的目标,与“文质彬彬”中的“质”意思不同。
D.崤塞,指崤山,这里发生过“晋秦争霸”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崤山之战”。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认为,韩国侍奉秦国多年,能帮秦国阻挡他国的进攻,也能像草席和垫子一般供秦国使用,存韩对秦有利,而秦国的敌人应是赵国。
B.韩非认为,韩国虽小,但因应付四面八方的攻击,练就了强大的生存防御能力,进攻韩国不可能速战速决,如此,秦国的兵力会被天下轻视。
C.李斯认为,秦国身边有韩国存在,就像人的心腹有大病灶一样,韩国服从的不是秦国的道义,而是实实在在的军事威慑,秦国应除去韩国。
D.李斯强调,韩非是想用其“存韩”的计策来求得秦国的重用,他能言善辩,且擅长以文辞掩饰欺诈的计谋,为了韩国的利益来窥视秦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
(2)臣恐陛下淫非之辩而听其盗心,因不详察事情。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李斯是如何驳斥韩非“存韩”之论的。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雔;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有删改)

文本二:

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饬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辂,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剋画,平斗斛、变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王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节选自李斯《狱中上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B.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C.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D.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夷,文中是指南方沿海一带各少数民族所居之地。
B.从,同“纵”。当时韩、魏、燕、赵、齐、楚六国联盟抗秦,称为合纵。
C.黔首,平民、老百姓。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用来泛称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逐客书》从秦穆公用五子奠基霸业、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惠王用张仪之计加强王室权力、昭王用范雎成就帝业,强调了重用客卿的重要性。
B.《谏逐客书》中,李斯指出“逐客”的严重危害,从“藉寇兵而赍盗粮”到“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步步推进,击中要害,语重千钧,掷地有声。
C.《狱中上书》是一封充满冤郁与血泪的自白书。李斯用反语的手法历数自己跟随秦始皇之后的“七条罪状”,借此表明自己对秦王的耿耿忠心。
D.《狱中上书》中,李斯写自己辅助秦王兼并六国、扩大疆土、巩固政权、统一度量衡、修建驰道、收获民心等诸多事情,这些都是李斯的丰功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
2022-06-13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5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