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7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及备已得益州,权令中司马诸葛瑾从备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相与耳。”权曰:“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虚辞引岁也。”遂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史。关羽尽逐之。权大怒,遣吕蒙督兵二万以取三郡。

鲁肃欲与关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以不返三郡,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戮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土而足下来欲收地邪?”会闻魏公操将攻汉中,刘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于权。权令诸葛瑾报命,更寻盟好。遂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

二十四年。初,鲁肃常劝孙权以曹操尚存,宜且抚辑关羽,与之同仇,不可失也。及吕蒙代肃屯陆口,以为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密言于权曰:“今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曰:“今欲先取徐切,然后取羽,何如?”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取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易为守也。”权善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戮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土而足下来/欲收地邪
B.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戮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土而足下来/欲收地邪
C.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戮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土/而足下来欲收地邪
D.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戮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土而足下/来欲收地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州,中国古地名,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州之一,其管辖范围主要在四川一带。
B.长史,中国历史上的官职名,其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掌握实权的官员。
C.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古代多指君、后之位,用为皇帝(君主)的代称。
D.后旬,即下旬,古代历法每月分为三旬,后旬指二十一日到月底这段时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得到益州后,孙权为了让他交还荆州,便任命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地方长官,却全部被关羽驱逐,于是派吕蒙率兵两万人夺取三郡。
B.鲁肃准备与关羽会谈,将领们替他担心,不让他去。鲁肃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开导劝说,他相信刘备不会忘恩负义,关羽也不会谋害自己的性命。
C.曹操将要攻打汉中时,刘备恐怕失去益州,派使者向孙权求和。孙权命令诸葛瑾答复刘备,愿意再度和好,于是双方以湘水为界,分割荆州。
D.吕蒙代替鲁肃后,认为关羽素来勇猛雄武,有兼并江南的野心,便想凭借优势解除关羽这一后患,孙权却想先攻取徐州,吕蒙最后说服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相与耳。
(2)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建安四年,扬州贼帅郑宝欲略居民以赴江表,以淮南刘晔,高族名人,欲劫之使唱此谋,晔患之。会曹操遗使诣州,有所案问,晔要与归家。宝来候使者,晔留与宴饮,手刃杀之,斩其首以令宝军,其众数千人皆服,推晔为主。晔以其众与庐江太守刘勋,勋怪其故。晔曰:“宝无法制,其众素以钞略为利。仆宿无资,而整齐之,必怀怨难久,故以相与耳!”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也。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勋不听,遂伐上缭,至海昏。时策闻勋在海昏,自与领江夏太守周瑜将二万人袭皖城,克之,得勋妻子及部曲三万馀人。勤北归曹操,晔随之。建安二十年,魏公操克汉中,丞相主簿司马懿言于操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操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刘晔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操不从。居七日,蜀降者曰:“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操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乃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
B.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
C.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
D.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劫之指胁迫刘晔,“劫”字与《红楼梦》中“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的“劫”字含义不同。
B.案问指查办审问,“案”字与《聊斋志异·促织》“成妻纳钱案上”的“案”字含义不同。
C.若军指你的军队,“若”字与《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的“若”字含义相同。
D.不听指不听取、不接受意见,“听”字与《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宝想要裹胁百姓到长江以南,希望借助刘晔的地位和名望来达成目的,刘晔冷静应对,邀请郑宝到自己家中宴饮,并趁机杀死了他。
B.刘晔头脑清醒,他解除自我危机后,没有贸然将郑宝的部下收为己用,因为他知道对他们进行整编,必然会引起怨恨,局面难以持久。
C.刘晔洞察时局,他能看出孙策求盟背后潜藏的危机,积极劝阻刘勋讨伐上缭;也了解蜀地君臣的特点,知道蜀地安定之后攻蜀的忧患。
D.刘备初占蜀中就远行夺取江陵,刘晔劝谏曹操在蜀地人心未定之时主动出击,免留后患,可惜曹操并未采纳他的意见而错失伐蜀良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晔以其众与庐江太守刘勋,勋怪其故。
(2)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
5.刘晔阻止刘勋讨伐上缭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侍坐章》中子路所言“千乘之国”是指实力强盛的大国。
C.歃盟,即歃血为盟。古代立约结盟时,在嘴上涂抹牲畜的血,以表示诚心。
D.国门,现在指一个国家的边境。而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开宝四年,唐主李煜遣其弟从善来朝,帝赐第,留京师。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先是,唐主以银五万遗赵普,普以白帝,帝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对。”普辞,帝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五年二月,江南江都留守林仁肇密陈:“淮南成兵少,宋前已灭蜀,今又取岭南,道远师疲。愿臣兵数万,复江北旧境。”江南主不听。又曰:“吴越,仇雠也,他日必为北朝掎角。臣请诈以宣、歙叛,陛下声言讨臣,臣且乞兵吴越,至则蹑而攻之,其国可取。”江南主亦不用。帝忌仁肇威名,赂其侍者,窃取仁肇画像悬别室,引江南使者观之,曰:“仁肇将来降,先持此为信。”使者归,白江南主。江南主不知其间,鸩杀仁肇。七年九月,帝欲伐江南而无名,遗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入朝。江南主称疾辞。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恐不易当。宜熟思之,无贻后悔。”江南主不从而遣使求封册帝不许命梁迥复使讽之入朝江南主不答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至是,彬等入辞,帝诫彬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八年二月,曹彬等连破江南兵。十月,江南主危迫,遣学士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九年正月,曹彬俘江南主李煜还汴。帝御明德门,以煜尝奉正朔,命勿宣露布,止令煜君臣白衣纱帽至楼下待罪。诏并释之,封违命侯。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主不从/而遣使求封册帝/不许/命梁迥复使/讽之入朝江南主/不答/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
B.江南主不从/而遣使求封册帝/不许/命梁迥复使/讽之入朝/江南主不答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
C.江南主不从/而遣使求封册/帝不许/命梁迥复使/讽之入朝/江南主不答/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
D.江南主不从/而遣使求封册/帝不许/命梁迥复使/讽之入朝江南主/不答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假臣兵数万”的“假”指借,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于是人多以书假余”的“假”相同。
B.“江南主称疾固辞”的“固”指坚决地,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相同。
C.正朔,古代改朝换代时新立帝王须行新历法,象征着一个王朝的合法性与唯一性,即“正统”,文中指“宋朝”。
D.露布,意思是“不缄封的文书”,是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主李煜去国号之后,江都留守林仁肇秘密建议希望趁宋朝攻取岭南、劳师远袭之机,率兵收复江北旧土,但未被采纳。
B.林仁肇认为吴越是江南的隐患,恰逢宣州、歙州反叛,建议江南主借平叛之机,偷偷地攻取吴越之地,也未被采纳。
C.曹彬讨伐江南之前,宋太祖告诫他,不可劫掠百姓,多造杀戮,而应通过树立威信使百姓自愿归顺。
D.九年正月,曹彬俘虏李煜回朝,太祖让李煜君臣穿戴白衣纱帽,在明德门下等待判决,最终封其为违命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
②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宋太祖在出兵平江南之前做了哪些准备?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北,保于陈城。楚遂削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楚人有黄歇者,游学博闻,襄王以为辩,故使于秦。说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斗而鸷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闻之:‘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义之诫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甲之强,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后患。《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何以知其也?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于前,而患于后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胜有日矣,韩、魏反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上。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魏也。臣为大王虑而不取。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盖王也,此正吴信越也。臣闻,敌不可,时不可失。臣恐韩、魏之卑辞虑患,而实欺大国也。此何也?王既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矣。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百世矣。社稷坏,宗庙隳;首身分离,骨草泽;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是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王将藉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王若不藉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随阳、右壤。随阳、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是王有毁楚之名,无得地之实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应王。王破楚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是王失计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四·顷襄王二十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若能持功A守威B省攻伐之心而肥C仁义之诫D三E王不足四F五伯不足六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歇,楚之春申君。他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B.然,文中为“这样”之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的“然”字,义为“对”“正确”。
C.文中“而易患于后也”中的“易”字,与文中“敌不可易”中的“易”字含义不相同。
D.“首身分离,暴骨草泽”与“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两句中的“暴”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点明黄歇出使秦国的背景:楚国西陵被占,楚王祖坟被烧,被迫迁都,国势日衰,此时秦军又来伐楚。
B.黄歇认为,秦、楚两强相争,犹如两虎相斗,得不偿失,反而会让其他国家坐收渔翁之利,实在是不可取。
C.黄歇提醒秦王,如果秦军执意要攻打楚国,那么,韩、魏等四国势必都会响应秦国攻打楚国,从中渔利。
D.为使秦国退兵,黄歇表面上时时处处站在秦国的角度劝说秦王,这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如出一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信越也。
(2)是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
5.黄歇引用《诗经》中句子“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元四年冬十月,邓艾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大破蜀,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艾深自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艾曰:“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钟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诏书槛车征艾。子忠与艾俱死,余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于西域。

泰始元年,晋室践阼。三年,议郎段灼上疏理艾曰:“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灭之诛,臣窃悼之。惜哉,言艾之反也!艾性刚急,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七十老公,反欲何求!艾诚恃养育之恩,心不自疑,矫命承制,权安社稷。虽违常科,有合古义,原心定罪,本在可论。钟会忌艾威名,构成其事。忠而受诛,信而疑,头县马市,诸子并斩,见之者垂泣,闻之者叹息。昔秦民怜白起之无罪,吴人伤子胥之冤酷,皆为立祠。今天下民人为艾悼心痛恨,亦犹是也。臣以为艾身首分离,弃草土,宜收尸丧,还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绍封其孙,使闳棺定谥,死无余恨。赦冤魂于黄泉,收信义于后世,葬一人而天下慕其行,埋一魂而天下归其义,所为者寡而悦者众矣。”帝善其言。九年,诏曰:“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其以嫡孙朗为郎中。”

(节选自《三国志·邓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B.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C.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D.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
B.“艾深自矜伐”与“不矜名节”(《陈情表》)两句中的“矜”字含义相同。
C.“信而见疑”与“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见”字用法相同。
D.“捐弃草土”与成语“细大不捐”两句中的“捐”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行军不畏艰险。邓艾取道阴平,进军七百多里,一路荒无人烟,非常艰险,他用毛毡裹住自己,从山滚下去。
B.邓艾破敌宽待俘虏。邓艾接受蜀国君臣的投降,释放并安抚他们;他检查约束部队,无所夺取,让归顺的人重操旧业。
C.邓艾功高却被诬陷。邓艾被钟会等人诬告悖逆作乱,皇帝下诏书将邓艾斩杀,当时的议郎敦煌人段灼上奏为他鸣不平。
D.邓艾后代终获封赐。晋武帝认同段灼对邓艾被杀一事的分析,后来下诏表示对邓艾的同情,并任命他的孙子邓朗为郎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
(2)艾诚恃养育之恩,心不自疑,矫命承制,权安社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数使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

七年冬十月,上自将击韩王信,信亡走匈奴。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立赵苗裔赵利为王,复收信败散兵,与信及匈奴谋攻汉。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至晋阳。汉兵击之,匈奴辄败走,已复屯聚,汉兵乘胜追之。会天大寒雨雪,士卒堕指者什二三

上居晋阳,闻冒顿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逾句注。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

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欲驱,太仆滕公固徐行。至平城,汉大军亦到,胡骑遂解去。汉亦罢兵归,令樊哙止定代地。上至广武赦刘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号为建信侯。帝南过曲逆,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乃更封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
B.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
C.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
D.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文中指“匈奴”。因胡地在北,越地在南,胡越可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
B.什二三,意为“十之二三”。什,指由十个单位合成的一组。
C.械系,用刑具把犯人锁起来。械,这里指枷锁和镣铐之类的刑具。
D.侯,古爵位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仲、男五等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亲自率兵攻打韩信,韩信逃往匈奴,韩信部将拥立赵利为王,并收集韩信战败逃散的士兵,和韩信、匈奴一起合谋攻打汉军。
B.汉高祖准备攻打匈奴,先派人出使匈奴以侦察军情,匈奴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实力;派往匈奴的十余批使者都说可以进兵攻打匈奴。
C.出使匈奴返回的刘敬阻止进军,没被采纳;先到平城的汉高祖被匈奴的四十万大军围困在白登山长达七天,汉军内外不能相互救援。
D.正是由于王黄、赵利与汉朝有密谋,冒顿打开了白登山包围圈的一个角,加上当时天降大雾,这些都给汉高祖突围提供了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
(2)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信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今井陉之道,车不符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不至十日,而信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曰:兵法云,十则国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不听广武君策。

韩信使人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十人,人持一赤帜,从问道蔽山而望赵军。诚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我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帆。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艰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起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韩信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恭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起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璧,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矢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派水上,擒赵王歇。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是说者,不善现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不然,何以为信!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五》,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
赵 已 先 据 便 地 为 壁 且 彼 未 见 吾 大 将 旗 鼓 未 肯 击 前 军 恐 吾 至 阻 险 而 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使人间视”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B.“令其裨将传飧”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绝其粮道”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D.“请北举燕、赵”与“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武君认为,并陉道路狭窄,韩信的军队延绵数百里,这为绝其辎重提供了有利条件,成安君应固守营寨,勿与韩信交战,如此韩信之军便可破。
B.成安君泥守兵法,认为韩信的士兵虽然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而且千里来袭,士兵疲惫,不应避而不战,因此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
C.韩信派遣二千骑兵先上山隐蔽观察,等赵军倾巢而出抢夺战利品时,这些隋兵便驰入赵营。把赵军旗帜全部换成汉军旗帜,为战斗取胜立下大功。
D.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作战时依计而行,三军用命;而反观赵军,却步步中计,最终在汉军的夹击之下大败,成安君陈馀也被斩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2)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5.世人认为,如果成安君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那么韩信便会失败。对此,洪迈持有不同的观点。洪迈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说之”,“说”在这里是通假字,通“悦”,和《氓》中的“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中的“说”意思相同。
B.“冯敬之属尽害之”,“害”是古今异义词,意为“嫉妒”,和“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中的“害”意思相同;而“属”和现代汉语相同,相当于“类属”。
C.“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此句中的“拜”和“再拜还入户”(《孔雀东南飞》)中的“拜”意思不同。
D.“文帝前席”,这个动作是表明文帝听得入了神,以至于身体不自觉前倾,离开了坐席。后来李商隐的诗句“可怜夜半虚前席”就是指这件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指编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相同。
B.“平伐其功”的“伐”指“炫耀”,与《燕歌行并序》中“摐金伐鼓下榆关”的“伐”不同。
C.迁,有移动、转变之意,在古代可指官职调动、升职或贬职,在文中意指贬谪,降职。
D.渔父,在古诗文中既指捕鱼的老人,有时也借指隐士,本文渔父两意兼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富有才学,曾受到楚怀王赏识。在担任左徒时,辅助怀王商议国家大事,制定国家的法令,并且擅长外交辞令,参与外交事务。
B.屈原洞察势态,料事深远。怀王欲到秦与昭王会面,子兰也劝怀王前往,屈原认为去秦危险,与子兰争辩,结果怀王没听从他而遇险。
C.屈原仕途不顺,但爱国始终如一。屈原虽然在外流放,仍然眷恋着楚国,想要返回朝廷,在文章中再三表达自己振兴国家的志向。
D.屈原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渔父劝说他随世俗同进退,但他为避免自己高洁的品行蒙受世俗的玷污,最终毅然自沉汨罗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5.《离骚》和《怀沙》是屈原各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02-18更新 | 21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临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