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徇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甍,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
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延岑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
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随从左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
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5.《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获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
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
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2020-07-09更新 | 7475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中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改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A曰B汝C当D更E求F古G之H哲I王J以K为L师M如N吾O不P足Q法R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部设,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文中指轮流,与《琵琶行》中“莫辞更坐弹一曲”的“更”字意思不同。
B.日昃,指太阳偏西的时候。“昃”与成语“昃食宵衣”中的“昃”意思不同。
C.中,文中指合乎、符合。与《劝学》中“木直中绳”的“中”字意思相同。
D.致,文中是罗致之意。与《过秦论》中的“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从而加大了问政于臣的力度。
B.唐太宗认为隋朝之所以到了第二代就灭亡,是因为隋文帝“不明而喜察”的性格,让他独揽大权,凡事专断,以致群臣阿从。
C.唐太宗注重以史为鉴,汲取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于是知人善任,并奖惩分明,对阿谀奉承,不让自己满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
D.唐太宗告诫太子要多学习以前贤明的君主,并且设身处地地分析了太子和自己的不同境遇,告诫太子戒奢为善,谨慎治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2)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厚德治国的?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天道福善祸淫,事犹影响。昔启民亡因来奔,隋文帝不吝粟帛,大兴士众,营卫安置,乃得存立。既而强富子孙不思念报德才至始毕即起兵围炀帝于雁门。及隋国乱,又恃强深入,遂使昔安立其国家者,身及子孙,并为颉利破亡,岂非背恩忘义所至也!”群臣咸曰:诚如圣旨。”

贞观九年,太宗谓魏征曰:顷读周、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齐主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即是也。然天元、齐主若为优劣?征对曰:二主亡国虽周,其行则别。齐主懦弱,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亡灭。天元性凶而强,威福在己,亡国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论之,齐主为劣。

节选自《贞观政要·辩兴亡》


【注】①启民:东突厥可汗,始毕、处罗、颉利是他的三个儿子。顿利可汗于贞观四年与唐交战,兵败被俘。②齐主:北齐后主高纬,北齐世祖高祥之子。③天元:北周宣帝宇文赟,自称天元皇帝。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而强富A子孙B不思念报德C才D至E始毕F即起兵G围炀帝于雁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容,即随口,与《屈原列传》中“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的“从容”意思不同。
B.相悬,文中指彼此差距大,其中的“悬”与成语“悬而不决”中的“悬”意思不同。
C.凶年,文中指兵灾之年,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凶年免于死亡”的“凶年”意思相同。
D.略,文中是全、都之意,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略无慕艳意”的“略”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与侍臣讨论周兴、秦亡的经验教训,他认为,周朝得天下后推行仁义,所以国祚长,而秦朝得天下后施行欺诈和暴力,所以国祚短。
B.唐太宗认为隋文帝在天下大旱时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隋炀帝继承父业,依仗国家富庶,挥霍无度,极尽奢侈之能事,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C.颉利可汗趁隋末大乱,以兵强马壮的优势,长驱直人中原,攻打以往帮助过他们的隋朝,而如今颉利可汗被唐击败,这是背恩忘义导致的。
D.唐太宗认为北周、北齐这些末代亡国的君主,所做坏事多数都很类似,他们极尽奢侈之事,四处征税,导致亡国,相比较,北齐国君更为恶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2)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即是也。
5.请结合材料概括贞观君臣通过辩兴亡之道得出哪些治国良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仁宗)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工部奏修军器,请征布漆于民,命给钞市之。上曰:古者土赋,随地所产,不强其所无。比年如丹漆、石青之类,所司不究物产,概下郡县征之,而吏胥因以为奸。其一切禁止。以灵璧县丞田诚为州判官,仍佐灵璧县事。诚居官廉能,抚字九年,考满,父老诣阙留之,遂有是命。以太常寺卿周讷为交趾升华府知府。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命翰林院严考岁贡生上谕杨去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或人材难得,即数百人中得一人亦可。”召太监马骐还京,骐还未几,矫旨下内阁书敕,复往交趾办金珠。内阁复请,上正色曰:朕安得有此言!骐在交趾,荼毒军民,卿等独不闻乎?自骐召还,交人如解倒悬,岂可再遣。然亦不诛骐也。罢海子、西湖巡视官,上谓蹇义曰:朕之心,苟可推以利民,虽府库之储不吝,况山泽之利哉!用法尚宽厚,然深恶赃吏,每戒法司曰:国家恤民,必自去赃吏始。时有至自南京者,言徐、淮、山东民多乏食,而有司催科方急。上命杨士奇草诏蠲恤。士奇言:不可不令户部、工部与闻。上曰:姑徐之,救民如拯溺,不可须臾缓。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因命士奇就西角门草诏。上览毕,即遣使赍行,顾士奇曰:卿今可语部臣,朕悉免之矣。

(节选自《明史经事本末·仁宣致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
B.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
C.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
D.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趾,古地区名,明永乐五年设交趾省,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中部地区。
B.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封为祭天,禅为祭地,一般在泰山举行。
C.岁贡生,明清时每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也称贡士。
D.户部,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缩小禁止百姓在山林川泽樵采的区域,又令工部购买修造军器所用的布漆不得向民间征取,还认识到盲目强征的弊端并加以禁止。
B.仁宗认为周讷是谄媚之徒,将其驱逐出朝廷,远放交趾任升华府知府,他用刑宽厚,但痛恨贪官污吏,一再告诫司法官员要严惩贪官。
C.太监马骐在交趾时残害当地军民,被召回京师,仁宗严厉责备内阁明知马骐之事却仍然再次委派他前往交趾,但事后也没有诛杀马骐。
D.听说百姓遭遇饥荒而官府仍催征赋税,仁宗下诏将其减免;杨士奇建议先告知户部和工部,仁宗认为救灾刻不容缓,坚持先下诏再告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居官廉能,抚字九年,考满,父老诣阙留之,遂有是命。
(2)朕之心,苟可推以利民,虽府库之储不吝,况山泽之利哉!
2022-03-31更新 | 33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6 . 【调研2】(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2017-08-10更新 | 2484次组卷 | 5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北,保于陈城。楚遂削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楚人有黄歇者,游学博闻,襄王以为辩,故使于秦。说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斗而鸷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闻之:‘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义之诫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甲之强,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后患。《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何以知其也?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于前,而患于后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胜有日矣,韩、魏反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上。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魏也。臣为大王虑而不取。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盖王也,此正吴信越也。臣闻,敌不可,时不可失。臣恐韩、魏之卑辞虑患,而实欺大国也。此何也?王既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矣。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百世矣。社稷坏,宗庙隳;首身分离,骨草泽;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是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王将藉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王若不藉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随阳、右壤。随阳、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是王有毁楚之名,无得地之实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应王。王破楚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是王失计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四·顷襄王二十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若能持功A守威B省攻伐之心而肥C仁义之诫D三E王不足四F五伯不足六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歇,楚之春申君。他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B.然,文中为“这样”之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的“然”字,义为“对”“正确”。
C.文中“而易患于后也”中的“易”字,与文中“敌不可易”中的“易”字含义不相同。
D.“首身分离,暴骨草泽”与“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两句中的“暴”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点明黄歇出使秦国的背景:楚国西陵被占,楚王祖坟被烧,被迫迁都,国势日衰,此时秦军又来伐楚。
B.黄歇认为,秦、楚两强相争,犹如两虎相斗,得不偿失,反而会让其他国家坐收渔翁之利,实在是不可取。
C.黄歇提醒秦王,如果秦军执意要攻打楚国,那么,韩、魏等四国势必都会响应秦国攻打楚国,从中渔利。
D.为使秦国退兵,黄歇表面上时时处处站在秦国的角度劝说秦王,这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如出一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信越也。
(2)是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
5.黄歇引用《诗经》中句子“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傅太后从弟右将军喜,好学问,有志行,众庶归望于喜。初,上之官爵外亲也,喜独执谦称疾。傅太后始与政事,数谏之,由是傅太后不欲令喜辅政。秋七月庚午,赐喜黄金百斤,上右将军印绶,以光禄大夫养病。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皆上书言:“喜行义修洁,忠诚忧国,内辅之臣也。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望,皆曰:‘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为国恨之。忠臣,社稷之卫,鲁以季友治乱,楚以子玉轻重,魏以无忌折冲,项以范增存亡。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喜立于朝,陛下之光辉,傅氏之废兴也。”上亦自重之,故寻复进用焉。

九月庚申,地震,自京师到北边郡国三十余处,坏城郭,凡压杀四百余人。上以灾异问待诏李寻,对曰:“小臣不知内事,窃以日视陛下,志操衰于始初多矣。唯陛下执乾刚之德,强志守度,毋听女谒、邪臣之态,诸保阿、乳母甘言悲辞之托,断而勿听,勉强大谊。良有不得已,可赐以货财,不可私以官位,诚皇天之禁也。臣闻月者,众阴之长、妃后、大臣、诸侯之象也。间者月数为变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阴阳俱伤两不相便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仗矣。唯陛下亲求贤士,无强所恶,以崇社稷,尊强本朝。臣闻五行以水为本,水为准平,王道公正修明,则百川理,落脉通;偏党失纲,则涌溢为败。唯陛下少抑外亲大臣。臣闻地道柔静,阴之常义也。间者关东地数震,宜务崇阳抑阴以救其咎,固志建威,闭绝私路,拔进英隽,退不任职,以强本朝。”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间者月数为变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阴阳俱伤/两不相便/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仗矣
B.间者月数为变/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阴阳俱伤/两不相便/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仗矣
C.间者月数为变/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阴阳俱伤/两不相便/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仗矣
D.间者月数为变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阴阳俱伤/两不相便/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仗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亲:旧指女系的亲戚。如母、祖母的亲族,及女、孙女、姐妹、侄女、姑母的子孙。
B.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的帝王、诸侯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来代表众神。
C.亚父:敬称,表示仅次于父亲。文中与《鸿门宴》中的“亚父”是一个人,均为范增。
D.五行: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喜喜爱学问,品行高洁,很有正气,他对皇上刚即位就对外戚封官晋爵十分不满,就称病谦让推辞,并多次对其进行劝谏。
B.傅太后不满傅喜,于是以黄金赏赐傅喜,令其交出职权,以光禄大夫头衔回家养病,但遭到大司空何武和尚书令唐林的反对。
C.九月庚申日发生了大地震,范围较广,从京城到北边的郡国边疆,有三十多处城郭被地震震毁了,导致四百多个百姓被压死。
D.皇上向李寻询问地震灾异的事,李寻以日月、阴阳等情况向皇上解释国家事务的兴衰,这在当时那个时代是很有说服力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曰:“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为国恨之。
(2)小臣不知内事,窃以日视陛下,志操衰于始初多矣。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夷陵令,稍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B.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C.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D.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梅尧臣游”的“游”字与“秦时与臣游”(《鸿门宴》)的“游”字含义相同。
B.文中的“贬”“徙”“进”都与官职变动有关,分别指贬职、迁职、进职等。
C.中外,文中指朝廷和地方;现在则用来指我们国家和我国之外的其他国家。
D.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称呼,号都是他人所起的,文中就是如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的母亲重视对他的教育,他的文章写得很好;后来,欧阳修中了进士,走向仕途。他和尹洙、梅尧臣三人讨论世事,唱和诗歌,亦师亦友。
B.范仲淹被贬,大多数朝廷官员上奏折解救范仲淹,但是高若讷认为他应当被贬;欧阳修写信责备高若讷,高若讷就将信交给皇帝,导致欧阳修被贬。
C.欧阳修性情耿直,皇帝欣赏他,当面赐给他五品服。后来保州兵乱,朝廷任命他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临别前,皇帝让他畅所欲言。
D.朝中的奸邪之徒忌恨欧阳修,便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一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被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后来又遭到宦官的怨恨与陷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2)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为什么“邪党益忌修”?请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半入,华元逃归,立于门外,告而入。见叔牂,曰:子之马然也。对曰:非马也,其人也。既合而来奔。

宋城,华元为,巡功。城者讴曰: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使其骖乘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人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曰:去之,夫其口众我寡。

秦师伐晋,以报崇也,遂围焦。夏,晋赵盾救焦,遂自阴地,及诸侯之师侵郑,以报大棘之役。楚斗椒救郑,曰:能欲诸侯而恶其难乎?遂次于郑以待晋师。赵盾曰:彼宗竟于楚,殆将毙矣。姑益其疾。乃去之。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肠熊踏不熟,杀之,置诸舂,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兖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灵公A不君B厚C敛D以雕墙E从台上弹F人G而观H其辟丸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元为植”的“植”名词用作动词,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植”字用法相同。
B.骖乘是古代乘车陪坐在右边的人,又称为“车右”,地位最高的人坐在左边,居中的是御者。
C.诗即《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本文中的句子语出自《诗经·大雅》。
D.“贼民之主”的“贼”意为杀害,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忍能对面为盗贼”的“贼”字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国想要赎取华元,车马仅送去一半,华元就了逃回来,进城后见到了他的车夫,并且一起逃到了鲁国。
B.华元在巡视工作时受人嘲讽,华元让骖乘反驳筑城的人,面对役夫的怨愤,华元却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C.秦国攻打晋国,赵盾认为,宗族在楚国争权夺利,很快就要完了,应加重他们的弊病,最终离开了郑国。
D.士会对晋灵公做事感到很担心,三次前去劝谏,晋灵公尽管在口头上说要改错,但在行动上还是不改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5.士会曾三次劝谏晋灵公,其劝谏的话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请据此简要概括士会劝谏语言的巧妙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