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74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节选自《论语·学而》)

材料二:

大定二年正月丙子,献享山陵,礼毕,(上)欲猎而还,左丞相晏等谏曰:“边事未宁,不宜游幸。”壬辰,上谓宰执曰:“朕即位未半年,可行之事甚多,近日全无敷奏。朕深居九重,正赖卿等赞襄,各思所长以闻,朕岂有倦怠?”八月癸酉,上谓宰臣曰:“百姓上书陈时政,其言犹有所补。卿等位居机要,略无献替,可乎?正隆专任独见,故取败亡。朕早夜孜孜,冀闻说论,卿等宜体朕意。”十一月丁酉,第职官,廉能、污滥、不职各为三等而黜陟之。三年五月辛亥,尚书省请籍天德间被诛大臣诸奴隶及从窝幹乱者为军上以四方甫定民意稍苏而复签军,非长策,不听。四年正月甲辰,元帅府言:“宋遣审议官胡昉致尚书右仆射书,来议和好。以其言失信,拘昉军中,以书答之。”及以书进,上览之曰:“宋之失信,行人何罪?当即遣还。”五年正月辛未,命有司,旱、蝗、水溢之处,与免租赋。七年十月丁巳,上谓宰臣曰:“海陵不辨人才优劣,惟徇己欲,多所升擢。朕即位以来,以此为戒,止取实才用之。”八年正月乙丑,上谓宰臣曰:“朕治天下,方与卿等共之。事有不可,各当面陈,以辅朕之不逮,慎毋阿顺取容。”九年五月戊辰,尚书省奏越王永中、隋王永功二府有所兴造,发役夫。上曰:“朕见宫中竹有枯瘁者,欲令更植,恐劳人而止。二王府各有引从人力,又奴婢甚多,何得更役百姓?尔等但以例为请,海陵横役无度,可尽为例耶?自今在都浮役,久为例者仍旧,余并官给佣直,重者奏闻。”十年三月戊午,谕左丞石琚曰:“女直人径居达要,不知闾阎疾苦。汝等自丞薄至是,民间何事不知?凡有利害,宜悉敷陈。”

(节选自《金史·世宗本纪》)

【注】①左丞相晏:指左丞相耶律晏。②海陵:指金熙宗完颜亮。正隆六年征宋,兵变被杀。大定二年,被金世宗降为海陵郡王。大定十一年,被金世宗降为海陵庶人。③女直:即女真。

1.用斜线“/”给文中的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3处)
尚书省请籍天德间被诛大臣诸奴隶及从窝斡乱者为军上以四方甫定民意稍苏而复签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指治理,与《离骚》中“来吾道夫先路”的“道”字意思不同。
B.献替,献可替否的省称,指向君主提出正确的建议,否定不当的政令。
C.行人,指使者,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的“行李”意思相同。
D.“黜陟”中的“黜”意思是罢黜,“陟”意思是升迁,文中偏指“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享祭礼结束后,针对金世宗的打算,左丞相耶律晏等人进行劝告,认为此时边关并不安宁,不宜游玩取乐。
B.金世宗下令免去遭受干旱等灾害的地区的租税,符合孔子所说的“爱人”;他勤于政务,符合孔子所说的“敬事”。
C.金世宗认为越王、隋王两府有修建工程,不应该去调用百姓服役,并强调从今以后都城的多余劳役应全部取消。
D.金世宗认为,较之直接居于高位的女真人,从基层提拔起来的石琚了解民间的情况。金世宗希望他如实陈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深居九重,正赖卿等赞襄,各思所长以闻,朕岂有倦怠?
(2)事有不可,各当面陈,以辅朕之不逮,慎毋阿顺取容。
5.《金史·海陵本纪》记载,后世之人以“无道”评价海陵。请从材料二中简要概括出这种评价的依据。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王遣张耳与韩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破代兵,禽夏说。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之。’令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材料二:

战失其道,未有不败者;战得其道,未有不胜者。胜则破竹之势成,迎刃之机顺矣。自此招揽豪杰,部署长吏,抚辑人民,收按图籍,颁布教章。所谓略地也,顾其策何先?曰:是有机焉!蹈之而动耳,不烦兵也。

李左车之对淮阴也,曰:“将军虏魏王、禽夏说,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余万众,威震天下,此将军之所长也。然众劳卒疲,其实难用。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为将军计,莫若甲休兵,遣辩士奉咫尺之书于燕,暴将军所长,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

(节选自《乾坤大略》)

【注】①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赵亡后,韩信对他以礼相待,虚心求教。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②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韩信兵B号C数万D其实不过E数千F能千里而袭G我H亦已罢极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爨,指灶,《项脊轩志》中的“迨诸父异爨”指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
B.麾下,文中指部下,其中的“麾”与“麾之即去”中的“麾”意思不同。
C.儒者,指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泛指一般的读书人。
D.按,文中指收拾、放下,与成语“按图索骥”中的“按”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左车认为韩信进攻的锋芒锐不可当,他请求成安君一定不要出来应战,而是由他率领三万奇兵对敌。
B.李左车的建议未被成安君采纳,成安君认为韩信军队势弱,如不出战,诸侯会认为赵国胆怯,进而轻视并讨伐赵国。
C.李左车认为韩信很快就打败了赵国二十多万大军,威震天下,但是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实际上难以再战。
D.李左车建议韩信按兵不动,派能言善辩的人带着书信到燕国去,展示自己的长处,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
(2)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
5.李左车分别为成安君和韩信献策,这两种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3-29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半入,华元逃归,立于门外,告而入。见叔牂,曰:子之马然也。对曰:非马也,其人也。既合而来奔。

宋城,华元为,巡功。城者讴曰: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使其骖乘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人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曰:去之,夫其口众我寡。

秦师伐晋,以报崇也,遂围焦。夏,晋赵盾救焦,遂自阴地,及诸侯之师侵郑,以报大棘之役。楚斗椒救郑,曰:能欲诸侯而恶其难乎?遂次于郑以待晋师。赵盾曰:彼宗竟于楚,殆将毙矣。姑益其疾。乃去之。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肠熊踏不熟,杀之,置诸舂,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兖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灵公A不君B厚C敛D以雕墙E从台上弹F人G而观H其辟丸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元为植”的“植”名词用作动词,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植”字用法相同。
B.骖乘是古代乘车陪坐在右边的人,又称为“车右”,地位最高的人坐在左边,居中的是御者。
C.诗即《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本文中的句子语出自《诗经·大雅》。
D.“贼民之主”的“贼”意为杀害,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忍能对面为盗贼”的“贼”字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国想要赎取华元,车马仅送去一半,华元就了逃回来,进城后见到了他的车夫,并且一起逃到了鲁国。
B.华元在巡视工作时受人嘲讽,华元让骖乘反驳筑城的人,面对役夫的怨愤,华元却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C.秦国攻打晋国,赵盾认为,宗族在楚国争权夺利,很快就要完了,应加重他们的弊病,最终离开了郑国。
D.士会对晋灵公做事感到很担心,三次前去劝谏,晋灵公尽管在口头上说要改错,但在行动上还是不改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5.士会曾三次劝谏晋灵公,其劝谏的话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请据此简要概括士会劝谏语言的巧妙之处。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矣。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且夫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通侯、执珪死者七十余人,遂亡汉中。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弊,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过于此者矣,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风,须以决事。”楚王曰:“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B.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C.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D.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破从连横”中涉及到的“纵横”,是战国时的策士进行国家间的联合或分化的手段。
B.“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中的“过”含义不同。
C.“执珪”,楚国的臣子上朝会拿玉珪遮挡视线,以示对王的尊崇,后用来代指高级爵位。
D.“下风”比喻处于不利地位,亦可引申为自谦之词,文中“敝邑”“寡人”“上客”同属谦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认为秦国地域辽阔远胜其他国家,而且军事实力和地理位置在当时都占据绝对优势,使天下臣服是早晚的事情。
B.张仪威胁楚王,指出韩魏是秦国的天然盟友,如果楚国与秦对抗,必然会遭到三国的围攻,最终迫使楚王就范。
C.张仪劝说楚王要认清合纵的倡导者苏秦是不值得信赖的,如果采取合纵的策略,就像以群羊对抗猛虎,必然失败。
D.张仪以秦楚互换人质、联姻的方式表明诚意,以主动献城、两国约为兄弟之国诱惑楚王,获得了楚王的信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
(2)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
5.张仪在游说楚王的说辞中为什么要提到猛虎和羊?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3-03-27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执羔,字表卿,信州弋阳人。宣和六年举进士。授湖州司士曹事,俄除太学博士。建炎初,乘舆南渡。调抚州宜黄县丞。时四境俶扰,溃卒相挺为变,令大恐,不知所为,执羔谕以祸福,皆敛手听命。执首谋者斩以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

权礼部侍郎,充贺金生辰使。往岁奉使官得自辟其属,赏典既厚,愿行者多纳金以请,执羔始拒绝之。知贡举。旧例,进士试礼部下,历十八年得免举。秦桧既以科第私其子,士论喧哗,为减三年以悦众。执羔言祖宗法不可乱,繇此忤桧,御史劾罢之。

起知眉州,改夔州,兼夔路安抚使。夔部地接蛮獠,易以生事。或告溱、播夷叛,其豪帅请遣兵致讨,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①尔一兵不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召还,复为礼部侍郎。孝宗患人才难知,执羔曰:今一介干进,亦蒙赐召,口舌相高,殆成风俗,岂可使之得志哉!上曰:卿言是也。一日侍经筵,自言学《易》知数,臣事陛下之日短,已乃垂涕,上恻然。即拜礼部尚书,固,不许。

告老,上谕曰:祖宗时,近臣有年逾八十尚留者,卿之齿来也。命其章。复申前请。上度不可夺,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缙绅荣之。时阚、粤、江西岁饥盗起,执羔陛辞以为言,诏遣太府丞马希言使诸路振救之。卒,年老十七。

执羔有雅度,立朝无朋。治郡廉恕,有循吏风。手不释卷,尤通于《易》。

(选自《宋史·周执羔传》,有删改)


【注】:①贳[shì]:宽纵,赦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B.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C.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D.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权礼部侍郎”与“过蒙拔擢”(《陈情表》)两句中的“擢”字意思相同。
B.“固辞”与“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传》)两句中的“辞”意思不同。
C.“命却其章”与“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两句中的“却”意思相同。
D.“立朝无朋比”与“比去”(《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比”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执羔铁腕治乱。他在宜黄任职,社会动荡不安,他指明利害关系,控制了局面;有少数民族作乱,他严责相关人员,使局势稳定下来。
B.周执羔铁面无私。他担任生辰使,这个职位是个肥差,愿意跟随的大多要交钱,他却拒绝请托;他因事得罪了秦桧,被御史弹劾罢免。
C.周执羔反对官场不良风气。周执羔回朝廷任职,皇帝感觉人才难以了解,周执羔批评当前的用人风气,并提出建议,皇帝表示赞同。
D.周执羔不恋权位,心系朝廷。他两次请求退休,第一次被皇帝挽留,第二次才得以实现愿望;他临走时还关心两广等地的饥荒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首谋者斩以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
(2)上度不可夺,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缙绅荣之。
2022-07-06更新 | 17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1-2022学年高二(新高三)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并州尝有强盗,长流参军其事,所疑贼并已拷伏,唯不获盗赃。文襄付琼更令穷审,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馀人,并获赃验。文襄大笑,语前妄引贼者曰:“尔辈若不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

除南清河太守,平原郡有妖贼刘黑狗,构结徒侣,通于沧海。琼所部人连接村居,无相染累,邻邑于此伏其德。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即知。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

初,琼任清河太守,裴献伯为济州刺史,酷于用法,琼恩于养人。房延佑为乐陵郡,过州,裴问其外声,佑云:“唯闻太守善,刺史恶。”裴云:“得民誉者非至公。”佑答言:“若尔,黄霸、龚遂君之罪人也。”后有敕,州各举清能。裴以前言,恐为琼陷,琼申其枉滞,议者尚其公平。迁左丞,行徐州事。徐州城中五级寺忽被盗铜像一百躯,有司征检,四邻防宿及踪迹所疑,逮系数十人,琼一时放遣。寺僧怨诉不为推贼,琼遣僧,谢曰:“但且还寺,得像自送。”尔后十日,抄贼姓名及赃处所,径收掩,悉获实验,贼徒款引,道俗叹伏。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俭,启听淮北取余。后淮北人饥,复请通余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

(节选自《北齐书·循吏》)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郡中旧贼A一百余人B悉充C左右D人间善E恶及长吏F饮人一杯酒G无不即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推求,与《屈原列传》中“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推”含义相同。
B.一时,指短时间,与《孔雀东南飞》中的“蒲苇一时纫”的“一时”含义相同。
C.至公,科举时代为对主考官的敬称,谓其大公无私。文中意为最公正。
D.岁,岁星,后为年的别称,有岁月之意,亦可指人的年龄。文中指年景,农事收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琼幼年跟随父亲在边境,曾去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曹芝很赏识他,即委任他为府长流参军。
B.房延佑任乐陵郡太守,路过济州,裴献伯问他外界的反应,他将百姓的评价反馈给裴献伯,裴献伯深以为然。
C.在徐州城中五级寺铜像失窃案中,寺院的僧人起先抱怨苏琼不为他们追寻贼人,但最后僧人与百姓都对其叹伏不已。
D.以前的制度以淮河为禁区,不允许商贩随意往来。但因苏琼的上表,在两淮地区遭灾时,商人得以往来,淮河两岸货物得以流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
(2)裴以前言,恐为琼陷,琼申其枉滞,议者尚其公平。
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苏琼为官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馥宇元颖,沛国相人也。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建立州治,南怀乾、绪。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建安十三年卒,扬州士民追思之。

馥子靖,黄初中,出为河南尹。为政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后迁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陵渠大堨,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嘉平六年卒。

靖子弘,累迁宁朔将军。太安中,张昌作乱,以弘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弘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据襄阳。侃、初等累战破昌,昌惧而逃,其众悉降,荆土平。时荆部守宰多阙,弘请补选,帝从之。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为论者所称。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乃解南蛮以授蒋超,统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以大众屯于夏口;又遣何松领建平、宜都、襄阳三郡兵屯巴东;又加南平太守应詹督三郡水军继蒋超。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吏。或有间侃者,侃遣子为质,弘遣之曰:“匹夫之交尚不负心,况大丈夫乎!”乃以侃为前锋督护,委以讨敏之任。敏竟不敢窥境,时人莫不称善。弘卒于襄阳,士女嗟痛,若丧所亲矣。

(摘编自《三国志》和《晋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B.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C.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D.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县,是古代两级行政单位。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成若干郡,郡以下置县。
B.三更种稻,是我国古代农业中分区休耕的轮作方法;文中的“三更”指轮作三次。
C.守宰,泛指各级官员,文中“守”是州府地方长官,“宰”是辅佐国君的百官之长。
D.丈夫,古代泛指成年男子,因为其身高依古制约合一丈;亦指英武有志节的男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馥为政安民有法,教化百姓。他临危受命出任扬州刺史时,大行恩化,流民归集;兴修水利,兴校屯田,富民有法,施以教化,百姓乐其政。
B.刘靖为政以民为本,便民利民。他出任河南尹一职时,为政便利百处;做镇北将军时,既屯边据险,又重视农业,兴修水利,而使得边民获利。
C.刘弘平乱精于军事,用人不疑。张昌作乱时,他重用陶侃和皮初,进据襄阳,收复荆州;陈敏进犯后,他调兵遣将,精心布局,终将陈敏击退。
D.刘氏祖孙三代为官,有所传承。刘馥为政,大行恩化,深受百姓爱戴:刘靖以民为本,有刘馥遗风;刘弘重视农业,宽刑减赋,百姓连年丰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建立州治,南怀乾、绪。
(2)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为论者所称。
2019-04-23更新 | 835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帝永平三年冬十月,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共父以女妻之与之和亲。四年冬十月,于阗王广德将诸国兵三万人攻莎车,诱莎车王贤,杀之,并其国。匈奴发诸国兵围于阗,广德请降。匈奴立贤质子不居徵为莎车王。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之伐匈奴也,使假司马班超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行到部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官属曰:胡人不能常久,无他故也。超曰: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里。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德,自今以后,勿复与北虏通。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遂纳子为质。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其父以女妻之/
B.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其父/以女妻之/
C.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其父以女妻之/
D.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其父/以女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亲,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首领间为求和平而进行的联姻,始于汉朝。
B.质子,古代指派往敌方或他国去作抵押的人质,多为诸侯王之子。
C.假司马,官名。汉官名凡加“假”,表示副贰,假司马即司马的副贰。
D.绝域,古代指隔绝难通的边远地方。文中指离汉朝极远的鄯善王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A.班超受窦固之命出使西域,到达鄯善国,收服鄯善王广而还。汉明帝听说后,在窦固请求更换出使西域使者时,仍派班超前往。
B.班超机警敏锐。他从鄯善王对汉朝使节的态度有所疏远怠慢的细节中,察知匈奴使者的到来使鄯善王广对汉朝有了二心。
C.班超功成不居。他因惧怕郭恂生气而拒绝下属将消灭匈奴使者的计划提前告知郭恂的建议,但事后对郭恂表示不会独居功劳。
D.班超有勇有谋。他先设计从侍胡嘴里诈出匈奴使团到达鄯善国的时间和驻地,然后进行周密部署,并亲自上阵,一举将其歼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
(2)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选自《贞观政要·君道》,有删改)

材料二:

俄检校侍中,进爵郡公。帝九成宫,宫御舍湋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继至,吏改馆宫御以舍靖、珪。帝闻,怒曰: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诏并按之。征曰:靖、珪皆陛下腹心大臣,宫人止后宫扫除隶耳。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夫官舍,固靖等见官吏之所,吏不可不谒也。至宫人则不然,供馈之余无所参承。以此按吏,且骇天下耳目。帝悟,寝不问。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剌王时,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离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

(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A以事B有不可C故谏D若不从E辄应F恐遂G行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的年号,他只用过“贞观”的年号,很多皇帝使用多个年号。
B.“帝幸九成宫”与“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幸”字含义相同。
C.“诚可恶”与“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
D.所以,表方法、凭借,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朝廷高官李靖和王的到来,原本被安置在官舍中的宫女被官吏安排在别处住,唐太宗认为此举是怠慢他的宫女,要审讯查办这些官吏。
B.魏征进谏说,李靖、王珪是皇帝的心腹大臣,宫女只是后宫的奴仆,官舍本来就是李靖等接见官员的地方,用此事来审讯官吏,会让天下人惊骇。
C.唐太宗认为自己能放弃怨嫌任用魏征等人才,无愧于古人。唐太宗说,魏征每次进谏若没被采纳,他发话魏征就不马上答应,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D.唐太宗住在昭仁宫时,对地方官的渎职、失职行为多有谴责,魏征用隋朝亡国的历史教训来劝谏,唐太宗感到惊讶,说没有魏征就听不到这种话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
(2)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
5.魏征进谏,多次触怒唐太宗,唐太宗为什么能够一再容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令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使信王之救已也。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苦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韩氏之兵非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朋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B.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C.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D.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都,意即著名城邑,往往指大城市,这与贾谊《过秦论》“隳名城,杀豪杰”一句中“名城”的意思相同。
B.币,货币。春秋战国时期流通的是铜铸币,但各国货币形式并不统一,主要有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
C.敝邑,在文中意为敝国,称“敝”本已是谦称,楚国使者不称“敝国”而称“敝邑”,是有意在韩王面前谦卑恭敬。
D.韩朋,即公仲朋,“公子”“公孙”“公仲”等表示出自公族(诸侯或君王的宗族),故能以国号加名来指称某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韩浊泽之战,韩国陷入危境。公仲朋提出向秦割地求和并与秦联合伐楚的意见,这样就可以把祸患转嫁给楚国。
B.陈轸对天下形势分析透彻,认为楚国才是秦国的真正目标,一旦楚国做出援救韩国的姿态,楚国的危机就过去了。
C.陈轸善于分化瓦解敌人,对已然与秦国结盟的韩国施以利益诱惑,拉拢腐蚀,化敌为友,最终摧垮敌方联盟。
D.公仲朋和陈轸智谋本不相上下,但楚王虚心纳言,而韩王拒不听谏,贪小而失大。作为谋臣,公仲朋也是无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
(2)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
5.公仲朋反对韩王与楚交好而绝和于秦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