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已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代宗朝吏部尚书书陟薨,太常博士程皓谥曰忠孝。刑部尚书颜真卿驳之曰:出处事殊,忠孝不并。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已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求忠于孝岂先亲而后君移孝于忠则出身而事主。所以叱驭而进,不惮危险,故王尊为忠臣;思全而归,恐有毁伤,故王阳为孝子。则知昼之与夜,本不相随,春之与秋,岂宜同日。且以为尚书志业高远,羽仪前朝,百行之中,能事甚众,议行称谥,固多美名,何必忠孝两施,然后表德。历考前史,恐无此事。敢率愚见,请更商量。皓执前议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先于孝。孝于家则忠于国,爱于父则敬于君。脱爱敬齐焉,则忠孝一矣。立君臣,定上下,不可以废忠。事父母,承祭祀,不可以亏孝。忠孝之道,人伦大经。孔子曰:‘以孝事君则忠。’又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此圣人之教也。至于忠孝不并,有为而言。将由亲在于家,君危于国;奉亲则孰当问主,赴国则无能养亲,恩义相迫,事或难兼。至若奉慈白亲在于家,君危于国:奉亲则孰当问主,赴国则无能养亲。恩文相迫,事或难兼。至若奉慈亲,当圣代,出事主,入事亲,忠孝两全,谁曰不可?况‘忠孝侯’之传鹊印,唐尧之代即有此官。伏念美名,请依前谥。有司不能驳焉。

(节选自《封氏闻见记校注》)

材料二:

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注]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

(节选自《新唐书》)

[注]鲁公:指颜真卿,唐代宗时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求忠A于孝B岂先亲C而后D君E移孝F于忠G则出身H而事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状,文中指死者世系、生平大略等,通常是由死者的门生、故吏或亲友撰写。
B.出处,文中指出仕和隐退,与俗语“英雄莫问出处”中的“出处”意思不同。
C.唐尧,是传说中华夏族五帝之一,“尧”为其谥号,因封于唐,故称“唐尧”。
D.贼,文中指作乱的人,与《燕歌行》中“汉将辞家破残贼”的“贼”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博士掌管拟定谥号,职务三品以上的官员死后,按流程议定谥号,最后奏报皇帝;吏部尚书书陟去世后,程皓为其拟谥“忠孝”。
B.颜真卿认为,韦陟的谥号本来有很多美名可选,不必非要以“忠孝”来表彰其德行,程皓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需要再商讨裁决。
C.程皓认为,天地之间人最为宝贵,人应以孝行为先,一个人尽孝于家就会尽忠于国,在家爱父则可在国敬君,爱敬一致那么忠孝一体。
D.程皓认为,忠孝不能两全是有缘故的,奉养父母与侍奉君主这两件事难以兼得:韦陟奉养父母,身处圣明时代,忠孝是可以两全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知昼之与夜,本不相随,春之与秋,岂宜同日。
(2)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员不成,其志有足称者。
5.颜真卿于“忠”做到了知行合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二)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府库所在,虽有镇守,终是空虚,辽东路遥,恐有玄感之变。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

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从太宗征高丽,诏道宗与李勣为前锋,及济辽水克盖牟城,逢贼兵大至,军中佥欲深沟保险,待太宗至,徐进。道宗议曰:不可,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可摧。昔耿弇不以贼遗君父,我既职在前军,当须清道以待舆驾李勣大然其议。乃率骁勇数百骑,直冲贼阵,左右出入,勣因合击,大破之。太宗至,深加赏劳。道宗在阵损足,帝亲为针灸,赐以御膳。

(节选自魏征《贞观政要·征伐》)

材料二:

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三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上不能成功,深悔之,叹曰: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

臣祖禹曰:太宗北擒颉利,西灭高昌兵威无所不加四夷震慑而玩武不已。亲击高丽,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无功而还,意折气沮。亲见炀帝以勤远国,而袭其所为。臣以为太宗之征高丽,无异于炀帝,但不至于乱亡耳。惟不能慎终如始,日新其徳,而欲功过五帝,地广三王,是以失之。然见危而思直臣,知过而能自悔,此所以为贤也。

(节选自范祖禹《唐鉴》)

[注]①军中佥:军中之人。②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东汉开国元勋、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西灭A高昌B兵C威D无所不加E四夷F震慑G而玩武H不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有马车之意,此处代指“天子”,和文中的“万乘”“舆驾”,含义相同。
B.“战马死者什七八”在句式结构上与“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相同。
C.“上以不能成功”中“以”意为“认为”,与“习以成性”中的“以”含义不同。
D.“勤远亡国”中的“亡”字与“耻学于师”(《师说》)中的“耻”字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十九年太宗打算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希望太宗不要御驾亲征,可派良将出征,尽管太宗未采纳尉迟的意见,但有人认同尉迟的说法。
B.王道宗追随太宗征讨高丽,担任前锋,途遇强敌,王道宗认为敌军远道而来,士兵疲惫,倚仗大军人数轻视唐军,一仗就可以打败敌军。
C.此次唐军征讨高丽虽有胜绩,但是在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役中,唐军亦有不少伤亡,战死的士兵近三千人,战马死了百分之七八十。
D.唐太宗亲征高丽没有取胜,对此次军事行动感到后悔,不禁想到敢言直谏的魏征,由此可见,尉迟敬德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不如魏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
(2)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无功而还,意折气沮。
5.材料二中,范祖禹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征伐高丽的行为的?
7日内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节选自《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太宗初即位,谓侍臣曰:“准《礼》名,终将讳之。前古帝王,亦不生讳其名,故周文王名‘昌’,《周诗》云:‘克昌厥后。’春秋时鲁庄公名‘同’,十六年《经》书:‘齐侯、宋公同盟于幽。’惟近代诸帝,妄为节制,特令生避其讳,理非通允,宜有改张。”因诏曰:“依《礼》,二名不偏讳,尼父达圣,非无前指。近世以来,曲为节制,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语,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将来。其官号人名及公私火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续,并不须讳。”

贞观二年,中书舍人高季上疏曰:“窃见密王元晓等俱是懿亲陛下友爱之怀义高古昔分以车服,委以薄维,须依礼仪,以瞻望。比比见帝子拜诸叔,诸叔亦即答拜,王爵既同,家人有礼,岂合如此颠倒昭穆?伏愿一垂训诫,永循彝则。”太宗乃诏元晓等,不得答吴王恪、魏王泰兄弟拜。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礼官曰:“同爨尚有缌麻之恩,而嫂叔无服;又舅之与姨,亲疏相似,而服之有殊,未为得礼,宜集学者详议。余有亲重而服轻者,亦奏闻。”

(节选自《贞观政要·礼乐》)

1.材料二画的部分有三处而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窃见密王A元晓等俱是B懿亲C陛下友爱之D怀E义高F古昔G分以车H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指爱护,与《阿房宫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中的“爱”含义相同。
B.常,指平常,与《马说》“而伯乐不常有”中的“常”含义不同。
C.副,表示符合,与成语“名不副实”中的“副”意思相同。
D.学者,指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与《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认为臣子忠心、儿子孝顺、长幼有礼、男女有别都足符合道义的做法,但君工如果只懂得仁慈、道义就不能治理天下。
B.太宗以文王和庄公为例,说明古代君王生前对名字并没有避讳,因此决定世人对“世”“民”两字,只要不连读,就不必避讳。
C.高季辅认为密工李元晓和员工李格、魏工李泰兄弟都足皇亲国戚,且是叔侄关系,密工对两兄弟的答拜不符合礼仪的要求。
D.唐太宗认为现在服丧的礼仪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要求礼官负责召集相关的人员、制定服丧礼仪,使之更符合礼仪规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2)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将来。
5.对于君主应该如何对待“义”和“法”,商鞅的观点和唐太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13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部分学校高三核心考向(三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孙子[注]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任者,循轶之途也,辖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田忌亡齐而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材料二:

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注]孙子:孙膑。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战不胜A田忌B不进C战D而不E死F曲挠G而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文中指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
B.之:文中指到、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意思不同。
C.德:文中指感激,与《荀子·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德”意思不同。
D.用事:文中指当权,与现代汉语词语中“感情用事”的“用事”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相邹忌与齐将田忌感情不睦,公孙闬趁机向邹忌献策,给田忌下套,最终,邹忌成功排挤走了田忌。
B.邹忌害怕田忌返回齐国,杜赫为邹忌出主意,杜赫劝楚王善待田忌,以求田忌回报,楚王听从了杜赫的建议。
C.齐宣王对随从很多的邹忌做官不满,反而喜欢随从不多的晏首,邹忌就用巧言误导齐宣王,导致齐宣王误会晏首。
D.齐宣王将被陷害出走的田忌召回,并让他做了将领,田忌与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擒杀了魏将庞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2)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
5.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请简要说明孙膑计谋的内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会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恶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鉏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于翳桑,见灵辄委地,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略有删改)

[注]①胹(ér):煮,煮烂。②熊蹯:熊掌。③溜:房顶瓦垅滴水处,指屋檐下。④宣子:赵盾。⑤鉏麑(chú ní):春秋时晋国力士,泛指刺客。⑥嗾(sǒu):驱使狗时发出的声音。⑦寘:同“置”。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宦三年A矣B未知母之C存否D今近焉E请F以遗G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观其辟丸也”与“欲辟土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辟”字含义不同。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谷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用社稷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舍于翳桑”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舍”字含义相同。
D.乙丑,中国传统的以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文中是用来纪日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不行君王正道,杀了没有把熊掌炖熟的厨师,赵盾和士季看见后打算去劝谏晋灵公。
B.吸取了以往劝谏的教训,士季建议自己先去劝谏,晋灵公不接受,赵盾再去。
C.晋灵公知错不改,赵盾就不停地劝谏,让晋灵公很厌烦,两次想杀掉赵盾,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杀死赵盾。
D.赵盾曾经有恩于晋灵公的武士灵辄,在晋灵公追杀赵盾时,灵辄为了报恩就倒过武器来帮助赵盾并带着赵盾逃亡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2)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5.对于“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这一事件孔子是怎样评论的?请简要说明。
2024-04-22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无私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长焉。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雠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雠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䵍,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材料二:

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人事浃,王道备,精和圣制,上通于天而麟至,此天之知夫子也。于是喟然而叹曰:“天以至明为不可蔽乎?日何为而食?地以至安为不可危乎?地何为而动?”天地尚有动蔽,是故贤圣说于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灾异并作也。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故孔子行说,非欲私身,运德于一城,将欲舒之于天下,而建之于群生者耳。

(节选自《说苑·至公》)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A人之所B私也C忍所私D以行E大义F巨子G可谓公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覆,指覆盖,与成语“覆水难收”“覆巢无完卵”中的“覆”意思不同。
B.遂,文中是“于是,就”的意思,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遂而鸡豚”的“遂”意思相同。
C.赐,文中指赐予的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意思相同。
D.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多用于比喻极细微的事物。如《鸿门宴》中“毫毛不敢有所近”中的“毫毛”就是这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举荐人才时,祁黄羊向晋平公举荐解狐担任南阳令、推举祁午做军尉,晋平公采纳了他的建议。
B.墨家巨子腹醇的儿子杀人,秦王已免其死罪。但腹醇坚持执行墨子之法,最终他的儿子被杀死。
C.孔子游说了七十个诸侯国君却未能得志,只好隐退而修订《春秋》。他在著史时,微小的善也要采纳,一点一滴的恶也要贬斥。
D.《吕氏春秋》中认为天地无私,日月四时普遍运行,因而万物得以生长。孔子却认为天和地也会被遮蔽,导致灾难发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2)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5.“至公”的境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4-19更新 | 228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唐俭)从猎洛阳苑,群豕突出于林,帝射四发,辄殪四豕。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帝拔剑断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惧之甚?”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神武定四方,岂复快心于一兽?”帝为罢猎。

(节选自《新唐书·唐俭传》)

材料二:

圣宗即位,皇太后称制,(马得臣)兼侍读学士。上阅唐高祖、太宗、玄宗三《纪》,得臣乃录其行事可法者进之。及扈从伐宋,进言:“降不可杀,亡不可追,二三其德者别议。”诏从之。俄兼谏议大夫,知宣徽院事。

时上击鞠无度,上书谏曰:“臣窃观房玄龄、杜如晦,隋书生,向不遇太宗,安能为一代名相?臣虽不才,陛下在东宫,幸列侍从,今又得侍圣读,未有裨补圣明。陛下尝问臣以贞观、开元之事,臣请略陈之。臣闻唐太宗侍太上皇宴罢,则挽辇至内殿;玄宗与兄弟欢饮,尽家人礼。陛下嗣祖考之,躬侍太后,可谓至孝。臣更望定省之余,睦六亲,加爱敬,则陛下亲亲之道,比隆二帝矣。臣又闻二帝耽玩经史,引公卿讲学,至于日昃。故当时天下翕然向风,以隆文治。今陛下游心典籍,分解章句,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二帝之治,不难致矣。臣又闻太宗射豕,唐俭谏之;玄宗臂鹰,韩休言之;二帝莫不乐从。今陛下以球马为乐,愚臣思之,有不宜者三,故不避斧钺言之:窃以君臣同戏,不免分争,君得臣愧,彼负此喜,一不宜。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三不宜。傥陛下不以臣言为迂少赐省览天下之福群臣之愿也。”书奏,帝嘉叹良久。

(节选自《辽史·马得臣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傥陛下A不以臣言B为迂C少赐D省览E天下F之福G群臣H之愿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惧之甚”与《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两句中“何”字的含义不相同。
B.季,指一个朝代(时代)的末期,或同辈中最年幼者,等等。“隋季书生”指隋末的书生。
C.祚,本意指福、赐福,帝位,还指保佑。“陛下嗣祖考之祚”中的“祚”指帝位。
D.“数引公卿讲学”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两句中“数”字的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俭认为唐太宗不应对斩杀一头野兽感到快意,唐太宗听从了唐俭的劝谏,停止狩猎。
B.讨伐宋朝时马得臣建议对投降的、逃走的、反复无常的采取不同措施,皇帝对此表示赞同。
C.马得臣劝谏辽圣宗效仿唐玄宗,也全用家人之礼与兄弟们欢饮,亲睦六亲,增加敬爱。
D.唐太宗、唐玄宗耽玩经史,当时读书之风盛行,马得臣希望辽圣宗也能够潜心钻研典籍。
4.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阅唐高祖、太宗、玄宗三《纪》,得臣乃录其行事可法者进之。
(2)陛下尝问臣以贞观、开元之事,臣请略陈之。
5.马得臣认为“陛下以球马为乐”有哪“三不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17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初,燕将攻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

齐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燕将。书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有三行之过,然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光照邻国。有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丧地千里。然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公其图之!

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罢兵A而去B故C解齐国D之围E救百姓F之死G仲连之H说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指给予、送给,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吾遗恨也”中的“遗”词义不同。
B.文中“杀身亡聊城”和“以为亡南阳之害”的两处“亡”的用法与含义都相同。
C.“期年”文中指满一年,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年”词义相同。
D.“颜色不变”与《琵琶行》中的“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颜色”都是“脸色”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将领田单进攻聊城,一年多仍未能攻下,鲁仲连把信绑在箭上射给燕将,想以此劝服他们。
B.鲁仲连谈及墨翟、孙膑、吴起等人,意在夸奖燕将善于防守和用兵,打消燕将休战回国的顾虑。
C.鲁仲连在信中为燕将指出两条明路:一是归国报效齐王,安享富贵;二是投奔燕国,功成名就。
D.燕国大将被鲁仲连劝服,于是撤军回国,鲁仲连帮助齐国攻克了聊城,也使百姓免遭战乱之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
(2)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5.请结合文本,概括鲁仲连说服燕将应放弃守城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三国魏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陈兵状,于是,孙权亲征。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而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升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跃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蒙功,即拜庐江太守。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注]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大而言之,为君之道;小而言之,为将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谓知彼者也;守吾气者,所谓知己者也。太宗曰:诚哉!朕尝临阵,先料敌之心与己之心孰审,然后彼可得而知焉;察敌之气与己之气敦治,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今之将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靖曰: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又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臣斯须不敢失此诫。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曰A不可B胜在己C可胜D在敌E臣F斯须G不敢H失此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指大凡、大概,与《项脊轩志》中“轩凡四遭火”的“凡”意思不同。
B.若,指假如,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若甚怜焉”的“若”意思相同。
C.具,指详细,与《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的“具”意思相同。
D.嘉,指表彰,与《虽有嘉肴》中的“虽有嘉肴,弗食”的“嘉”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认为,皖地粮田肥沃,谷物成熟并收获后,魏军兵马必定增加,如此数年,曹操的军队便难以对付,因此建议孙权应及早铲除皖地魏军。
B.吕蒙认为,眼下我军士气旺盛,皖城的防守还不太坚固,现在发起进攻,就能一举攻破皖城,而且还能在江水没有完全退尽之前,胜利回师。
C.孙权听从了吕蒙攻城的主张,派遣甘宁率军打头阵,并令吕蒙带领精锐跟随,他亲自拿着鼓槌击鼓助威,吴军士气振奋,很快就攻破了皖城。
D.李靖认为,进攻时不仅要攻击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要拥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时不仅要保全壁垒、使阵营坚固,还要保持士气而等待战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2)今之将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
5.对于用兵时的“知己”与“知彼”,李靖有怎样的理解?
2024-04-16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与学士杨溥论人才,溥对曰:严荐举,精考课,不患不得。上曰:此恐非探本之论若不素教预养则人才已坏犹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也。溥顿首称善。冬十月,车驾巡近郊,驻跸雷家站,召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问曰:唐太宗过此,非征辽时乎?众对曰:然。上曰:太宗恃其英武而勤远略,此行所丧不少,帝王之鉴戒也。广平、大名水灾,命蠲其租。六年二月,逮江西巡按御史陈祚下锦衣卫狱。祚上疏劝上务帝王实学,退朝之暇,命儒臣讲说真德秀《大学衍义》一书。上览疏怒曰:朕不读书,《大学》且不识,岂堪作天下主乎!缇骑逮至京,并其家下锦衣狱,禁锢者五年。时上方以博综经史自负,祚之措词,若上未尝学问者,故怒不可解。敕赐少师蹇之、少傅杨士奇、杨荣等御制《招隐歌》及《喜雨诗》。令北直隶地方,如洪武间山东、河南事例,民间新开荒田,不问多寡,永不起。秋七月,帝幸杨士奇宅,时上颇微行,夜半,从四骑至士奇家,比出迎,上已入门,立庭中。士奇悚惧,俯伏地下言: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自轻?上笑曰:思见卿一言,故来耳。明早,遣太监范弘问:车驾幸临,曷不谢?对曰:至尊夜出,愚臣迨今中心惴栗未已,岂敢言谢!又数日,遣弘问:尧不微行乎?对曰:陛下恩泽岂能遍洽幽隐,万一有怨夫冤卒窥伺窃发,诚不可无虑。后旬余,锦卫获二盗,尝杀人,捕急,遂私约候驾之玉泉寺,挟弓矢伏道旁林丛中作乱。捕盗校尉变服如盗,入盗群,盗不疑,以谋告,遂为所获。上叹曰:士奇爱我。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恐非探本之论若不素教预养人才已坏犹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驻跸,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或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泛指跟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
B.缇骑,穿红色军服的骑士,泛称贵官的随从卫队,也指为逮治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文中指后者。
C.“永不起科”中的“科”指田税,与《出师表》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中的“科”相同。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用“社稷”代表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才的问题上,杨溥认为重心在选拔和考核上,而皇帝用源头与水流的关系作比,强调了更应该重视平时教育和提前培养。
B.皇帝由巡察的地方,联想到唐太宗征辽,指出凭借唐太宗的英勇神武又勤于经营远方,尚损失不小,帝王应该以此为鉴。
C.皇帝以博通经史自负,陈祚上疏劝说让儒臣给他讲《大学衍义》,使皇帝大怒,派人到陈祚家里抓捕并将他关押到锦衣卫监狱。
D.皇帝曾经微服造访杨士奇家,等到杨士奇闻讯出来迎接时,皇帝已经进门,站在庭院中,这让杨士奇非常惊慌恐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上方以博综经史自负,祚之措词,若上未尝学问者,故怒不可解。
(2)捕盗校尉变服如盗,入盗群,盗不疑,以谋告,遂为所获。
5.文中皇帝为什么感叹说“士奇爱我”?请简要说明。
2024-04-1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