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中写出字母。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2023-10-07更新 | 302次组卷 | 20卷引用:辽宁省新民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注:①九牧:九州的长官。②不若:不祥的事物。③天休:上天给的福分。④郏鄏:jiá 周朝东都,故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材料二: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1.下面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断句错误,请将相应的字母涂到答题卡上。
夫秦之为无道A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B周之君臣C内自画计D与秦不若E归之大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鼎,相传为大禹所铸,上有日月山川神灵之像,为传国宝器。古代列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B.危国,意思是面临危险的国家,在此指东周王朝。与李白《蜀道难》中的“危乎高哉”的“危”的意思不同。
C.弊邑,弊,通“敝”,意思是偏僻的小城镇。文中是对国土、领地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指颜率谦称周朝。
D.与,意思是给予。与《鸿门宴》中的“则与斗卮酒”的“与”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楚王的无理质询,王孙满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表现王孙满的睿智忠诚。
B.颜率劝说齐王,出兵救周,既可得美名,又可得九鼎。于是齐王命陈臣思率军救周,秦国退兵。
C.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梁楚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
D.颜率回顾史实,当初武王伐殷获九鼎,运输耗费巨大,为此替齐王担忧,欲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2)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5.面对秦、齐求鼎危局,颜率如何游说齐王,最终保全九鼎的?请简要概括。
2023-09-12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辱,耻辱。

1.乙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晏子至A楚B王C赐晏子D酒E酒酣F吏二G缚一人H诣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             习辞者也
B.可一战             吾欲辱之,何
C.战长勺             今民生长齐不盗
D.再                         出淤泥不染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围绕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卓见。
B.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甲文中的曹刿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D.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4.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5.甲文中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一眚掩大德。”

(节选自《左传》)

注:①腆:丰厚     ②淹:久留     ③脯资饩牵:泛指干肉和粮食     ④衰绖:穿丧服   ⑤文嬴:晋文公的夫人        ⑥堕:通“隳”,毁坏

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乡师而哭
B.杀人如不能举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共其乏困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砉然向然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蹇叔之子师(参加)       点也(赞同)
B.自郑使告于秦(派人)       使烛之武见秦君(派遣)
C.若潜以来(发兵)          必退(军队)
D.梁弘戎(抵御)             于家邦(治理)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B.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C.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D.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辞焉”与“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含义不同。
B.“不以一眚掩大德”与“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以”含义相同。
C.骖,本意是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左骖,基本意思指四马中左边的马。参乘,亦写作“骖乘”,指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D.衅鼓,古代杀牲以血涂钟行祭。衅,上古凡重要器物(如鼓等)制成后,一定要杀牛、羊、猪等,把它们的血涂在新器物上表示行祭。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突出人物个性,刻画人物:如蹇叔的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秦穆公的宽厚担当、特别在最后深切反省自我检讨,王孙满和弦高的机智聪明等。
B.文章写的是战争,却不是把战争的过程作为写作重点,而是围绕秦穆公“劳师以袭远”的战略错误导致战争失败这个中心,把众多的人物、纷杂的事件组织起来,重点突出。
C.郑人弦高犒师的一段话看似彬彬有礼,对秦师远道而来的热情慰问,其实体现了他非常机智的一面,巧妙的用了缓兵之计。
D.皇武子辞客一段话,旁敲侧击,在表达抱歉的客气的话语中则婉转而又严厉地揭露了秦国的阴谋,其实是下达了逐客令。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023-09-1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谢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关。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其中“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也指国家或朝廷。
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的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大散关以西的战国末秦故地。
C.拜在官职变动中与“授、除”意思相同,为授予官职。而“擢、升”则有提拔、选拔之意。
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则被刘邦拜为相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狗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2)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5.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
2023-09-09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张仪欲穷陈轸,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侯之车迎之。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注】①陈轸:善于辞令,先后在秦国和楚国做官。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曾遭陈轸反对。②犀首: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B.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C.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D.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犀首谢陈轸”中的“谢”是谢绝,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不同。
B.“道称疾而毋行”中的“疾”是疾病,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的“疾”不同。
C.“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中的“封”是封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相同。
D.侯,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侯爵为其中第二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轸路过孙衍魏国时求见公,公孙衍起初并不想见他,陈轸问公孙衍为何没有政事可做,陈轸为其出谋划策,要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公孙衍。
B.陈轸让公孙衍坐在李从出使楚国的车上,从而让魏王生疑,然后再对魏王说要去拜见燕国、赵国的国君,并向魏王要求准备车辆整治行装。
C.当各个诸侯国客居魏国之人把公孙衍出使燕、赵的消息告诉各国国君后,齐、燕、赵、楚都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魏王让公孙衍做了魏国相国。
D.张仪钦佩陈轸的才华,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陈轸想要去,但他的儿子认为这件事情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希望父亲能认真考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2)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
5.陈轸的儿子为了阻止陈轸接受魏王的任命,献上了怎样的计策?请简要概括。
2023-09-0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子房,其先韩人也。韩国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桡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布出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祖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祖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之一,比“伯”低一等。韩信、周勃等人都曾被封这一爵位。
B.字,是古时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笄礼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C.高祖,为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D.崩,是古代对帝王和皇太后去世的称呼;卒,原本是对大夫死后的称呼,后来成为死亡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找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他仔细分析敌方局势,献计刘邦,并亲身利诱秦朝将领,趁秦军防备懈怠,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功勋卓著。他献计大败峣下秦军,破除项羽疑心,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D.张良思虑周全。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时,他劝止了汉王;当汉王封赏他使,他拒绝了重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
(2)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2023-09-0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勘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己亥,制: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若遍历诸司,搜擿疵颣,太为烦碎。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上悦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夏五月,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上问公卿以享国久长之策。萧瑀言:三代封建而久长,秦孤立而速亡。上以为然,于是始有封建之议。沙门法雅坐妖言诛司空裴寂尝闻其言辛未寂坐免官遣还乡里寂请留京师上数之曰计公勋庸安得至此直以恩泽为群臣第一。武德之际,货赂公行,纪纲紊乱,皆公之由也,但以故旧不忍尽法。得归守坟墓,幸已多矣!寂遂归蒲州。未几,又坐狂人信行言寂有天命,寂不以闻,当死。流静州。会山羌作乱,或言劫寂为主。上曰:寂当死,我生之,必不然也。俄闻寂率家僮破贼。上思其佐命之功,征入朝,会卒。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沙门法雅坐妖言诛司空/裴寂尝闻其言/辛未寂坐免官遣/还乡里/寂请留京师/上数之曰/计公勋庸/安得至此/
B.沙门法雅/坐妖言诛/司空裴寂尝闻其言/辛未寂坐免官/遣还乡里/寂请留京师/上数之曰/计公勋庸/安得至此/
C.沙门法雅坐妖言诛司空/裴寂尝闻其言/辛未/寂坐免官遣/还乡里/寂请留京师/上数之曰/计公勋庸/安得至此/
D.沙门法雅坐妖言诛/司空裴寂尝闻其言/辛未/寂坐免官/遣还乡里/寂请留京师/上数之曰/计公勋庸/安得至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B.顿首,文中指古代的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先跪而拱手,再俯下头但不接触地面,又作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
C.御史大夫,官名,秦朝始设,与丞相、太尉合称为三公;历代沿用,但职掌有异;明废。
D.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中国古代另有干支纪年、王公年次纪年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武力与文德随时势的变化各有妙用,基于此,他否定了封德彝“文不如武”的观点。
B.唐太宗颁布命令从制度上保障谏官进谏纠偏的权利,对大臣意识到谏言非当而自省,他表示赞赏。
C.唐太宗执政善纳谏言,萧瑀谏言效法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以使国运长久,得到唐太宗的认可。
D.唐太宗有知人之明且大度,如对待裴寂,因坚信他不会为叛贼所用,故未判死刑,而仅将其流放。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
课内句子翻译:
(2)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5.唐太宗拒绝试佞之法的缘由是什么?
2023-09-0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相徐阶辈皆器重之。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阶代严嵩首辅,倾心委居正。居正与中人冯保善。居正劝帝当尊崇两宫。故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居正不敢违,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别。慈圣徙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时承平久,群盗猬起,至入城市劫府库,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得盗即斩决,有司莫敢饰情。盗边海钱米盈数,例皆斩,然往往长系或瘐死。居正独亟斩之,而追捕其家属。盗贼为衰止。时帝渐备六宫,太仓银钱多所宣进。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疏上,留中。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言官请停苏、松织造,不听。居正为面请,得损大半。帝御文华殿,居正侍讲读毕,以给事中所上灾伤疏闻,因请振。复言:“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而皇上加意撙节,于宫中一切用度、服御、赏赉、布施,裁省禁止。”帝首肯之,有所蠲贷。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

(节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B.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C.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D.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年号和干支兼用等。
B.庶吉士,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
C.织造,明清设专局供应宫中织品的皇商,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是明清两朝为宫廷供应织品的皇商。
D.户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掌全国疆土、户籍、屯田、赋税、俸饷等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正富有才华,深受重用。居正年少才华过人,巡抚顾璘赏识他;宰相徐阶等人器重他;居正劝皇帝尊崇两宫太后,皇帝把朝廷的大权全交给他。
B.居正为政严苛,重惩盗贼。各地群盗起事抢劫府库,居正下令捕获盗贼当即处死;盗贼偷盗沿海边境钱米超过一定数量的,居正规定马上斩首,并追捕犯人家属。
C.居正劝谏皇帝节用,救济受灾地。皇帝修缮六宫,动用国库银两,居正劝谏皇帝量入为出,节俭无谓开支,皇帝没答复;他建议宫中应节用,以此救济受灾各地,皇帝没有采纳。
D.居正公忠体国,皇帝厚待他。居正生病期间,皇帝频发敕令询问其病情并拿出大量金钱做药费;他去世后皇帝不上朝,下令设九坛祭奠,视他为国公兼师傅。
4.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原句: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
A.有关官员总是避讳,张居正下令严厉禁止(这种行为),如果藏匿不上报,即使是奉公守法的官员也要罢黜。
B.有关官员常常隐瞒,张居正下令严厉禁止(这种行为),如果藏匿不上报,虽然是老成持重的官员也要罢黜。
C.有关官员常常隐瞒,张居正下令严厉禁止(这种行为),如果隐瞒不上报,即使是奉公守法的官员也要罢黜。
D.有关官员总是避讳,张居正下令严厉禁止(这种行为),如果隐瞒不上报,虽然是老成持重的官员也要罢黜。
5.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原句: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
A.皇上爱民如子,但在外的各个官员经营私业,背弃公府,盘剥百姓,藐视皇上,应该依照法律严加惩治。
B.皇上爱民如子,但在外的各个官员谋求私利,背弃公府,盘剥百姓,欺瞒皇上,应该依照法律严加惩治。
C.皇上爱民如子,但在外的各个官员谋求私利,背弃公府,盘剥百姓,藐视皇上,应该依法迅速逮捕。
D.皇上爱民如子,但在外的各个官员经营私业,背弃公府,盘剥百姓,欺瞒皇上,应该依法迅速逮捕。
2023-09-0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景王皇后,武帝母也。父王仲,槐里人也。母臧儿,故燕王臧荼孙也,为仲妻,生男信与两女。而仲死,臧儿更嫁为长陵田氏妇,生男蚡、胜。臧儿长女嫁为金王孙妇,生一女矣,而臧儿卜筮曰两女当贵,欲倚两女,夺金氏。金氏怒,不肯与决,乃太子宫。太子幸爱之,生三女一男。男方在身时,王夫人梦日入其怀,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贵徵也。未生而文帝崩,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是时,薄皇后无子。后数岁,景帝立齐栗姬男为太子,而王夫人男为胶东王。

长公主嫖有女,欲与太子为妃,栗姬妒,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得贵幸,栗姬日怨怒,长主,不许。长主欲与王夫人,王夫人许之。会薄皇后废,长公主日谮栗姬短。景帝尝属诸姬子,曰:百岁后,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心衔之而未发也。

长公主日誉王夫人男之美,帝亦自贤之。又有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王夫人又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大行奏事,文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号宜为皇后。帝怒曰:是乃所当言邪!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栗姬愈恚,不得见,以忧死。卒立王夫人为皇后,男为太子。封皇后兄信为盖侯。

皇后立九年,景帝崩。武帝即位,为皇太后,尊太后母臧儿为平原君,封田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王氏、田氏侯者凡三人。盖侯信好酒田蚡胜贪巧于文辞。蚡至丞相,追尊王仲为共侯。槐里起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及平原君薨,从田氏葬长陵,亦置园邑如共侯法。

(节选自《汉书·孝景王皇后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相应位置答案标号涂黑。
盖A侯B信C好D酒E田F蚡G胜H贪I巧J于K文L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筮,是古代占问吉凶的方法,占卜工具有龟甲和筮草,不同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
B.“乃内太子宫”与“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谏逐客书》)中的“内”意思相同。
C.“谢长主”与“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中的“谢”字意思不同。
D.百岁,犹百年,有终身,毕生的意思,也用于对人死的讳称,文中是后一种用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皇后的母亲臧儿,想依靠两个女儿得到尊宠,大女儿虽已嫁人,还是被其送进太子宫内,生了三女一男,男孩就是武帝。
B.景帝生前曾嘱托栗姬要好好对待长公主,可因为栗姬对长公主心怀怨恨,并未答应景帝的要求,这让景帝心中很是不满。
C.有大臣进言应该立太子的母亲也就是栗姬为后,惹得景帝大怒,不仅诛杀了大臣,还废黜了太子,这让栗姬心中更加忿恨。
D.景帝去世以后,武帝即位,王皇后被立为太后,她的母亲臧儿被尊为平原君,就连藏儿生的两个儿子也被封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薄皇后废,长公主日谮栗姬短。
(2)帝怒曰:“是乃所当言邪!”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
5.王皇后的哪些行为,让武帝得以继承大统?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