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整体分析:这两篇文言文选自《左传》和《穀梁传》,分别记述了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之间的权力斗争。《左传》详细描绘了事件的经过,展现了郑庄公的智慧和决断力,以及母子之间复杂的情感。《穀梁传》则从道德和礼法的角度进行评论,强调了郑庄公在处理兄弟关系和国家大事上的艰难抉择。两篇文章相辅相成,既有历史事件的叙述,又有道德评判,体现了古代史书的多重功能。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姜氏,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后母子如初。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材料二:

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节选自《穀梁传》,有删改)

【注】①寤生:胎儿脚先出来,难产。②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③目君:称呼国君(郑伯)。按照《春秋》笔法,凡杀太子或同母弟的君主,只称他为国君,不再以兄弟相称,含有贬抑之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则A为郑伯者B宜C奈何D缓E追逸贼F亲G亲之H道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惊姜氏”中“惊”的用法,与“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中“鄙”的用法不同。
B.“君将不堪”的“堪”意为经得起、承受得住,与“疲惫不堪”中的“堪”含义相同。
C.“公语之故”与“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两句中“故”的含义相同。
D.《榖梁传》,也称作《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生庄公时难产,姜氏不喜欢庄公,更宠爱小儿子共叔段,甚至多次向武公请求让共叔段做太子。
B.祭仲认为共叔段掌管下的京邑规模不合乎规定,劝说庄公要采取行动以绝后患,但庄公始终没有任何动作。
C.共叔段将西部、北部边境地区暗归自己管辖,后来又把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
D.颍考叔建议庄公挖一条地道直到看见泉水涌出,然后在地道中与姜氏见面,这样就不算违背誓言,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建议。
4.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不义不昵,厚将崩。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穀梁传》作出“贱段而甚郑伯也”的理由。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节选自左丘明《左传·子鱼论战》)

材料二: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司马错曰:不然。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遂定蜀。

(节选自刘向《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

【注】①胡耇(gǒu年纪很大的人。②儳(chá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取其地足A以广国也B得其财C足以富民D缮兵E不伤F众G而彼H已服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毛,意思是斑白的头发,文中用以指老年人。
B.爱,怜悯,与“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爱”的意思不同。
C.自知,即知自,与《谏逐客书》中“士不产于秦”的句式特点相同。
D.敝,使……疲惫,与“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的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楚两国在泓水交战,宋国军队已经列好阵势,而楚国军队还没有全部渡河,子鱼请求攻击楚军,宋公没有同意。
B.宋襄公认为作战不应借助险要的地势来阻击敌人,不应攻击没有排列成阵势的军队,子鱼批评宋襄公不懂打仗。
C.张仪认为攻伐韩国,应该先断绝魏国,兵临楚国和“二周”近郊,占领楚、魏土地,迫使周王室交出九鼎宝器。
D.张仪认为蜀国地处偏僻,攻打蜀国即使得到土地也不算得利,而司马错却反驳张仪,认为攻蜀可以名利双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2)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5.司马错反驳张仪伐韩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024-09-0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

材料二: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曰:能,寡人请以国听。

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仲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仲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仲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仲曰:善。

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节选自《战国策·西周策》)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岂不穀A是为B先C君之好D是继E与不穀F同G好H何如?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贡之不入”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的“之”用法不同。
B.如,指到、往,与《论语》中“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如”意思相同。
C.克,指攻克,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不同。
D.苟,指如果,与《孟子》中“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的“苟”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统率诸侯的军队侵入蔡国,击溃了蔡国的军队,于是又去攻打楚国。楚国使者前往军中,质问齐桓公攻打楚国的原因。
B.管仲解释了征讨楚国的两个理由,楚国使者一一加以回应,但齐桓公仍然带领军队继续向前开进,驻扎在陉邑。
C.在雍氏这场战役发生时,韩国向周国征调兵士和粮食,周君感到为难,告诉苏代。苏代自告奋勇,要为周君解决忧患。
D.听完苏代的分析后,公仲决定不再向周国征调兵士和粮食,主动提出把高都给周国,这一决策使楚国解除了对雍氏的围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2)韩氏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5.两则材料中屈完和苏代是如何完成各自使命的?请简要说明。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萧何,沛人也。及高祖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何得秦图书也。

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

(节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

材料二: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君进曰: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萧何当居第一。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已桡A功臣B多封C萧何D至位次E未有F以复难之G然心H欲何第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高祖起为沛公”与“项庄拔剑起舞”(《鸿门宴》)两句中的“起”含义不同。
B.“沛公谢之得解”与“始臣之解牛之时”(《庖丁解牛》)两句中的“解”含义不同。
C.“以何得秦图书也”与“高祖以萧何功最盛”两句中的“以”含义相同。
D.“何也”与“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何”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收藏的秦的图书成为有利因素,让沛公能够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痛恨忧苦的事情。
B.萧何劝说沛公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揽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再谋取天下,沛公听取了萧何的意见。
C.汉高帝用猎人和猎狗的比喻来说明萧何的功劳巨大,表示自己不能忘记萧何让本族几十人追随自己的恩情,令群臣心服口服。
D.关内侯鄂君认为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垒时,萧何从关中用车船运来粮食让军粮供应不匮乏,一直保全关中等待着高祖,应居首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
(2)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5.两则材料都塑造了萧何的形象,但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①。于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甚众,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

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其夏,骠骑将军出北地,逾居延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天子曰: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益封去病五千户。骠骑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由此骠骑日以亲贵。

其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骠骑之兵所破,亡数万人。单于怒,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②。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③以闻。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降者数万,号称十万。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

(节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注释】①过当:斩杀俘虏的敌人多于带领的军队。②要边:到边境线上寻找汉军。③传(zhuàn):驿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善骑射A为B剽姚校尉C与轻勇骑D八百E直弃大军F数百里赴利G斩捕H首虏过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狩,是汉武帝年号。文中“元狩二年”与《扬州慢》中“淳熙丙申至日”的“淳熙”一样,都是用皇帝年号来纪年。
B.骠骑将军,霍去病征匈奴功大,始置骠骑将军,后成为官职名。《出师表》中的“尚书”“长史”也是古代官职名。
C.“骠骑既渡河”中的“河”指黄河。贾谊《过秦论》“因河为池”中的“河”也指黄河。
D.属国,文中指降汉后聚居于西北的沿边五郡,与王维《使至塞上》“属国过居延”中的“属国”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去病善于骑马射箭,英勇善战,用兵灵活,军功显赫,功劳两次勇冠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B.浑邪王等谋欲降汉,于是皇帝命令霍去病前去迎接,不料浑邪王反悔,霍去病斩杀了要逃亡的八千人。
C.汉武帝曾想教霍去病兵法,他却说:“打仗只看战略如何就够了,不必亦步亦趋地学习古人兵法。”
D.霍去病于元狩六年病逝,他去世后,皇帝很悲痛,为他修建的坟墓,外形就像他生前作战过的祁连山。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骠骑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
(2)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骠骑之兵所破,亡数万人。
5.太史公为什么评价霍去病“有气敢任”?请简要说明。
2024-04-27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注]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注】渫,xiè,除去、淘去污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B.《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C.《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D.《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王”指楚王熊槐,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孝公”均为国君谥号。
B.“属”意为连接,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中的“属”意思相同。
C.“短”意为诋毁,与《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中的“短”意思不同。
D.“迁”意为放逐,与《琵琶行》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迁”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虽与楚人一样怨恨子兰劝怀王入秦,且被流放在外,但他仍然眷恋楚国,挂念怀王,希望为国效力。
B.作者认为,楚怀王因为有意疏远忠诚贤能的人,任用奸邪的小人,才导致自己身死异国的悲惨下场。
C.渔父认为,聪明通达的人,应该不为外物所拘束,能够随世道的变化而变化,在随性自适中恬然自安。
D.屈原认为,德行高尚纯洁的人应该不被世俗蒙尘,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5.屈原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怀沙》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涿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常山赵云,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备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备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备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十九年夏五月,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克巴东。至江州,破巴郡太守严颜,生获之。飞呵颜曰:大军既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容止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分遣赵云从外水定江阳、犍为,飞定巴西、德阳。备围城数十日,使从事中郎涿郡简雍入说刘璋。时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与简雍同舆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备迁璋于公安,尽归其财物,佩振威将军印绶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备据蜀》有删改)

【注】①城,这里指成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B.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C.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D.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古代行政区域名称,秦朝实行郡县制,郡比县等级高。
B.汉室,汉朝。汉高祖刘邦开创大汉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C.孤,中国古代王侯都自称为孤。
D.戎,泛称中国古代西部的民族,这里即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见到常山人赵云,认为他才能出众就真诚接纳他。赵云跟随刘备来到平原,为他统领骑兵,得到重用。
B.刘备拜访诸葛亮,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诸葛亮出谋划策,建议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
C.刘备围困成都几十天,派涿郡人简雍进城劝降刘璋。当时,官吏和百姓都愿意死战到底,但刘璋为百姓着想,于是打开城门,投降了刘备。
D.刘备和诸葛亮情谊日益亲密,关羽、张飞心里不高兴,刘备用鱼水的关系打比方,希望他们不要再说了,但关羽、张飞始终心怀抱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备迁璋于公安,尽归其财物,佩振威将军印绶。
5.张飞为什么没有砍巴郡太守严颜的头而释放了他?请简要说明。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二: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王曰:“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淳于髡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皋黍、梁父之,则郄车而载耳。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髡将复见之,岂特七士也?”

(节选自《战国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A来B寡C人D闻E之F千G里H而I一J士K是L比M肩N而O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和“郯子之徒”(《师说》)两句中的“徒”字含义相同。
B.“莫之能御也”与“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属于宾语前置的特殊句式。
C.衅钟,古代一种仪式,新钟做成之后,宰杀牲口,以血涂钟行祭。
D.阴,山的南面,与《登泰山记》中的“其阴,济水东流”中的“阴”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想要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但孟子并不谈论这个话题,而是转换话题,谈论起了王道。
B.“君子远庖厨”是因为君子心怀仁慈,看不得禽兽被杀的场景,这符合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
C.淳于髡运用比喻的手法说理,形象地告诉齐宣王自己之所以举荐的人才多,主要是因为自己有识才的能力。
D.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齐宣王性格随和,比如他对淳于髡一天举荐七个人的做法并不认可,但并没有严词斥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2)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
5.对待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百姓和孟子的认识有何不同?
2023-06-29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联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成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隋日远矣。”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也。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仁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世A必B有C才D随E时F听G用H岂I待J梦K傅L说M逢N吕O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与“圣人之所以为圣”(《师说》)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B.“以仁义为治者”与“明于治乱”(《屈原列传》)中的“治”字含义不相同。
C.“胜隋日远矣”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中的“胜”字含义不相同。
D.“而群下怨叛故也”与“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故”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分析总结了唐以前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认为诚信和仁义是君王治理国家的正道,有助于铲除虚伪之风。
B.王珪赞赏唐太宗谈到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提出施行仁政的关键是要任用贤能的人才,这样才能将仁政的理念付诸实施。
C.唐太宗与侍从的大臣们改变了原来对风俗习惯的看法,认为恩威并举、顺应民心就可以使社会自然的平定安静下来。
D.唐太宗为了说明多施仁义的意义,举了林和鸟、水和鱼的例子,还强调要坚持推行仁义,就像饮食需要持久饱腹一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2)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
5.唐太宗选择“仁”作为治国之道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05-20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节选自《韩非子·奸劫弑臣》《韩非子·六反》)

材料二:

苏代为公仲谓向寿曰禽困覆车。公破韩,辱公仲,公仲收国复事秦,自以为必可以封。今公与楚解口地,封小令尹以杜阳。秦、楚合,复攻韩,韩必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向寿曰:吾合秦、楚,非以当韩也,子为我谒之公仲曰:‘秦、韩之交可合也。’对曰:愿有复于公。谚曰:‘贵其所以贵者贵。’今王之爱习公也,不如公孙郝;其知能公也,不如甘茂。今二人者,皆不得亲于事矣,而公独与王主断于者,彼有以失之也。公孙郝党于韩,而甘茂党于魏,故王不信也。今秦、楚争强,而公党于楚,是与公孙郝、甘茂同道也。公何以之?人皆言楚之多变也,而公必亡之,是自为责也。公不如与王谋其变也,善韩以备之,若此则无祸矣。韩氏先以国从公孙郝,而后委国于甘茂,是韩,公之仇也。今公言善韩以备楚,是外举不辟仇也。

向寿曰:吾甚欲韩合。对曰:甘茂许公仲以武遂,反宜阳之民,今公徒令收之,甚难。

向寿曰:然则奈何?武遂终不可得已。对曰:公何不以秦为韩求颍川于楚,此乃韩之寄地也。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向寿曰:奈何?对曰:此善事也。甘茂欲以魏取齐,公孙郝欲以韩取齐,今公取宜阳以为功,收楚、韩以安之,而诛齐、魏之罪,是以公孙郝、甘茂之无事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有改动)

【注】①公仲为韩相,向寿为秦将,苏代为韩使者。②《史记·甘茂列传》秦使向寿平宜阳破韩即指此。③公孙郝,与下文中甘茂,皆为秦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B.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C.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D.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禽困覆车,以禽兽困急可撞翻猎者之车来比喻人陷入绝境会拼命,与“困兽犹斗”意思相近。
B.国,可以指国都、古代王侯的封地等,“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中的“国”是指“国事”。
C.异,指“有区别”,与《齐桓晋文之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的“异”意思相同。
D.古代地名的命名多与方位、水文等相关,由此可推断宜阳在宜水之北,颍川则因颍水而得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大败韩国之后,将秦地解口赐予楚国,又将秦城杜阳封给楚国令尹,以此来与楚国交好,形势对韩国不利。
B.苏代认为秦王虽然对向寿的宠幸和赏识不及对公孙郝和甘茂,但特别信任向寿,是因为他没有亲附其他诸侯国。
C.苏代指出向寿在秦楚争强时联合楚国非明智之举,不如与秦王共同谋划,防备楚国,亲善韩国,否则将有祸患。
D.向寿如果凭借攻取宜阳之功,拉拢楚、韩,使之安定,谴责齐、魏不与秦交好之罪,就能为公孙郝与甘茂分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2)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
5.请从韩非子义利观的角度,分析秦国大将向寿弃楚亲韩的具体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