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敞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文本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春秋》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B.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文中指郑国的国君。
C.春秋时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郑伯”。
D.“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后泛指两家联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穆公撤军并派遣三位大夫守卫郑国的局面,晋文公并没有听从大夫子犯的建议,而是冷静地选择了退兵。
B.在国家危难时,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主动求见秦伯,可见其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的爱国精神。
C.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但他一点也听不进去。
D.蹇叔哭师,可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会败于郑国而会败于晋国,可见其老谋深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5.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劝退秦师,请结合原文谈谈他游说的妙处何在?
2023-07-25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日喀则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种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于是作为荣楯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财,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喜。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书·内经九术》)

材料二: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②荣楯:装饰文彩的栏杆。③申胥:伍子胥,名贠(yún),字子胥,吴国著名谋臣,因封于申,故称申胥。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胥闻A越王勾B践服诚C行仁D听E谏F进G贤士H是人不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疲,文中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字用法相同。
B.再拜,为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用法相同。
C.说,文中为通假字,通“悦”,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字意思不同。
D.晦,由昏暗引申为夜晚,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指农历月末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要复仇灭吴,问计于文种,文种给出九术,勾践全部一一实行,最终如愿。
B.文种两次代表越王出使吴国,送物送人,言辞极其谦恭,不辱君命,成效显著。
C.越王勾践为完成复仇,勤于政事、俭朴生活、施行仁义、采纳谏言、崇贤尚能。
D.伍子胥、文种均为得力的谋臣,吴王、越王对待谋臣的态度决定了各自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
(2)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5.联系材料二,简述吴王夫差灭亡及越王勾践取胜的原因。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知其,又不肯学。

1.对上面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B.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C.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D.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2.对文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能够。B.略:大致。C.意:大意。D.竟:竟然。
2020-11-1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无敢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兽见之皆。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

1.对上面划线的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B.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C.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D.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2.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儿子B.食:吃C.行:走D.走:逃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