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而去之。

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注】舁,yú,抬;篮舆:轿子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州刺史檀道济往             候:等候
B.而去之                                 麾:挥手
C.不能                                 致:招致,约请
D.弘欲要延之坐,日不得          弥:整,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汉代为一郡长官。刺,检核问事质疑,即监察之职;史,“御史”之意。
B.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解绶去职”指解下官印辞去官职。
C.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属于按照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B.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C.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D.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
B.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
C.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粟里(地名)邀请他。
D.郡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6.结合文章,简单说说陶渊明不与檀道济交往的可能原因。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2 .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官宪使陟:提拔,升迁
B.周环以花果竹木艺:装饰
C.士登第时方:将,将要
D.君子有谷,孙子贻:给予
2.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今所居宅是寡人之于国
B.诸子读书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C.富贵之念灭尽矣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D.公所命名娘指扣门扉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杏花书屋是周孺允根据先父玉岩公的意愿而建造的读书室,作者推测玉岩公以此表达其对子孙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期望。
B.周孺允建造杏花书屋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对父志的不忘;作者叙写杏花之宴,不仅照应了文题,还暗含了作者对周家诗书传家的赞叹之情。
C.作者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照应前文玉岩公谪居沅、湘时的人生往事,认为玉岩公的贬谪犹如屈原的流放。
D.文章先叙述杏花书屋的由来,再叙述其建造情况和周遭环境;然后以唐杏花之宴引起议论;最后表达对周氏子孙的美好祝愿。
4.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2)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3)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2016-11-1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常系鼠媐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己而瘗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管,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
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葬
③ 窭(jǜ):贫穷。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亦不能入最终
B.且言车战甚具备
C.州人刘翁廷传所寄居
D.又于用车擅长
2.2.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道人耳语甫曰屈原放逐,赋《离骚》
B.往来河南山东间,无得某,而母立于兹
C.启视书,皆古兵法何不哺糟而歠其醨
D.败,京师震恐无叔伯
3.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甫
②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③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诸路援兵不至
⑥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4.用“/”为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
(2)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
2016-11-1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绍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报任安书》)
(二)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虽累百世,弥甚耳垢:污秽
B.以其狂惑通:抒发
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
D.枻而去鼓:敲打
2.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仆口语遇遭此祸②安能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B.①要之死日,然后是非定②至于鞭棰之间,欲引节
C.①渔父莞尔笑②是以就极刑无愠色
D.①自令放②重乡党所笑
3.3.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B.《渔父》中的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强者形象;而渔父则是一位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C.“仆诚以著此书……岂有悔哉?”一句,表明作者忍辱负重是为了著书,又终以著书而洗清了耻辱。虽含有书成之后的兴奋,但更多的是苍凉的感慨。
D.司马迁在给任安的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说明自己虽然身处要职,有权力“推贤进士”,但世俗不允许自己这样做。
4.4.用“∕”给下面划线处断句。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016-11-1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湖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嬴而不助五国也(帮助) ②思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不在战矣(所以) ④暴秦之欲无(同“餍”,满足)
⑤诸侯之所(灭亡) 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决定)
A.①④⑤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④⑥
2.2.对下列句中“以”的意思,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以攻取之外             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举以予人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⑤洎牧以谗诛            ⑥不赂者以赂者丧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⑥/②③/④
C.①⑥/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③⑤/⑥
3.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
4.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B.文章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不及战争的损失。
C.作者在第三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
D.第四段从“不赂者”入手,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2016-11-1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湖州中学高二(国际班)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①,远闻村落。其间林莽田泽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耕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②;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③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④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壁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选自《徐渭集》
注:①雉堞:城墙。②坻洼:高低不平的洼地。
③龟龄: 唐代诗人张志和。 ④寓庖:聘请厨师。
1.对下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近俯雉堞,远村落:闻名,著称
B.工既,拟其名:完毕
C.既矣,复思其义曰:命名
D.而燦然若无一而不于吾之见者:缠绕,萦绕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于湖,总之称鉴湖臣欲逢诏奔驰,刘病日笃
B.当其私所障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之辞
C.亦往往寓庖此龟玉毁椟中,是谁之过与?
D.痛痒当前,盲然若一无所见者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者,未之有也?
3.3.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卧龙山上的那所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可以远眺群山众水、田野丛林、渔舟莲舫,可令人产生“烦虑顿消”之意。
B.作者在本文前半部分极尽叙述和写景之能事,后半部分寓理于事景之中,所以虽然本文阐述的观点复杂而深刻,但读者仍能自然接受领悟。
C.作者认为“豁然堂”原先建造得极不合理,不能让所有的人同时看到窗外风光,而且观景的人归座时又不能再看到风景;改建后的堂则完全避免了这些缺点。
D.作者主张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所以本文中心在于批判因过分纠缠眼前的、琐碎的利害得失而对外部世界显得冷漠的人际关系。
4.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是 为 坐 斥 旷 明 而 自 取 晦 塞 予 病 其 然 悉 取 西 南 牖 之 直 辟 其 东 一 面 令 客 座 东 而 西 向 倚 几 以 临 即 湖 山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
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016-11-1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舟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 以下小题。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因忆富春桐江诸山水,得先生以传,心甚奇,思得一游为快。顾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 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

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 ”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选自清·郑日奎《游钓台记》,有删改)


【注】①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②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曾作《天台山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籍先生以传籍:凭借
B.第目之所及第:但是
C.意当日垂纶纶:钓丝
D.余窃愧未之逮也逮:捕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先生祠堂在焉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因致礼焉,遂行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C.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呼舟子劳以酒作《师说》以贻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对他隐居之地浙东钓台也是神往已久,这次有机会坐船北上,可谓如愿以偿。
B.钓台两岸风景如画,山峰高耸险峻,尤其是山上松树离奇有态,倒影在江水之中,就如一群游动欲飞的龙。
C.虽不能登山,却有“目游”“鼻游”“舌游”“耳游”的独特感受,更有如舍船登上山巅俯瞰群山的“神游”,作者以此为快。
D.宗少文和孙兴公都不曾亲历此地,却能作画写赋,自己未出舟中一步,却所得甚多,因此作者说,认为是游览,也就是游览了。
4.用“∕”给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
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顾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
②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
2016-11-1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瑞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目。
封常清细瘦目颣,脚短而跛。高仙芝为夫蒙灵察都知兵马使,常清仙芝傔。达奚部落皆叛,自黑山北向,西趋碎叶。使仙芝以骑二千邀截之。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之。军回,仙芝见判官刘眺、独孤峻等,遂问曰:“前者捷书,何人所作?副大使何得有此人?”仙芝曰:“即傔人封常清也,见在门外马边。”眺等揖仙芝,命常清进坐与语,如旧相识。
后仙芝为安西节度使,奏常清为节度判官。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常清有才学,果决。仙芝乳母子郑德铨已为郎将,威望动三军。德铨见常清出其门,素易之,走马突常清而去。常清至使院,命左右密引至厅,经数重门,皆随后闭之。常清案后起谓之曰:“常清起自细微,预中丞傔,中丞再不纳,郎将岂不知乎?今中丞过听,以常清为留后使,郎将何得无礼,对中使相叱之,命勒回,即杖六十,面仆地曳出。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后仙芝见常清,遂无一言,常清亦不之
后充安西节度使。天宝十四载,朝于华清宫。玄宗问以凶逆之事,计将安出。常清乃大言以慰玄宗之意曰:“臣请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首,悬阙下。”玄宗忧而壮其言。至东都,旬朔,召募六万。频战不利,遂高仙芝退守潼关。
(选自《太平广记•卷第一百八十九》,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奚部落皆叛会:恰逢
B.仙芝之异:认为……奇异
C.对中使相凌:凌辱
D.常清亦不之谢:感谢,道谢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常清仙芝傔吾社之行士先者,为之声义
B.叱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计日取逆胡首,悬阙下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D.遂高仙芝退守潼关嬴而不助五国也
3.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封常清其貌不扬,但很有才学,处事果断,从一个侍从起家,最后成了可上朝议事的国家重臣。
B.高仙芝得胜回来,判官刘眺等人向高仙芝作揖祝贺,并且对封常清所写的文书表示出极大的欣赏。
C.郑德铨仗着自己是名门之后,经常对封常清无礼,封常清将其秘密引入宅院内,打了六十板子,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D.国难当头,封常清挺身而出,请战抗敌,并立下军令状,但屡遭挫败,最后与高仙芝退守潼关。
4.4.翻译以下句子。
(1)德铨见常清出其门,素易之,走马突常清而去。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5.用“/”给下面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
——节选自《评陶韩柳诗·苏轼》
2016-11-1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9 .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柳敬亭传     黄宗羲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末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侯(左良玉)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必性情,习方俗 句:勾画。
.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练揣摩 简:简单。
C.军中亦不敢以说书敬亭 目:看待。
D.援古证今,极力为之 援:引用。
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柳敬亭说书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
(1)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
(2)子言末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
(3)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
(4)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
(5)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
A.(1)(3)(4)B.(2)(4)(5)C.(1)(2)(5)D.(3)(4)(5)
3.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敬亭机智灵活,后来又在莫后光的指导下,说书技艺经过三重境界的提升,达到了精妙的程度。
B.柳敬亭说书技艺达到精妙程度后,先后到了盱眙、扬州、杭州、金陵等地,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中。
C.宁南侯结识柳敬亭后,感觉相见恨晚,并且让他在府中担要职,因此军中官员也不敢轻视柳敬亭。
D.宁南死后,柳敬亭上街头重操旧业,他结合在军中的见闻,使得说书造诣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
2016-11-1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省长兴县古城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郑燮
十月二十六日得家书,知新置田获秋稼五百斛,甚喜。而今而后,堪为农夫以没世矣!要须制碓制磨,制筛罗簸箕,制大小扫帚,制升斗斛。家中妇女,率诸婢妾,皆令习舂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天寒冰冻时,穷亲戚到门,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于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产田。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吾家业地虽有三百亩,总是典产,不可久恃。将来须买田二百亩,予兄弟二人,各得百亩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亩之义也。若再求多,便是占人产业,莫大罪过。天下无田无业者多矣,我独何人,贪求无厌,穷民将何所措足乎!或曰:“世上连阡越陌,数百顷有余者,子将奈何?”应之曰: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亦板桥之家法也。哥哥字。
(文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是暖老温贫之具:饭食
B.更不可当:阻挡
C.经济自期经济:经世济民
D.总是产典:抵押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佐酱姜一小碟敢以烦执事
B.吾长为农夫以没世乎乃其一气之余烈
C.得志泽加民而母立于兹
D.好人为坏人累或因寄所托
3.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针对当时士风日坏的现象,热情洋溢地歌颂“农夫”,强调农民的重要性,提出贬士为四民之末,以农为首的主张。
B.作者提出的“长为农夫以没世”、“兄弟二人,各得百亩”等愿望,是其理想主义的精神产物,也是他小富即安的农本思想的局限所在。
C.文章反映了作者蔑视权贵、重农爱农、反对土地兼并等的思想,体现了他以勤劳致富为目标,以独立人格为依托的经世济民的真诚追求。
D.此信写来情真语挚,如对面谈心,文风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内容平白家常,言近指远。在信中作者关照家人照顾好来探亲的贫困亲友,细节之处令人感动。
2016-11-1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