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而去之。

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注】舁,yú,抬;篮舆:轿子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州刺史檀道济往             候:等候
B.而去之                                 麾:挥手
C.不能                                 致:招致,约请
D.弘欲要延之坐,日不得          弥:整,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汉代为一郡长官。刺,检核问事质疑,即监察之职;史,“御史”之意。
B.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解绶去职”指解下官印辞去官职。
C.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属于按照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B.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C.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D.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
B.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
C.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粟里(地名)邀请他。
D.郡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6.结合文章,简单说说陶渊明不与檀道济交往的可能原因。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又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入罪即引重条。数变法者,实不益道理,宜令审细,毋使互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诏令格式,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周易》称‘涣汗其大号’,言发号施令,若汗出于体,一出而不复也。《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为反。’且汉祖日不暇给,萧何起于小吏,制法之后,犹称画一。今宜详思此义,不可轻出诏令,必须审定,以为永式。”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祐。”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周旋:应付
B.变法者,实不益道理数:屡次
C.医药尽,今尊体不瘳备:齐备
D.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异方:外国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每见启告理乱道备矣师道不传也久矣
B.若不常定,人心多惑夫夷以近,游者众
C.若汗出体,一出而不复也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D.死生有命,非人力加或因寄托,放浪形骸之外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反对赦免冒犯法律的愚蠢人。他引用古语证明滥用赦免只会惠及奸人而伤害良民,拿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中大化,与梁武帝一年数赦而国家倾覆作对比。
B.唐太宗主张法令的制定要力求简约。他认为法令条款过多不利官员记忆,容易滋生奸诈事端,原因是为人开罪可援引从轻处罚条款,为人加罪可援引从重处罚条款。
C.唐太宗主张朝廷诏令要有固定格式。他认为诏令格式不固定就会让人有机可趁,在引用经典话语阐明诏令的严肃性后,表明自己对刘邦和萧何制定法令的不屑态度。
D.长孙皇后是一位贤德有见识的皇后。她断然拒绝太子用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方法来为她祛病求福,在她看来生死有命非人力所可为,国家法令不能因自己而被扰乱。
4.4.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
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
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
(2)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
2016-11-18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小题。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选自《五人墓碑记》)
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不闻诗书之训:教训
B.而又有剪发门杜:关闭
C.非常之谋难于发猝:立即、一下子
D.忠义于朝廷暴:显露,表彰
2.2.下列句中“于”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D.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3.3.下列各句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4.4.对选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大阉之乱时缙绅变志之人与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勇毅。
B.“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通过这一问句说明五人之死,重于泰山。
C.作者看来,修大墓,立碑刻名,使志士跪拜流泪,是百代难得的际遇,比周顺昌还要荣耀。
D.选文最后一句,揭示了作记的缘由和目的,歌颂“五人”的高尚品格。
2016-11-1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扬州龙兴寺十方讲院记
王安石
予少时,客游金陵,浮屠慧礼者从予游。予既淮南,而慧礼得龙兴佛舍,与其徒讲其师之说。尝出而焉,庳屋数十椽,上破而旁穿,侧出而视后,则榛棘出入,不见垣端。指以语予曰:“吾将除此而宫之。虽然,其成也,不以吾后,必求时之能行吾道者付之。愿记以示后人,使不得私焉。”当是时,礼方丐食饮以卒日,视其居枵然。余特戏曰:“姑成之,吾记无难者。”后四年,来曰:“昔之所欲为,凡百二十楹,赖州人蒋氏之力,既皆成,盍有述焉?”噫!何其能也!
盖慧礼者,予知之,其行谨洁,学博才敏,而又卒之以不私,宜成此不难也。世既言佛能以祸福语倾天下,故其隆向之如此,非徒然也。盖其学者之材,亦多有以动世耳。今夫衣冠而学者,必曰自孔氏。孔氏之道易行也,非有身窘形,离性禁欲,若彼之难也。而士之可一乡、才足一官者常少。而浮屠之寺庙被四海,则彼其所谓材者,宁独礼耶彼之材,由此之道,去至难而就甚易,宜其能也。呜呼!失之此而彼得焉,其有以也夫
注:①选自《王安石散文精选》,本文又题《扬州龙兴讲院记》。十方,指东南西北等十个方位。讲院,僧徒讲经说法之处,即寺庙。②浮屠,佛教用语,即和尚。慧礼,和尚法名。③枵然,枵,音xiāo,本指中心空虚的树根,此指空虚。④孔氏,指孔子。⑤有以也夫,有所作为吧。有,通“为”,也夫,语助词。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尝出而焉过:探望
B.不以吾后私:私爱,偏爱。
C.余戏曰特:特意,故意
D.而士之可一乡行:品行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愿记以示后人士大夫
B.视居枵然后用兵
C.学博才敏吾尝终日思矣
D.彼之材资政殿大学士行
3.3.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王安石应邀为自己的朋友——僧人慧礼所兴建的扬州龙兴寺院所作的一篇记,作于王安石吏淮南之后四年,目的在于宣扬自己“以佛济儒”的观点。
B.文章简述了慧礼将一座破败不堪的寺庙改建成一座有百二十间房的大寺院的经过,特地点出慧礼建寺前食饮无物的艰苦境遇,以强调建寺的曲折艰难。
C.作者在文中感慨佛教兴盛的原因不是偶然的,赞颂慧礼是一个“其行谨洁,学博而才敏,而又卒之以不私”的有才有学、品德高洁的佛教信徒。
D.作者在文中将慧礼与那些儒者作了比较,目的在于说明当时的儒者缺乏像慧礼等僧人那样甘于艰苦的精神,因此不能真正继承儒家的精神。
4.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当是时,礼方丐食饮以卒日,视其居枵然。
②而浮屠之寺庙被四海,则彼其所谓材者,宁独礼耶?
2016-11-1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绍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5 .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官宪使陟:提拔,升迁
B.周环以花果竹木艺:装饰
C.士登第时方:将,将要
D.君子有谷,孙子贻:给予
2.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今所居宅是寡人之于国
B.诸子读书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C.富贵之念灭尽矣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D.公所命名娘指扣门扉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杏花书屋是周孺允根据先父玉岩公的意愿而建造的读书室,作者推测玉岩公以此表达其对子孙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期望。
B.周孺允建造杏花书屋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对父志的不忘;作者叙写杏花之宴,不仅照应了文题,还暗含了作者对周家诗书传家的赞叹之情。
C.作者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照应前文玉岩公谪居沅、湘时的人生往事,认为玉岩公的贬谪犹如屈原的流放。
D.文章先叙述杏花书屋的由来,再叙述其建造情况和周遭环境;然后以唐杏花之宴引起议论;最后表达对周氏子孙的美好祝愿。
4.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2)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3)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2016-11-1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赠钱献之序
姚鼐
孔子没而大道,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妒,不相通晓,其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乱之怪僻猥碎,世又讥之。盖魏晋之间,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以章句为尘垢放诞颓坏迄亡天下然世犹或爱其说辞不忍废也。自是南北分,学术异尚,五百余年。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长,定为义疏,明示统贯,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元明守之,著为功令。当明佚君乱政屡作,士大夫维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
且夫天地之远,久则必变。是故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学者变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齐其弊,则所尚也贤于其故,否则不及其故,自汉以来皆然已。明末至今日,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以博为量,以窥隙攻为功。其甚者,欲尽舍程朱,而宗汉之士,枝之猎而去根,细之搜而遗其巨,夫宁非蔽与?
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虽然,是犹居京师庬淆之间也。钱君将归江南而适岭表,行数千里,旁无朋友,独见高山大川乔木,闻鸟兽之异鸣,四顾天地之内,寥乎茫乎,于以俯思古圣人垂训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于余论,将益有合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没而大道衰败
B.自是南北分乖违
C.有大儒操其本而其弊整齐
D.以窥隙攻为功辩难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圣人之道寡人之国也
B.乱之怪僻猥碎樊哙侧其盾
C.学者变也二虫又何知
D.枝之猎而去根尔无忘乃父之志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对汉学持绝对排斥的态度,责怪他们各家抱住一部经书,不肯互相交流理解彼此的学术,对于圣人的道理,就像相互之间建筑了墙垣,闭塞了门户里巷一样。
B.宋代以后,真儒才领会了圣人的要旨,各种经书才大致有了确定的解释,并制定了求取功名的法令,这与“通儒渐出”有着很大关系。
C.作者认为,明末以来学者以博洽来衡量学问,以相互挑毛病、相互批驳为努力的目标,想以汉儒为正宗全部抛弃程朱理学,太糊涂了。
D.此文极力维护宋学,认为宋儒真正“得圣人之旨”,批评汉学家“枝之猎而去其根,细之搜而遗其巨”,代表着桐城文家在汉宋之争中的基本态度。
4.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
(2)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空 虚 之 谈 兴 以 清 言 为 高 以 章 句 为 尘 垢 放 诞 颓 坏 迄 亡 天 下 然 世 犹 或 爱 其 说 辞 不 忍 废 也
2016-11-1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天台平桥中学高二下学期诊断性测试一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常系鼠媐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己而瘗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管,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
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葬
③ 窭(jǜ):贫穷。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亦不能入最终
B.且言车战甚具备
C.州人刘翁廷传所寄居
D.又于用车擅长
2.2.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道人耳语甫曰屈原放逐,赋《离骚》
B.往来河南山东间,无得某,而母立于兹
C.启视书,皆古兵法何不哺糟而歠其醨
D.败,京师震恐无叔伯
3.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甫
②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③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诸路援兵不至
⑥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4.用“/”为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
(2)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
2016-11-1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绍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有司图(同“按”,按照)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信约)
C.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失去)
D.大王弗予城而赵璧(欺骗)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使其从者衣褐
B.盖当蓼洲周公被逮臣固知大王弗予城也
C.且秦强赵弱今奈何使舍人怀逃之
D.今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夫秦王既按图予城
3.3.结合两组选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4.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2016-11-1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杭州七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报任安书》)
(二)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虽累百世,弥甚耳垢:污秽
B.以其狂惑通:抒发
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
D.枻而去鼓:敲打
2.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仆口语遇遭此祸②安能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B.①要之死日,然后是非定②至于鞭棰之间,欲引节
C.①渔父莞尔笑②是以就极刑无愠色
D.①自令放②重乡党所笑
3.3.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B.《渔父》中的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强者形象;而渔父则是一位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C.“仆诚以著此书……岂有悔哉?”一句,表明作者忍辱负重是为了著书,又终以著书而洗清了耻辱。虽含有书成之后的兴奋,但更多的是苍凉的感慨。
D.司马迁在给任安的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说明自己虽然身处要职,有权力“推贤进士”,但世俗不允许自己这样做。
4.4.用“∕”给下面划线处断句。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016-11-1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湖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嬴而不助五国也(帮助) ②思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不在战矣(所以) ④暴秦之欲无(同“餍”,满足)
⑤诸侯之所(灭亡) 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决定)
A.①④⑤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④⑥
2.2.对下列句中“以”的意思,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以攻取之外             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举以予人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⑤洎牧以谗诛            ⑥不赂者以赂者丧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⑥/②③/④
C.①⑥/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③⑤/⑥
3.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
4.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B.文章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不及战争的损失。
C.作者在第三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
D.第四段从“不赂者”入手,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2016-11-1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湖州中学高二(国际班)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