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1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选出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时汉连伐胡,通使相窥观。
A.数目
B.几个
C.屡次
D.责备
2019-11-2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徐悲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卞望之,济阴人也。望之断裁切直,有名誉。成帝即位,行登基大典,司徒王导疾不至。望之正色于朝曰:“王公岂社稷之臣邪!大典之际,是人臣辞疾之时!”【①】闻之,乃舆疾而至。时上召乐谟为郡中正,召庾怡为廷尉评,谟、怡各称父命不就。望之奏曰:“若人各其子,则王者无人。如此则先圣之言废,君臣之道散。谟父广以平夷称,怡父珉以忠笃显,受宠圣世,身非己有,况及后嗣而可专哉!若顺【②】之意,则人皆不为郡中正,人伦废矣。顺【③】之意,则人皆不为廷尉评,刑辟息矣。一切不得以私废公。”朝议以为然。
望之勤于吏事,以褒贬为己任,欲轨正督世,不肯苟同时好,然性不弘裕,才不副意,故为诸名士所少,而无卓尔优誉。或谓之曰:“卿恒无闲泰,不亦劳乎?”望之曰:“诸君恢弘道德,风流相尚,执鄙吝者,非望之而谁!”
时庾亮将征苏峻,言于朝曰:“峻狼子野心终必为乱今征之为大司马笼其心释其权纵不顺命为祸犹浅若复经年为恶滋蔓不可复制此晁错劝汉景帝早削七国事也。”众臣皆无异。望之争,谓亮曰:“峻拥强兵,多藏无赖,且逼近京邑,若为司马,危及朝廷。宜深思远虑,恐未可仓卒。”亮不纳。后峻果称兵。诏以望之为领军将军,望之率众与峻大战西陵,为峻所破,六军败绩。望之时发背创,犹未合,力疾而战,率数百人,攻贼麾下,苦战,遂死之,时年四十八。二子亲孝,相随赴贼,同时见害。
及峻平,朝议追谥望之。尚书郎弘讷曰:“死事之臣古今所重。望之正色在朝,见危授命。贼峻造逆,戮力致讨,父子并命,可谓破家为国,守死勤事。”遂追谥望之为“     ”。
(取材于《晋书》)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司徒王导疾不至以:认为
B.是人臣辞疾之时宁:难道
C.则王者无人为:成为
D.望之争固:本来
3.3.“若人各私其子”中的“私”意为       ,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的“私”意思相同;“诸君恢弘道德”中的“恢弘”意为       ,与《出师表》“              ”中的“恢弘”意思相同;“二子事亲孝”中的“事”意为       ,与《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的“事”意思相同;“戮力致讨”中的“戮力”意为       ,与《鸿门宴》“              ”中的“戮力”意思相同。
4.根据文意,文中①②③处依次填入的人名是                     
5.“谥”是古代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评判性称号,所用的字一般有固定的含义。根据下列对谥字含义的解说,最适合填入文章结尾横线处的一项是
德美才秀曰文          清白守洁曰正          恤民除害曰武          贤德信修曰穆
虑国忘家曰忠          直道不挠曰贞          慈惠爱亲曰孝          遏恶扬善曰明
A.文正B.武穆
C.忠贞D.孝明
6.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卞望之认为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得到了群臣的赞同。
B.卞望之对人要求严苛,连自我评价也是见识浅陋,固执小气。
C.庾亮想讨伐苏峻,卞望之认为苏峻实力过强,不可轻举妄动。
D.与苏峻作战时,卞望之从敌后包围进攻,但未及合围就兵败。
7.7.请把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2016-11-1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北京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独孤及,字至之,河南洛阳人。为儿时,读《孝经》,父试之曰:“儿志何语?”对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宗党奇之。
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辟江淮都统李峘府,掌书记。代宗以左拾遗召。既至,上疏陈政曰:“陛下屡发德音,使左右侍臣得直言极谏。壬辰诏书,召裴冕等十有三人于集贤殿待制,以备询问,此则五帝之盛德也。然顷者陛下虽容其直,而不录其言,所上封皆寝不报。有容下之名,无听谏之实,遂使谏者稍稍自钳口饱食,相招为禄仕。此忠鲠之人所以窃叹,而臣亦耻之。
“今师兴不息十年矣,人之生产,空于杼轴。拥兵者第馆亘街陌,奴婢厌酒肉,而贫人羸饿就役,剥肤及髓。长安城中,白昼椎剽,吏不敢诘。官乱职废,将惰卒暴,百揆隳剌,如沸粥纷麻。民不敢诉于有司,有司不敢闻陛下,茹毒饮痛,穷而无告。今其心颙颙,独恃于麦,麦不登,则易子咬骨矣。陛下不以此时厉精更始,思所以救之之术,忍令宗庙有累卵之危!
“今天下唯朔方、陇西有吐蕃、仆固【注】之虞,邠泾、凤翔兵足以当之矣。自此而往,东洎海,南至番禺,西尽巴蜀,无鼠窃之盗,而兵不为解。倾天下之货竭天下之谷以给不用之军为无端之费臣不知其故假令居安思危自可厄要害之地俾置屯御悉休其余以粮储之资充疲人贡赋岁可以减国租半陛下岂迟疑于改作,逡巡于旧贯,使率土之患日甚一日?”
上不能用。俄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岁饥旱,邻郡庸亡什四以上,舒人独安。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徙常州。卒,年五十三,谥曰宪。
及喜鉴拔后进,如梁肃、高参、陈京、齐抗皆师事之。性孝友。其为文彰明善恶,长于论议。晚嗜琴,有眼疾,不肯治,欲听之专也。
(取材于《新唐书》)
【注】仆固:漠北的少数民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2.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使谏者稍稍自钳口饱食钳口:闭口不言
B.长安城中,白昼椎剽椎剽:杀人劫财
C.今其心颙颙,独恃于麦颙颙:充满期盼
D.及喜鉴拔后进鉴拔:区别对待
3.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陛下岂能对改革犹豫不决,难以舍弃旧制
A.然顷者陛下虽容其直,而不录其言然而近来陛下虽然能容忍他们的直谏,却不采纳他们的意见
B.拥兵者第馆亘街陌,奴婢厌酒肉掌握兵权的人只宿于馆驿,横行于街头,欺压奴婢,鱼肉百姓
C.百揆隳剌,如沸粥纷麻百官互相诋毁攻击,如同滚沸的粥、纷乱的麻
D.陛下岂迟疑于改作,逡巡于旧贯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独孤及任左拾遗,上书陈事,先扬后抑,直陈皇帝治政之弊,显其忠直之节。
B.朝廷长期征战,十年不息,百姓不能安于生产,以至于财力耗空,陷入困境。
C.朝廷吏治混乱腐败,老百姓犹如茹毒饮痛,过着困苦不安、求告无门的生活。
D.独孤及任舒州刺史时发生灾荒,邻郡人死亡十分之四以上,而舒人生活安定。
5.5.请结合文中独孤及的志向,谈谈你对“立志”的认识。
6.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也谈到了“志”。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有志矣,          ①                      ②           ,亦不能至也。”
2016-11-1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北京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却说沧州牢城营里管营首告:(甲)杀死差拨、陆虞候、富安等三人,放火延烧大军草料场。州尹大惊,随即押了公文帖,仰缉捕人员…一
且说(甲)与柴大官人别后,上路行了十数日,时遇暮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紧起,又见纷纷扬扬,下着满天大雪。行不到二十余里,只见满地如银。昔金完颜亮有篇词,名《百字令》,单题着大雪,壮那胸中之气: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____。缟带沾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貔虎豪雄,偏裨英勇,共与谈兵略。
1.下列填入《百字令》(又名“念奴娇”)横线处的诗句,与整首词最相合的一项是
A.战罢玉龙三百万,残鳞败甲满天飞
B.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2.按要求完成下题。
(1)上面文字出自我国古代文学名著 ,作者借《百字令》一词的场景描写烘托了小说中(甲) 这一人物形象。这一手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以赤壁“____,____,卷起千堆雪”的壮阔景象,烘托周瑜“ ,谈笑间, ”的英雄形象。
(2)上面文字以《百字令》烘托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下面《世说新语》选段中谢朗、谢道韫的语句与上文的《百字令》都描写了“白雪纷纷”的景 象,请从二谢语句中任选其一,与《百字令》中任一写雪的诗句进行比较赏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 子胡儿①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②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注释】
①胡儿:指谢朗。
②兄女:指谢道韫。
4.下列诗句以“雪”为吟咏对象的一项是
A.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孥。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
B.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唐·陆畅)
C.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五代·李煜)
D.沙头十日春,当日谁手种。风飘香未改,雪压枝自重。(宋·黄庭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于众贤。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古之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之贤者众矣。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之。国之贤者,高与之爵,厚与之禄,重与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重,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高与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乙】无禄,民不信也。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2.下列选项中的加横线字,与例句中的加横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例:有能则
A.一成名 B.一反三
C.国同庆 D.唯才是
②例:事则不
A.患难共 B.人为善
C.欲取先 D.时俱进
3.根据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加入虚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甲:且乙:而
B.甲:则乙:而
C.甲:且乙:则
D.甲:则乙:则
4.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
B.墨子认为要给予贤能的人足够的财富、地位、礼遇、荣誉。
C.墨子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
D.文中以“古之圣王”与“今王公大人”做出了鲜明的对比。
5.5.请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文章结尾说:“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墨子认为,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好
处。请根据文意概括,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哪些好处。
2016-11-1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北京朝阳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1】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伯使
A.言辞             B.辞赋                    C.推辞                 D.告辞
②七日七夜不绝声,
A.宽厚             B.深厚                    C.丰厚                  D.醇厚
2.下列各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吴之未定奉圣朝
B.秦哀公赋《无衣》之诗秦王不怿,一击缶
C.申包胥秦师至楚皆美于徐公
D.赏始于包胥临溪
3.3.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
4.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5.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这首先时候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           》。
②这首诗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目的是              
6.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
7.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忠”的含义的理解。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平”?(《论语》)
2016-11-1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北京东城区高三下学期综合练习一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幼沉毅有大志,早备宿卫,擢中书直省舍人,遂拜监察御史。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生杀予夺皆出意,道路侧目。彻里帖木儿抗言,历诋其奸,帖木迭儿欲中伤之。会山东水,盐课大损,山东转运司副使。期月,补其亏数皆足。转刑部尚书,京师豪右惮之,不敢犯法,而以非罪法者多所全脱。
天历二年,拜中书右丞,寻升中书平章政事,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彻里帖木儿曰:“吾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为瑞,余何益于治。”岁大饥,彻里帖木儿议赈之。其属以为必自县上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彻里帖木儿慨然曰:“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往复累月,民存无几矣。此盖有司畏罪,将归怨于朝廷,吾不为也。”大发仓廪赈之,乃请专擅之罪。文宗闻而悦之,赐龙衣、上尊。
至顺元年,云南伯忽叛,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治军有纪律,所过秋毫无犯。贼平,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师旋,囊装惟巾栉而已。
除留守上都。先是,上都官买商旅之货,其直不即酬给,以故商旅不得归,至有饥寒死者。彻里帖木儿之请。有旨,出钞四百万贯偿之。迁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以严厉为政,部内肃然。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
初,彻里帖木儿之在江浙也,会行科举,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故其入中书,以罢科举为第一事。至元元年,拜中书平章政事。首议罢科举,又欲损太庙四祭为一祭。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罪状劾之,帝不允,诏彻里帖木儿仍出署事。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参政许有壬入争之。太师伯颜怒有壬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有壬乃曰:“科举若罢,天下人才绝望。”伯颜曰:“举子多赃败,又有假蒙古、色目名者。”有壬曰:“科举未行先,台中赃罚无算,岂尽出于举子?举子不可谓无过,较之于彼则少矣。”伯颜心然其言,然其议已定,不可中辍,乃为温言慰解之。
彻里帖木儿尝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者,犹谓之彼也。又尝以妻弟阿鲁浑沙女为己女,冒请珠袍等物。于是台臣复劾其罪。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皆快之。久之,卒于贬所。   
(取材于《元史·彻里帖木儿传》)
1.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转运司副使除:撤销官职
B.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用事:执政当权
C.而以非罪法者多所全脱 丽:通“ 罹 ”,遭受
D.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用宝:加盖皇帝印章
2.2.下列各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祖父累立战功,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之请
B.生杀予夺皆出意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罪状劾之
C.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 举子多赃败
D.其属以为必自县上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科举未行先,台中赃罚无算。
3.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很多百姓已经饿死了,竟然还要拘泥于常规吗?
A.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黄河水变清了,地方官认为是祥兆,要上报朝廷
B.太师伯颜怒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伯颜生气说:“是你鼓动台臣说彻里帖木儿坏话的吗?”
C.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看到驿馆中宴请考官,举子们心中愤愤不平
D.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
4.下列属于“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的原因一项是(       
A.彻里帖木儿曾经大声谴责右丞相帖木迭儿的奸诈行为
B.彻里帖木儿曾任刑部尚书,严格执法,令京师豪右害怕
C.至元元年,彻里帖木儿曾经第一个提出了废科举之事
D.彻里帖木儿在言语上对武宗不敬,并曾骗取朝廷的赏赐
5.5.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
(2)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
6.文中彻里帖木儿、伯颜主张“罢科举”而许有壬反对“罢科举”,请简要说明其各自理由。
2016-11-1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北京顺义区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8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我读桃花源
汪肯堂
①桃红又见一年春。去年这个时候,我出差湖南娄底,朋友引领我们参观了自然景观紫鹊界梯田之后不无调侃地说:“我们这里也有一个桃花源。看了之后你会觉得真正的桃花源在我们这里,而不是你们常德。”说完哈哈大笑。我顺口反驳了一句:“你们抢得了桃花源,抢不走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桃花源之争,准确地说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之争由来已久,有人考证从唐代就已开始。争论之焦点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哪里?有人统计,全国称之为桃花源的地方至少不下19处。不必大惊小怪,偌大个中国,找出几个甚至几十个像桃花源地形地貌的出处不是太难的事。以现代人的能量,新造若干个桃花源也是可能的。
③不管出于什么意图争桃花源,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大家都很喜欢桃花源,这就足够了。
④桃花源的魅力首先来自桃花。
⑤桃花是百姓的花,普通的花。人们喜欢给自然界的事物赋予许多人的秉性,诸如梅之傲骨,兰之雅洁,竹之清高,菊之淡雅。而桃花没有那么多高雅的气质。桃花唯一的秉性就是美,至纯至美。从诗经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始,古今诗人咏桃花都是赞美,最多的是把桃花直接比喻为春,为女子,很少有其他的寓意。古人描写美人常以“貌若桃花”一言以概之,给你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⑥那么桃林夹岸,落英缤纷,称得上桃花源或桃花源的地方都应该是人间绝美的去处。我常常想,桃花源如果没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否还称得上桃花源?是否也能吸引人们流连忘返?别处的“桃花源”没有去考察,常德的桃花源我是很熟悉的。
⑦据2001年新出版的《桃花源志》介绍,10亿年以前,桃花源及其周边的地区还在大海碧波覆盖之下。4.05亿年至1.37亿年前桃花源及其周边地区脱离海洋环境。250万年前五强溪地区隆起,被沅水横切,形成今日之桃花源。桃花源山川为自然妙造。没有了《桃花源记》也一样离奇神秘,堪称人间仙境。
⑧而且,有一个桃花源是哪里也抢不走的,那是文化桃花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历代文人墨客追寻至常德的桃花源,探幽访古,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据历代《桃花源志略》《桃源县志》《洞天唱和记》《桃花源诗话》等古籍记载,唱和桃花源的诗有2000多首,还有许多散文,共约13万余言。至于当代,政要、名人留下的美文佳作更是浩繁璀璨,不可胜数。
⑨一篇300多字的《桃花源记》为什么能触动一千多年来如此多人的内心,这其中的人文内涵更需深入探究。文化的桃花源比自然的桃花源更丰富多彩,也更需要修缮和扩张
⑩“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桃花源。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而这个内心深处的桃花源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极其重要。身为贵族后代的陶渊明,面对朝代的更替,频繁的战乱,流离失所的人民和自己困顿的生活,他把一切美好的理想写进了桃花源。他把内心深处的桃花源具体化了,形象化了。陶渊明之伟大在于他描绘的桃花源成了一千多年来人们心中桃花源的最大公约数。
(11)年轻时读鲁迅的《阿Q正传》,总是嘲笑阿Q的“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的精神胜利法。如今想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何尝不是他的“桃花源”?如果阿Q连这点精神都没有了,他又凭什么还生活在这世上?人性有许多的弱点,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只要不伤害他人,从某个方面看有些弱点何尝不是美的所在!
(12)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一帆风顺,谁都会有挫折,有彷徨。一个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唯独不能没有希望,没有向往。哪怕是那种“世外桃源”般的希望,也都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财富。呵护好我们心中的桃花源吧,善待它,也是善待自己。
1.文中字形和加横线字的字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调侃偌(nuò)大B.秉性沅(yuán)水
C.璀璨挫(cuò)折D.彷徨修缮(shàn)
2.2. 下列是对文中四处的注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诗经·周南·桃夭》,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诗人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美。
B.陶渊明,一名潜,自号五柳先生。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
C.《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中篇小说。故事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D.“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中的“哈姆莱特”指的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他的国籍是英国。
3.3.因为桃花颜色鲜艳美丽,所以诗人常借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不具此喻意的一项是(        
A.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人新秋。桃花脸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
B.每坐台前见玉容,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减却桃花一半红。
C.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
D.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4.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E.作者借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再理解,表明每人心中都有一个阿Q式的“桃花源”。
A.作者开篇写与湖南友人的谈话,目的不只在引出下文,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B.《桃花源志略》等文化古籍的详细记载,进一步证明了常德桃花源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C.常德桃花源山川为自然妙造,即使没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它也是一处绝妙胜景。
D.文章从不同角度全面介绍了“桃花源”的源起、文化和影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第⑨段画线句中“文化的桃花源”指的是什么?“修缮和扩张”的含义又是什么?
6.文章的题目是“我读桃花源”,从全文看,作者“读”出了什么?
2016-11-1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北京东城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9 . 阅读《陈情表》,完成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微至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慈父
A.看见       B.被       C.我       D.理解
蒙国恩
A.不久       B.寻求       C.顺着       D.重温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供养无主因讽谏
B.刘病日笃幸得脱矣
C.臣少仕伪朝适南冥也
D.陋陵见其
3.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说法的一组是(        
①慈父见背 ②舅夺母志 ③猥以微贱 ④愿乞终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4.请在画线处填写原文。
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祖母)没有什么近亲
B.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到了晋朝建立,(自己)受到晋朝清明的教化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皇帝恩遇优厚)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的
D.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的
6.6.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早年多遭不幸,是祖母不顾年迈体弱,抱病将其抚养成人,所以作者要为她养老送终。
B.作者因为深知当政者讲究以孝治国,所以,借为祖母尽孝之由,达到自己辞而不就的目的。
C.作者愿意进朝做太子的侍从官,但苦于祖母无人照料,因此希望太守能为他解决后顾之忧。
D.作者请太守和刺史转告朝廷,在为祖母送终之后,一定接受朝廷的委任去做太子的侍从官。
7.7.“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我们曾经学过《出师表》,请结合这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表”的文体特点。
2016-11-1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北京东城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