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乙】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丙】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丁】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B.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C.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D.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这句话中“婚姻”与现代汉语的“婚姻”含义有所不同,这里是指结为儿女亲家。
B.“彼可取而代也”与“所解数千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两句中“而”用法和含义不同。
C.“项王泣数行下”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数”含义不同。
D.“而封王侯”与“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封”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让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他热情款待项伯,并且低声下气拉拢项伯,约为婚姻,使得局势出现转机。
B.项梁才能过人,德高望重。他因避杀人罪逃到吴县,吴县的贤士大夫们都很佩服敬重他们,每次遇到大的徭役或者丧事,总是请项梁主办。
C.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并予以采纳。
D.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豪迈的悲剧英雄。司马迁认为项羽有封地作为根据,切割土地,分封王侯,天下政令都由项羽一个人发布,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太没有政治谋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
5.综合以上四则材料,概括项羽的性格特点。
2024-05-2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允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性好文学,担笈书,千里就业,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

(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材料二:

魏高宗起太华殿。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

(选自《资治通鉴·宋纪第一百二十八卷》,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一夫不耕A或受B之C饥D况E四万F人之劳G费H可胜道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笈负书”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负”字含义相同。
B.《春秋公羊》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与《左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C.“帝省之”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省”字含义相同。
D.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十斗为一石)称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少时气度非凡,崔玄伯见到他后很惊异,认为他将来必成一代人杰。
B.魏高宗想要大起宫室,高允认为不可,并以太祖为例进行劝谏,皇帝采纳了高允的建议。
C.朝廷中有人上疏激烈地批评高允,魏高宗以父子关系类比君臣关系,肯定了高允是忠臣。
D.人仕多年,与高允同时期被征召的人大多身处高位;而高允却多年没有升迁,担任郎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
(2)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
5.简要概括高允形象的一个主要特点,并说明材料是如何刻画这一特点的。
2024-04-26更新 | 21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武安侯为丞相,征(张)汤为史,荐补侍御史。治陈皇后巫蛊狱,深竟党与,上以为能,迁太中大夫。

②始为小吏,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内心虽不合,然阳浮道与之。奏事即谴,汤催谢,必引正、监、掾史贤者,曰:“固为臣议,如上责臣,臣弗用,愚抵此。”罪常释。间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为此奏,乃监、掾、史某所为。”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解人之过如此。

③及治江都反狱,穷根本。严助、伍被,上欲释之,汤争曰:“伍被本造反谋,而助亲幸出入禁闼腹心之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上可论之。其治狱所巧排大臣自以为功,多此类。

④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丞相谢,上使御史案其事,丞相患之。三长史皆害汤,欲陷之。始,长史朱买臣素怨汤。王朝,以术至右内史。边通,学短长,官至济南相。故皆居汤右,已而失官,守长史,诎体于汤。故三长史合谋曰:“始汤约与君谢,已而卖君;今欲劾君以宗庙事,此欲代君耳,吾知汤阴事。”使吏捕案汤田信等,曰汤且欲为请奏,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及它奸事。于是上使赵禹责汤。汤乃为书谢曰:“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然谋陷汤者,三长史也。”遂自杀。

⑤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它赢。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载以牛车,有棺无椁。上闻之,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乃尽按诛三长史。丞相青翟自杀。

(节选自《汉书·张汤传第二十九》)

1.第③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助亲幸出A入禁闼B腹心之臣C乃交私D诸侯E如此F弗诛G后H不可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属”的“属”指侪辈、同一类人,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的“属”意义相同。
B.“有棺而无椁”中“而”与《五石之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中“而”的用法相同。
C.左,文中指属下,后世引申为“降职”之意,《琵琶行》“序”中“左迁”即是此意。
D.短长,指纵横家纵横游说的学说,兴于战国之时,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趋于没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汤深谙为官处世之道,无论是在与富贾、名士结交时,还是在与皇帝共事、决断案件时,他都能得心应手。
B.张汤执法严峻,他在处理陈皇后巫蛊案和江都王谋反案时,一直都能追查到底,也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C.张汤因为得罪权贵,遭到丞相及三长史的嫉恨,被诬告与他人囤积物资、进行分赃,最终被逼含愤自杀。
D.张汤为官一生,两袖清风,全靠俸禄和赏赐生活,死后家产总共不足五百金,因此家人无法厚葬张汤。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欲劾君以宗庙事,此欲代君耳,吾知汤阴事。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5.史学家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本文同样体现了这一史家传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述。
2024-01-3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己未,李纲至行在,奏曰:“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甲子,以李纲兼御营使。纲入对,言曰:“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帝其言,问谁可任者,纲荐张所、傅亮。时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已而帝意复变,纲又极言其不可,且曰:“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若委中原而弃之,岂惟金人将乘以扰内陆,盗贼亦将蜂起为乱,跨州连邑,陛下虽欲还阙,不可得矣,况欲治兵胜敌,以归二圣哉!况尝降诏,许留中原,人心悦服,奈何诏墨未干,遽失大信?”帝然之。而汪伯彦、黄潜善阴主扬州之议。或谓纲曰:“外论汹汹,咸谓东幸已决。”纲曰:“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乙亥,召河东经制副使傅亮还行在。纲言:“圣意必欲罢亮,乞付黄潜善施行,臣得乞身归田里。”泣辞而退。或曰:“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纲曰:“吾知尽事君之道,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适侍御史张浚劾纲以私意杀宋齐愈,且论其招军买马之非,潜善、伯彦等复力排纲,请帝去之,遂罢纲为观文殿大学士。浚论纲不已,乃落职提举洞霄宫。凡在相位七十七日。

《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B.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C.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D.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把每月的月初叫“朔 ”,十五叫“望”,月末叫“晦”。
B.文中“帝其言”的“善”的用法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善”用法不同。
C.幸,旧时帝王巡视各地。文中是对高宗害怕金军入侵而逃跑的委婉说法。
D.“间”的意思是“机会,时机”,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中“间”意思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纲兼任御营史后,与高宗谈论当下形势。他认为抗金的第一要务是任用有能力的人如张所、傅亮负责管理好河北、河东。
B.面对宋高宗想巡幸东南,李纲认为即使不能选择上策去关中,也应该到襄、邓二州,以示不忘故都,来维系天下人的心念。
C.李纲忠君爱国,不计个人得失,当皇帝还都之意发生变化时,李纲据理力争,当皇帝想罢免傅亮,李纲不惜以辞职来进谏。
D.李纲担任右相期间,因与黄潜善、汪伯彦的政见不合,就将不停地弹劾自己杀宋齐愈和招兵买马的张浚降职为提举洞霄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
(2)适侍御史张浚劾纲以私意杀宋齐愈,且论其招军买马之非,潜善、伯彦等复力排纲,请帝去之,遂罢纲为观文殿大学士。
5.请结合文本,概括李纲极力反对迁都东南的理由。
2024-01-2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二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晏字休默,仕宋,初为建安国左常侍。晋熙王燮安西板晏主簿,时齐武帝为长史,与晏相遇。府转镇西,板晏为记室。沈攸之事难,随武帝镇盆城。齐高帝时威权虽重,而众情犹有疑惑,晏便专心奉事,军旅书翰皆见委,渐见亲待,常参议机密。建元初,为太子中庶子。武帝在东宫,专断朝事,多不闻启,晏虑及罪,称疾自疏。武帝即位,为长史兼侍中意任如旧。侍中祭酒,遭母丧,起为司徒左长史。晏父普曜藉晏势,多历通官。普曜卒,晏居丧有礼。永明六年,为丹阳尹。晏位任亲重,自豫章王嶷、尚书令王俭皆降意接之,而晏每以疏漏被责,连称疾。久之,转为江州刺史,泣不愿出,留为吏部尚书,终以旧恩见宠。时尚书令王俭虽责而疏,晏既领选,权行台阁,与俭颇不平。俭卒,礼官欲依王导谥为“文献”,晏启上曰:“导乃得此谥,但宋来不加素族。”武帝,遗旨以尚书事付晏及徐孝嗣。

郁林即位,转左仆射。及明帝谋废立,晏便响应接奉,转尚书令,封曲江县侯,给鼓吹一部,甲仗五十人入殿。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谌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谌时人以此窥之。明帝与晏东府语及时事,晏抵掌曰:“公常言晏怯,今定如何?”建武元年,进号骠骑大将军,给班剑二十人,又加兵百人,领太子少傅,进爵为公。晏笃于亲旧,为时所称,至是自谓佐命惟新,言论常非武帝故事,众始怪之。明帝虽以事际须晏,而心相疑斥,料简武帝中诏,得与晏手诏三百余纸,皆是论国家事。永明中,武帝欲以明帝代晏领逸,晏启曰:“鸾清千有余,然不谙百氏,恐不可居此职。”乃止。及见此诏,愈猜薄之。晏性浮动,志欲无,自谓旦夕开府,人或讥之。

(节选自《南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谌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谌议/时人以此窥之
B.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谌/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谌议时人/以此窥之
C.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谌/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谌议/时人以此窥之
D.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谌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谌议时人/以此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元,南齐高帝萧道成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在汉武帝时始设。
B.迁,指贬官或降低官职。此处与《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迁”字含义相同。
C.崩,指帝王去世。古代把国君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陵塌陷来比喻,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周代。
D.厌,在文中为“满足”之意,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的“厌”字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高帝称帝前就已经威权很重,但众人心里仍然有疑惑,王晏则专心侍奉他,逐渐受到宠信。
B.齐武帝做太子时就常独断朝政,很多事情都不上报,王晏担心这会牵连自己,便自动疏远他。
C.王俭去世,礼官想给他加“文献”的谥号,王晏不同意,认为自宋以来就不给寒族加此谥号。
D.明帝虽然在关键时刻需要王晏,但心里却怀疑他,直到翻阅武帝给王晏的手诏后才消除疑虑。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转为江州刺史,泣不愿出,留为吏部尚书,终以旧恩见宠。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024-01-21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十年七月A盗杀宰相B武元衡C居易D首上疏E论其冤F急请捕贼G以雪H国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B.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
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D.吏部,属六部之一,掌管文职官吏的任免、科举、考绩、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点明了创作缘由。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弱冠之年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白居易刚正敢谏,上疏请求抓捕刺杀宰相的刺客,却因越权进谏、小人的嫉恨等原因,先后被贬为江州刺史、江州司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2)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5.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仲尼, 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子曰: “爱亲者, 不敢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 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节选自《孝经》,有删改)


材料二:

任敬臣,字希古,棣州人。五岁丧母,哀毁天至。七岁,问父英曰: “若何可以报母?”英曰:“扬名显亲可也。”乃刻志从学。汝南任处权见其文,惊曰:“孔子称颜回之贤, 以为弗如也。吾非古人,然见此儿,信不可及。”十六,刺史崔枢欲举秀才,自以学未广,遁去。又三年卒业,举孝廉,授著作局正字。父亡,数殒绝,继母曰:“而不胜丧,谓孝可乎?”敬臣更进馆粥。服除,迁秘书郎。休沐, 阖门诵书。监虞世南器其人, 岁终,书上考,固辞。召为弘文馆学士,俄授越王府西阁祭酒。当代,王再表留,进朝请郎。举制科,推许王文学。复为弘文馆学士,终太子舍人。

(节选自《新唐书·任敬臣传》,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富贵A不离B其身C然D后能保E其社稷F而和G其民人H盖诸侯之I孝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尼居”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居”字含义不同。
B.“其政不严而治”与“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C.“不敢恶于人”与“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老子〉四章》)中的“恶”字含义不同。
D.服除,指守丧期满,脱下丧服,文中指任敬臣为去世的父亲守丧期满而脱下丧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和不满,那就是孝。
B.孔子认为,孝从侍奉父母做起, 中间阶段是建立功绩和成名立业,最终则要效忠君王而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
C.孔子认为孝道犹如天地有它的规律一样,是人的一切品行中最根本的品行。天地按照它的规律运动,人民以它们为典范实行孝道。
D.任敬臣五岁时因丧母哀痛而损伤身体,完全出于天性;后丧父时几次昏倒,听从继母不能悲伤过度的劝告而改喝粥食。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十二章)
5.材料二中任敬臣是如何践行材料一中孔子关于孝的理念的?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阁,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回:爻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患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之人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南安王桢进曰: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阳,此苍生之幸也。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卷二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霖A雨B不C止D帝E戎F服G执H鞭I乘J马K而L出M群N臣O稽P颡Q于R马S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之所,凡朝会、祭祀、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善于用人用计,勇于革命,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和谷物是农业社会的根基,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D.儒生,指通晓儒家经书的人,后用来泛称读书人。此处“儒生”含有对李冲等人的鄙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帝想迁都洛阳,担心群臣不服从,于是想以大举伐齐为名,趁机胁迫众人迁徙;让太常卿占卦,孝文帝认为卦象很吉利。
B.孝文帝因任城王对卦象的理解而感到愤怒,认为他有意打击士气,后来意识到任城王只是表达作为臣子的真实想法,方才释怀。
C.孝文帝退朝回宫,召见任城王,解释明堂之忿的原因,不过是为震慑百官罢了,后来文帝说出真实意图,得到任城王的支持。
D.孝文帝从平城出发,此时仍有大臣反对迁都,他向群臣讲道理,并给出南伐和迁都两种选择,众人权衡利弊,不敢再说反对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2)非常之事,故非常之人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5.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3-10-3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世贞,字元美,太仓人,右都御史忬子也。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年十九,举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世贞好为诗古文,官京师,入王宗沐、李先芳、吴维岳等诗社,又与李攀龙、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辈相倡和,绍述何、李,名日益盛。屡迁员外郎、郎中。

奸人阎姓者犯法,匿锦衣都督陆炳家,世贞搜得之。炳介严嵩以请,不许。杨继盛下吏①,时进汤药。其妻讼夫冤,为代草。既死,复棺殓之。嵩大恨。吏部两拟提学皆不用,用为青州兵备副使。父忬以滦河失事,嵩构之,论死系狱。世贞解官奔赴,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嵩阴持忬狱,而时为谩语以宽之。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兄弟哀号欲绝,持丧归,蔬食三年,不入内寝。既除服,犹却冠带,苴履葛巾,不赴宴会。

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伏阙讼父冤,言为嵩所害,大学士徐阶左右之,复忬官。世贞意不欲出,会诏求直言,疏陈法祖宗等八事,以应诏。无何,吏部用言官荐,令以副使莅大名。迁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母忧归,服除,补湖广,旋改广西右布政使,入为太仆卿。

张居正枋②国,以世贞同年生,有意引之,世贞不甚亲附。所部荆州地震,引京房占,谓臣道太盛,坤维③不宁,用以讽居正。居正积不能堪,会迁南京大理卿,为给事中杨节所劾,即取旨罢之。后起应天府尹,复被劾罢。居正殁,起南京刑部右侍郎,辞疾不赴。久之,所善王锡爵秉政,起南京兵部右侍郎。先是,世贞为副都御史及大理卿、应天尹与侍郎,品皆正三比擢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言世贞先被劾,不当计俸,据故事力争。世贞乃三疏移疾归。二十一年卒于家。

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其持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而藻饰太甚。

(《明史·王世贞传》有删节)

[注]①杨继盛,因奏劾严嵩十大罪状被诬告下狱。②枋:权柄。③坤维:指西南方。张居正西南荆楚人,王世贞借言以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B.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C.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D.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是明朝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文中的隆庆、大历都是年号。
B.刑部,管司法刑狱。长官为侍郎,副职为尚书。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C.除服,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是古代丧礼仪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
D.正三,古代官职分为九品。明朝的侍郎、副都御使、大理寺卿、府尹、按察使等都是正三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世贞禀性聪明,爱好诗文。他读书过目不忘;在京城做官,加入王宗沐等人的诗社,又和李攀龙等唱和。
B.王世贞秉公执法,维护正义。阎姓奸人犯法,被他搜出,他不肯徇情枉法;杨继盛被诬告下狱,他代为写状申冤。
C.王世贞仕途坎坷,遭遇不幸。张居正对他积怨难平,两次弹劾他,以皇上的名义罢了他的官职。
D.王世贞才高位显,声名远扬,他与李攀龙交替为文坛盟主,李攀龙死后,他独主文坛二十年,其才最高,地位最显赫,名扬四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贞解官奔赴,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
(2)比擢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言世贞先被劾,不当计俸,据故事力争。
5.王世贞父亲的冤案为何能得以昭雪?
2023-06-1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元八年秋,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石欲不战以老秦师。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抚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七八。坚中流矢,单骑走至淮北。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
B.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
C.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
D.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堂,文中“庙堂”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含义相同。
B.左衽,为古代少数民族的服式,文中借指晋国将被少数民族统治。
C.引,在文中指“率领”,与成语“引而不发”中的“引”含义相同。
D.什,指集体单位,户籍十家为“什”;又指十等分。文中取后者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秦军队重兵压境,东晋京城里的人,包括谢玄,都震惊恐惧。因此,棋术一直胜过谢安的谢玄在对弈中却未能获胜。
B.面对紧急的军情,谢安仍畅游山水,尽情玩乐。桓冲对此深表不安,认为谢安如不耽于闲适生活,将会更显得有谋略。
C.寿阳之战正式交战前,谢石想通过不交战来拖垮前秦军队,但谢玄采用不同策略,选派精兵迅速出击,局势发生转变。
D.眼见前秦军队慌乱后撤,苻融急忙骑马巡视,不料战马倒地,苻融也被晋兵所杀。失去主将的前秦士兵顿时溃不成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
(2)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5.前秦军队众不敌寡,其作战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对战局有一定影响。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2023-06-1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宁市华美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