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崇苛法久矣,诽谤者,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今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且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材料二: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戳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今将军与臣有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可急使A兵守B函谷关C无内诸侯D军E稍征F关中兵G以自益H距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指“封存”,与“又欲眸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封”意思相同。
B.族,指“被灭族”,与“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族”意思不同。
C.弃市,古代一种刑罚,在人群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警示大众。
D.意,指“料想”,与现代汉语“出其不意”中的“意”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进入咸阳后想留在秦宫中休息,在樊哙、张良的劝阻下,沛公封好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军队退回到霸上。
B.沛公进入关中后与民约法三章,赢得了秦地百姓的拥护,秦地百姓争着送来牛羊、美酒、食品慰劳士兵。
C.曹无伤想要求得项羽的封赏,把沛公想在关中称王一事告诉了项羽,不料项羽把曹无伤告密一事告诉了沛公。
D.古人以“南向坐”为尊,“东向坐”次之,从材料二中“亚父南向坐”可以看出项羽对亚父范增的尊重超过了项伯。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所以遗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沛公为什么不杀子婴?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
今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曹操既得荆州,顺流东下,孙权书,言:治水军八十万众,与将军会猎于吴。张昭等曰:长江之险,已与敌共。且众寡不敌,不如迎之。鲁肃独不然,劝权召周瑜于鄱阳。瑜至,谓权曰:操托名汉相,实汉贼也。将军割据江东兵精粮足当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又今盛寒,马无藁草;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险,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周瑜也。瑜请得精兵五万人,保为将军破之!权曰:孤与老贼誓不两立!因拔刀砍案曰:诸将敢复言迎操者,与此案同。竟败操于赤壁。

(选自《智囊·识断卷》,有删改)

材料二: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注]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选自《资治通鉴·汉记五十七》,有删改)

[注]刘豫州,指刘备,其曾任豫州牧。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军割据A江东B兵精C粮足D当为E汉家F除残去秽G况操自送死而可H迎之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孙权书”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词义相同。
B.周瑜,字公瑾,东吴名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述了他的形象
C.举,这里指拿、用,与《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中的“举”词义不同。
D.诚,这里指如果,与《陈情表》“愿陛下矜愍愚诚”中的“诚”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在夺取荆州后,顺着江水东下,写信给孙权,约定要和孙权一起来打猎,当时张昭等人震慑于曹操水军的声势而主张迎接曹操。
B.在听了周瑜的分析之后,孙权对曹操的进犯心里有了主意,他用砍断桌子角的方式表明了坚决抵抗的态度,禁止归顺曹操的言论。
C.面对诸葛亮的激将法,孙权以反问刘备为何不投降来进行回击,后来表明了要和刘备共同抗曹的决心,但也关注了刘备新近战败的情况。
D.诸葛亮向孙权提出了联合抗曹的建议,并且预计到曹操战败后将形成三方鼎足而立的局势,孙权听后非常高兴,就去与其部属商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险,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得复而为之下乎!
5.周瑜和诸葛亮对孙权的劝说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臣。得民心者民从之,有贤佐者士归之。贤者立于本朝,而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也。何以知其然也?

管仲者,桓公之雠也。鲍叔以为贤于己,而进之桓公,桓公委之国政焉,垂拱无事而诸侯,鲍叔之力也。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史䲡患之,数言蘧伯玉贤而不听。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生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是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而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灵公往吊,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灵公造然失容。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贵之,召弥子瑕而退,徙丧于堂,成礼而后去。卫国以治,史䲡之力也。

纣杀王子比干,而箕子发阳狂;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以族从,自是之后,殷并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与泄冶,而失箕子与邓元也。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安存,失贤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今知恶古之危亡,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则未有异于却走而求及于前人也。

(节选自《大戴礼记》)

材料二:

今夫爚蝉者,务在乎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何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

赵简子昼居,喟然太息曰:异哉!吾欲伐卫十年矣,而卫不伐。侍者曰:以赵之大而伐卫之细,君若不欲则可也;君若欲之,请今伐之。简子曰:不如言也。卫有士十人于吾所,吾乃且伐之,十人者其言不义也,而我伐之,是我为不义也。故简子之时,卫以十人者按赵之兵,殁简子之身。卫可谓知用人矣,游十士而国家得安。简子可谓好从谏矣,听十士而无侵小夺弱之名。

(节选自《吕氏春秋·期贤》)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A不能B正君者C死D不当E成礼F而置尸G于北堂H于我I足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指“使……来朝见”,与“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用法不同。
B.不肖,指没有才能,与文中的“贤”相对。代指自己时,常表示自谦。
C.被,意为“覆盖”,与《促织》“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词义相同。
D.而,代词,它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中“而母立于兹”中的“而”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作者认为,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就功名,一个重要原因是任用了管仲,而管仲得到重用,是因为鲍叔认可管仲才能,因而推荐了他。
B.商纣王杀了比干,陈灵公杀了泄冶,他们手下的贤人就全都离心离德,不愿再为其卖命;而缺少了贤人的辅佐,最终导致了商和陈的灭亡。
C.赵简子攻打卫国的想法,过了十年尚未实施,他为此发出了慨叹;在侍者劝他付诸行动时,他认同卫国的十个士人所说的攻打卫国是不义的行为。
D.两则材料虽然出处不同,但作者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即作国君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得到贤能的人,这样才可以长治久安,才能够获得好的名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则未有异于却走而求及于前人也。
(2)故简子之时,卫以十人者按赵之兵,殁简子之身。
5.材料一和材料二选用的事例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叁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王者善A为民除害B兴利CD天下之民E归之F所谓G兴利者H利农事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指遭受,与《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的“被”词义不同。
B.胡,指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胡”词义不同。
C.过,指超过,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的“过”词义相同。
D.奸巧,文中指奸诈的人,与《墨子》中“小人见奸巧,乃闻不言也”的“奸巧”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食货志》中,作者分析了当时国家的局势和汉代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提出了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
B.《汉书·食货志》中,作者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谈国家不积贮的危害,从而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
C.《管子·治国》认为“兴利”是采取有利于农业的措施,“除害”则是禁止不利于农业的措施,能“兴利除害”则能使民心归附。
D.两篇文章都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国家的建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2)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5.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第三段和材料二第二段中“粟多”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023-11-2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二十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齐王行车裂之刑,群臣诤之,弗听。 子高见齐王曰:闻君行车裂之刑,无道之刑也,而君行之,臣窃以为下吏之过也。王曰:寡人尔。 以民多犯法,为法之轻也。子高曰:然,此诚君之盛意也。 夫人含五常之性,有喜怒哀乐。 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 民多犯法,以法之重,无所措手足也。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欲规霸王之业,与众大国为难,而行酷刑以惧远近,国内之民将,四方之士不至,此乃亡国之道。 君之下吏不具以闻,徒恐逆主意以为忧,不虑不谏之危亡。 其所矜者小,所丧者大,故曰下吏之过也。 臣观之,又非徒不诤而已也。 心知其事之为不可,将有非议在后,则因曰:‘君忿意实然,我谏诤,必有龙逢、比干之祸。’是为虚自居于忠正之地,而暗推君主,使同于桀、纣也。且夫为人臣见主非而不诤以陷主于危亡罪之大者也。人主疾臣之弼己而恶之,资臣以箕子、比干之忠,惑之大者也。齐王曰:谨闻命。遂除车裂之法焉。

(选自《孔丛子·对魏王》,有删改)

文本二: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 群臣莫敢谏王。 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 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 王曰:春子! 春子! 反! 何谏寡人之晚也? 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 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 莫敢谏若,非弗欲也。 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 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 此得失之本也。

(选自《吕氏春秋·恃君览》,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夫为人A臣B见主C非而不诤D以陷E主F于危亡G罪之H大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裂,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用五匹马把人分拉撕裂致死。
B.畔,指背叛,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字意义相同。
C.不肖,指不才、不贤,旧时也用于表谦卑的自称,谦称自己没有本事。
D.“箴谏不可不熟”与成语“熟视无睹”中的“熟”字的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高认为齐王的大臣之所以不进谏,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同时担心会像龙逄、比干一样,有性命之忧。
B.春居用楚国以所谓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劝谏楚王抛弃先王礼乐一事,引导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C.齐宣王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在听了春居的谏言后,齐宣王赶紧召见掌书官,让掌书官记载自己“好为大室”的过错。
D.文本一中子高见到齐王后先指出行酷刑是臣下的过错,接着肯定了其加重刑罚的想法,充分体现了文本二“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的说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
(2)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5.子高为什么反对“行车裂之刑”?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尧叟字唐夫,与父省华同日赐绯,迁秘书丞。久之,充三司河南东道判官。再迁工部员外郎、广南西路转运使。岭南风俗,病者祷神不服药,尧叟有《集验方》,刻石桂州驿。又以地气蒸暑,为植树凿井,每三二十里置亭舍,具饮器,人免暍死。咸平初,诏诸路课民种桑枣,尧叟上言曰:臣所部诸州,土风本异,田多山石,地少桑蚕。今其民除耕水田外,地利之博者惟麻苎尔。臣以国家军须所急,布帛为先,因劝谕部民广植麻苎,以钱盐折变收市之。未及二年,已得三十七万余匹。自朝廷克平交、广,布帛之供,岁止及万,较今所得,何止十倍。欲望自今许以所种麻苎顷亩折桑枣之数民以布赴官卖者免其算税如此则布帛上供泉货下流。公私交济,其利甚博。诏从之。俄兼群牧制置使。始置使,即以尧叟为之,及掌枢密,即罢其任。至是,以国马戎事之本,宜得大臣总领,故又委尧叟焉。又著《监牧议》,述马政之重。预修国史。大中祥符初,东封,加尚书左丞。诏撰《朝觐坛碑》,进工部尚书,献《封禅圣制颂》,帝作歌答之。时诏王钦若为《朝觐坛颂》,表让尧叟,不许。别命尧叟撰《亲谒太宁庙颂》,加特进,赐功臣。又以尧叟善草隶,诏写途中御制歌诗刻石。天禧初,病亟,召其子执笔,口占奏章,求还辇下,诏许之。肩舆至京师,卒,年五十七。废朝二日,赠侍中,谥曰文忠。尧叟伟姿貌,强力,奏对明辨,多任知数。久典机密,军马之籍,悉能周记。母冯氏,性严。尧叟事亲孝谨,怡声侍侧,不敢以贵自处。

(节选自《宋史•陈尧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望自今许/以所种麻苎顷亩/折桑枣之数/民以布赴官/卖者免其算税/如此则布帛上供/泉货下流/
B.欲望自今许以所种麻苎顷亩折桑枣之/数民以布赴官卖者/免其算税/如此则布帛上供/泉货下流/
C.欲望自今许以所种麻苎顷亩/折桑枣之数/民以布赴官卖者/免其算税/如此则布帛上供/泉货下流/
D.欲望自今许/以所种麻苎顷亩折桑枣之/数民以布赴官/卖者免其算税/如此则布帛上供/泉货下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绯,赐给绯色的官服,宋代官服颜色按官位从高到低依次为:紫、绯、青、绿。
B.泉货,钱币、货币。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遂古人将“钱”称作“泉”。
C.东封,即帝王封禅泰山,昭示海内一统、天下太平。封禅泰山有着悠久的历史。
D.辇下,是辇毂下的省称,意为在皇帝车驾之下,指代京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叟爱护百姓,治理有方。他担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将《集验方》刻在石碑上,又命人植树凿井设亭,改变了当地祈祷神灵治病的习俗。
B.尧叟为民为国,敢于上言。他没有简单服从朝廷的命令让百姓种植桑枣,而是结合当地实际,有理有据地请奏朝廷批准当地人种植麻苎。
C.尧叟才华横溢,文笔突出。他写作《监牧议》论述马政的重要性,并参与编写国史,撰写了《朝觐坛碑》《封禅圣制颂》《亲谒太宁庙颂》等文章。
D.尧叟任职机要,认真负责。尧叟长期掌管朝廷机密事务,写奏报、对答明白清楚,兼任多职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能将军马的名册全部详细记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以尧叟善草隶,诏写途中御制歌诗刻石。
②尧叟事亲孝谨,怡声侍侧,不敢以贵自处。
5.尧叟为什么让当地百姓种植麻苎?请简要说明。
2023-10-3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二十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卫灵公问于孔子曰:“有语寡人曰:‘有国家者,计之于庙堂之上,则政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已者,则知得之人。所谓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已之谓也。”

孔子见宋君,君问孔子曰:“吾欲使长有国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无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孔子对曰:“千乘之君,问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问问之也。然主君所欲者,尽可得也。丘闻之,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之;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则民不惑;士益之禄,则皆竭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宋君曰:“善哉!岂不然乎?寡人不佞,不足以致之也。”孔子曰:“此事非难,唯欲行之云耳。”

(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

材料二:

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节选自《商君书·画策》)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者A能仁B于人C而不能使D人仁E义者能F爱于人G而不能使H人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急,指紧急的事,与《琵琶行》中“却坐促弦弦转急”中的“急”含义不同。
B.庙堂,指朝廷,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中的“庙堂”所指相同。
C.悉,指详尽,与《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中的“悉”含义相同。
D.不佞,指不才,其中“佞”与词语“亲贤远佞”中的“佞”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鲁哀公的问询,孔子的建议是让民众富裕且长寿。但鲁哀公却因为国家贫穷而认为自己做不到,孔子顺势指出,百姓富裕了,国家也会富裕。
B.孔子对卫灵公的问题,先给予肯定,然后又进一步委婉说出了自己的谏言,表明单纯在朝堂上策划是不足以治理好国家的,还要爱人和推己及人。
C.作为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宋国君主对治国的事问得比其他君主都详细。针对宋国国君的谦虚,孔子鼓励他说,只要想做就都可以做到。
D.材料二以利用地势的高低控制水流和用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来设喻,形象地指出,圣人治百姓,是明白政治的准则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国家者,计之于庙堂之上,则政治矣。
(2)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5.两则材料都涉及为政问题,其核心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人也。弼幼聪敏,家贫无书,年十二,寄郡学受业,讲授之际,师每奇之。同郡甄琛为定州长史,简试诸生,见而策问,义解闲明,应答如响,大为琛所叹异。州牧任城王澄闻而召问,深相嗟赏,许以王佐之才。澄、琛还洛,称之于朝,丞相高阳王等多相招命。

延昌中,以军功起家,广武将军、恒州征虏府墨曹参军,典管记。弼长于笔札,每为时辈所推。孝昌初,除太学博士。还,除光州曲城令。为政清静,务尽仁恕,词讼止息,远近称之。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征召兵役,途多亡叛。朝廷患之。乃令兵人所赍戎具,道别车载;又令县令自送军所。时光州发兵,弼送所部达北海郡,州兵一时散亡,唯弼所送不动。他境叛兵,并来攻劫,欲与同去。弼率所领亲兵格斗,终莫肯从,遂得俱达军所。军司崔钟以状上闻。其得人心如此。

以常调除御史,加前将军、太中大夫,领内正字。台中弹奏,皆弼所为。诸御史出使所上文簿,委弼覆察,然后施行。元象初,高祖征弼为大丞相府法曹行参军,寻加镇南将军。高祖又引弼典掌机密,甚见信待,或有造次不及书教,直付空纸,即令宣读。

武定中,迁卫尉卿。会梁遣贞阳侯渊明等入寇彭城,大都督高岳、行台慕容绍宗率诸军讨之,诏弼为军司,摄行台左丞。临发,世宗赐胡马一匹,语弼曰:“此厩中第二马,孤恒自乘骑,今方远别,聊以为赠。”又令陈政务之要可为鉴戒者,录一两条。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世宗大悦曰:“言虽不多,于理甚要。”握手而别,破萧明于寒山,别与领军潘乐攻拔梁潼州,仍与岳等抚军恤民,合境倾赖。

(节选自《北齐书·杜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B.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C.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D.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授予官职。古代表授职或晋升的还有“擢、征、降、拜、召”等词。
B.博士,官职名。起源于战国,秦、汉时设置。掌通古今,传授学问。
C.元象,魏孝静帝的年号,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D.世宗,庙号。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的名号,是一种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弼幼时家贫,聪敏好学。杜弼小时候家贫无书,但好学上进,受到定州长史甄琛、州牧任城王元澄的赞赏和举荐。
B.杜弼才华横溢,擅长写作。杜弼的文章常被后人推崇:御史出使所上文簿,皇帝都委托杜弼复查,然后施行。
C.杜弼为政有方,深得民心,杜弼为政仁爱宽容,远近闻名,他护送新兵去军所,即使遭遇叛兵,他的兵士都没有逃亡。
D.杜弼深受信任,获得赏赐。杜弼出发征讨外敌时,世宗把自己喜欢的宝马赏赐给他,并请他陈述为政的精要作为鉴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征召兵役,途多亡叛。朝廷患之。
(2)高祖又引弼典掌机密,甚见信待。或有造次不及书教,直付空纸,即令宣读。
2023-09-2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雷州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石磺谏宠州吁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胗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节选自《左传·隐公三年》)


【注】①嬖(bi)人:此指宠妾。②公:指卫庄公。③石碏(què):卫国大夫。④厚:石醋的儿子石厚,卫臣。

(乙)石碏大义灭亲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磺使其宰孺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隐公四年》)


【注】①众仲:鲁国大夫。②阻兵:倚仗武力。
1.甲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立A州吁B乃定C之矣D若犹未E也F阶之G为H祸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可译为“况且,再说”,与“且夫天地之间”中“且夫”用法和意思相同。
B.速祸,招来(招致)祸患,与《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祸”意思相同。
C.济,在文中是“渡过(河流)”的意思,成语“同舟共济”中的“济”意思与此相同。
D.觐,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也泛指拜见。文中指石础建议州吁去朝见周天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所生的儿子,受到宠爱又喜欢武事。庄公不管束他,这为他后来为非作歹埋下了祸根。
B.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碏予以禁止,但办不到。桓公即位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
C.鲁国大夫众仲认为公子州吁“阻兵而安忍”,他的这种行为必定导致众叛亲离、玩火自焚。
D.石厚向石碏请教稳定州吁国君地位的办法,石础巧妙设计,借助陈国除掉了州吁和石厚。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2)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势之也。
5.请综合甲文和乙文的内容,简要概括石碏大义灭亲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