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

(《宋史·杨万里传》)

材料二:

秀江桥三大字,焕学尚书谢公谔书也。桥作于何时?属役于淳熙丁未之冬,僝功于己酉之秋也。作之者谁?县李君景和、邑士丁君南隐、承奉郎谢君岘也。

秀江故无桥,舟子专波涛以为利,过者病之。兹役之兴也,是岁江西大浸,氓菜其色。提举常平使者陆公洸以闻,诏行振贷。公奉诏事,旁招乡里修洁之士,志于氓而肯力于公上者董之。于是临江军新喻县之士民合词以告于县尹曰:丁君某可。县尹具书礼及门三请,君既至,与县尹言于常平使者曰;饥民不加少,而廪粟不加多,将奚以周?官有不周之周则氓受不惠之惠谓宜如范文正公兴役于饥岁可乎?使者曰:诺。县尹、丁君及谢君,属耆老而告之。工正等六百人皆曰:诺。

于是僦氓为工,造舟为梁。遐迩奔凑,运木挽土。日千其人,二十有奇。桥成,溯而望者,若凫鸥之泛清波而将翔也;履而过者,若乌鹊之梁天汉而不没也。往来之济者视渊为陵,视冰为炭,视惊涛为坦涂。县人录其役,谒余记之。

夫见冬涉者其心恻,见春溺者其颡泚。然舟子专济人之役,而心不动焉,或利之也;有司居济人之位而政不及焉,或牵之也;士君子旁观动心而力不至焉,或不位焉者也。今陆公庸李君,李君位焉而莫之牵;李君庸丁君、谢君,丁君、谢君不位焉而莫之辞;丁君、谢君庸饥氓,饥氓利焉而莫之怨。夫惟饥氓利而舟子始不利,夫惟舟子不利而邦氓始大利。然邦氓之利大之难乎,久之难乎?大而不久,邦氓之利其不复为舟子之利乎?未可知也。

(杨万里《新喻县新建秀江桥记》)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官有不周A之周B则氓受C不惠之D惠E谓宜如范文正公F兴役G于饥岁H可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心诚意,《大学》提出的“八条目”之二,其中“诚意”为“正心”之前的步骤。
B.尹,指一些地方的行政长官,如府尹、河南尹、京兆尹,本文“县尹”即一县之长。
C.错,同“措”,与屈原《离骚》中“偭规矩而改错”的“错”的词性和意思都相同。
D.抑,意为“还是”,与《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抑”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杨万里在拜访被拒后写信力请才得见张浚,他信服张浚的教导,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诚斋”。
B.材料二开头介绍了秀江桥修建的起始时间与几位主要的筑桥人,后对建桥的始末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C.材料二中作者以浪漫主义笔法描绘了秀江桥建成后的形貌与作用,新喻县百姓不再惧怕江水惊涛了。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建桥之前相关官员虽有心建桥却没有推行政策,这是因为他们属于利益牵涉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
(2)遐迩奔凑,运木挽土。日千其人,二十有奇。
5.材料一中杨万里的治理思想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治理思想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选自《五代史·宦官传序》)

材料二:

西门豹为邺令,清克洁悫,秋毫之端无私利也,而甚简左右。左右因相与比周而恶之。居期年,上计,君收其玺。豹自请曰: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邺,今臣得矣,愿请玺复以治邺。不当,请伏斧锧之罪。文侯不忍而复与之。豹因重敛百姓,急事左右。期年,上计,文候侯迎而拜之。豹对曰:往年臣为君治邺,而君夺臣玺;今臣为左右治邺,而君拜臣。臣不能治矣。遂纳玺而。文侯不受,曰:寡人曩不知子,今知矣。愿子勉为寡人治之。遂不受。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女A色B而已C宦者D之E害F非G一H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硕士,指掌握了深厚学问和技艺的人,也指掌管教育事务的官员。不同于现在表学位的“硕士”。
B.疏,疏远,不亲近。与《屈原列传》中“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的“疏”意思不相同。
C.奸豪,指地方上有势力而横行不法之人。其中“豪”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豪”意思相同。
D.去,离开。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去”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宦官扰乱国家,远比女人扰乱国家而造成的祸患严重。君王沉溺于美色尚且容易纠正,一旦被宦官操控了就很难摆脱。
B.宦官职责是侍奉君主,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善用点滴忠心,来获得君主信任;用祸福来恐吓君主,达到挟制君主的目的。
C.当君主发觉宦官已成祸患,想要联合大臣除掉他们。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又容易让自己成为宦官的人质。
D.材料二讲述了西门豹担任邺令时,清廉正直,被人中伤丢了官职后便极力讨好魏文侯及其近臣,后在宦官帮助下重获文侯赏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2)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邺,今臣得矣,愿请玺复以治邺。
5.材料一认为“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的原因是什么?
2024-05-26更新 | 2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

材料二:

柯陵之会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晋郤锜见其语犯;郤犨,见其语迂;郤至,见其语伐。鲁成公见,言及晋难及郤犨之谮。单子曰:“君何患焉!晋将有乱,其君与三郤其当之乎!”鲁侯曰:“寡人惧不免于晋,今君曰 ‘将有乱’,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而听三郤之语矣,必祸者也。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目以处义,足以步目,今晋侯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目体不相从,何以能久? 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故国将无咎,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谪,则可以知德矣。视远,日绝其义;足高,日弃其德;言爽,日反其信,听淫,日离其名。夫目以处义,足以践德,口以庇,耳以听名者也,故不可不慎也。偏丧有咎,既丧则国从之。晋侯爽二,吾是以云。夫郤氏,晋之宠人也,三卿而五大夫,可以戒惧矣。高位实疾颠,厚味实腊毒。今郤伯之语犯,叔迂、季伐。犯则陵人,迂则诬人,则掩人,有是宠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谁能忍之!吾闻之,国德而邻于不修,必受其福。今君逼于晋而邻于齐,齐、晋有祸,可以取,无德之患,何忧于晋?”

(节选自《国语·周语下》)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柯陵之会A单襄公B见晋C厉公D视远E步高F晋郤锜G见H其语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文中指自我夸耀,与成语“不矜不伐”“自矜功伐”“党同伐异”中的“伐”意思相同。
B.殆,文中指大概、恐怕,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意思不同。
C.信,文中指信用。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意思不同。
D.伯,我国周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三等,也可指兄弟之中最年长者,文中指春秋时诸侯的盟主。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治乱存亡的区别不像高山深谷或者白土黑漆那样分明,在可知与不可知,可见与不可见之间幽微难明。
B.材料一用管蔡叛乱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事件表明即使智士贤者用尽思虑去探寻治乱存亡的征兆,祸乱也在所难免。
C.材料二中,当鲁侯会见单子时,谈到晋对鲁的责备以及郤犨在晋侯面前诬陷自己的事,不担心自己会受到晋侯的问责。
D.材料二中单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能对邻国施以恩惠,就可以不断修缮与近邻的关系,最终一定能因此获取利益。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何患焉!晋将有乱,其君与三郤其当之乎!
(2)偏丧有咎,既丧则国从之。晋侯爽二,吾是以云。
5.材料一中说“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材料二中单子是如何见微知著,从而做出“晋将有乱”的判断的?
2024-05-1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卷含答案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是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稍迁,拜尚书。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蕃上疏驳之曰:二郡之民,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更选清贤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息矣。出为豫章太守。迁大鸿胪。会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复征拜议郎,迁光禄勋。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曰:臣闻人君有事于苑囿,唯仲秋西郊,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敦孝敬。如或违此,则为肆纵。书奏不纳。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灵帝即位,封蕃高阳乡候,食邑三百户。蕃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蕃与大将军窦武,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与窦武谋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拔剑叱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围之数十重,遂执蕃。即日害之。宗族、门生、故吏皆斥免禁锢。

(节选自《后汉书•陈王列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字后对应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填写超过三处不得分。
蕃A时B年C七D十E余F闻G难H作I将J官K属L诸M生N八O十P余Q人R并S拔T刃U突V入W承X明Y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材料一中指“国家”,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为天下理财”的“天下”含义相同。
B.“迩”,材料一中指“接近”,与《屈原列传》中“举类迩而见义远”的“迩”含义不同。
C.“弥”,材料二中指“更加”,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的“弥”含义相同。
D.“旦夕”,材料二中指“每天”,与《孔雀东南飞》中“便作旦夕间”的“旦夕”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提出了“任贤”与“弃贤”的问题,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用与不用贤才。
B.王安石认为,国君只要广泛地征求百姓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只要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
C.陈藩仕途屡历迁谪,灵帝即位后,他受封高阳乡侯,但陈藩上书尽力辞让,前后上奏疏十次,朝廷最终没有接受。
D.诛杀中常侍的计划泄露之后,陈藩虽年逾古稀仍然挺身而出斥责王甫,王甫增兵包围了陈藩,并在当日将其杀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2)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
5.陈蕃的经历多次体现了材料一中“有之(贤)而不用”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节选自《盐铁论·本议》)

材料二: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有益于国,无害于人。百姓何苦尔,而文学何忧也?”

文学曰:“利不从天来,不从地出,一取之民间,谓之百倍,此计之失者也。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故利于彼者必耗于此,犹阴阳之不并曜,昼夜之有长短也。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其后秦日以弱。故利蓄而怨积,地广而祸构,在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人不苦也!”

大夫曰:“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及二世之时,邪臣擅断,公道不行,诸侯叛弛,宗庙隳亡。夫善歌者使人续其声,善作者使人绍其功,是以可因也。今以赵高之亡秦而非商鞅,犹以崇虎乱殷而非伊尹也。”

文学曰:“善凿者建周而不拔,善基者致高而不蹶。伊尹以尧、舜之道为殷国基,子孙绍位,百代不绝。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采,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大夫曰:“缟素不能自分于瑙墨,贤圣不能自理于乱世。是以比干被刑,子胥见戮,人臣尽节以徇名,遭世主之不用。此骄主背恩德,听流说,不计其功故也,岂身之罪哉?”

文学曰:“比干剖心,子胥鸱夷,惛怛之忠诚,心动于内,忘祸患之发于外,志在匡君救民,故身死而不怨。君子能行是不能御非,虽在刑戮之中,非其罪也。是以比干死而殷人怨,子胥死而吴人恨。今秦怨毒商鞅之法,甚于私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节选自《盐铁论·非鞅》)

【注】①《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②鸱夷,又叫作“鸱夷革”,用兽皮作的袋,因外形像鸱(猫头鹰),故名。吴王夫差取伍子胥尸盛入鸱袋内,沉之于江。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商鞅峭A法B长利C秦人D不聊生E相与哭F孝公G其后H秦I日J以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良、文学,指贤良方正、文章博学,是两种选官科目的简称,此处指凭此被察举的人才。
B.恶,文中指罪过,与“万恶不赦”的“恶”意思相同,与“恶衣恶食”的“恶”意思不同。
C.宗庙,封建时代天子或诸侯等祭祀祖先的场所,这里代表政权,与“社稷”同为借代用法。
D.不能自理,文中指圣贤不能在乱世中自我保全,与现代汉语“不能料理自己”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认为,正是商鞅在法律和经济上的改革才使得秦国国富民强,这些举措百利而无一害,但文学并不赞成这一观点。
B.大夫认为商鞅的悲剧在于无人继承他的改革措施以及君主对他忘恩负义,但文学认为商鞅的死是咎由自取,与人无尤。
C.大夫与文学都提到了比干被杀这一典故,但大夫用此例是将其与商鞅形成类比,而文学用此例是将其与商鞅形成对比。
D.大夫和文学进行了三轮辩论攻防。守方大夫各轮都用因果论证捍卫观点,攻方文学则每轮都用对比论证以攻击其漏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
(2)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5.材料二中,文学用哪些理由驳斥了大夫“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的观点?
2024-04-15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等多校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传】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平其平平已?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钳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节选自《公羊传·宣公》)

材料二:

司马子反为君使,废君命,与敌情,从其所请,与宋平,是内专政,而外擅名也。专政则轻君,擅名则不臣,而春秋大之,奚由哉曰:为其有惨怛之恩,不忍饿一国之民,使之相食。推恩者远之为大,为仁者自然为美。今子反出己之心,矜宋之民,无计其闲,故大之也。

(节选自《春秋繁露·竹林第三》)

[注]平乎己:指大夫通过自己私下和解。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闻之A也B围者C钳马而秣之D使E肥者应客F是何G子之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平,鲁国之外的和解。《春秋》是鲁国史书,故这里称其他国家为“外”。
B.矜,夸耀,与《道德经》“自矜者不长”中的“矜”意义和用法相同。
C.舍,建筑房舍,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意义和用法不同。
D.推恩,即广施仁爱、恩惠于他人,是孟子提出的一项对执政者的要求。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知,《公羊传》不仅为《春秋》简略的叙事补充了具体的史实,还阐释了《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
B.宋国大夫华元出城见司马子反,将城内情形如实相告,既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也体现了“知己知彼”的智慧。
C.司马子反在和楚庄王的对话中采用欲擒故纵的劝说技巧,成功让对方接受了他的仁义主张,选择了从宋国撤军。
D.材料二在剖析司马子反的行为时,肯定其“不忍饿一国之民”“矜宋之民”,表明作者和孟子一样具有民本思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2)专政则轻君,擅名则不臣,而春秋大之,奚由哉?
5.从材料二看,《春秋》褒扬司马子反与宋人私下议和一事的原因是什么?
2024-04-15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江介,字邦直,德兴人。少读程子书,至水清性善之说,喟然太息,视平日所不过为利禄尔,亟走谒徐逸平于常山而师之。官进贤令,以旱赈恤有劳,旁县吏多受赏,先生曰:子饥而母乳之,何赏为!会诏蠲民田半租,先生以为输租之弊,虽合勺必取盈。若但蠲其半,仅有利于大户。彼输一升者,名减五合,而仍一升也。不若取贫民三升以下者悉蠲之。部使者程大昌以闻,从之。大昌喜曰:君虽官止百里,而惠加一路。隆兴帅守龚茂良尤重之。改兴国令,陈其邑五事,时不能用。转四川总领司主管文字。东川大饥,总领主饷,不豫民事,先生请以库之羡钱赈之,遂昌守李焘亦亟称之。通判恭州,卒。所著有《玉汝堂集》。先生诚悫敦重,有得于龟山之传。其于逸平讳日,为不御酒食者终身。两县,可比古之循吏。门人以程端蒙为最。

(节选自黄宗羲《宋元学案》)

材料二:

永乐时,皇太子过邹县,见民间灶釜不治,衣皆百结,叹曰:民隐不上闻若此乎!时布政石执中来迎,太子责之曰:为民牧,而视民穷若此,亦动念否?速往督郡县,取勘饥民口数,发官粟赈之。毋惧擅发,予当自奏也。至京,即奏之。上曰:昔范纯仁犹举麦舟济父之故旧,况百姓吾赤子乎!

洪熙元年,上闻准、徐、山东民多乏食,召杨士奇等草诏免夏税。士奇曰:可令户、工二部与闻。上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卿等姑勿言,速遣使赍行。左右言:地方千余里,宜有分别。上曰恤民宁过厚为天下主可与民尺寸较量耶

(节选自张岱《快园道古》)

[注]①合:容量单位,一升十合,一合十勺。②龟山:宋理学家杨时的号,徐逸平曾拜其为师。③麦舟:指宋范纯仁以麦舟助父亲范仲淹故旧治丧事。④洪熙:明仁宗朱高炽年号。上文的皇太子即朱高炽。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曰A恤民B宁过C厚D为天下E主F可G与民尺寸H较量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息,大声长叹,与《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中的“太息”含义不同。
B.母乳,文中指母亲哺乳,与现代汉语“母乳喂养”中的“母乳”含义不同。
C.宰,文中作动词,主管。宰县,意为主管一县的事务,即担任县令一职。
D.地方,文中指土地方圆,其中“方”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方六七十”中的“方”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介担任进贤县令时,朝廷诏令免除百姓田地一半的租税,他认为不如将交纳三升以下贫民的赋税全部免除,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
B.江介性情诚朴敦厚,他的老师徐逸平去世后,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怀念,他终身不再饮酒。他两度担任县令,可以与古代的循吏相比。
C.朱高炽做太子时,一次经过邹县,看到百姓生活穷苦,就责备当地主管民政的官员石执中,让他赶快前去督促郡县,采取救济措施。
D.身为皇帝,朱高炽非常关心民生,他对杨士奇说,救济百姓就像救援困于火灾或落入水中的人一样,应该快速将钱物送到贫民手中。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昌喜曰:“君虽官止百里,而惠加一路。”
(2)见民间灶釜不治,衣皆百结,叹曰:“民隐不上闻若此乎!”
5.江介、皇太子身份的朱高炽和皇帝身份的朱高炽对穷困百姓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孙子曰:“上兵伐谋。”又曰:“士卒熟练。”又曰:“亲而离之。”

(选自《孙子兵法》有删改)

材料二:

李抱真,字太元,抱玉从弟也,沈虑而断。仆固怀恩反于汾州,陷焉,挺身归京师。代宗以怀恩倚回,所将朔方兵精,忧之,召抱真问状,因奏曰:“郭子仪尝领朔方军,人多之。怀恩欺其下曰:‘子仪为鱼朝恩所杀。’今起而用,是伐其谋,兵可不战解也。”既而怀恩败,奔遁,如抱真策。迁陈郑泽潞节度留后。既谢,因言:“百姓劳逸在牧守,愿得一州以自试。”更授泽州刺史,兼怀泽潞观察留后。徙怀州,仍为怀泽潞观察留后,凡八年。抱真密揣山东有变,上党且当兵冲。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无以养军士。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令闲月得习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比三年,皆为精兵,举所部得成卒二万,既不廪于官,而府库实。抱真缮甲淬兵,遂雄山东,天下称招义军步兵冠诸军。德宗嗣位。初,田悦反,围邢及临洺。诏抱真与河东马燧策兵救之,斩其将杨朝光,遂解临洺、邢之围。复与悦战洹水,走之。进围魏,悦战城下,大败。会朱滔、王武俊反,救悦,抱真退保魏。于时,李希烈陷汴,李纳反郓,李怀光相次反河中,抱真独以数州孑然横绝溃叛中,离沮其奸,为群盗所惮。兴元初,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朱滔悉幽蓟兵与回纥围贝州。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天子下罪己诏,并赦群盗。抱真乃遣客贾林以大义说武俊,使人从击滔。武俊许诺,而内犹豫。抱真自造其壁,曰:“仆今日此举,系天下安危。仆死不还,领军事以听朝命,亦唯子;奋励士马,东向雪仆之耻,亦唯子。”又曰:“希烈窃帝号,滔攻贝州,此其志皆欲自于天下。足下既不能与竞长雄,舍九叶天子而臣反虏乎?且诏书罪己,禹、汤之心也。方上暴露播越,公能自安乎?”因持武俊,涕下交颐,武俊亦感泣,左右皆泣。武俊感之不疑,待之益恭,指心誓天曰:“此身已许公死敌矣!”约为昆弟而别。旦日合战,大破滔经城。进检校司空。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至与语无可采者渐退之。晚年好方士,贞元十年因饵丹卒,时年六十二。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十》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小善A皆卑B辞厚币C数千里D邀致之E至与语F无可G采者H渐退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练,意为勤于练习,与现代汉语所说的“熟练”意思不同。
B.德,意为感恩戴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积其德义”的“德”意思不同。
C.牧守,州郡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
D.肆,意为延伸、扩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抱真亲自征兵训练,不到三年,缮甲淬兵,称雄于山东,练成了二万“冠诸军”的精兵。
B.李抱真大败田悦后,又独自以数州之力抗拒李希烈、李纳、李怀光的反叛,被众贼忌惮。
C.李抱真亲自造访王武俊的军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以坦诚打动了他,共破反贼。
D.李抱真听闻当世有才之人,就一定要与他交往,晚年却迷信方士,最后因服用丹药而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无以养军士。
(2)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
5.李抱真的哪些事迹体现了材料一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睾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滏,前河而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对上面文字,宋代鲍彪作过原注,元代吴师道作过补正,原注和补正内容如下:

[原注]起传有,小异。[补正]起传与《说苑》文同,末云:“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君若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史迁曰:“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扬雄曰:“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若斯,则太公何以加诸?”二子论当矣。然其言不可以人也。

(节选自《钦定四库全书·战国策校注卷七》)

材料二: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曰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靖郭君将城A薛B客多C以谏D靖郭君E谓F谒者曰G无为H客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带,这里指环绕,与成语“一衣带水”中的“带”的词义不同。
B.从,这里指使……跟随,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从”用法相同。
C.废,这里指废弃,与《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中的“废”词义相同。
D.阴,此指庇护,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王钟在魏武侯旁边陪坐,当听到魏武侯自赞河山险峻坚固时,就附和魏武侯的看法,认为好好地修整这样的河山,那么就可以成就霸业了。
B.吴起用三苗、夏、殷纣破亡的史实及“胜降城”的事实说服了魏武侯,魏武侯认识到吴起之言乃圣人之言,决定把西河的政事托付给吴起。
C.齐国门客以“海大鱼”设喻,他将靖郭君比作大鱼,将齐国比作海水,认为鱼失去了水,那么连蝼蚁都能随意地摆弄它,他用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服了靖郭君。
D.魏武侯和靖郭君都认为险要的地理形势对他们而言特别重要,吴起和齐国门客却不赞同他们的观点,认为拥有险要的地理形势不如实行德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若斯,则太公何以加诸?

(2)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5.材料一中吴起的观点是什么?吴师道是如何评价吴起的?
2024-03-30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天下各食A其力B末技C游食之民D转而缘E南亩F则畜积足而G人乐H其所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涂”,途径,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意思和用法不同。
B.“靡”,消费、耗费,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意思不同。
C.“被”,遭受,与《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思和用法相同。
D.“举”,举兵,与《谏逐客书》中的“举地千里”中的“举”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认为治理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只有禁止了这些,百姓才不会游荡求食,就会从事农业了。
B.粮食多了,天下的物产都来了。可见,粮食是成就帝业的根本,是君主的重要任务,是招引百姓的途径和治国之道。
C.材料二阐述了不耕不织、用之无度给人民带来的危害,与当时社会食者众、靡者多、积蓄少的现象形成对照,告诫统治者如果不积蓄粮食,国家就一定会覆亡。
D.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而财产富足,就能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使敌人归降,使远者亲附,干什么事都会成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2)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5.中国的粮食仓储制度历史悠久,结合材料,概括古代仓储粮食有哪些作用?
2024-03-22更新 | 23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万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