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节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材料二:

明帝盛修宫室,百姓劳瘁。基上疏曰:臣闻古人以水喻民,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故在民上者,不可以不戒惧。夫民逸则虑易,苦则思难。是以先王居之以约俭,俾不至于生患。昔颜渊云东野子之御,马力尽矣而求进不已,是以知其将败。今事役劳苦,男女离旷,愿陛下深察东野之弊,留意舟水之,息奔驷于未尽,节力役于未困。昔汉有天下,至孝文时唯有同姓诸侯,而贾谊忧之曰:‘置火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因谓之安也。’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使贾谊复起,必深切于曩时矣。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王基传》)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A三日B牧来C诉之曰D东野E毕之F马佚G两曳H两服I入于厩。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固有诬人也”与《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的“固”意思不同。
B.“然而犹乃求马不已”与《劝学》“学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相同。
C.“水所以载舟”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同。
D.“留意舟水之喻”与《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中的“喻”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回认为东野毕确实善于驾车,但是东野毕在马筋疲力尽的时候还让马不停地奔跑,由此推测他的马必定会逃跑。结果也正如颜回所言。
B.鲁定公听了颜回的话后很高兴,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认为,颜回有这样的思想是他区别于其他弟子的原因,不需要过多谈论。
C.王基认为百姓如果安逸,那么内心就和悦;百姓如果困苦,就会想着作乱。所以应该在百姓力气尚未穷尽之时减省徭役。
D.到孝文帝时期汉朝只有同姓诸侯,贾谊深感忧虑,认为不能像“在已点着火的柴堆上睡觉”那样缺乏忧患意识,成语“厝火积薪”正源于贾谊这句话。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其义大矣,愿少进乎。
(2)是以先王居之以约俭,俾不至于生患。
5.材料一中,东野毕驾马时是如何对待马的?请简要说明。
2024-05-2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六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徐申,字维降,京兆人。擢进士第,累迁洪州长史。嗣曹王皋讨李希烈,檄申以长史行刺史事,任职办,皋表其能,迁韶州刺史。韶自兵兴四十年,刺史以县为治署,而令丞杂处民间。申按公田之废者,募人假牛犁垦发以所收半畀之田久不治故肥美,岁入三万斛。诸工计所庸,受粟有差,乃徙治故州。未几,邑闬如初。创驿候,作大市,器用皆。州民诣观察使,以其有功于人,请为生祠,申固让,观察使以状闻,迁合州刺史。始来韶,户止七千,比六年,倍而半之。

会初置景州,授刺史,赐钱五十万,加节度副使。迁邕管经略使。黄洞纳质供赋,不敢桀。逾年,进岭南节度使。前使死,吏盗印,署府职百余员,畏事泄,谋作乱。中觉,杀之,逢误一不问。远俗以攻劫相,申禁切,无复犯。外蕃岁以珠、玳瑁、香、文犀浮海至,申于常贡外.未尝剩索,商贾饶盈。刘辟反,表请发卒五千,循马援故道,繇爨蛮抵蜀,捣辟不备。诏可,加检校礼部尚书,封东海郡公。诏未至,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谥曰平。

(节选自《新唐书·徐申传》)

材料二:

为人臣者官于君,先后光庆,皆君之德。不思报国,岂忠也哉?君子有无禄而益君,无有禄而已者也。

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贤者国之干,猷者国之规,功者国之将,利者国之用。是皆报国之道,惟其能而行之。

《诗》云:“无言不,无德不报。”况忠臣之于国乎!

(节选自马融《忠经》)

【注】①闬:墙垣。②桀:凶暴。③繇:古同“由”。

1.材料一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募人A假牛犁B垦发C以所收D半E畀之F田久G不治H故肥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下正确的一项是(       
A.“岁入凡三万斛”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两句中的“凡”字含义相同。
B.“器用皆具”与“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中“具”字含义不相同。
C.“远俗以攻劫相矜”与“愿陛下矜悯愚诚”(《出师表》)中“矜”字含义不相同。
D.“无言不酬,无德不报”与“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中“酬”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曹王李皋传令徐申担任刺史,徐申在任称职能办事,李皋上表奏说他有能力,因此凭能力徐申升任韶州刺史。
B.徐申因为政绩受到拥护,百姓请求为他建造生祠,他坚决推辞,观察使上报他的事迹,最后徐申调任合州刺史。
C.徐申任岭南节度使时,处死了谋划作乱的下吏,但对牵连者一概不问刘辟反叛,徐申主张突袭,攻其不备。
D.马融在《忠经》中认为,君子即使没有俸禄也还想着为国君做事,没有受了俸禄却不报答君王的,这就是忠。
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申于常贡外.未尝剩索,商贾饶盈。
(2)是皆报国之道,惟其能而行之。
5.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徐申在韶州任上“兴利”的结果。
2024-05-20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第三次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①,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力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者成之。然后乃能各其所长也。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若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③,未可以为先登③。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破楚,宅有天下。

(选自《人物志·英雄》,有删改)

材料二:

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态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分数:这里指比例。②二分:分成两部分。③力人:力气大的人。④先登:先锋。⑤体分:票赋和素质。⑥高祖:汉高祖刘邦。⑦合变:随机应变。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以A论B其然C夫D聪明者英之E分也F不得G雄之胆H则说不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文中指开始,与《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始”词义不同。
B.“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中的“济”与成语“扶危济困”中的“济”词义不同。
C.陈涉,陈胜,字涉。秦末陈涉揭竿而起,《阿房宫赋》中“成卒叫”反映了此事。
D.“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与“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师”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草中有英,野兽中有雄。文武才干出群的人取名为英雄,其中特别聪明秀出的人称为英,胆力过人的人称为雄。
B.聪明是英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英才需要雄才的胆力;胆力是雄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雄才需要英才的智慧。
C.如果一个人有超人的力气,也有行动的勇气,但没有处理事务的智慧,这样的人可以做将帅,却不可以任他为宰相。
D.秦朝政令失误,天下众多豪杰争斗。项羽乘势兴起,率领五位诸侯灭掉秦朝,分割天下分封王侯,自号“霸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
(2)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5.项羽和刘邦同为英雄,结局为什么会有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韶,字子醇。诣阙上《平戎策》,其略以为:“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夏人比年攻青唐,倘克之,必并兵南向,大掠秦、渭,断古渭境,西筑武胜,遣掠洮、河,则陇、蜀诸郡当尽惊扰。幸今诸羌瓜分,此正可并合而兼抚之时也。”神宗异其言,以韶知其军事。五年,引兵西向。初,羌保险,诸将谋置阵平地,韶曰:“贼不舍险斗,则我师必徒归。今已入险,当使险为吾有。”乃径趣抹邦山,压敌而阵,令:“敢言退者斩!”贼乘高下斗,师小却。韶躬身甲胄;麾帐下逆击之,羌大溃。洮西大震。命别将由竹牛岭张军声,而潜师武胜,与战破之,遂城武胜,降其部落二万。六年,取河州。降羌叛,复平河州。连拔宕、岷二州,叠、洮羌酋皆以城附。得州五,斩首数千,获牛羊马以万计。诏设熙、河、洮、岷、通远为熙河,韶为经略安抚使。

(节选自《宋史·王韶传》)

材料二:

某启:得书,喻以御寇之方。上固欲公毋涉难冒险,在百取全胜,如所喻,甚善,甚善!方今熙河之急,在修守备,严戒诸将勿轻动。武人多欲以讨杀取功为事,诚如此而不禁,则一方忧未艾也。窃谓公厚以思信抚属羌,察其材收为用。今多以钱粟养戍卒,适足备属羌为变。诚能使属羌为我用,则非特无内患,亦宜赖其以乘外寇矣。自古以好坑杀致叛,以能抚养收其用,皆公所览见。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乎?近董毡诸族事定后,以兵威临之,而宥其罪,使讨贼自赎,随加厚赏,彼亦宜遂为我用,无复与贼合矣。安所事讨哉?又闻属羌经讨者,既亡蓄积,又废耕作,无以自存,安得不囤聚为寇,以梗商旅往来如募之力役及伐材之类因以活之宜有可为幸留意念恤。边事难遥度,想公自有定计,意所及,尝试言之。春暄,为国自爱,不宣

(王安石《与王子醇书(其三)》,有删节)

[注]①青唐:青海甘肃一带的羌(藏)族的一支,董毡是其部族首领。②此信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二月王韶取河州后。③属:归附。④乘:防守,抵御。

1.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A募之力B役及伐材之类C因以D活之E宜有可F为G幸留意H念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军队,与《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中的“军”字在用法上不相同。
B.越,此处是抢夺、抢攻之意,与《短歌行》“越陌度阡”中“越”词义不同。
C.路,行政区域名,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烽火扬州路”中“路”意思相同。
D.不宣,古人写信结束语,指不尽说,与成语“心照不宣”中“不宣”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韶献策认为,西夏如果攻克了青唐,必定会合兵南下,对北宋的陇、蜀诸郡构成威胁,现在正是将羌族合并在一起并安抚他们的时机。
B.在进兵熙河地区过程中,有的城池是凭勇气、智谋攻下的,有的地方是借助军威归附的,取得了辉煌战果,为熙河路的设置打下了基础。
C.王安石认为熙河地区当务之急,在于修整防御工事,严戒诸将勿轻举妄动。他主张既要用军队威严来胁制羌族,更要用恩信来安抚他们。
D.王安石认为自己身在朝廷难于推测到远在边疆的事情,对边疆的事王韶自然会有定计,希望王韶能够把想到的事情试探着先告知自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韶躬身甲胄;麾帐下逆击之,羌大溃。
(2)无以自存,安得不囤聚为寇,以梗商旅往来?
5.王韶《平戎策》中的观点有哪些?王安石这封信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
2024-05-1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植。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墝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罝罦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故先王之政,四海之云至,而修封疆;虾蟆鸣燕降,而达路除道;阴降百泉,则修桥梁;昏张中,则务种谷;大火中,则种黍菽;虚中,则种宿麦;昴中,则收敛畜积,伐薪木。上告于天,下布之民。先王之所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实旷来远者,其道备矣。

(节选自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材料二: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循吏传》)

【注】①墝:土壤坚硬不肥沃。②麛夭:幼鹿和幼麋。③张中:黄昏张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天。张与下文的虚、昴均为二十八宿之一。④大火:十二星次之一。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先三世A为郡吏B并伏节死C难D尝少E修操F行G仕郡H为户曹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谷,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认为是稻、黍、稷、麦、菽。泛指粮食类作物。
B.发,文中为生长,与《促织》中“无毫发爽”的“发”音、义均不相同。
C.茂才,即秀才,后汉时因避汉武帝刘秀名讳,将“秀才”改为“茂才”。
D.表,文中为上表,与《陈情表》中“臣具以表闻”的“表”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主应指导百姓因地制宜地从事养育六畜、种植树木、修整田畴等农业生产,在不适合生产五谷的丘陵险地,可以种植竹木。
B.打猎时不杀绝成群的野兽,不放干池湖里的水捕鱼,斧斤按照时节进入山林,等等,先王的这些治国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C.黄昏时,张星宿位于正南方天空时,要抓紧种植谷物;虚星宿位于正南方天空时,要抓紧种好冬小麦。这都是农业生产的经验。
D.孟尝担任合浦太守后,革除该地前任官员的弊政,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病情。不到一年时间,百姓都返归本业,商货又流通起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植。
(2)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
5.材料二中孟尝的“合浦珠还”体现了材料一中怎样的生态观?请用原文回答并作简要说明。
2024-05-08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胎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有所删改)

材料二: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注】①顿:振,抖动。②《论语·宪问》中孔子的话。孟公绰:鲁国人,廉静而才不足。老:大夫的家臣。赵、魏:晋国的贵族赵氏和魏氏两家。滕、薛:春秋时的小国,在今山东滕县及其东南薛城一带。③指刘邦的著名谋臣陈平。他由魏无知推荐给刘邦,有人攻击他私通嫂子,又接受过贿赂。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引A重车B取C夷路D不屡E策F一顿G其辔H而千里已至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不能自异于众”中的“且”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的“且”意思相同。
B.“无不适其任者也”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
C.“唯才是举”中的“是”与《氓》中“反是不思”的“是”意思相同。
D.“岂幸相遇哉”中的“幸”与《阿房宫赋》中“而望幸焉”的“幸”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一定会显现出来。王安石对这一观点表示肯定,并以马为喻加以佐证。
B.王安石认为良马和劣马混杂相处于马厩时,要把二者区别开,从习性方面来寻找不同的地方是很少的,而通过负重行路就高下立见了。
C.孔子认为孟公绰担任晋国赵、魏的家臣可以做得很好,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曹操引用此话的目的是提出自己求贤的标准。
D.曹操认为如果一定要所谓的廉士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不可能称霸当世;他觉得一个人即使地位低下,只要有才干,也可以得到重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2)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5.综合材料一、二,概括君主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武德中,王珪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珪尝上封事切谏,太宗谓曰: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珪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魏征、王珪事太宗而效忠焉,有以异于管仲之相桓公乎?曰:有异焉,而未为殊异也。建成死,高祖立世民为太子,非敌国也,非君雠也,改而事之,无伤乎义,无损乎仁,奚为其不可哉?然则征、珪之有异于管仲者,何也?襄公弑,纠与小白出亡于外,入而讨贼,不幸而兄弟争,仲之所不谋也。子纠败,仲囚于鲁,桓公释之而使相,仲未尝就公求免以自试也。建成、世民之含毒以争久矣,知其必有蹀血宫门之惨,不能弭止其恶,抑不能辞宫僚以去之,欲徼幸以观变,二子之志偷矣。太子死,遽秦王而请见,尤义之所不许也,斯则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夫魏征起于群盗之中,幸自以归唐,功名之士耳。

——王夫之《读通鉴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古人君A莫不欲社稷永安B然C而不得者D只为不闻己E过F或闻G而不能改H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雅有经国之才”中的“雅”与“察纳雅言”(《出师表》)中的“雅”含义不同。
B.“遽即秦王而请见”中的“即”与“若即若离”中的“即”含义相同。
C.“又劳之”中的“劳”与“忧劳可以兴国”中的“劳”含义不同。
D.“擢拜”“累迁”“召拜”“拔”都是表示官职变动的意思。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魏征在做太子洗马时曾劝太子早早除掉秦王,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拿这件事质问魏征,群臣都替魏征担心,魏征以实话应对,太宗十分尊敬他。
B.材料一中,王珪被太宗起用后尽职尽责,忠心不二,对太宗的过失都会直接指出;太宗也对王珪的做法十分欣赏,认为王珪是能够保障国家安定的谏官。
C.材料二中,魏征、王珪以前是李建成的属下,他们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得到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虽然恪尽职守,却不过是贪图功名之人罢了。
D.两则材料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从不同角度给读者展现魏征、王珪两位辅国能臣的形象,材料一侧重概述两人的故事,材料二侧重表达作者个人的看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2)改而事之,无伤乎义,无损乎仁,奚为其不可哉?
5.王夫之认为,魏征、王珪“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的表现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4-04-25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与吾[A]吾与子[B]分[C]楚国[D]子不与[E]吾[F]子[G]父[H]则死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通“盍”,指何不,与《庖丁解牛》中“技盖至此乎”的“盖”意思不同。
B.爱,指吝惜,与《孟子·梁惠王》”中“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不同。
C.死,指为……而死,与《陈涉世家》中“死国可乎”的“死”意思相同。
D.定,指使……安定,“阙秦以利晋”中“利”表示使……获利,两者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骊姬向晋献公诽谤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会让晋献公伤心或猜疑,坚持不肯这样做。
B.申生认为国君年事已高,国君的儿子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
C.申鸣认为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而俸禄归于亲人,既然选择了在朝为官,侍奉君王,就应该以身殉国。
D.白公胜被申鸣派兵包围,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石乞建议他请申鸣的父亲来帮忙劝说申鸣退兵,但计策没有奏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
(2)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
5.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4-04-24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之才,师河南穆修。修性卞严寡合,虽之才亦频在呵怒中,之才事之益谨。时苏舜钦辈亦从修学《易》,其专授受者惟之才尔。修之《易》,其图书象数变通之妙,秦、汉以来鲜有知者。之才初为卫州获嘉主簿时邵雍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爨以养父。之才叩门来谒,劳苦之曰:好学笃志果何似?雍曰:简策之外,未有迹也。之才曰:君非迹简策者,其如物理之学何?他日则又曰:物理之学学矣,不有性命之学乎?雍再拜,愿受业,于是先示之以陆淳《春秋》,意欲以《春秋》表仪《五经》,既可语《五经》大旨,则授《易》而终焉。其后雍卒以《易》名世。

(书选自《未央•僵林一》,有删改)

材料二:

雍,先生之名,而尧夫其字也。先生始学于伯原,坚苦刻厉,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先生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未尝及四方,遽可已乎?于是走吴适楚,过齐、鲁,客梁、晋。久之而归,曰:道其在是矣!盖始有定居之意。

既学,力慕高远,谓先王之事为可必致。及其学益老,德益邵,玩心高明,观于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以达乎万物之变。在洛几三十年,始至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躬爨以养其父母,居之裕如。讲学于家,未尝以语人,而就问者日众。乡里化之,远近尊之,士人之洛者,有不之公府,而必之先生之庐。接人无贵贱亲疏之,群居燕饮,笑语终日,不取甚异于人,顾吾所乐何如耳。病畏寒暑,常以春秋时行游城中,士大夫家听其车音,倒屣迎致,虽儿童,皆知欢喜尊奉。其与人言,必依于孝弟忠信。乐道人之善,而未尝及其恶,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

(节选自《明道先生文集•卷四》,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之才初为卫州A获嘉B主簿C时邵雍D居E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F布裘蔬食G躬爨H以养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雍再拜,愿受业”与“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出师表》)两句中的“受业”词义相同。
B.“未尝强以语人”与“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强”含义相同。
C.“士人之道洛者”与“闻道有先后”(《师说》)两句中的“道”字含义不同。
D.“无贵贱亲疏之间”与“俯仰之间,以为陈迹”(《赤壁赋》)两句中的“间”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之才从师于穆修,穆修性情严厉、常对其呵斥,之才却更加谨慎地对待师父。
B.在邵雍的求学过程中,李之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引导邵雍走上适合于他的学术道路,为其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C.邵雍从古人身上得到启发,决定遍游四方以充见闻,为此他曾客居多国,定居之后继续探寻道之所在。
D.随着学问的增长,邵雍致力于参透宇宙万物变化之规律,在生活中他便豁达洒脱,看轻物质虚名,但求愉悦顺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之才叩门来谒,劳苦之曰:“好学笃志果何似?”
(2)在洛几三十年,始至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躬爨以养其父母,居之裕如。
5.结合以上材料,请简要分析邵雍的人物形象特点。
2024-04-21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董仲舒)以为:义动君子,利动贪人。如匈奴者,非可以仁义说也,独可说以厚利,结之于天耳。察仲舒之论,考诸行事,乃知其未合于当时,而有阙于后世也。当孝武时,虽征伐克获,而士马物故亦略相当;虽开河南之野,建朔方之郡,亦弃造阳之北九百余里。匈奴人民每来降汉,单于亦辄拘留汉使以相报复,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此不合当时之言也。若不置质空约和亲是袭孝文既往之悔而长匈奴无已之诈也。夫边城不选守境武略之臣,修障隧备塞之具,厉长戟劲弩之械,恃吾所以待边寇,而务赋敛于民,远行货赂,割剥百姓,以奉寇雠。信甘言,守空约,而几胡马之不窥,不已过乎!

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直匈奴百年之运,因其坏乱几亡之厄,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下》)

材料二:

(温彦博)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且光武居河南单于于内郡,以为汉藩翰,终于一代,不有叛逆。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

(节选自《贞观政要·安边》)

1.材料一种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字母标号。
若不A置质B空约和亲C是袭D孝文既往之E悔F而长匈奴G无已之H诈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当,数量上差不多,相匹配。与《苏武传》中“汉亦留之以相当”的“相当”不同
B.所以,用来……。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故今具道所以”的“所以”意思不同。
C.致,招致,招引。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意思相同。
D.师,效法,学习。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师”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仲舒认为匈奴只能用丰厚的利益迎合,班固认为此观点不符合当时的情况,也不利于后世
B.孝宣帝时,汉朝廷利用匈奴内部之乱,恩威并施,使单于入朝请服,三代人做了汉朝外藩之臣。
C.温彦博认为突厥前来投奔,可传授其礼教法令,挑选酋长为禁军宿卫,让他们既畏惧又感恩
D.对于隋帝被困雁门,杜楚客虽与温彦博持不同看法,但也认为唐太宗应学习先哲,以保国家长治久安。
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甘言,守空约,而几胡马之不窥,不已过乎!
(2)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
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汉唐两朝对待少数民族的策略及由此带来的效果。
2024-04-21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