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先是清河客李萼,年二十余,为人乞师于真卿曰:“公首唱大义,河北诸郡恃公以为长城。今清河,公之西邻,国家平日聚江、淮、河南钱帛于彼以赡北军,谓之‘天下北库’;今有布三百余万匹,帛八十余万匹,钱三十余万缗,粮三十余万斛。窃计财足以三平原之富,兵足以平原之强。公诚资以士卒,抚而有之,以二郡为腹心,则余郡如四支,无不随所使矣。”真卿曰:“平原兵新集,尚未训练,自保恐不足,何暇及邻!虽然,借若诺子之请,则将何为乎?”萼曰清河遣仆衔命于公者非力不足而借公之师以尝寇也亦欲观大贤之明义耳今仰瞻高意,未有决辞定色,仆何敢遽言所为哉!”真卿奇之,欲与之兵。众以为萼年少轻虏,徒分兵力,必无所成,真卿不得已辞之。萼就馆,复为书说真卿,以为:“清河去逆效顺,奉粟帛器械以资军,公乃不纳而疑之。仆回辕之后,清河不能孤立,必有所系托,将为公西面之强敌,公能无悔乎?”真卿大惊,遽诣其馆,以兵六千借之;送至境,执手别。真卿问曰:   “兵已行矣,可以言子之所为乎?”萼曰:“闻朝廷遣程千里将精兵十万出崞口讨贼,贼据险拒之,不得前。今当兵先击魏郡,执禄山所署太守袁知泰,纳旧太守司马垂,使为西南主人;分兵开崞口,出千里之师,因讨汲、邺以北至于幽陵郡县之未下者。计官军东讨者不下二十万,河南义兵西向者亦不减十万。公但当表朝廷坚壁勿战,不过月余,贼必有内溃相图之变矣。”真卿曰:“善!”命录事参军李择交及平原令范冬馥将其兵,会清河兵四千及博平兵千人军于堂邑西南。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有改动)

【注】①缗: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②斛:容量单位。古代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萼曰A清河遣仆衔命于公B者C非力D不足而借公之E师以尝寇也F亦欲观大贤之G明义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之一,秦以前“郡”比“县”小,秦汉时“郡”比“县”大。
B.“兵足以倍平原之强”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含义相同。
C.“今当引兵先击魏郡”与“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引”含义不同。
D.太守,战国时“郡守”尊称,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等职权外,还可任免所属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人李萼替清河郡向颜真卿借兵抵御叛军,刚会面时,他便夸赞颜氏大义,肯定了其在河北地区的重要地位。
B.面对借兵之请,颜真卿陈述了自己的难处后,仍留有话语周旋的余地,希望从李萼口中探听到清河郡的动向。
C.遭到颜氏拒绝后,李萼陈述了清河郡的去向立场具有可变性,引起了颜氏的警觉,并最终促使颜氏借兵清河。
D.成功借兵后,李萼分析了叛军的用兵策略,并预测了战事的发展结果,希望颜氏所部坚守阵地,共克叛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仰瞻高意,未有决辞定色,仆何敢遽言所为哉!
(2)清河去逆效顺,奉粟帛器械以资军,公乃不纳而疑之。
2024-03-11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中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白浮游四方A尝乘月B与崔宗之C自采石D至金陵E著宫锦袍F坐舟中G旁若无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之后取字,二者常有某种联系,人们常称人用字,以表示尊敬。
B.“因以命之”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益,本义为充满而向外流,后表示增益,文中“少益以学”与“益骜放不自修”两句中的“益”字含义相同。
D.“与吴筠善”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天资聪颖,爱好广泛。他十岁就通晓诗书,喜欢纵横术、击剑,以侠义自任,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
B.李白才思敏捷,富有才华。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写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他侍奉玄宗,多次喝醉酒,甚至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李白仕途坎坷,人生不顺。他虽受玄宗赏识,但未得重用。李璘起兵失败后,他被贬夜郎。代宗即位后,召他做官,然而他已经逝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原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023-12-1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是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军数征A行B或遇C疫气D吏士死E亡F不归G家H室I怨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阳何颙异焉”中“异”与《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中“异”含义相同。
B.“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中“济”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济”含义不同。
C.迁,古代的官职调动,一般指升级,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文中的“迁”即升级。
D.乙未,干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重视人才。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去寻访贤才,唯才是举。
B.曹操与众不同。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C.曹操仁爱士兵。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无基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家庭,不得停止供应食粮。
D.曹操重视军法。他认为把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不通晓法律的人是可怕的,因此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2)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5.文中举陈平、苏秦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请用现代汉语表述。
2023-11-0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二岁而孤,少有志操。既长,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迁大理寺丞,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府学。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侧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条上救敝十事。元昊反,改陕西都转运使。延州诸寨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除参知政事。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待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思,邪、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①元昊:西夏开国君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B.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C.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D.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待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堪”在文中解释为“忍受”,与成语“苦不堪言”中的“堪”含义相同。
B.“召置府学”和“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不同。
C.“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和“老者衣帛食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食”字含义不同。
D.枢密,指枢密院,是宋代掌军事机要和边防等的最高国务机关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刻苦求学,不惧艰难困苦。他夜以继日不停学习,冬天将水浇在脸上使自己清醒。有时仅以喝粥度日,却不以为苦。后来终于考中进士。
B.范仲淹爱护百姓,关注民生疾苦。江淮等地蝗灾、旱灾严重,地方上却不报告,范仲淹深感担忧,奏明朝廷,皇帝也为之感动,命他前往赈灾。
C.范仲淹才兼文武,捍卫国家疆土。他虽为文人,却有武略,身为将领,号令清楚,爱抚士兵,对归附的羌人也诚心相待,敌人不敢轻易进攻其辖境。
D.范仲淹抱负远大,期待天下太平。担任副相后,他裁减了那些依靠权幸得授官职的冗员,对官员进行考核审查,日夜谋划国事,希望天下大治。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5.范仲淹去世后,为什么数百名羌人酋长深感伤心?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2023-09-0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戎王使由余于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秦穆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穆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此真圣人之治也。于是穆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内史廖曰: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间,乃可虏也。且戎王好乐,必怠于政。穆公曰:善。因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察。而后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说之,终年不还。于是秦乃归由余。由余数谏不听,穆公又数使人间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穆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三十九年,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鋮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君子曰:秦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因与由余A曲席B而坐C传器D而食E问其地F形与G其兵势H尽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华夏政权,文中与“戎夷”相对而言。
B.孤闻,意思是我听说,“孤”为古代王侯自称,与《六国论》“智力孤危”的“孤”不同。
C.女乐,文中指古代的歌舞伎,即经过一定的音乐文化教育后专业的音乐舞蹈表演者。
D.垂法,意思是留下法度,“垂”与《谏太宗十思疏》“鸣琴垂拱”的“垂”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向他展示秦国的宫室和积蓄的财富,由余认为这些东西会劳累鬼神辛苦民众,由余的话含有讽刺意味,秦穆公因此责怪他。
B.由余认为要把国家治理好,不能骄奢淫逸,不能用法度苛责下民,而需要统治者怀有淳厚的仁爱之心对待臣民,百姓也怀有忠贞不渝的信义来事奉其国君。
C.秦穆公意识到由余是一个有大才能的人,于是他采纳内史的建议,盛情款待由余,留着由余不让他回去,耽误由余的归期,以此疏远由余和戎王的关系。
D.秦穆公利用戎王喜好美色享乐的弱点,让戎王沉迷享乐,由余回国后屡次劝谏戎王均不为采纳,穆公也不断派人暗地邀请由余,由余终于离开戎王归降秦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
(2)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5.作者借君子之口对秦穆公进行了怎样的评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做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然竟不遇。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态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也。文长既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图围。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

(摘编自《古文观止·徐文长传》)

【注】①校越:任越州学官(主持当地教育、考试的官职)。越,今浙江省。②永陵:即明嘉靖皇帝。③曲蘖(niè);酒母,这贝指泗、④石公:明代袁宏道自称。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A得B白鹿C属D文长E作表F表上G永陵H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长自负才略”与“秦贪,负其强”(司马迁《廉颇葡相如列传》)中的“负”用法与意义不同。
B.“韩、曾之流也”与“引以为流觞曲水”(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流”用法与意义不同。
C.“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与“安帝雅闻衡善术学”(范哗《张衡传》)中的“雅”用法与意义相同。
D.“妖韶女老自有余态”与“且单于信女”(班固《苏武传》)中的“女”的用法与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渭才华过人,依仗自己的才能智谋,喜好奇谋妙计,议论军事时大多切中要害。
B.徐渭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均有涉猎,特别是诗文,一扫近代的种种不良文学风气。
C.徐渭个性独特,他怒斥当时诗坛领袖,有时拒而不见来访的达官贵人,后佯狂成疾。
D.徐渭命运不好,科举落榜,无人赏识,他的诗文中含有英雄失意、立足无门的悲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2)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醢壶酱甄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醢壶酱甄: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B.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C.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D.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是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象征九州。
B.“致”,意为“运到”,与《过秦论》“以致天下之士”中的“致”不同。
C.弊邑,破败的小城镇。文中因东周时期天下支离破碎,故称之。
D.殷,商朝盘庚迁都于殷,商亦称为“殷”,后世称之为“殷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兵临城下索要九鼎的要求,周君忧心忡忡,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主动请求为周君去齐国借兵救援。
B.颜率为了让齐国发兵救援东周,承诺将九鼎送给齐国,齐王权衡再三后,派遣五万大军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C.当齐王准备向周君索要九鼎,让东周兑现诺言时,周君忧心忡,颜率再次请求出使齐国,并为周君解除了忧患。
D.颜率见到齐王之后,先表示东周甘愿把九鼎献给齐王,然后又极力陈说运送九鼎的难处,最终打消了齐王的念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2)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8 . 阅读《史记·高祖本纪》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节,降职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B.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C.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D.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古代朝廷封官、传命或调遣兵将的凭证,分为两半,各执其一,以便验证真伪。
B.弃市:古代将受刑罚的人在街市示众,让民众共同鄙弃之。文中的“弃市”指死刑。
C.飨:名词,美食。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中的“飨”不同。
D.爱:动词,怜爱、爱护。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我非爱其材而易之以羊”中的“爱”不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的军队比其他诸侯的军队先行抵达霸上,秦王子婴降低身份乘白车白马前往迎战。
B.沛公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后西人咸阳,因樊哙、张良的劝谏,未能停留在秦宫中休息。
C.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
D.高起、王陵的回答具有辩证思维:高祖虽然傲慢且喜欢侮辱人,但是能与人同享利益。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文末高祖说的那番话,揭示出什么道理?高祖这样说的意图是什么?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②武安君:白起。③应侯:范雎(j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B.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C.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D.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人质,古时国家交往时派往对方国家留居,实现某种信诺或担保的世子或宗室子弟。
B.“庶子”,庶妻所生的儿子,其地位低于嫡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C.“应侯之用秦也”与“用心一也”(荀子《劝学》)中的“用”的用法与意义不同。
D.“请因孺子”与“蒙故业,因遗策”(贾谊《过秦论》)中“因”的用法与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罗主动请缨,自信不疑。文信侯被张唐拒绝后,甘罗自告奋勇前往劝说,被斥责后,又以项橐七岁为孔子师来反驳文信侯。
B.甘罗洞察时局,善于攻心。他用张唐与武安君的功劳、文信侯与应侯的专制作比较,劝说张唐不要反对文信侯联燕攻赵的谋划。
C.甘罗能言善辩,智勇过人。他到赵国游说赵王,不费一兵一卒,帮助秦国获得赵国的五城,赵攻燕后,又获得燕上谷的几个县。
D.甘罗切中肯綮,四两拨千斤。他利用国与国、人与人间的矛盾,解决了一些难办的问题,并以最小的付出使秦国获得最大利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2)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且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国敝而祸多,民无所归心。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公其图之!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归而言仲连,欲爵之。仲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B.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C.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D.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秦,指齐与秦“连横”。当时六国分别与秦国南北向联合,称为“连横”。
B.“裂地定封”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封”字的词性相同。
C.“穷年没寿”与“沛公奉卮酒为寿”(《鸿门宴》)中的“寿”含义不同。
D.陶卫,魏冉和商鞅的并称,形容非常富裕。魏冉,战国秦大臣,曾封于陶邑;商鞅,战国时卫人,亦称卫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将领田单进攻先前被燕国占领的聊城,费时一年多仍未能攻下,鲁仲连用一支箭射了一封书信给燕军将领,成为压垮燕将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帮助齐国攻克了聊城。
B.鲁仲连谈到墨翟、孙膑、吴起,意在夸奖燕将善于防守和用兵,打消燕将休战回国的顾虑,为下文展望燕将回国后的前景作铺垫。
C.鲁仲连反复劝说燕将权衡得失,并为他指明两条出路,言辞恳切,寓情于理,感人肺腑。燕将接到书信后,大哭三日但仍然犹豫不决。
D.攻下聊城后论功行赏,齐王想要封他爵位,但鲁仲连因燕将的自杀感到惋惜和愧疚,逃到海边隐居起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
(2)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
2023-02-1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乐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