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景公游于菑,闻晏子死,公乘侈舆服繁驵驱之。而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至,景公操玉加于晏子而哭之,涕沾襟。章子谏曰:“非礼也。”公曰:“安用礼乎?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阜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今其孰能然乎!吾失夫子则亡,何礼之有?夫子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佚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夫。”免而哭,哀尽而去。

(取材于《晏子春秋》,有删改)

材料三: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章归,鱼乘塞涂,抚其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君道》)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景公A饮B诸大夫C酒D公射E出F质G堂H上I唱善J若出K一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文中指的是“从车上下来”,与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意思不同。
B.尺寸,比喻微小的过失,与《六国论》“以有尺寸之地”中的“尺寸”意思不同。
C.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以“社稷”代表国家。
D.御,指驾驭车马的人,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在外地游玩时,听到晏子去世的消息后疾驰而回,并用超出礼制的行为来悲悼他。
B.晏子死后,景公听不到臣子的进谏,是因为臣子虽知景公过失但缺乏冒犯君颜的勇气。
C.“寡人犹且淫佚而不收”一句表明晏子对齐景公的穷奢极欲曾苦口婆心地进行过劝谏。
D.“是反晏子之义”一句透露出晏子曾拒绝过景公的厚赐,从侧面体现出晏子的人格修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
(2)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
5.材料一中的“执鞭”,反映出司马迁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材料概括这种心理的缘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可伐耶?”申包胥曰:“臣鄙于策谋,未足以卜。”越王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夷吾宗庙以为平原。吾欲与之徼天之中,惟是舆马、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臣愚,不能知。”越王固问,包胥乃曰:“夫吴,良国也,传贤于诸侯。敢问君王之所战者何?”越王曰:“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越王曰:“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今修宽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王曰:“邦国南则距楚,西则薄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未尝敢。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哉!无以加斯矣,犹未可战。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材料二:

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湿易雨,饥易助。”曰:“何以知独在人乎?”“子贡与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如是者再。子贡再拜而问:‘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来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种见蠡之时,相与谋道:东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东游入越而止。贤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

(节选自《越绝书·卷一》)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东南有霸A兆B不如往C仕D相E要东游F入G越H而止。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指断绝,与《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中“绝”字的含义不同。
B.齐,指同等,与《阿房宫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齐”的含义不同。
C.再拜,指拜了两次,表示恭敬,与《鸿门宴》“再拜献大王足下”中的“再拜”含义相同。
D.相与,指一起,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相与”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想集结越国军队攻打吴国,但无把握能一举攻克,故而把申包胥邀请到越国咨询。
B.面对越王追问,申包胥为达到阐释观点进而使其信服的目的,先避而不答,再逐步引导。
C.有人询问吴亡越兴是否是上天旨意,答者认为主要是人的因素:失道寡助,得道多助。
D.孔子否定了子贡关于太宰嚭已死的看法,认为他会导致亡国,吴未亡可知其未遇不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夷吾宗庙以为平原。
(2)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
5.材料二说“夫差失道,越亦贤矣”,“越之贤”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人自安。夫苟在危人,则何所不至。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或不通。是则誉毁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实兴丧所在,可不慎哉!此乃孙卿所谓:“使智者谋之,与愚者论之,使修洁之士行之,与污鄙之人疑之,欲其成功,可得乎哉?”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况内怀奸利,承颜顺旨,其为患祸,不亦深乎?夫立直木而疑影之不直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可亦已明矣。

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离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太宗览叹曰:“若不公,何由得闻此语?”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朕任用,岂不得人?”征拜谢曰:“陛下圣德自天,留心政术。实以庸短,承受不暇,岂有益于圣明?”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有删改

材料二: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注]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选自左丘明《国语》,有删改)

[注]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立直木A而疑影之B不直C虽竭D精神E劳F思虑G其不得亦H已明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指使……处于危险的境地,与《陈情表》“人命危浅”中的“危”意思不同。
B.疏,指古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奏议,如《谏太宗十思疏》。
C.遇,指遇到,与《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中的“遇’意思相同。
D.绝,指隔绝的,与《孔雀东南飞并序》“我命绝今日”中的“绝”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卿认为,让有智慧的人去谋划,却与愚昧的人去评论他,这样事情就不能取得成功。
B.发扬善行,杜绝恶行,刑罚加于有罪之人,赏赐有功之臣,那么国家就会昌盛太平。
C.具有中等智能的人非治国之才,他们缺乏深谋远虑,即使竭尽全力,仍然难免失败。
D.唐太宗对魏征说,使天下太平,边远地区异族首领都来朝贡,这是魏征的功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2)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
5.材料一第一、二段是魏征上奏的内容,他在奏章中是如何表达观点来劝谏太宗的呢?请简要说明。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始孰强?”对曰:“不如始强。”王曰:“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对曰:“不如。”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伐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期琴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当晋六卿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知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为参乘。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而知氏地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也,愿王之勿易也!”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势不可害,则虽强天下无奈何也,而况孟常、芒卯、韩、魏能奈我何!其势可害也,则不肖如如耳、魏齐,及韩、魏犹能害之。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申子曰:“失之数而求之信则疑矣。”其昭王之谓也。知伯无度,从韩康、魏宣而图以水灌灭其国,此知伯之所以国亡而身死、头为饮杯之故也。今昭王问孰与始强,其畏有水人之患乎?虽有左右,非韩、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而中期曰“勿易”,此虚言也。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调,弄不明,中期之任也。中期为所不知,岂不妄哉!左右对之曰“弱于始”与“不及”则可矣,其曰“甚然”则谀也。申子曰:“治不逾官,虽知不言。”今中期不知而尚言之。故曰昭王之问有失,左右中期之对皆有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注】①晋六卿:指春秋末期晋国的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大家族。后文的知伯即知氏家主,当时势力最大。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分别是赵氏、魏氏、韩氏家主,晋阳、安邑、平阳分别是三家的封邑。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始[A]不知[B]水之可以亡[C]人之国也[D]乃今知之[E]汾水[F]可以灌安邑[G]绛水[H]可以灌平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同“凭”,文中指倚靠,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意思相同。
B.参乘,在车右陪乘的人,与《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的“参乘”意思相同。
C.任其势,文中指凭借他的权势,其中“任”与成语“放任自流”中的“任”意思不同。
D.所以,文中表示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韩国、魏国实力不如以前,如耳、魏齐也不如孟尝、芒卯贤能,秦昭王认为,如今韩国、魏国要攻打秦国,并不能把秦国怎么样。
B.对于秦昭王的说法,侍臣都表示认同,中期则提出不同见解,他借晋国强大的知伯身死国灭的史事,劝说秦昭王不要把形势看得太简单。
C.听了知伯的话后,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产生了忧虑,所以魏桓子用臂肘碰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碰魏桓子,两人在车上用肘和脚暗中交流。
D.申子认为秦昭王丢掉法术而要求别人忠信是糊涂的,韩非子对此表示认同;对于左右侍臣,韩非子认为他们回答秦昭王的话是阿谀逢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
2)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
5.韩非子认为中期回答秦昭王有过错,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

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兵甲,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虏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抚绥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直是计不出A己B功不在C身D各耻E其前言F之失G故H守之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举荐、推荐”,与《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的“举”意思不同。
B.适,指“到、到达”,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相同。
C.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D.“祜复表曰”中的“表”与“非能水也”(《荀子·劝学》)中的“水”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武帝策划消灭吴国的计划得到了羊祜、杜预、张华的支持,羊祜因为病重,向晋武帝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的职务。
B.杜预到任后,整修装备,训练士兵,打败了吴国西陵都督张政,又向晋武帝请示发兵攻打吴国的日期,得到了晋武帝的明确答复。
C.杜预在给晋武帝的表书中借西汉宣帝评论赵充国一事,希望晋武帝尽快与朝中大臣权衡一下攻打吴国的利害关系。
D.在湘江以南到交、广二州以及吴国其他州郡投降后,杜预在这些地方颁布安民告示,尽力做好安抚工作。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2)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
5.请根据材料二内容,归纳说明羊祜与朝廷其他官员对灭吴看法的具体分歧。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①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公子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②,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侯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③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

[注]①公子: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国君安釐王的弟弟。战国末期魏国名将。②侯生:侯嬴,信陵君门客。③晋鄙:战国时期魏国将领。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姬资之A 三年B 自王C 以下D欲求E 报其F 父仇G 莫能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估计,与《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中的“度”含义不同。
B.诚,果真,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诚”含义相同。
C.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一般用铜铸成虎形,分为两半。
D.“余所诛者”中的“诛”字与现代汉语词语“口诛笔伐”中的“诛”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危急,信陵君为了避免赵国灭亡,求魏王友持遭拒:信陵君打算率领门客前去同秦军拼命,并把相关情况告诉了侯嬴。
B.如姬的父亲曾被人杀了,却无人替她报杀父之仇,而信陵君实现了她的夙愿,因此她知恩图报,甘愿鉴窃魏王兵符帮助信陵君。
C.唐顺之认为赵、魏两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赵国如果灭亡,魏国也会步其后尘,而赵、魏两国的存亡又关系到楚、燕、齐等国的石广。
D.唐顺之对侯嬴、如姬二人的行为表示赞赏,他认为侯嬴、如姬二人在信陵君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出计谋,或冒险行动来支持信陵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2)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5.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看待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请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辞于荀卿。……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贵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斯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

(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改)


[注]①高,即当时秦朝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赵高。②废适立庶,秦始皇去世后,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③王介甫,即王安石。曾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实行新法。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李斯助之A言B其便C利D益成E秦乱F然G使H李斯不言其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卿,即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B.坐,即连坐。古代五家或十家组为一单位,一人犯罪,相关的人连带受罚。
C.逆,指迎合、揣测,与“寓逆旅”(《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逆”词义相同。
D.法术,法家的早期人物商鞅言“法”,申不害讲“术”,后因以之指法家的学说。
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否定苏轼所说的李斯用荀子的帝王之术扰乱天下的观点;然后确定自己的观点: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无须等待李斯制定。
B.文章回顾了秦自商鞅变法以来逐步走向富强的过程,指出秦的统治是建立在严刑峻法的基础上的,李斯不过是迎合帝王的贪婪和残暴以求恩宠罢了。
C.作者认为像李斯这种“趋时”而“邀宠”的小人固然可恶,但法术之学“足亡人国”,所以对国家而言更可怕,危害也更大。
D.第四段拿后来推行新法者和王安石学说的关系来类比李斯与荀卿学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的说法是错误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阴遣谋士赍持金五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
(2)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5.姚鼐说:“小人之仕,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李斯作“富贵之谋”的具体表现。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日靖郭君。靖郭君言于齐王曰:五官之计,不可不日听而数览也。王从之。已而厌之,悉以委靖郭君。靖郭君由是得专齐之权。靖郭君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之子曰文。文通傥饶智略,说靖郭君以散财养士。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美,皆请靖郭君以文为嗣。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之名重天下。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

材料三: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节选自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孟尝君A曾待客B夜食C有一人蔽D火光E客F怒G以饭H不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此处意为“问候、探望”,与《短歌行》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的“存”字意义不同。
B.“太史公曰”引出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与《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左传》中的“君子曰”、《汉书》中的“赞曰”用法相同。
C.其,在本处是代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意义和用法不同。
D.南面,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古人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此处也是这个意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善待宾客,甚至将礼物送到宾客亲戚的住处,并且能平等对待宾客,不少宾客慕名而来,情愿归服孟尝君。
B.孟尝君受到宾客的赞誉,最终继承父亲的爵位,后来又凭借宾客的力量得以从秦国逃脱,可见养士对孟尝君意义重大。
C.司马光引用《易》当中的内容,论述君子养士应该为国为民的观点,他认为贤能之士,可以匡正风俗,能够高瞻远瞩。
D.王安石认为孟尝君可以凭借齐国的力量和真正的人才制服秦国,他却让鸡鸣狗恣者滥竽充数,导致真正的人才无法为齐国效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5.三则材料对孟尝君养士的看法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4-03-1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举进士,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帝将追崇濮王,命有司议,皆谓当称皇伯,改封大国。修引《丧服记》,以为:“‘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若本生之亲,改称皇伯,历考前世,皆无典据。进封大国,则又礼无加爵之道。故中书之议,不与众同。”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修笑而辞A曰B昔者C之举D岂以为己E利哉F同其退G不同其进H可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
B.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不知羞耻,高若讷上书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
C.国家许多方面都在改革,小人气势嚣张,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好人难以获胜,便多次分别向仁宗上书进言。
D.欧阳修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没有同意,后因遭到诋毁,乞求退休更加迫切,最后以太子少师身份退休。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4.欧阳修认为不能称濮王为皇伯并改封大国爵位的原因是什么?
2024-03-11更新 | 3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渠,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年八十三。赠光禄大夫,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侂胄用[A]事[B]欲网罗[C]四方[D]知名[E]士相羽翼[F]尝筑南园[G]属万里[H]为之记。
2.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化常识、文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诗歌风格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例如《小池》等。
B.“出守袁”的“出”与《琵琶行》(并序)中“予出官二年”的“出”意思相同。
C.“遗允文书”中的“遗”与《赤壁赋》中“遗世独立”中的“遗”意思不同。
D.“侂胄恚”中的“恚”与《陈涉世家》中“忿恚尉”中“恚”的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兴利除弊,治理有方。在奉新做知县时,他不让官吏下乡催讨赋税,只是把欠税名单张贴在集市中,百姓高兴地自觉缴纳税款,社会得以安定。
B.杨万里直言进谏,声誉大振。张栻因论说唐朝宰相张说被贬,杨万里仗义执言,成功留张栻在朝,并以和同之说劝说允文,此事在当时获得高度赞誉。
C.杨万里仁勇双全,颇善军事。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伐进犯的盗贼,并建议在潮惠两州外围修筑寨堡,一为震慑之意,一为阻遏之用。
D.杨万里为人耿介,不畏权贵。他宁可丢掉官职也不愿与韩侂胄同流,韩侂胄当权时期,杨万里在家赋闲十五年,因听闻韩侂胄用兵,忧国忧民孤愤离世。
4.请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2)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
2024-03-1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