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文帝择绛侯子贤者,皆推亚夫,乃封亚夫为条侯,续绛侯后。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成礼而去。

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吴方攻梁,梁急,请救,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卻,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其后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

居无何,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被可以葬者。取佣苦之,不予钱。佣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薄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条侯,条侯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太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注]曷有加焉!足已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注]指春秋末期齐国著名军事家司马穰苴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B.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C.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D.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节,指使者拿着信物,也可指官名。本文中的“持节”就是一种官职。
B.太尉,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隋后演化成宰相、亲王等的加官、赠官。
C.列侯,古代爵位名,秦称彻侯,居二十等爵制之首。西汉沿置,后为避刘彻讳而改称列侯,又称通侯。
D.尚方,掌管制造和供应皇家用品的官署。秦置,属少府。汉末分中、左、右三尚方。唐称“尚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亚夫严于治军。汉文帝六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周亚夫驻守细柳营,营中将士随时保持战备状态,皇帝也不能随意进出军营。
B.周亚夫长于用兵之道。在平定七国之乱时,他明了敌方的优势和缺陷,提出了明确的战略方针,并排除干扰,坚决执行,大败敌军。
C.周亚夫性格耿直,坚持自己政见。他先是以“高皇帝约”反对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后来又站在臣子守节的立场上反对封匈奴降王为侯。
D.周亚夫处事不慎,终至惹祸上身。他儿子私自购买甲盾埋在地下,被佣夫告发,调查人员指出他的问题并转交廷尉处理,他绝食抗议,五天后呕血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卻,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
(2) 书既闻上,上下吏。吏薄责条侯,条侯不对。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临川靖惠王宏,字宣达,文帝第六子也。长八尺,美须眉,容止可观。仕齐为北中郎桂阳王功曹史。宣武之难,兄弟皆被收。道人释惠思藏宏。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建康平,为中护军,领石头戍事。天监元年,封临川郡王,位扬州刺史,加都督。

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九月洛口军溃宏弃众走其夜暴风雨军惊宏与数骑逃亡诸将求宏不得众散而归。弃甲投戈,填满水陆,捐弃病者,强壮仅得脱身。宏乘小船济江,夜至白石垒,款城门求入。临汝侯登城谓曰:“百万之师,一朝奔溃,国之存亡,未可知也。恐奸人乘间为变,城门不可夜开。”宏无辞以对,乃缒食馈之。

宏妾弟吴法寿性粗狡,恃宏无所畏忌,辄杀人。死家诉,有救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武帝制宏出之,即日偿辜。南司奏免宏司徒、骠骑、扬州刺史。武帝注曰:“爱宏者兄弟私亲,免宏者王者正法,所奏可。”宏自洛口之败,常怀愧愤,都下每有窃发,辄以宏为名,屡为有司所奏,帝每贳之。十七年,帝将幸光宅寺,有士伏于骡骑航待帝夜出。帝将行,心动,乃于朱雀航过。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宏顿首曰:“无是,无是。”于是以罪免。而纵恣不悛,奢侈过度,修第拟于帝宫,后庭数百千人,皆极天下之选。所幸江无畏服玩伴于齐东昏潘妃,宝直千万。好食鲫鱼头,常日进三百,其它珍膳盈溢,后房食之不尽,弃诸道路。普通元年,迁太尉、扬州刺史,侍中如故。七年四月,自疾至薨,舆驾七出临视。及薨,诏赠侍中、大将军、扬州牧,曰靖惠。

(节选自《南史·卷五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九月/洛口军溃/宏弃众走/其夜暴风雨/军惊宏/与数骑逃亡/诸将求宏不得/众散而归
B.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九月/洛口军溃/宏弃众走/其夜暴风雨/军惊/宏与数骑逃亡/诸将求宏不得众/散而归
C.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九月/洛口军溃/宏弃众走/其夜暴风雨/军惊宏/与数骑逃亡/诸将求宏不得众/散而归
D.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九月/洛口军溃/宏弃众走/其夜暴风雨/军惊/宏与数骑逃亡/诸将求宏不得/众散而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如隐公元年,贞观元年。
B.有司,古代官吏都各有专司,因此,凡专司其事的各级各部门官吏都可称“有司”。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表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为“卒”。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宏出身高贵,却历经磨难,哥哥被害,兄弟们都被逮捕,他却在别人的帮助下躲过了一劫,后又重新得势。
B.武帝重用萧宏,派他攻打魏,尽管装备精良,结果却是全军溃逃,大败而归,萧宏逃到白石垒,才得以入城进食。
C.萧宏纵亲作恶,官府无可奈何,在皇帝的亲自干预下,恶人才得以受到惩治,萧宏也因此被免去了司徒等职务。
D.萧宏恣意妄为,生活放纵无度,却荣华富贵不断,甚至他病后,皇帝多次亲自去探视,死后还被赠职赐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
(2)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
2022-01-0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韩愈上表切谏:“自黄帝以至禹、汤、文、武,皆享寿考,百姓安乐,当是时,未有佛也。汉明帝时,始有佛法。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上大怒,遂贬愈为潮州刺史。

河北都知兵马使王庭凑,性果悍阴狡,潜谋作乱。庭凑围深州,朝廷不能讨。丙午,加王庭凑检校工部尚书。上闻其解深州之围,故褒之,然庭凑之兵实犹在深州城下。诏愈至境,更观事势;韩愈既行,众皆危之。至镇,庭凑拔刃弦弓以逆之,及馆,甲士罗于庭。愈厉声曰:“天子以尚书有将帅材,故赐之节钺,不知尚书乃不能与健儿语邪!夫逆顺之为祸福岂远邪!自禄山、思明以来,其子孙有今尚存仕宦者乎!如牛元翼者,朝廷不欲弃之,尚书何为围之不置?”庭凑曰:“即当出之。”未几,牛元翼将十骑自深州突围出。

户部侍郎、判度支张平叔上言:“官自粜盐,可以获利一倍。”又请“以粜盐多少为刺史、县令殿最”,诏百官议其可否。韩愈上言,以为:“城郭之外,少有见钱籴盐,多用杂物贸易。盐商则无物不取,两得利便。今令人吏坐铺自粜,非得见钱,必不敢受。如此,贫者无从得盐,自然坐失常课,如何更有倍利!又,刺史、县令职在分忧,岂可惟以盐利多少为之升黜,不复考其理行!”事遂寝。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B.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C.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D.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2.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共同祖先,号轩辕氏;今国人所谓的“炎黄”,即指他与炎帝。
B.工部,隋唐六部之一,掌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
C.度支,官署名;唐制,户部的度支司掌国家财政收支,有自行调整财税措施的专权。
D.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上等称“最”,下等称“殿”;亦泛指等级的高低上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忠诚耿直,直谏排佛。皇帝信奉佛法,留佛骨于宫,导致臣民狂热跟风:韩愈直言进谏,强烈反对,因触怒皇帝而被贬潮州。
B.韩愈忠勇果敢,不辱使命。韩愈到达镇州之后,置身于兵革,临危不惧,厉声呵斥,义正辞严最终说服王庭凑解除了深州之围。
C.韩愈心怀百姓,理性论政。张平叔提议通过官府卖盐以获取更多利益,韩愈有理有据地对这一举措的利与弊进行分析,成功劝止。
D.韩愈宽宏通达,倾心交友。朋友寂寂无名之时,他尽心举荐;朋友居官食禄、自己通达显贵之后,仍然一如平昔,相聚赋诗论文。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人也。少好学,工书檄。乾符中,举进士不中,乃客大梁,益窘,为人作笺刺,传之军中。太祖素不知书,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问曰:闻子读《春秋》,《春秋》所记何等事?翔曰:诸侯争战之事耳。太祖曰:其用兵之法可以为吾用乎?翔曰:兵者,应变出奇以取胜,《春秋》古法,不可用于今。太祖大喜,补以军职。太祖与蔡人战汴郊,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谓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太祖已破赵匡凝,取荆、襄,遂攻淮南。翔切谏,以谓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太祖不听。兵出光州,遭大雨,几不得进,进攻寿州,不克,而多所亡失,太祖始大悔恨,然益以翔为可信任。太祖即位,改唐枢密院为崇政院,以翔为使。迁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而太祖刚暴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太祖崩,友珪立,以翔先帝谋臣,惧其图己,不欲翔居内职,乃以李振代翔为崇政使,拜翔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翔曰:故时河朔半在,以先帝之武,犹不得志于晋。今晋日益强,梁日益削,陛下处深宫之中,所与计事者,非其近习,则皆亲戚之私,而望成事乎?臣虽惫矣,受国恩深,若其乏材,愿得自效。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庄宗入汴,诏赦梁群臣,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邀翔欲俱入见。将旦,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梁臣传第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
B.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
C.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
D.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符,唐僖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来纪年的庙号,从汉武帝起,每位皇帝均使用年号。
B.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语言极为简练,暗含褒贬,后人称之为“春秋笔法”。
C.兵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主管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河朔,文中指黄河以北地区;又以其紧靠帝都,地理位置险要,代指帝都周围的主要防御屏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翔年轻时就喜好学习,阅读《春秋》并对其中关于战争的论述有他独到的见解;长于撰写檄文,辞浅意明,深受太祖喜爱。
B.敬翔历仕后梁三位皇帝,梁太祖对他信任有加;多有提拔;后二位或惧其谋略,或受权臣蛊惑,均疏远敬翔,敬翔郁郁不得志。
C.敬翔为人沉着持重,很有谋略,为太祖出谋划策三十多年,深为梁太祖赏识;但因太祖性情暴烈,他对太祖的劝谏大都通过太子转达。
D.敬翔洞察时势,他告诫太祖刚打胜仗,须慎重行动以保持军威;一针见血向梁末帝指出面临危局的内因:用非其人,难以成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谓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2)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仁愿、刘仁轨既克真岘城,诏孙仁师将兵浮海助之。百济王丰南引倭人以拒唐兵。仁师与仁愿、仁轨合军,势大振。诸将以加林城水陆之冲,欲先攻之,仁轨曰: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仁师、仁愿与新罗王法敏将陆军以进,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入白江,以会陆军,同趣周留城。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脱身奔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帅众降,百济尽平,唯别帅迟受信椐任存城,不下。初,百济西部人黑齿常之,长七尺余,骁勇有谋略,仕百济为达率兼郡将,犹中国刺史也。常之与别部将沙吒相如各据险地,百济既败,皆帅其众降。刘仁轨使常之、相如自将其众,取任存城,仍以粮仗助之。孙仁师曰:此属兽心,何可信也!仁轨曰:吾观二人皆忠勇有谋,敦信重叉;向者所托,未得其人,令正是其感激立效之时,不用疑也。遂给其粮仗,分兵随之,攻拔任存城,迟受信弃妻子,奔高丽。诏刘仁轨将兵镇百济,召孙仁师、刘仁愿还。百济兵火之余,比屋凋残,僵尸满野,仁轨始命瘗骸骨,籍户口,赈贫乏,养孤老,课耕桑。而后理村聚,署官长,通道途,立桥梁,补堤堰,复陂塘,立唐社稷,颁正朔及庙讳。百济大悦,阖境各安其业。然后修屯田,储糗粮,训士卒,以图高丽。刘仁愿至京师,上问之曰:卿在海东,前后奏事,皆舍机宜,复有文理。卿本武人,何能如是?仁愿曰:此皆刘仁轨所为,非臣所及也。上悦,加仁轨六阶,正除带方州刺史,为筑第长安,厚赐其妻子,遣使赍玺书劳勉之。初,刘仁轨坐督海运覆船,以白衣从军自效。上官仪曰:仁轨遭黜削而能尽忠,仁愿秉节制而能推贤,皆可谓君子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百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B.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C.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D.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监督地方的官职,唐朝以州(郡)的长官为刺史。
B.社稷,原为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后借指国家,文中指设立土神、谷神的神坛。
C.正朔,农历正月一日;也指古代改朝换代时新帝王颁行的新历法,后泛指历法。
D.屯田,汉以后政府为取得军饷或税粮,由政府或个人组织经营的集体耕作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黑齿常之和沙吒相如是降将,但刘仁轨洞悉人心,知人善用,放心大胆地助其攻城,最终收复了任存城。
B.百济历经战火摧残,百废待兴,刘仁轨采取了一系列战后恢复措施,安抚百姓,发展生产,也为攻打高丽做准备。
C.刘仁愿、刘仁轨文武双全,颇通文墨,给皇帝的奏章条理清楚,切中肯綮,同时得到了皇帝的称赞和赏赐。
D.刘仁愿和刘仁轨关系和谐,无论是上战场领兵作战,还是上呈奏章商讨事宜,二人皆配合默契,成就彼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轨始命瘗骸骨,籍户口,赈贫乏,养孤老,课耕桑。
(2)仁轨遭黜削而能尽忠,仁愿秉节制而能推贤,皆可谓君子矣!
2021-12-07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颛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果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绍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坏敌,如何去之!”绍将文丑将五六千骑至。诸将复白:“可上马。” 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竟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绍谋臣许攸来奔,说公去琼等。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琼等望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 虏其众。公收绍书,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至是公破绍,天下莫敌矣。

(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绍果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
B.绍果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
C.绍果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
D.绍果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B.骑,一般指马,也是一人一马的合称,《鸿门宴》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官渡,位于河南省中牟县,因为发生了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基础的官渡大战而闻名。
D.城邑,是古代城市的统称,例如《六国论》中“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邑”“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年少时放纵自己,不受拘束,不从事正当行业,没有人看好他,但桥玄、何颛认为只有太祖能使动乱的天下安定下来。
B.太祖能够虚心听取下属意见,做出正确判断,如:听从了荀攸的意见,斩获敌将,取得胜利;听从许攸的意见,大败淳于琼。
C.太祖足智多谋,随机应战,白马山之战用诱敌计谋,最终以少胜多;偷袭淳于琼军营时,他又急速进攻,最终又大败淳于琼。
D.太祖宽宏大量,并非史传气量狭小之人,他从收缴书信中,发现了许县一些下属和军中的人与袁绍往来信息,但他全部烧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坏敌,如何去之!”
(2)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
2021-11-27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强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庾悦,字仲豫,颍川焉陵人也。曾祖亮,晋太尉。祖羲,吴国内史。父准,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悦少为卫将军琅邪王行参军、司马,徙主簿,转右长史。桓玄辅政,领豫州,以悦为别驾从事史,迁骁骑将军。玄篡位,徙中书侍郎。高祖定京邑,武陵王遵承制,以悦为宁远将军、安远护军、武陵内史。以病去职。镇军府咨议参军,转车骑从事中郎。刘毅请为抚军司马,不就。迁车骑中军司马。从征广固,竭其诚力。

卢循逼京都,以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从东道出鄱阳。循遣将英纠千余人断五亩峤,悦破之,进据豫章,绝循粮援。

初,毅家在京口,贫约过常,尝与乡曲士大夫往东堂共射。时悦为司徒右长史,暂至京,要府州僚佐共出东堂。毅已先至,遣与悦相闻,曰:身久踬顿,营一游甚难。君如意人,无处不可为适,岂能以此堂见让。悦素豪径前不答毅语众人并避之唯毅留射如故悦厨馔甚盛不以及毅毅既不去悦甚不欢俄顷亦退。毅又相闻曰:身今年未得子鹅,岂能以残炙见惠。悦又不答。

卢循平后,毅求都督江州,以江州内地,治民为职,不宜置军府,上表陈之曰:臣闻天以盈虚为道,治以损益为义。时否而政不革,民凋而事不损,则无以救急病于已危,拯涂炭于将绝。愚谓宜随宜并减,以简众费。刺史庾悦,自临州部,甚有恤民之诚,但纲维不革,自非纲目所理。于是解悦都督、将军官,以刺史移镇豫章。毅以亲将赵恢领千兵守寻阳,建威府文武三千悉入毅府,符摄严峻,数相挫辱。悦不得志,疽发背,到豫章少日卒。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悦素豪/径前不答毅语/众人并避之/唯毅留/射如故/悦厨馔甚盛/不以及毅/毅既不去/悦甚不欢/俄顷亦退/
B.悦素豪/径前/不答毅语/众人并避之/唯毅留射如故/悦厨馔甚盛/不以及毅/毅既不去/悦甚不欢/俄顷亦退/
C.悦素豪/径前/不答毅语/众人并避之/唯毅留射如/故悦厨馔甚盛/不以及毅/毅既不去/悦甚不欢/俄顷亦退/
D.悦素豪/径前不答/毅语众人并避之/唯毅留射如故/悦厨馔甚盛/不以及毅/毅既不去/悦甚不欢/俄顷亦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祖,指的是父亲的祖父(或称爷爷的父亲;或称父亲的爷爷),也就是“三世祖”。
B.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意,为监察职,“史”为“御史”意。
C.僚佐,官署中协助办事的官吏,文中指刘毅、卢循等人曾和庾悦一起办事。
D.上表,就是上奏章的意思,文中指刘毅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建议不要设置军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庾悦,是颍川焉陵人。无论是他的曾祖父、祖父,还是父亲,都曾经担任过朝廷重要官职,庾悦年轻时就已担任要职。
B.庾悦在桓玄辅佐晋朝时受到重用、在桓玄篡位后依然受到欣赏,并且被委以重任,但是被任命为宁远将军不久,即假托生病离职。
C.在卢循进逼京城之时,庾悦被高祖任命为都督诸军事;在卢循的部将截断五亩峤时,庾悦击败他们并设法断绝了他们的粮食道路。
D.刘毅请求任职江州都督,上表陈述不应在江州设立军府,一是政务活动应根据实际来进行,二是庾悦虽有善心却纲经不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毅请为抚军司马,不就。迁车骑中军司马,从征广固,竭其诚力。
(2)则无以救急病于已危,拯涂炭于将绝。愚谓宜随宜并减,以简众费。
2021-11-2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育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大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注],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救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甫流落剑南,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客耒阳,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注]陈涛斜,地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B.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C.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休/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D.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意为贡举的人才。在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中进士科是很重要的。
B.长安,陕西西安的古称,中国古都之一。西汉、唐、宋皆定都于此。
C.疏,指分条陈述,也指奏章,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名称不尽相同。
D.骸骨,这里指身体、性命。乞骸骨,旧时指官员年老了而请求退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邕对杜甫的才学感到惊奇,曾经主动前去见他;在唐玄宗举行祭祀典礼时,杜甫进献了三篇赋文,皇帝对这几篇赋文感到惊奇。
B.杜甫年轻时家里贫困,离家出游而客居吴越、齐赵之间,后来考进士没考中,困居在长安;他在安史之乱中被寇贼捉住,晚年漂泊,客死夔州。
C.杜甫多次献上赋文和颂文,夸耀称道自己,也向皇帝述说祖上的显贵和自己依靠别人接济生活的现状,希望得到皇帝的同情和重用。
D.杜甫为了房管冒死上疏进谏,唐肃宗因此发怒,下诏三司会审杜甫。在宰相张镐的劝谏下,唐肃宗的怒气才缓解,杜甫没有被治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房管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
(2)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2021-11-2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 “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呑炭为哑①,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 “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漆身为厉,吞炭为哑:身上涂漆为癞,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厉,通“癞”,癞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委质而臣事襄子             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B.于是襄子乃豫让曰       数:指责
C.皆众人遇我                   众人
D.则虽死不                    恨:遗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事奉范、中行氏,得不到重用,而在智伯处受到尊宠。文章开篇便挑明了豫让与智伯的关系,为下文刺杀赵襄子作了铺垫。
B.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
C.豫让两次刺杀前的准备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第一次甘为“刑人”,第二次更是不惜毁容自残。这都说明了豫让报仇意志坚定,不惜牺牲,用尽一切手段。
D.赵襄子与豫让虽为敌对双方,但更是一对知己。赵襄子明知豫让是刺客,却为其忠义所感动;豫让虽欲刺杀赵襄子,实则为了彰显为人臣的忠义,赵襄子的死并不是他的目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2021-11-1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多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成帝建始四年夏四月,大雨水十余日,河决东郡金堤。先是,清河都尉冯逡奏言:“郡承河下流,土壤轻脆易伤,顷所以阔无大害者,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灵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九河故迹,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以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不豫修治,北决病四五郡,南决病十余郡,然后忧之,晚矣!”事下丞相、御史,白遣博士许商行视,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泛滥兖、豫及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余顷,深者三丈;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所。河平三年秋八月,河复决平原,流入济南、千乘,所坏败者半建始时。复遣王延世与丞相史杨焉及将作大匠许商、谏大夫乘马延年同作治,六月乃成。绥和二年九月,骑都尉平当使领河堤,奏:“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河从魏郡以东多溢决,水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上从之。明帝永平十二年,初,平帝时,河、汴决坏,久而不修。其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会有荐乐浪王景能治水者,夏四月,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徊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焉。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河、汴分流,复其旧迹。

(节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屯氏河塞灵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
B.今屯氏河塞/灵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
C.今屯氏河塞灵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
D.今屯氏河塞/灵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始,汉成帝的年号,皇帝年号未必一个,如文中河平,绥和也是成帝的年号。
B.九河,夏禹时黄河的九条支流,现在人们多认为是古代黄河下游许多支流的总称。
C.将作大匠,古代的官职名,西汉时期职掌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的官职。
D.经义,既指经书的义理,又指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在本文的意思应为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逡认为屯氏河堵塞不久,比较容易疏通,应重新疏通屯氏河来缓解黄河泄水的压力,来防备意外情况的发生。
B.黄河决口时有发生,河平三年又在平原郡发生决口,洪水流入济南郡、千乘郡,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和建始年间的损失相当。
C.平当管理河堤事务时,向皇帝上奏,认为治理黄河应是疏通,而不是阻塞,应该广泛寻求能疏浚河川的人。得到了皇帝的认同。
D.王景和王吴耗费巨大的人力与财力共同修筑汴渠堤防,在荥阳东和千乘入海口间每十里设立一座水门,化解了溃决的优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豫修治,北决病四五郡,南决病十余郡,然后忧之,晚矣!
(2)其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