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谪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一人谢天下。”后乃使中尉召错,给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班固《汉书》)

材料二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已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注】袁盎,就是爰盎。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晁错患A诸侯B强大C不可制D故请E削之F以尊京师G万世H之利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指吝惜,与《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词义不相同。
B.东市,刑场,本义东面的市场,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故后泛指刑场。
C.内,文中与“外”相对,与《劝学》“上食埃土”中的“上”用法相同。
D.所以,与《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中的“所以”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皇上的询问,爰盎建议杀掉晁错,并派出使者赦免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七国原有的封地,认为这样可以平息叛乱。
B.皇上思索后下定决心,接受爰盎的建议,并且让爰盎派中尉去骗晁错乘车去街市,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
C.带兵平叛的校尉邓公认为皇上杀掉晁错是错误的决定,因为七国叛乱的目的不在于晁错,汉景帝也承认杀错了晁错。
D.苏轼认为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的叛乱,或许可以成功。但他的做法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
(2)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5.为什么邓公说“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①,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武安君,古代封号名,这里指苏秦,苏秦说服六国合纵之后,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中的“从亲”即为此义。
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
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中的“所以”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
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
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
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5.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根据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
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
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
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
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
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
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2)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
5.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苏武传(节选)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愿无复再言!”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文二:

答苏武书(节选)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愿足下勿复望陵。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节)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而妨功害A能之臣B尽为万C户侯D亲戚贪E佞之F类G悉为廊H庙宰。
2.下列各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划线句“皆为陛下所成就”是一个判断句,充分体现了陛下的治国成就。
B.“今得杀身自效”中“效”为“效力”、“出力”。
C.“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中加点字“恨”是“遗憾”的意思,与“一失足成千古恨”中的“恨”含义相同。
D.“诚以虚死不如立节”中“诚”意为“实在”、“确实”,与“诚惶诚恐”中“诚”意义相同。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交代了李陵和苏武感情“素厚”:李不仅对苏家的变故关心了解,而且亲自为苏母送葬。如今又为了劝降苏武而 “置酒设乐”。
B.选文一李陵劝说苏武的话既事实清楚又入情入理,大大震动了苏武的内心,以致苏武无言以对,只能以君臣父子、以死报君来答复李陵。
C.选文二李陵自陈内心,他“不死”是为报恩,但计划尚未实行,亲人却遭受刑罚,以致于他面对苍天椎心泣血。
D.选文二李陵不同意苏武“汉与功臣不薄”的说法,他从自己先祖李广遭际讲起,至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归汉却未得到厚遇的现状,斥责了汉廷做法的不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愿足下勿复望陵。
5.请从选文一内容中概括,李陵从哪些方面劝说苏武投降匈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成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材料二:

五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

(节选自清华简《系年》)

材料三:

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节选自《史通·疑古》)

[注]①五鸡:伍员之弟。②清华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鸡将A吴人以围B州来C为长壑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之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
B.疾,指憎恨;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的“疾”意思相同。
C.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相同。
D.凭,指凭据,与《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中的“凭”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结果楚将阵亡,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君臣积极商讨对策,继续追击。
B.吴国公子光认为,诸侯国小力微,甘心追随楚国,但联盟内部有矛盾,楚国朝堂权力分散,政令紊乱,两国交战,吴国有胜算。
C.在鸡父大战中,吴国军队防守严密,行动谨慎,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
D.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要文笔隐晦,句含褒贬,学者要领会其中的含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
(2)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
5.从材料三看,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史书?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辛弃疾传(节选)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酬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弃疾因论南北形势,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司农寺主薄,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诏委以规画(飞虎军),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选项是(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A数沮B挠之,弃疾行愈力C卒D不能夺E经度费钜万F计G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乾道四年,年号纪年法,是古代帝王在位年间用所取的年号来纪年的一种方式。乾道,是宋孝宗的年号,四年,是孝宗改年号为乾道后的第四年。文中的绍兴三十二年,也是用这个方法来纪年。
C.美芹,本谓农夫以水芹为美味,欲献于他人,后喻以微物献给别人。文中“美芹”是辛弃疾对自己的上书、建议表示自谦。
D.授、出、辟、迁、调,这些都是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其中“授、辟”是任以官职,“调”是改任调动官职,“出”是京官外放,“迁”是削降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学形式。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作者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但无论哪一类,一般都不能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本文是一篇以史事为主的史传。
B.僧人义端窃得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去杀辛弃疾,是因为辛弃疾和义端有来往,且是辛弃疾推荐义端做了自己的下属。
C.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的官职,并封他的主帅耿京为天平节度使,召他南归。但后因耿京被张安国杀害,朝廷就撤销了授予辛弃疾的官职。
D.辛弃疾担任滁州知府时,面对滁州数次遭罹兵火的悲惨景象,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很快就扭转了局面,这显示了辛弃疾非凡的政治才能,也表现了他勤政爱民的崇高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②时虞允文当国,弃疾因论南北形势,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5.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在选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试加以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徙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吾观史鳍,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材料二: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既任政相齐,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蘧伯玉:卫灵公时贤臣。弥子瑕:善于奉承,曾深得卫灵公宠爱。②三归:三处家产。反坫:放置酒杯的土台。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A桓公幸而听B仲C诛此D三人E而其余F者G仲能悉数H而去之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固乱人国者”与《过秦论》“君臣固守”中的“固”含义不相同。
B.“仲之疾也,公问之相”中的“疾”与成语“痛心疾首”中“疾”的含义不相同。
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与《苏武传》“汉亦留之以相当”中的“以”用法、含义相同。
D.相,有“辅佐”“宰相”“交互、互相”等含义,“上下能相亲”的“相”指“相互”。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死后,齐国陷入长期混乱,齐桓公也在内乱之中死去,一直到齐简公时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定的。
B.苏洵认为建立功业和祸患发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齐国从安定强盛到发生祸乱可以作为明证
C.史鳍生前举荐蘧伯玉而斥退弥子瑕,得到卫灵公认可,萧何临死推荐曹参,这是大臣应有的用心。
D.管仲受到桓公重用,享受极高的待遇,齐国人并不认为他生活奢侈,由此可见管仲深受民众的爱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2)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5.苏洵和司马迁都表达了对管仲辅佐齐桓公的看法,二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九年,吴王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不可入,今果何如?”二将曰:“夫战,借胜以成其威,非常胜之道。”吴王曰:“吾欲复击楚,奈何而有功?”孙武曰:“囊瓦“者,贪而多过于诸侯,而唐、蔡怨之。王必伐,得唐、蔡而可伐楚。”吴王于是使使谓唐、蔡曰:“楚为无道、虐杀忠良,侵食诸侯,困辱二君,寡人欲举兵伐楚,愿二君有谋。”唐侯使其子乾为于吴,三国合谋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水为。子常遂济汉而阵,自小别山至于大别山,三不利。十月,二师阵于柏举。阖闾之弟夫概晨起请于阖闾曰:“子常不仁贪而少恩其臣下莫有死志追之必破矣!”阖闾不许。夫概曰:“所谓臣行其志不待命者,其谓此也。”遂以其部五千人击子常。大败走,奔郑,楚师大乱。吴师乘之,遂破楚众。吴从楚师,及清发,将击之。夫概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雍澨五战,径至于郢。

(节选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材料二:

吴王问孙武曰:“衢地必先,吾道远发后,虽驰车骤马,至不能先,则如之何?”孙武曰:“诸侯三属,其道四通,我与敌相当,而傍有国。所谓先者,必重币轻使,约和傍国,交亲结恩,兵虽后至,众以属矣。兵练卒,阻利而处,亲吾军士,实吾资粮,令吾车骑,出入瞻。我有众助,彼失其党,诸国掎角,震鼓齐攻,敌人惊恐,莫知所当。”

(节选自《武经总要•前集》)

【注】①吴王:阖闾,春秋后期吴国君主。吴王阖闾三年,阖闾率军攻打楚国,夺取了楚国的舒邑,谋划攻入楚国的都城郢都,将军孙武说:“此时民众疲劳,不能立刻攻打郢都,要等待时机。”②囊瓦:春秋时楚国大夫,字子常。③衢地:指各国相毗邻的要冲。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常不仁A贪B而少恩C其臣D下E莫有F死G志H追之I必破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指留作抵押的人,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质”含义相同。
B.阵,有列阵,布阵之意,与成语“临阵磨枪”中的“阵”词义以及用法均不同。
C.简,指选择,选用,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而任之”的“简”含义相同。
D.候,指侦察,军中负资侦察的人称“斥候”,如《苏武传》中“斥候百余人”。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阖闾九年,阖闾希望再次攻打楚国,并向伍子胥和孙武咨询取胜的方法,孙武建议获得唐国和蔡国的支持,与他们一同讨伐楚国。
B.楚国大夫囊瓦率领楚军与吴军交战,从小别山到大别山楚军连吃几次败仗,吴王的弟弟夫概违背阖闾的命令发动进攻,大败囊瓦。
C.吴军追打楚国军队追到清发这个地方,夫概建议等到对方渡河渡到一半后再发动进攻,于是吴军追随楚军渡河,又一次打败楚军。
D.吴王向孙武请教作战时的方法策略,孙武认为既要采取有效的外交策略,也不能忽视军队内部兵卒的训练,关心军士,充实资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
②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5.材料一中孙武等人是怎样践行材料二的兵法主张的?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武王名发。初,高辛氏之世妃曰姜嫄,助祭郊禖,见大人迹,之,遂有身而生男。以为不祥,弃之隘巷,羊牛避而不践;又送之山林之中,伐林者;又取而置寒冰上,大鸟以一翼籍覆之。姜嫄以为异,乃收养焉,名之曰弃。长为尧稷官,有功于民。后稷之孙曰公刘,有德,诸侯皆以天子之礼待之。及公刘之后,十三世而生季历。季历之妃曰太任,梦长人感己,溲于豕牢而生昌,是为周文王。昌为西伯,作邑于丰。文王之妃曰太姒,梦商庭生棘,太子发植梓树于阙间,化为松柏棫柞。以告文王,文王币率群臣,与发并拜告梦。季秋之甲子,赤爵衔书及丰,置于昌户。昌拜稽首受。其文要曰:姬昌苍帝子,亡殷者纣王。将畋,史编卜之,曰:将大获,非熊非罴,天遣太师以佐昌。臣太祖史畴为禹卜畋,得皋陶。其兆类此。至于磻溪之水,吕尚钓于涯,王下趋拜曰:望公七年,乃今见光景于斯。尚立变名答曰:望钓得玉璜,其文要曰:‘姬受命,昌来提,尔洛钤报在齐。’尚出游,见赤人自洛出,授尚书:命曰吕,佐昌者子。文王梦日月著其身,又蒨瑽鸣于岐山。孟春六旬,五纬聚房。后有凤凰衔书,游文王之都。书又曰:殷帝无道,虐乱天下。星命已移,不得复久。灵祇远离,百神吹去。五星聚房,昭理四海。文王既没,太子发代立,是为武王。武王骈齿望羊。将伐纣,至于孟津,八百诸侯,不而会,咸曰:纣可伐矣。武王不从。及纣杀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乃伐纣。渡孟津,中流,白鱼跃入王舟。王俯取鱼,长三尺,目下有赤文成字,言纣可伐。王写以世字,鱼文消。燔鱼以告天。有火自天止于王屋,流为赤乌,乌衔谷焉。谷者,纪后稷之德;火者,燔鱼以告天,天火流下,应以吉也。遂东伐纣,胜于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归之。乃封吕尚于齐。周德既隆,草木茂盛,蒿堪为宫室,因名蒿室。既有天下,遂都于镐。

《竹书记年·周纪》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履,意为踩踏,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履”的词义不同。
B.会,指适逢。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中“会”词义不同。
C.撰,指才华。与《四子侍坐》中“异乎三子者之撰”中“撰”的词义相同
D.期,指约定,与《归去来兮辞》中“帝乡不可期”中的“期”词义不相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武王的先祖名“弃”,生下来后被丢弃,但每次都吉人天相、化险为夷,长大后成为尧的后稷官。
B.姬弃的孙子公刘,有道德品行,诸侯们都以天子之礼来对待他,其十四代孙姬昌后来被封为西伯。
C.文王之妃太姒,在梦中看见殷商朝庭生荆棘,殷商太子在宫门种植梓树,就把这个梦告诉了文王。
D.季秋甲子,赤爵送丹书给西伯,西伯占卜得知上天将派太师辅佐自己,于是到磻溪,遇到了吕尚。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不祥,弃之隘巷,羊牛避而不践。
(2)殷帝无道,虐乱天下。星命已移,不得复久。
(3)遂东伐纣,胜于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归之。
4.武王伐纣经过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①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凤夜其命宥密②’,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③,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教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节选自《礼记·孔子闲居》)

【注】①凯弟:和乐貌。②有:宽和:密:宁静。③逮逮:文雅安闲的样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属,这一类人,与前后文“之徒”“之伦”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B.横,遍布,与苏轼《赤壁赋》“横槊赋诗”中的“横”意义不同。
C.匍,尽力、竭力,与词语“匍匐前进”中的“匍匐”意思相同。
D.覆,覆盖,与《阿房宫赋》“覆压三百余里”的“覆”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去世后,子夏等众弟子在各地讲学授徒,培养的众多学生中田子方、段干木等才学卓越,成为王侯的老师。
B.孔子从“致五至”“行三无”等方面回答了如何做好民之父母这一问题,并且认为为政者要知道战争失败原因。
C.“五至”在于惠及老百姓,它没有可闻可见的声音形色,但却无处不在,充盈于天地之间,“志至”是其基础。
D.“三无”思想可以用《诗》来阐释,为政者要具有礼乐哀悲的观念,并应在与民交往中通过具体行动加以践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2)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5.孔子是如何解答学生疑惑的?请举例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