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颖悟夙成,长师胡宏,宏称之曰:“圣门有人矣。”以荫补官,浚起谪籍,开府治戎,参佐皆极一时之选。拭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间以军事入奏,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浚去位,汤思退用事,遂罢兵讲和。金人乘间纵兵入淮甸,庙堂犹主和议,至敕诸将无得辄称兵。时浚已没,栻营葬甫毕,即拜疏誓不言和。疏入不报。久之,刘珙荐于上,明年,召为吏部侍郎。时宰方谓敌势衰弱可图,栻曰:“臣窃见比年诸道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正使彼实可图,臣惧我之未足以图彼也。”上为默然久之。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改知江陵府,安抚本路。郡濒边屯,栻以礼遇诸将,得其欢心,又加恤士伍,勉以忠义,有功辄补官,士咸感奋。并淮奸民出塞为盗者,捕得数人,有北方亡奴亦在盗中。拭命斩之以徇于境,而缚其亡奴归之。拭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嘉定间,赐谥曰宣。淳祐初,诏从祀孔子庙。栻为人勇于从义,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节选自《宋史·张栻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B.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C.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D.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堂,指太庙的明堂,也指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是指宋朝朝廷。
B.吏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文武官员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等。
C.赐谥,古代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前的事迹来进行褒贬评定,并给予称号。
D.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在主要祭祀对象外设置关联密切的次要祭祀对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栻聪颖早成,深受时人赏识。老师胡宏称赞他是圣贤的传人,张浚的部下认可他的谋划能力,孝宗也十分欣赏他的言论。
B.张栻立场鲜明,又能审时度势。金兵入侵淮甸时,他反对和议;宰相认为敌势衰弱可进攻时,他又分析形势认为并非良机。
C.张栻扫除积弊,治事赏罚分明。他革除买马一事存在的弊端;又礼待诸将加恤士兵,补官有功之人,同时斩杀北方的逃奴。
D.张栻崇尚道义,赢得传世口碑。他勇于从义,去世前还劝谏皇上要秉持公理;生前深受当世赞颂,死后也为后世纪念景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窃见比年诸道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
(2)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台 谏 官 许 风 闻 言 事 盖 欲 广 采 纳 以 补 阙 政 苟 非 职 分 是 为 侵 官 今 乃 诋 斥 平 生 暴 扬 暧 昧 刻 薄 之 态 浸 以 成 风 请 下 诏 惩 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倖,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关白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诲曰:“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且上新嗣位,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诲既斥,安石益横。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

(选自《宋史·吕诲传》,有删改)

【注】①革:通“亟”,危急,文中指病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B.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C.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D.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登第,指科举时代考进士者被录取。“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古代科举考试,要通过层层选拔,通过第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陛下,指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其为对帝王的尊称。
C.庙堂,本指太庙的明堂,也指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后多用来指代朝廷。
D.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诸侯传位给嫡长子,“位”即君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诲任殿中侍御史,当时许多朝廷大臣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认为谏官以外的人这样做就是侵犯职权,请求皇帝下诏惩办革除。
B.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太后与皇帝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太后归还政权后,皇帝将任守忠及其同党放逐南方。
C.吕诲曾三次居于谏官之职,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贬出朝,如曾因弹劾王安石被贬为邓州知州,当时人们推崇他的耿直。
D.吕诲病重,司马光前去探望,吕诲本已瞑目,听到哭声强睁眼睛,嘱托司马光要为国事而努力,这正体现了吕诲的耿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大者,宜关白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2)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
5.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吕诲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光禄潭之族也。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复下诏曰:“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疾不赴。咸和末,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修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疏奏,诏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年七十六卒。

(选自《晋书·虞喜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
B.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
C.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
D.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秦始皇开始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博士,古代的一种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朝承袭下来。唐朝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教授官。
C.坟典,指三坟、五典的并称。三坟原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则是指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
D.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纬是一种社会思潮,其中有大量古代神话民俗文化的记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喜不慕名利,安贫乐道。虞喜对名利看得比较淡薄,皇帝也认为他圣德钦明。他虽然高枕于柴门,却自得其乐。
B.虞喜屡被举荐,拒不应召。虞喜对出仕没有兴趣,屡次被推举为孝廉、秀才甚至是博士,但他一一推脱不就。
C.虞喜志行高洁,潜心研究。虞喜少年时期就有很好的操行,后来长期潜心于古典经学及天文历算的研究,受到肯定。
D.虞喜精通天文,敢于突破。虞喜的《安天论》对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和整个宇宙就像个鸡蛋壳层的浑天说进行了质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
(2)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
2020-02-21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五)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源贺,自署河西王秃发傉檀之子也。傉檀为乞伏炽磐所灭,贺自乐都来奔。贺伟容貌,善风仪。世祖素闻其名,及见,器其机辩,赐爵西平侯,加龙骧将军。谓贺曰:“卿与朕源同,因事分胜,今可为源氏。”从击叛胡白龙,又讨吐京胡,皆先登陷陈。进号平西将军。

世祖征凉州,以贺为乡导。诏问攻战之计。贺对曰姑藏城外有四部鲜卑各为之援然皆是臣祖父旧民臣愿军前宣国威信示其福祸必相率归降外援既服然后攻其孤城拔之如反掌耳世祖曰:“善。”于是遣贺率精骑历诸部招慰,下三万馀落,获杂畜十馀万头。及围姑臧,由是无外虑,故得专力攻之。凉州平,迁征西将军,进号西平公。又从征蠕蠕,击五城、吐京胡,讨盖吴诸贼,皆有功。拜散骑常侍。

高宗即位,社稷大安,贺有力焉。转征北将军,加给事中,以定策之勋,进爵西平王。高宗班赐百僚,谓贺曰:“朕大赍善人,卿其任意取之,勿谦退也。”贺词,固使取之,贺唯取戎马一匹而已。

是时,断狱多滥,贺出为征南将军、冀州刺史,改封陇西王。贺之临州,鞠狱以情,徭役简省。武邑郡奸人石华告沙门道可与贺谋反,有司有闻。高宗谓群臣曰;“贺诚心事国,朕为卿等保之,无此明矣。”乃精加讯检,华果引诬。

河西救勒叛,遣贺率众讨之,降二千馀落。倍道兼行,追贼党郁朱于等至枹罕,大破之,斩首五千馀级,虏男女万馀口、杂畜三万馀头。贺依古今法及先儒耆旧之说,略采至要,为十二陈图以上之。显祖览而嘉焉。

贺以年老辞位,诏不许。又上书称病笃,乞骸骨,至于再三,乃许之。朝有大议皆就询访,又给衣药珍羞。大和三年秋,年七十三。

(选自《魏书•列传第二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贺对曰/姑臧城外有四部/鲜卑各为之援/然皆是臣祖父旧民/臣愿军前宣国威信/示其福祸/必相率归降/外援既服/然后攻其孤城/拔之如反掌耳/
B.贺对日/姑臧城外有四部鲜卑/各为之援/然皆是臣祖父旧民/臣愿军前宣国威信/示其福祸/必相率归降/外援既服/然后攻其孤城/拔之如反掌耳/
C.贺对曰/姑臧城外有四部鲜卑/各为之援/然皆是臣祖父旧民臣/愿军前宣国威信/示其福祸/必相率归降/外援既服/然后攻其孤城/拔之如反掌耳/
D.贺对曰/姑臧城外有四部鲜卑/各为之援/然皆是臣祖父旧民/臣愿军前宣国威信/示其福祸/必相率归降/外援既服/然后攻其孤城拔之/如反掌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定策”,尊立天子时,记其事于简策以告宗庙,因称大臣等谋立天子为“定策”。
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的最高军政长官,有时也称为太守。
C.“乞骸骨”,古代指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D.“薨”,古代称诸侯、有爵位的大官、皇帝的妃殡、皇子公主、封王的贵族死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源贺机灵巧辩,深受器重。世祖非常器重他的机灵巧辩,赐给他爵位,加授将军封号,并允许他改姓源。
B.源贺有勇有谋,屡立战功。他每次跟随世祖攻讨时总是出谋划策、冲锋陷阵,所以因功劳而多次封官授爵。
C.源贺为人谦让,体恤百姓对于高宗的奖赏,他仅要了一匹军马;任冀州刺史据情理审案,减省百姓徭役。
D.源贺忠心为国,深受信赖。武邑郡的石华诬告僧人道可与源贺图谋反叛朝廷,皇帝亲自担保源贺的清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刮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遣贺率精骑历诸部招慰,下三万馀落,获杂畜十馀万头。
(2)贺依古今法及先儒耆旧之说,略采至要,为十二陈图以上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少孤,母殷躬加训导。既长,博学工辞章,事亲孝。开元中,举进士,又擢制科。使河东,劾奏朔方令郑延祚母死不葬三十年,有诏终身不齿,闻者耸然。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纾禄山之疑果以为书生,不虞也。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帝自陕还,真卿请先谒陵庙而即宫,后上疏曰:“今天下疮痏未平,干戈日滋,陛下岂得不博闻谠言以广视听,而塞绝忠谏乎?陛下在陕时,奏事者不限贵贱,群臣以为太宗之治可跂而待。且君子难进易遐,朝廷开不讳之路,犹恐不言,况怀厌怠。令宰相宣进止,御史台作条目,不得直进,从此人不奏事矣。陛下闻见,止于数人耳目。”李希烈陷汝州,诏真卿往谕之,至河南,河南尹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劝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既见希烈,宣诏旨,逼使上疏雪己,真卿不从。真卿每与诸子书,但戒严奉家庙,恤诸孤,讫无它语。乃拘送真卿蔡州。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墓志、祭文,指寝室西壁下曰:“此吾殡所也。”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诸侯朝觐耳!”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曰: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纾禄山之疑/
B.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纾禄山之疑/
C.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纾禄山之疑/
D.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纾禄山之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指现在山西西南部一带,因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也就是古代的“中国”。
B.墓志,指墓内或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两部分,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文字。
C.公,古代五等封爵制中的最高爵位,一般冠以地名如鲁公,后来也加美名如“忠勇公”。
D.赞即赞词,一般是写在人物传记之后,对某人或某事进行评价的话,多为赞颂之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真卿重视孝道。颜真卿年少丧父,由母亲殷氏亲加教导,长大后事奉母亲孝顺。他弹劾朔方令郑延祚母亲去世三十年而不入葬,使其终身不予录用。
B.颜真卿敢于直言进谏。皇帝从陕州返回长安,颜真卿建议皇帝先去拜祭陵庙然后回宫,其后又上疏皇帝,希望其能广开言路以恢复太宗时的盛世之治。
C.颜真卿以社稷为重。安禄山反叛时,河朔尽陷,惟颜真卿在平原城以乌合之众来阻挡他的锋芒;李希烈反叛颜真卿不顾个人安危,亲赴敌营,晓以大义。
D.颜真卿忠贞不屈。李希烈逼迫颜真卿上疏为自己昭雪,颜真卿没有屈从;被拘蔡州,颜真卿估计自己定会遇害,从容写下遗表、墓志、祭文,视死如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卿每与诸子书,但戒严奉家庙,恤诸孤,讫无它语。
(2)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
2020-02-05更新 | 30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非凡吉创联盟高三一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则天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也。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复进号宸妃。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将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嗣圣元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秋七月,突厥骨笃禄、元珍寇朔州,命左威卫大将军程务挺拒之。慧星见西北方,长二丈余,经三十三日乃灭。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光宅,旗帜改从金色,饰以紫,画以杂文,垂拱二年三月,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皇太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擢授同泰游去将军。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载初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赐酺七日。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丙戌,初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神皇父赠太尉、太原王士覆为孝明皇帝。证圣元年春一月,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秋九月,亲祀南郊,大赦天下,大辟罪已下及犯十恶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大酺九日。神龙元年春正月,上不豫,制自文明元年已后得罪人,除扬、像、博三州及诸逆魁首,咸赦除之,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是日,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圣皇后,二年五月庚申,祔葬于乾陵。

(节选自《旧唐书·本纪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
B.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
C.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极言正谏/
D.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板言正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圣元年”采用年号纪年法,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如《琵琶行》“元和十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等。
B.“擢授”,提升。古代对于官员的授予和升降各有专称,如授于官职有“除、拜、征、召”等。升官有“拔、擢、升、晋”等,贬官有“贬、放、谪、左迁”等。
C.“七庙”,按古代礼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后以“七庙”泛指帝王的宗庙,也可借指王朝、国家。如贾谊《过秦论》中有“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之句。
D.“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豫,本意为“安乐,安逸”,不豫就是不舒服,也可以来泛称尊长有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则天兼具关貌才干。14岁因美貌而被太宗召进宫,封为才人;后又被高宗立为皇后,她辅政数十年,威势与皇帝没有区别,和高宗并称“二圣”。
B.武则天对天命心存敬畏。高宗驾崩,她临朝称制后,突厥寇境,彗星出现一个多月才消失,因此武则天大赦天下,并改易年号。
C.武则天善于体察民情、听取民意。在朝堂设木匣子,有上书言事的任听投递,也方便自己了解民间疾苦、政事善恶。
D.武则天施政宽仁、深得民心。她多次大赦天下,并特许百姓举行宴饮庆祝,但临死之前却被勒令去除帝号,恢复原来的皇后名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
(2)亲祀南郊,大赦天下,大辟罪已下及犯十恶常数所不原者,咸赦除之。
2020-01-06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高三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2019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若干惠字惠保,代郡武川人也。其先与魏氏俱起,以国为姓,父树利周,从魏广阳王深征葛荣,战没,赠冀州刺史。惠年弱冠,从尔朱荣征伐,定河北,破元颢,以功拜中坚将军。复以别将从贺拔岳西征,解岐州围,擒万俟丑奴,平水洛,定陇右,每力战有功。封北平县,邑二百户。累迁镇远将军、都督、直寝、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及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惠与寇洛、赵贵等同谋翊戴太祖。仍从平悦,拜直阁将军。魏孝武西迁,除右卫将军、大都督,进爵魏昌县伯,邑五百户。出为北华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将军。大统初,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增邑五百户。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惠每先登陷阵。加侍中、开府,进爵长乐郡公,增邑通前二千二百户。四年,魏文帝东巡洛阳,与齐神武战于河桥,惠力战破之,大收降卒。七年,迁中领军。

及高仲密举北豫州来附,太祖帅师迎之。军至洛阳,齐神武于邙山将以邀我,太祖乃徙辎重于瀍曲,夜勒兵袭之。及战惠为右军与中军大破之逐北数里虏其步卒齐神武兵乃萃于左军军将赵贵等与战不利诸军因之并退时会日暮,齐神武兵屡来攻惠,惠击之,皆披靡。至夜中,齐神武骑复来追惠,惠徐乃下马,顾命厨人营食。食讫,谓左右曰:“长安死,此中死,异乎?”乃建旗鸣角,收诸败军而还。齐神武追骑惮惠,疑有伏兵,不敢逼。至弘农,见太祖,陈贼形势,恨其垂成之功,覆于一篑,于是歔欷不能自胜。太祖壮之。

寻拜秦州刺史,未及之部,迁司空。惠性刚质,有勇力,容貌魁岸。善于抚御,将士莫不怀恩,人思效节。十二年,东魏将侯景侵襄州,惠率兵击走之。明年,景请内附,朝议欲收辑河南,令惠以本官镇鲁阳,以为声援。遇疾,薨于军。

惠于诸将年最少。早丧父,事母以孝闻。太祖尝造射堂新成,与诸将宴射。惠窃叹曰:“亲老矣,何时办此乎?”太祖闻之,即日徙堂于惠宅。其见重如此。及,太祖为之流涕者久之。惠丧至,又临抚焉。赠本官,加秦州刺史,谥曰武烈。

(选自《周书·若干惠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战/惠为右军/与中军大破之/逐北数里/虏其步卒/齐神武兵乃萃于左军/军将赵贵等与战不利/诸军因之并退/
B.及战/惠为右军与中军大破之/逐北数里/虏其步卒/齐神武兵乃萃于左军/军将赵贵等与战不利/诸军因之并退/
C.及战/惠为右军/与中军大破乏/逐北数里/虏其步卒齐神武兵/乃萃于左军/军将赵贵等与战不利/诸军因之并退/
D.及战/惠为右军与+中军大破之/逐北数里/虏其步卒齐神武兵/乃萃于左军/军将赵贵等与战不利/诸军因之并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时行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词,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字”。
B.男,古代爵位由高到低依次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如后文中的“进爵魏昌县伯”“进爵为公”等,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的朝代称为太守、知州、知府,如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滕子京曾任巴陵郡太守。
D.薨,古人对死的讳称。古代社会不同的人死叫法不同。春秋战国时期,大臣去世叫“薨”,一般人去世叫“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干惠刚正有力,作战勇猛。若干惠身形魁梧,他曾击败元颢,解除岐州之围,活捉万俟丑奴,平定水洛,收复弘农,击破沙苑等,常常率先冲锋陷阵。
B.若干惠屋立战功,数次晋升。他全力作战,屡立战功,曾被封为北平县男,食邑也多次得到增加,后来晋爵为长乐郡公,增加食邑二千二百户。
C.若干惠年轻有为,孝敬母亲。他在各位将领中年龄最小,以孝顺闻名。在太祖刚建成射堂和将领们宴饮射箭时,他叹息母亲老了自己还不能为她置办这些。
D.若干惠体恤部下,深受敬重。他善于安抚统御的部众,将士们没有不感激他的恩情的,人人都想为他尽忠。他去世时,太祖为他流泪很久,又亲自前往吊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惠与寇洛、赵贵等同谋翊戴太祖。
(2)陈贼形势,恨其垂成之功,覆于一篑,于是歔欷不能自胜。
2019-06-07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1 题组4《汉书》《晋书》《梁书》《魏书》《周书》《隋书》《北史》《金史》《元史》选篇(9篇)
2019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选自《隋书·樊叔略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B.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C.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D.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官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指儿童时期。髫,指孩子下垂的头发;龀,指小孩换牙。
B.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酉的地区,古人以西为右,故也称为“关右”。
C.迁,和“拔”“擢”等在古代都指升官,而“左迁”则指贬官。
D.受禅,亦作“受嬗”。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叔略在孩童时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任相州刺史时,教化当地的百姓,使民风变得淳朴,政绩列为当时第一,受到朝廷的嘉奖和百姓的赞扬。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2)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
2019-06-0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1 题组4《汉书》《晋书》《梁书》《魏书》《周书》《隋书》《北史》《金史》《元史》选篇(9篇)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禅字纪山,巴郡安汉人也。仕郡功曹,举善黜恶,为邦内所畏。察孝廉,州辟治中从事。

时刺史为人所上受纳臧赂,禅当传考,无它所赍,但持丧敛之具而已。及至,笞掠无算,五毒毕加,禅神意自若,辞对无变,事遂散释。车骑将军邓骘闻其名而辟焉,举茂才。时汉中蛮夷反畔,以禅为汉中太守。夷贼素闻其声,即时降服。迁左冯翊,入拜谏议大夫。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明年元会,作之于庭,安帝与群臣共观,大奇之。禅独离席举手大言曰:“昔齐、鲁为夹谷之会,齐作侏儒之乐,仲尼诛之。又曰:‘放郑声,远佞人。’帝王之庭,不宜设夷狄之技。”尚书陈忠劾奏禅曰:“古者合欢之乐舞于堂,四夷之乐陈于门,故《诗》云‘以《雅》以《南》,《株》《任》《朱离》’。今掸国越流沙,逾县度,万里贡献,非郑、卫之声,佞人之比,而禅廷讪朝政,请劾禅下狱。”有诏勿收,左转为玄菟候城障尉,诏敢不之官上妻子从者名禅既行朝廷多讼之会北匈奴入辽东追拜禅辽东太守胡惮其威强退还数百里禅不加兵,但使吏卒往晓慰之,单于随使还郡。禅于学行礼,为说道义以感化之。单于怀服,遗以胡中珍货而去。

及邓骘诛废,禅以故吏免。复为车骑将军阎显长史。顺帝即位,迁司隶校尉。明年,卒于官。子澄,有清名,官至汉中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敢不之官/上妻子从者名/禅既行/朝廷多讼之/会北匈奴入辽东/追拜禅辽东太守/胡惮其威强/退还数百里/
B.诏/敢不之官/上妻子/从者名/禅既行朝廷多讼之/会北匈奴入辽东/追拜禅辽东太守/胡惮其威强退/还数百里/
C.诏敢不之官/上妻子/从者名禅/既行/朝廷多讼之/会北匈奴入/辽东追拜禅/辽东太守胡/惮其威强/退还数百里/
D.诏敢不之官/上妻子从者名/禅既行朝廷/多讼之/会北匈奴入/辽东追拜禅/辽东太守胡/惮其威强/退还数百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曹,古代官名,亦称功曹史,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要负责考察记录官员业绩,也属于较低级别的官吏。
B.汉中,古地名,指位于今陕西省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汉水流贯的区域。有“汉家发祥地”的美誉。
C.左冯翊:行政区划名,汉时与京兆尹、右扶风并称三辅,也指官职,职权相当于左丞相。
D.玄菟,是汉武帝灭卫氏朝鲜之后,在其地设立的一个郡,与乐浪郡、临屯郡和真番郡合称“汉四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禅祖籍是巴郡安汉,他最早是做本地郡里的功曹吏,重视善恶的奖惩,郡里人都很敬畏他,他被下面人举荐,做州里的治中从事。
B.陈禅特别有名声,后来他做了汉中太守。到汉中时蛮夷反叛,因为蛮夷一向都听闻过他的名声,竟然因此而立即归顺降服。
C.陈禅勇于劝谏皇帝,他引述齐、鲁夹谷之会时孔子据礼仪规矩斩杀有辱诸侯的侏儒,提出放弃奢靡的郑国音乐、远离奸佞之人的观点加以讽谏。
D.陈禅善于感化他人。在他担任辽东太守后,对于胡人,他先派吏卒去晓谕慰劳,并教单于行礼,被陈禅用道义感化的单于送胡地珍宝来馈赠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笞掠无算,五毒毕加,禅神意自若,辞对无变,事遂散释。
(2)明年元会,作之于庭,安帝与群臣共观,大奇之。
2019-04-22更新 | 579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三月份联考语文试题
2019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10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顺帝末,为侍御史。擢暠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梁冀,暠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怒于暠。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暠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暠、承。太尉李固上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暠、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暠、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梁太后省奏,乃赦暠、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暠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被征当迁,吏人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暠复留一年,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并凉二州,桓帝擢暠为度辽将军。暠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暠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闻暠卒,举国伤惜。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暠慷慨,好立功立事             素:朴素
B.冀由是怒于暠                       衔:怀着
C.吏人阙请留之                       诣:到……去
D.会匈奴并凉二州                    寇:侵略
2.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B.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C.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D.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3.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后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B.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C.延熹:是东汉皇帝的年号。文中还有类似的,如“顺帝”“中郎将”等。
D.薨:一种对死的称呼。《礼记·曲礼》记载,皇帝死称为崩,诸侯死称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
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种暠“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①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
②暠乃手剑当车
③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⑥暠乃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暠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暠担任刺史敢作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暠,种暠被免官。
C.种暠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暠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的百姓因为种暠而感念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2)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2019-04-22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4月28日《每日一题》三轮复习—— 每周一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