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韩愈,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镇大梁,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世务,授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注】①裴均:宦官的养子,名声不好,人所不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     寻:不久B.其旧事        摭:拾取
C.之颇厚        馆:管理D.每退公之     隙:空暇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拙世务/师不必贤弟子
B.俄有不悦愈/曰师曰弟子云
C.功授刑部侍郎/作《师说》贻之
D.如平昔/圣心备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B.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C.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D.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指离京外任,“辟”指官署征聘,“调”“转”指调动官职,“拜”指授予官职。
B.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
C.元和,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每位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
D.谈宴,指边宴饮边叙谈;与曹操《短歌行》“契阔谈䜩,心念旧恩”句中的意思相同。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生性直率,敢于直言。他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听取,他就大为生气,因而被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B.韩愈很有才能,史才突出。他仕途不顺、多彼贬黜,就写《进学解》自明心志,受到执政者怜惜;又因史学才能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C.韩愈很重感情,记人恩情。他曾受到裴均照顾,裴均虽为大不齿,但他在赠序中仍尊称其字;做裴度的行军司马,撰写《平淮西碑》时多记裴度的事迹。
D.韩愈宽宏通达,待人如一。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待人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交往的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2)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2024-03-0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学,数言兴学校。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伤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序,则闳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曰: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夏四月壬子,判国子监王拱宸等言:汉太学千八百室,生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学,置内舍生二百人。五月壬申,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时方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瑗上书请兴武学,其略曰: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大明深义。若使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之,则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时议难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B.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C.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D.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学”与“君更尽一杯酒”(《送元二使安西》)两句中的“劝”字含义相同。
B.“生三万人”与“郯子之”(《师说》)两句中的“徒”字含义相同。
C.“时方词赋”与“谢公宿处今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尚”字含义相同。
D.“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之”与“六艺经传皆通之”(《师说》)两句中的“习”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仁宗与众位大臣讨论办学时,范仲淹与宋祁等人的意见不一致,范仲淹多次强调兴办学校,而宋祁等则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办学校。
B.宋仁宗听从大臣们的建议,下诏大力兴办州县等地方学校,改革科举制度,务求使学者充分展示才能,让读经的人不再只是死记硬背。
C.胡瑗在湖州教授学生,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师生之礼仪,即使在盛夏酷暑,也一定穿着整齐坐于堂上;宋仁宗以湖州办学为全国范例。
D.胡瑗上书宋仁宗建议兴武学,他撰写了一卷《武学规矩》进献给宋仁宗,又提出请梅尧臣等人来讲习《孙子》《论语》,教授制胜御敌之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
(2)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
5.为什么仁宗在太学谒孔子时要行再拜之礼?
2024-01-1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先生年四十,家贫不娶,李丞相迪将以其弟之女妻之。孔给事道辅为人刚直严重,不妄与人,闻先生之风,就见之。介执杖屦侍左右,先生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及其往谢也亦然。鲁人既素高此两人,由是始识师弟子之礼,莫不叹嗟之,而李丞相、孔给事亦以此见称于士大夫。先生讳复,宇明复,姓孙低,晋州平阳人也。少进士不中,退居泰山之阳,学《春秋》,著《尊王发微》。鲁多学者,其尤贤而有道者石介。自介而下,皆以弟子事之。

其后介为学官,语于朝曰:“先生非隐者也,欲仕而未得其方也。”庆历二年,枢密副使范仲淹、资政殿学士富弼言其道德经术宜在朝廷,召拜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尝召见迩英阁说诗,将以为侍讲,而嫉之者言其讲说多异先儒,遂止。

七年,徐州人孔直温以狂谋捕治,索其家,得诗,有先生姓名,坐贬监处州商税。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上言:“孙某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弃之远方。”乃复为国子监直讲。居三岁,以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六十有六,官至殿中丞。

先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方其病时枢密使韩琦言之天子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得其书十有五篇录之藏于秘阁。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文本二

张孝先曰:“传道授业必有师,古之学者莫不然,而后世鲜有行之者泗以下,伊洛盛矣。二程之吟风,游杨之立雪,师弟子之义,至今犹令人景慕。乃余观孙明复隐居泰山,石介师礼事之。宾客至,介侍立执杖屦甚恭谨。鲁人皆嗟叹,谓乃今复见师弟子礼。此在周、程未起时,亦宋朝道学之盛有开必先耶!余感古道而识于此。”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游杨:“游”指游酢,“杨”指杨时,均为北宋著名理学家。

1.文中画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涂好正确的选项:

枢密使韩琦言之A天子B选书吏C给纸笔D命其门人祖无择E就其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年逾四十”的“逾”,指超过,越过,与“客逾庖而宴”“年逾花甲”的“逾”意思大致相同。
B.学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又称教官、祭酒、博士、提学、学政、教授和教谕等。
C.“少举进士不中”的“举”与“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举”意思相同。
D.洙泗,即洙水和泗水,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以“洙泗”代称孔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复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进士,于是在泰山南面隐居,著书立说。
B.孙复学问渊博。他担任侍讲官,被皇帝召到迩英阁说诗,遭人诋毁而停讲。
C.孙复因孔直温狂妄不当的谋划而受到牵连,后因赵概等人上书才免于被贬。
D.孙复治学严谨。他研究《春秋》,不迷于传注,不曲解经义,探得经之本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给事道辅为人刚直严重,不妄与人,闻先生之风,就见之。
(2)传道授业必有师,古之学者莫不然,而后世鲜有行之者。
2024-01-13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石璞,字仲玉,临漳人。永乐九年举于乡,入国学。选授御史。正统初,历任江西按察使。三年逸囚,降副使。璞善断疑狱。民娶妇,三日归宁,失之,妇翁讼婿杀女,诬服论死。璞祷于神,梦神示以麦字。璞曰:麦者,两人夹一人也。比明,械囚趣行刑。未出,一童子窥门屏间。捕入,则道士徒也。叱曰:尔师令尔侦事乎?童子首实,果二道士匿妇槁麦中。立捕,论如法。在江西数年,风纪整肃,虽妇竖无不知石宪使者。七年山西布政使、明年,以朝廷岁用物料,有司科派扰民,请于折粮银内岁存千两,令官买办,庶官用可完,民亦不扰。从之。已而景帝嗣位。论功,兼大理寺卿。寻出募天下义勇,还朝。会中官金英下狱,法司劾璞尝赂英,遂并下璞狱,当斩,特宥之,河决沙湾,命治之。

璞以决口未易塞,别浚渠。自黑洋山至徐州,以通漕艘,而决口如故。乃命内官黎贤等偕御史彭谊助之。于沙湾筑石堤以御决河,开月河二,引水益运河以杀水势,决乃塞。璞还言:京师盗贼多出军伍。间有获者,辄云‘粮饷亏减,妻孥饥冻故’。又闻畿、山东、河南被灾穷民多事剽掠,不及今拊循,恐方来之忧甚于边患。口外守军,夜行昼伏,艰苦万状。今边疆未靖宜增饷以作士气乃反减其月粮此实启盗误国之端非节财足用之术。帝深纳其言。沙湾复决,璞再往治之。以母忧归,起复。六年改兵部尚书,与于谦协理部事。明年,湖广苗乱,命璞总督军务,与南和伯方瑛讨之。天顺元年以捷闻,召还,命致仕。既而论功,赐钞币,四年冬用李贤荐,召为南京左都御史。时璞已老聩,不能任事,归卒。

(节选自《明史·石璞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边疆未靖/宜增饷以作/士气乃反/减其月粮/此实启盗误国之端/非节财足用之术/
B.今边疆未靖/宜增饷以作士气/乃反减其月粮/此实启盗误国之端/非节财足用之术/
C.今边疆未靖/宜增饷以作/士气乃反/减其月粮此实/启盗误国之端/非节财足用之术/
D.今边疆未靖/宜增饷以作士气/乃反减其月粮此实/启盗误国之端/非节财足用之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B.迁,古代指变动或调动官职,左迁指贬官,右迁是升官的意思,此文中指官职调动。
C.两畿,指两座都城及周边之地,明朝有北京和南京两座都城。畿,指京城周边之地。
D.文中“三年坐逸囚”的“坐”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的“坐”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璞为政江西数年,整顿社会秩序,成绩斐然,当地即使是妇女小孩都知道他。
B.石璞因为中官金英而被弹劾下狱,但因为需要他去治理沙湾,所以朝廷宽免了他。
C.为解决地方盗贼剽掠问题,石璞提出了许多建议,都被皇帝采纳。
D.退休之后,石璞又被李贤举荐而担任官职,但因为年老糊涂,不能胜任而回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娶妇,三日归宁,失之,妇翁讼婿杀女,诬服论死。
(2)天顺元年以捷闻,召还,命致仕。既而论功,赐钞币。
2024-01-1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之,为之流涕。既出,遂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B.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C.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D.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在君乎”中的“其”与“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中的“其”含义不同。
B.“公嘉之”中的“嘉”与“我有嘉宾”(《短歌行》)中的“嘉”含义相同。
C.“遂亡归吕布”中的“亡”与“今亡亦死”(《陈涉世家》)中的“亡”含义相同。
D.“苏秦岂守信邪”的“信”与“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信”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有为,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颙看重。
B.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
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抒情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
(2)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
5.文段二中,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去证明?请概括回答。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出行五国,至楚,楚献象床。郢①之登徒②,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戍曰:“诺。”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五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五国英杰③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君勿受。”孟尝君曰:“诺。”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④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曰:“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材料二: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注】①郢:楚都。②登徒:复姓,楚官也。③英杰:才出万人曰“英”,千人曰“杰”。④文:孟尝君,姓田,名文。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孙戍A趋B而去C未出D至中E闺F君G召而返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中“直送之”与“象床之直千金”两句中加点的“直”意义和用法均不同。
B.说,通“悦”,指高兴、喜悦,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中的“说”字,意义不同。
C.愿,希望,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中的“愿”字,意义相同。
D.当,对等、抵得上,与“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当”字,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的大臣登徒先生不愿承担运送象牙床给孟尝君的差事,原因有二:价值昂贵,担心损坏受责;预知孟尝君不会接受。
B.公孙戍认为楚国等五国君主听说孟尝君拥有在齐地振达贫穷、帮助诸侯存亡继绝的道义,仰慕其仁义廉洁的美德,因而委托以国事。
C.孟尝君吩咐公孙戍赶紧收下登徒先生允诺的祖传宝剑,在他看来,相较而言,门客帮他扬名阻止犯错事大,收人珍宝事小。
D.孟尝君对公孙戍与鲁连的话都用“善”字作了评价:前者是对公孙戍所言内容的肯定,后者是对鲁连之谏语的认可。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
(2)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
5.公孙戍劝谏孟尝君不要接受楚王的馈赠、鲁连劝谏孟尝君不要驱逐自己不喜欢的舍人,都达到了劝谏的目的,但劝谏方法有别,请概括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击匈奴,历五王国,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余里,杀折兰王,斩卢侯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获首虏八千九百余级,收休屠王祭天金人。诏益封去病二千户。夏,去病复与合骑侯公孙敖将数万骑俱出北地,异道。卫尉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行,可数百里,骞将万骑在后。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独与数十骑,驰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夫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夫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禅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皆服其勇。明日,复力战,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会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汉军罢,弗能追,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而骠骑将军去病深入二千余里,与合骑侯失,不相得。骠骑将军逾居延,过小月氏,至祁连山,得单桓、酋涂王,及相国、都尉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禅小王七十余人。天子益封去病五千户,封其禅将有功者鹰击司马赵破奴为从票侯,校尉高不识为宜冠侯,校尉仆多为辉渠侯。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会,当斩,赎为庶人。是时,诸宿将所将士、马、兵皆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而诸宿将常留落不偶,由此骠骑日以亲贵,比大将军矣。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吏士皆无A人色B而广C意气D自如E益治F军G军中H皆服其勇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战国时游牧于燕、赵和秦以北地区。
B.“汉矢且尽”与“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且”意思相同。
C.裨将:副将。裨:副的;也指古代祭祀时穿的次等礼服。
D.“匈奴军乃解去”与“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去”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去病率一万骑兵,长途跋涉,斩杀俘获匈奴二王及军士近万人,并夺得一个祭天金人神像。
B.李广的部队遭到十倍于己的匈奴军包围,李广足智多谋,沉着应对,使军士的情绪安定下来。
C.霍去病、李广等率军北击匈奴,匈奴军撤围而去后,张骞被贬,霍去病、李广获封增加食邑。
D.霍去病部下也得到封赏,赵破奴被封为从票侯,高不识被封为宜冠侯,校尉仆多被封为辉渠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将四千骑先行,可数百里,骞将万骑在后。
(2)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骑会,当斩,赎为庶人。
5.霍去病的地位为什么能越来越接近大将军卫青?请简要说明。
2023-11-10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选科调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来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徙徒,或为寇抄。

是时董率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管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荥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建安二十二年,遇痰卒,时年四十七。

(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有删改

[注]①宄:坏人。②抄:掠夺。③宗:宗室。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朗虽稚A弱B无仰C高之风D损年E以求早成F非志G所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谢之”与成语“敬谢不敏”中“谢”字的意思相同。
B.童子郎,汉魏时期,朝廷授予通过察举考试的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的称号。
C.“监试者异之”与“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两句中“异”字的意思相同。
D.“民人死者且半”与“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两句中“且”字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九岁时,有人对司马朗的父亲直呼其名字,司马朗就对那人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
B.司马朗十二岁时,通过了经书考试,监考的人看见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就怀疑司马朗隐瞒了年龄,还当面讯问司马朗。
C.董卓当权时,司马朗就预料到他们郡以后必定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在故乡安居下去,不如尽快向东迁移。
D.司马朗带着家人回到温地的这一年,温地发生了大饥荒,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勉励弟弟们在衰乱时期更要团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2)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5.同样是发生战乱的情况,为什么司马朗一开始劝止李邵举家搬迁到温地,而后来又劝告父老们举家东迁呢?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芒,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甫A又B善C陈D时E事F律G切H精I深J至K千L言M不N少0衰P世Q号R诗S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奇之”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其用法与《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是一样的。
B.“伏惟天子哀怜之”的“惟”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的意思相同。
C.“未有如子美者”的“如”可理解为“比得上”,与《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不同。
D.“《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是杜审言的后人,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之地漂泊。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困居长安。
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大力赞扬自己。
C.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D.严武因为和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他对杜甫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暗地里却怀恨在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
(2)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
5.杜甫在给皇帝的赋颂中,认为自己该受重用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粲宇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宝。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说,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椽,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国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杷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节选自《三国志·列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司徒辟A诏B除黄门侍郎C以西D京E扰乱F皆G不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古代有客人的总称、门客、别国来的使者、古代豪门所养的食客等意。现代汉语只保留客人的意思。
B.侍中,古代官职名。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元以后废止。
C.下车,有官吏到任、从车辆上下来等意,文中指官吏到任。
D.“善属文”中的“属”意思是撰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何进因为王谦是公卿望族的后代,于是想要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王谦的儿子王粲,但王谦没有答应。
B.蔡邕赞赏王粲有特异的才能,即使蔡邕的才学有很大名气,在朝廷中地位显贵,他还是见得自己比不上王粲。
C.刘表因为王粲相貌丑陋,身体瘦弱,行为不拘小节,不很器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太祖。
D.王粲学识广博,有问必答。当时旧的礼仪制度荒废破坏,恢复建立新的礼仪制度,都是由王粲一直主持这件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
(2)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杷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
2023-09-2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