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曹参,沛人也。秦时为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也,参以中涓从击胡陵、方与,攻秦监公军,大破之。章邯破杀项梁也,沛公与项羽引兵而东。迁为戚公,属砀郡。其后,从西攻阳武,下轘辕、缑氏,河津。前攻秦军蓝田南,又夜击其北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破秦。汉王即皇帝位,参为相国。高祖六年,黥布反,参从悼惠王将车骑十二万,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大破之。南至蕲,还定竹邑、相、萧、留。

孝惠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曹参相齐时,齐有七十座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参于是用黄、老术。参为相国三年,薨,谥曰懿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壹。”

(节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

材料二:

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其初相齐,闻胶西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参于是避正堂以舍之,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然入相汉时,未尝引盖公为助也。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深山,蒯彻为参客,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凡此数贤,参皆不之用,若非史策失其传,则参不荐士之过多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曹参不荐士》)

材料三: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

(节选自陈亮《酌古论序》)

[注]①铅椠:指写文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天下初A定B悼惠王C富D于春秋E参F尽G召H长老I诸先生J问K所L以安M集N百姓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指断绝,阻绝。与《劝学》中“而绝江河”的含义不同。
B.处士,古时称有德有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读书人,也泛指所有未做过官的读书人。
C.拾遗,补录缺漏,也指补正别人的过失。唐代设谏官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
D.胜,指超过,战胜。与《〈老子〉四章》中“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中的“胜”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在秦末起义中追随高祖,攻克胡陵、方与、阳武、轘辕、竹邑等多座城池,骁勇善战,战功显赫。
B.曹参当初在任齐国相时,接纳精通黄老之术的盖公的建议,以黄老学说为指导思想治理齐国,他任齐国相九年,齐国平安无事。
C.曹参对待胶西盖公的态度和他对待东郭先生、梁石君的态度是不同的,洪迈认为曹参有不举荐士人的过失。
D.陈亮认为,文武之道是统一的,只不过是后来人们误解而将其分开,才能与智慧的存在,应该是一致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2)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
5.曹参为人是否符合陈亮在《酌古论序》中的观点?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2023-12-11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吴诸葛恪入寇淮南,诸将或谓恪曰:“今引军深入,恐兵劳而功少;不如止围新城,救必至,至而图之,可大获。”恪从其计,还军围新城。

魏大将军司马师问于虞松,松曰:“昔周亚夫坚壁昌邑而吴、楚自败。今恪悉其锐众,足以肆暴,而坐守新城,欲以致一战耳。若攻城不拔,请战不可,师老众疲势将自走诸将之不径进乃公之利也。”师乃敕众将按兵自守,以新城吴。

时牙门将张特守新城,吴人攻之连月,城中兵合三千人,疾病战死者过半,而恪起土山急攻,城将陷。特乃谓吴人曰:“今我无心复战。然魏法,被攻过百日而救不至者,虽降,家不坐;自受敌以来,已九十余日矣。然此城有四千余人,战死者过半,城虽陷,尚有半人不欲降,我当还为相语,条别善恶,明日早送名,且以我印绶去为信。”乃投其印绶与之。吴人信其辞而不取印绶。特乃夜彻诸屋材栅,补城垣、明日,谓吴人曰:“我但有斗死耳!”吴人大怒,进攻之,不能拔。会大暑,吴士疲劳,病者大半,死伤涂地。诸营吏日白病者多,恪以为诈,欲斩之,自是莫敢言。恪内失计,而耻城不下,忿形于色。将军朱异以军事迕恪,恪立夺其兵,斥还建业。都尉蔡林数陈军计,恪不能用,策马来奔。诸将伺知吴兵已疲,乃进救兵。恪引军去,士卒伤病,众庶失望,怨兴矣。朝廷嘉特之功,封列侯,士民之誉归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七十六卷,有删改)

材料二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印逆而拒之。鞅谓印曰:“昔鞅与公子,今俱为将,不忍攻,愿一饮燕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商鞅,秦之贵臣,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

(节选自《刘子》第二卷)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师老A众B疲C势将D自走E诸将之不F径进G乃公H之利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壁,加固城墙和堡垒,是一种对敌作战方法。文中虞松借周亚夫坚壁清野平吴楚之乱一事建议司马师按兵不动。
B.委,文中意为托付、交付,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委身为贾人妇”和词语“委罪于人”中的“委”意思都相同。
C.善,友善、交好,文中指商鞅与魏公子印关系好,与《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善”意思不同。
D.饮燕,文中指摆宴畅饮,其中“燕”通“宴”,与曹操《短歌行》中“契阔谈讌”的“讌”均为通假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恪引军入侵淮南,诸将提议只围新城以吸引并打击赶来增援的军队,解决士兵劳累、收效不大的问题。
B.新城守将张特固守城池,率三千人马与吴人苦战三个多月,疾病及作战而死者超过一半,新城因而将被攻陷。
C.将军朱异提出不同军事看法,被诸葛恪逐回建业;都尉蔡林因多次提出军事计策,不被采纳,最后投降了曹魏。
D.公子印以为商鞅说的是真心话,如约前往与之盟会;而商鞅却暗中埋伏甲士,俘获了公子印,最终击败魏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特乃夜彻诸屋材栅,补城垣,明日,谓吴人曰:“我但有斗死耳!”
(2)诸营吏日白病者多,恪以为诈,欲斩之,自是莫敢言。
5.张特和商鞅都用计取胜,但后来商鞅被杀,而张特却获得嘉奖和赞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原因。
2023-12-07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僖宗三年。秦宗权与杨行密争扬州,以孙儒为副,张佶、刘建锋、马殷皆从。昭宗景福元年夏五月,杨行密屡败孙儒兵破其广德营张训屯安吉断其粮道儒食尽士卒大疫遣其将刘建锋马殷分兵掠诸县行密纵兵击儒,斩,儒众多降于行密。刘建锋、马殷收余众七千,南走洪州,推建锋为帅,殷为先锋指挥使,以行军司马张佶为谋主,比至江西,众十余万。

乾宁元年五月,刘建锋、马殷引兵至澧陵,武安节度使邓处讷遣邵州指挥使蒋勋、邓继崇将步骑三千守龙回关。殷先至关下,遣使诣勋,勋等以牛酒犒师。殷使说勋曰:“刘龙骧[注]智勇兼人,术家言当兴翼、轸间。今将十万众,精锐无敌,而君以乡兵数千拒之,难矣。不如先下之,取富贵,还乡里,不亦善乎?”勋等然之,谓众曰:“东军许吾属还。”士卒皆欢呼,弃旗帜铠仗遁去。建锋令前锋衣其甲,张其旗,趋潭州。潭人以为邵州兵还,不为备。建锋径入府,处讷方宴,擒斩之。戊辰,建锋入潭州,自称留后。

二年。以刘建锋为武安节度使。建锋以马殷为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蒋勋求为邵州刺史,刘建锋不许,勋据邵州,使其将屯定胜镇以扼潭人。三年春正月丁巳,刘建锋遣都指挥使马殷将兵讨蒋勋,攻定胜寨,破之。夏四月,武安节度使刘建锋既得志,嗜酒,不亲政事。长直兵陈赡妻美,建锋私之,赡袖铁挝击杀建锋。诸将杀赡,迎行军司马张佶为留后。佶将入府,马忽踶啮,伤左髀。时马殷攻邵州未下,佶谢诸将曰:“马公勇而有谋,宽厚乐善,吾所不及,真乃主也。”乃以牒召之。殷犹豫未行,听直军将汝南姚彦章说殷曰:“公与刘龙骧、张司马,一体人也,今龙骧遇祸,司马伤髀,天命人望,舍公尚谁属哉!”殷乃使亲从都副指挥使李琼留攻邵州,径诣长沙。五月,马殷至长沙,张佶肩舆入府,坐受殷拜谒,已,乃命殷升听事,以留后让之。即趋下,帅将吏拜贺,复为行军司马,代殷将兵攻邵州。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注]刘龙骧,即刘建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杨行密屡败/孙儒兵破其广德营/张训屯安吉/断其粮道/儒食尽士卒/大疫/遣其将刘建锋/马殷分兵掠诸县/
B.杨行密屡败孙儒兵/破其广德营/张训屯安吉/断其粮道/儒食尽士卒/大疫/遣其将刘建锋/马殷分兵掠诸县/
C.杨行密屡败/孙儒兵破其广德营/张训屯安吉/断其粮道/儒食尽/士卒大疫/遣其将刘建锋/马殷分兵掠诸县/
D.杨行密屡败孙儒兵/破其广德营/张训屯安吉/断其粮道/儒食尽/士卒大疫/遣其将刘建锋/马殷分兵掠诸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僖宗,唐朝皇帝李儇的庙号。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B.“斩之”与“臣之壮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之”字意思不同。
C.吾属,我们这些人。与《鸿门宴》“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吾属”意思相同。
D.戊辰,干支之一。古人把干支按顺序相配用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用戊辰来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儒为秦宗权的副将,最终被杨行密斩杀,孙儒死后,他的部众大多向杨行密投降了,而刘建锋、马殷并未选择投降。
B.马殷的使者劝说蒋勋投靠刘建锋,蒋勋听从了使者的话。刘建锋打着蒋勋的旗帜进入潭州府衙,擒获并斩杀了邓处讷。
C.刘建锋原先答应让蒋勋掌管邵州,后却言而无信,蒋勋因此与之对抗,刘建锋派遣马殷率兵讨伐蒋勋,并打败了他。
D.刘建锋被人杀死后,行军司马张佶出任留后的职位,却被所骑的马又踢又咬,伤了左大腿,最后马殷接任了留后的职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锋令前锋衣其甲,张其旗,趋潭州。
(2)张佶肩舆入府,坐受殷拜谒,已,乃命殷升听事,以留后让之。
5.请简要概括马殷决定前往长沙接任留后这一职位的原因。
2023-06-2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狄青之征侬智高也,自过桂林,即以辨色时先锋行。先锋既行,青乃出帐。受衙罢,命诸将坐,饮酒一卮,小餐,然后中军行,率以为常。及顿军昆仑关下,翼日,将度关。辰起,诸将俟立既久,而青尚未出。迨至日高,亲吏疑之,遽入帐周视,则不知青所在。诸将方顾惊怛,俄有军候至曰:“宣徽传语诸官,请过关吃食。”方知青已微服同先锋出关矣。

侬智高守昆仑关,青至宾州。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安将佐,次夜安从军,三夜飨军校。首夜,乐饮彻晓。次夜二鼓,青忽称疾,暂起入内。久之,使人喻孙元规,令暂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数使劝劳坐客,至晓未得退。忽有驰报者云,是夜三鼓,青已夺昆仑。

宝元中,党项犯寨。时新募万胜军未经战阵,遇寇多。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使之出战,寇望其旗易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必以奇胜,预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器。令军中闻征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敌兵大笑相谓曰敦谓狄天使勇钲声止,忽前突之,敌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又尝与贼战,大胜。追奔数里,贼忽壅遏山路,士卒知其前必遇险,皆欲进击。青遽鸣钲止之,贼得去,验其处采临深涧,将佐皆悔不击。青独曰:“不然,奔亡之寇,忽止而拒我,安知非谋?军已大胜,残寇不足利,得之无所加,万一失利,隳前功矣!”后平岭寇侬智高,亦不乘危深入,青之用兵,主胜而已,临利而能戒,其过人处也。

(节选自李宗孔《宋稗类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敌兵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
B.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敌兵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
C.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敌兵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
D.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敌兵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顾惊怛”中的“相”与《孔雀东南飞》中“会不相从许”的“相”意思相同。
B.“遇寇多北”中的“北”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本义相同。
C.“度必以奇胜”中的“度”与《离骚》中“竞周容以为度”的“度”意思不同。
D.“贼得引去”中的“引”与《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中的“引”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青征讨侬智高的时候,派先锋先行出发,自己和部将随便吃点东西,再派中军出发;次日早晨,将士们才通过军候得知狄青已同先锋出了昆仑关。
B.时逢元宵节,狄青令军中连续三夜饮酒作乐;次夜二鼓,他忽然称病,暂起入帐,其间让孙元规主持宴席;岂料三鼓传来消息,狄青已夺取昆仑关。
C.党项侵犯宋朝边寨,当时万胜军战斗力差,狄青就让虎翼军打着万胜军旗帜与党项军交战,党项军以为是万胜军,全军奔来,结果被虎翼军打败。
D.一次,狄青与敌兵作战取得大捷,便乘胜追击敌人,忽然敌人挡住山路,士兵估计敌人前面遇险,都想进击,狄青却鸣钲收兵,阻止了士兵进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迨至日高,亲吏疑之,遽入帐周视,则不知青所在。
(2)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
5.狄青具有怎样的战术谋略和战略眼光?请简要概括。
2023-05-1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濂状貌丰伟,美髯须,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窥。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庙、山川、朝会、宴享大制作,以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悉以推濂,遂为开国文臣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如高丽、安南、日本贡使至,出兼金购《文集》,且数问宋先生起居。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刘基,而一代礼乐制作休明,则濂之功尤多云。

先是濂以年老请致仕,许之。上尝廷誉濂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不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旦则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上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上大欢乐,御制《楚词》一章,命词臣赋《醉学士诗》以娱之。至是请归。乙酉,陛辞,上问濂:“年几何?”曰:“六十有八。”上赐《御制文集》及绮帛,谓濂曰:“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并令每岁一来朝。

洪武十三年十一月,致仕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以长孙慎坐胡惟庸党被诬与濂季子璲俱下狱死时并逮濂至京师,论死,皇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始终,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上不听。会赐后侍食,不御酒肉,上问故,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上为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逾年,行至夔州,道卒。

开创之初,文臣无谥,武臣非封侯、伯不得赐谥。后定三品以上赐谥,词臣例得谥“文”,于是始追谥濂曰“文宪”。

(节选自《明史通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以长孙慎坐胡惟庸党/被诬/与濂季子璲俱下狱死/时并逮濂至京师
B.致仕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以长孙慎坐胡惟庸党/被诬/与濂季子璲俱下狱死时/并逮濂至京师
C.致仕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以长孙慎坐胡惟庸党被诬/与濂季子璲俱下狱死/时并逮濂至京师
D.致仕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以长孙慎坐胡惟庸党被诬/与濂季子璲俱下狱死时/并逮濂至京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会,制度名称。指诸侯﹑臣属及外国使者朝见天子,有一定的仪式,并有乐舞依序实施。
B.碑记,又称“碑志”,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刻于墓碑,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C.“厥后定三品以上赐谥”的“厥”与“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的“厥”都是代词,相当于“其”。
D.文中有“侍膳”“侍食”,二者语义不同,“侍膳”指陪侍尊长进餐,皇后陪皇帝用餐不能用“侍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文章写得精纯深邃,获得国内外广泛关注,被推为当时文坛之首。
B.宋濂在国外的名气特别高,外国使臣愿意出双倍的价钱购买他的作品。
C.明太祖非常信任宋濂,常把他留在身边商量国家大事,从白天至深夜。
D.宋濂在68岁时请求告老还乡,明太祖赐他罗绮,是希望他能长命百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2)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不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5.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明太祖最终为何改变主意不杀宋濂?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王死,太子在齐。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天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必听王。然则是王去仇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

谓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

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秦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

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今人恶苏秦于薛公,以其为齐薄而为楚厚也。愿王之知之。”楚王曰:“谨受命。”因封苏秦为武贞君。

(《战国策·齐策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B.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C.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D.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文中是做人质的意思。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人,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
B.文中薛公是孟尝君。公,古代一种爵位,西周时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
C.“少其地”的“少”与《登泰山记》“道少半,越中岭”的“少”的意思相同。
D.“齐说”的“说”为通假字,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说”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死后,苏秦发现可趁之机,便向薛公建议趁机要挟楚国以便得到一定的土地。
B.起初薛公有些犹豫不决,而在苏染再次建议薛公早做决定后,便要求苏秦前往楚国。
C.楚王闻太子“倍楚之割地”后大恐,便希望通过“益割地”让齐国兑现之前的承诺。
D.打发太子离开齐国后,苏秦先让人在薛公前诋毁自己,又让人到楚王面前为自己邀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
(2)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
5.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千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B.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C.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D.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B.苍头,仆役以青巾作头饰,故称“苍头”,也指以青头巾裹头的兵卒。文中指后者。
C.河外,春秋至战国,“河外”意义多有不同,可分别指黄河之南、西,与河内相对。
D.东藩的“藩”与《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晓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也是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
B.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众多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那些谗臣的邪说。
C.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
D.面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
(2)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5.苏秦和张仪分别前往游说魏王,二者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珪传

朱珪,字石君,顺天大兴人。乾隆十三年成进士,年甫十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出为安徽巡抚。皖北水灾,驰驿往振,携仆数人,与村民同舟渡,振宿州、泗州、砀山、灵壁、五河、盱眙馀灾,轻者贷以粮种。筑决堤,展春振,并躬莅其事,民无流亡。五十九年,调广东。嘉庆元年,授总督,兼署巡抚。和珅忌之,授受【注】礼成,珪进颂册,因加指摘。高宗曰:“陈善纳诲,师傅之职宜尔,非汝所知也。”会大学士缺,诏召珪,卒为和珅所沮。以广东艇匪扰劫闽、浙,责珪不能缉捕,寝前命,左迁安徽巡抚。皖北复灾,亲治振,官吏无侵蚀。三省教匪起,安徽亦多伏莽。珪曰:“疑而索之,是激之变。”亲驻界上筹防御,遍莅颍、亳所属,集乡老教诫之。民感化,境内迄无事。

四年正月,高宗崩,仁宗即驰驿召珪,闻命奔赴。途中上疏,略曰:“天子之孝以继志述事为大亲政伊始远听近瞻默运乾纲雱施涣号阳刚之气如日重光恻怛之仁无幽不浃修身则严诚欺之界,观人则辨义利之防。君心正而四维张,朝廷清而九牧肃。惟愿皇上无忘尧、舜自任之心,臣敢不勉仁义事君之道。”至京,命直南书房,时召独对,用人行政悉以谘之。寻充上书房总师傅,调户部尚书。诏清漕政,禁浮收。疆吏以运丁苦累,仰给州县,州县不得不取诸民,珪谓小民未见清漕之益,先受其害,力争罢之。

年七十六,以老乞休,温诏慰留。未几,召对乾清宫,眩晕,扶归第,数日卒。上亲奠,哭之恸。赠太傅,祀贤良祠,赐金治丧。诏:“珪自为师傅,凡所陈说,无非唐、虞、三代之言,稍涉时趋者不出诸口,启沃至多。揆诸谥法,足当‘正’字而无愧,特谥文正。”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二十七》,有删改)


【注]】授受,此处指乾隆传帝位给嘉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之孝以继志述事为大/亲政伊始/远听近瞻/默运乾纲/雱施涣号/阳刚之气/如日重光/恻怛之仁/无幽不浃/
B.天子之孝以继志/述事为大/亲政伊始远听/近瞻默运/乾纲雱施/涣号阳刚之气/如日重光/恻怛之仁/无幽不浃/
C.天子之孝以继志/述事为大/亲政伊始/远听近瞻默运/乾纲雱施/涣号阳刚之气/如日重光/恻怛之仁无幽不浃/
D.天子之孝以继志述事为大/亲政伊始远听/近瞻默运/乾纲雱施/涣号阳刚之气/如日重光/恻怛之仁无幽不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职掌户籍、人口和财政,职能类似于今日之民政部与财政部。
B.漕政,旧时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赈济灾民和接济军需时而采取的整套的政策办法。
C.太傅,中国古代高级职官,负责教导太子或辅佐皇帝,引导并矫正其做人做事或施政。
D.三代,这里指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朝,传统认为这三朝都有圣君治国,生活美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珪曾先后两度出任安徽巡抚,都遇上大灾,他每次都能亲临灾区,赈灾济民,减轻灾民的痛苦。
B.朱珪政绩突出,和珅妒忌他,在朱珪调职提升的过程中多次阻拦,使二人的矛盾加深并复杂化。
C.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民众起事,朱珪不是简单地推测搜捕嫌疑人,而是深入民间善加训导,化解了危机。
D.清高宗对朱珪十分器重;仁宗对他更是信任有加,在行政时都征求他的意见。他的去世,使仁宗十分伤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广东艇匪扰劫闽、浙,责珪不能缉捕,寝前命,左迁安徽巡抚。
(2)惟愿皇上无忘尧、舜自任之心,臣敢不勉仁义事君之道。
5.清仁宗认为朱珪“足当正字而无愧”,其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魏主至洛阳。十二月,魏主欲变易旧风,壬寅,诏禁士民胡服,国人多不悦。通直散骑常侍刘芳,缵之族弟也,与给事黄门侍郎太原郭祚皆以文学为帝所亲礼,多引与讲论及密议政事。大臣、贵戚皆以为疏己,怏怏有不平之色。帝使给事黄门侍郎陆凯私谕之曰:“至荨但欲广知古事,询访前世法式耳,终不亲彼而相疏也。”众意乃稍解。戊申,诏代民迁洛者复租赋三年。二年夏五月,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各宜深戒。王公卿士以为然不?”对曰:“实如圣旨。”又责留守之官曰:“昨望见妇女犹服夹领小袖,卿等何为不遵前诏?”皆谢罪。帝曰:“朕言非是,卿等当庭争,如何入则顺旨,退则不从乎?”六月己亥,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戊午,魏改用长尺、大斗,其法以《汉志》为之。秋八月,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于洛阳。三年春正月,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去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秋七月,魏太子恂苦河南地热,常思北归。常私着胡服。八月,密谋召牧马轻骑奔平城。帝引见恂,数其罪,杖之百余下,囚于城西,废为庶人。初,魏主迁都,变易旧俗,并州刺史新兴公丕皆所不乐。帝以其宗室耆旧,亦不之逼,但诱示大理,令其不生同异而已。及朝臣皆变衣冠,朱衣满坐,而丕独胡服于其间,晚乃稍加冠带,而不能修饰容仪,帝亦不强也。

(选自《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孝文迁都》,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B.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C.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D.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服,古代诸夏汉人对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服装的总称。
B.黜,罢免官职。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语还有夺、罢、免、去、迁等。
C.《汉志》,班固撰写,多用于指代《汉书地理志》和《汉书艺文志》。
D.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也可以指明堂,即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主亲近汉人刘芳、郭祚,引起鲜卑族贵族的不快。可见,在北魏政权里,汉族官僚与鲜卑族贵族矛盾尖锐。
B.魏主想禁止使用鲜卑语言,三十岁以下朝廷官员若抗命要降官免职,显示出一代雄主锐意改革的决心和气魄。
C.魏主禁止穿胡服,改穿汉人服饰,引起国人不悦;太子违反此项规定,受到严惩,大臣由此才穿汉族官服上朝。
D.魏主看见妇女还穿着夹领窄袖的衣服,就责问留守的官员,认为他们在人朝时表示听从而退朝后就不听从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尊但欲广知古事,询访前世法式耳,终不亲彼而相疏也。
(2)帝引见恂,数其罪,杖之百余下,囚于城西,废为庶人。
5.孝文帝如何对待改革的反对派?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兴元元年,朱泚更国号曰汉自称汉元天皇。帝诏进李晟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晟大陈兵,谕以收复京城。先是,姚令言等屡遣谍人觇晟进军之期,皆为逻骑所获。晟引示以所陈兵。谓曰:“归语诸贼:努力固守,勿不忠于贼也!”皆饮之酒,给钱而纵之。遂引兵至通化门外,耀武而还。贼不敢出。晟召诸将,问兵所从入,皆请:“先取外城,据坊市,然后北攻宫阙。”晟曰:“坊市狭隘,贼若伏兵格斗,非官军之利也。今贼重兵皆聚苑中,不若自苑北攻之,溃其腹心,贼必奔亡。如此,则宫阙不残,坊市无扰,策之上者也。”诸将皆曰:“善。”乃牒商州节度使尚可孤等,刻期集于城下。

丙申晟方自临筑垒泚骁将张庭芝引兵大至晟谓诸将曰始吾忧贼潜匿不出今来送死此天赞我不可失也时华州营兵少,贼并力攻之,晟命李演等帅精兵救之。贼败走,演等追之,乘胜入光泰门;再战,又破之。晟复出兵,诸将请待西师至夹攻之。晟曰:“贼数败,已破胆,不乘胜取之,使其成备,非计也。”贼又出战,官军屡捷。晟陈兵于光泰门外,使李演及王佖将骑兵,史万顷将步兵,直抵苑墙。晟先使人夜开苑墙二百余步,比演等至,贼已树栅塞之,自栅中刺射官军,官军不得进。晟怒,叱诸将曰:“纵贼如此,吾先斩公辈矣!”万顷惧,帅众先进,拔栅而入,佖、演引骑兵继之,贼众大溃。姚令言等犹力战,晟命步骑蹙之,且战且前,凡十余合,贼不能支。至白华门,有贼数千骑出官军之背,晟帅百余骑回御之,左右呼曰:“相公来!”贼皆惊溃。

晟屯含元殿前,舍于右金吾仗,命京兆尹李齐运等安慰居人。晟大将高明曜取贼妓,尚可孤军士擅取贼马,晟皆斩之,军中股栗。公私安堵,秋毫无犯,远坊有经宿乃知官军入城者。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第三十三》)


【注】①藩镇之乱时期,唐德宗仓皇出逃。太尉朱泚接受乱兵拥戴,在长安即位称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丙申/晟方自临筑垒/泚骁将张庭芝引兵大至/晟谓诸将曰/始吾忧贼潜匿/不出/今来送死/此天赞我/不可失也/
B.丙申/晟方自临筑垒/泚骁将张庭芝/引兵大至/晟谓诸将曰/始吾忧贼潜匿/不出/今来送死/此天赞/我不可失也/
C.丙申/晟方自临筑垒/泚骁将张庭芝引兵大至/晟谓诸将曰/始吾忧贼潜匿不出/今来送死/此天赞我/不可失也/
D.丙申/晟方自临筑垒/泚骁将张庭芝/引兵大至/晟谓诸将曰/始吾忧贼潜匿不出/今来送死/此天赞/我不可失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化门,长安城门之一。长安城四面共十二门,如李贺诗中有“十二门前融冷光”。
B.坊市,原指长安城中纵横交错的笔直街道划分出的规划整齐的区域,文中指作坊。
C.相公,旧时对人的尊称,多指富贵人家子弟;也可以指宰相。文中是宰相之意。
D.右金吾,唐代中央十六卫之一,属中央军。左右金吾卫,负责宫中与京城的警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晟劝说俘虏不要对叛贼忠心耿耿,赏钱赏酒给他们,并将其放回以瓦解叛军。
B.李晟与诸将商议了作战策略后,又传书给节度使尚可孤等人,限定日期在城下会合。
C.为了抓住战机,李晟没有等待西师到来以夹击敌人,而是果断出兵,官军屡战屡捷。
D.李晟惩治不法将士,对百姓秋毫无犯,有的百姓过了一夜后才知道官军已入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姚令言等屡遣谍人觇晟进军之期,皆为逻骑所获。
(2)纵贼如此,吾先斩公辈矣!
5.李晟收复长安时,主张避开坊市从苑北进攻,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