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晋献公欲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君其以垂棘之壁与屈产之乘,赂虞公,求假道焉,必假我道。”君曰:“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马也。若受吾不假之道,将奈何?”荀息曰:“彼不假我道,必不敢受我。若受我,而假我道,则是宝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马犹取之内厩而著之外厩也。君勿尤。”君曰:“诺。”乃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而求假道焉。虞公贪利其璧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夫虞之有虢也,如车之有辅。辅依车,车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不可,愿勿许。”虞公弗听,逐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处三年,与兵伐虞,又克之。荀息牵马操璧而报献公,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故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何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卿等宜思此语为鉴诫。”

(节选自《贞观政要·第二十六》)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等若A能小心B奉法C常D如朕E畏天地F非但百姓安G宁H自身常Ⅰ得欢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公,与“系心怀王”一句中的“怀王”均为谥号,高度地概括了他们的一生。
B.币,与“厚币委质事楚”一句中“币”的意思不同,前者指礼物,后者指金币。
C.中心,指与四周距离相等的位置,也可以指事物的主要部分,这里指人的内心。
D.食,与“廪食不至”一句中“食”的意义不同,前者指享、享受,后者指粮食。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息建议晋献公以自己的骏马和祖先的珍宝为礼物向虞公行贿,果真从虞国借来了道,这就帮助晋国灭掉了虢国。
B.宫之奇识破了晋国的图谋,用车的护木设譬陈述了唇亡齿寒的危机,希望国君引起高度警觉,不要答应晋的请求。
C.太宗以恳切的言辞告诫官吏以百姓为念才能拥有长久的富贵,倘若因为懈怠而伤百姓,则常会恐惧甚至导致死亡。
D.既然身居高位,不管是公卿还是侍臣,都应当清廉无私。太宗运用了引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了这样的道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受我,而假我道,则是宝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
(2)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5.综合两则材料,概括贪图财利的危害。
2024-05-2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汉主闻太祖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衮将万馀骑如晋阳。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以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北汉兵屯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遣其将穆令均将步骑二千逆战,筠自将大军壁于太平驿。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筠遁归上党,婴城自守。

世宗闻北汉主入寇,欲自将兵御之,曰:“崇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北汉主不知帝至,过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军于高平之南。癸巳,前锋与北汉兵遇,击之,北汉兵却,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北汉主见周军少,悔召契丹,谓诸将曰:“吾自用汉军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诸将皆以为然。杨衮策马前望周军,退谓北汉主曰:“勃敌也,未可轻进!”北汉主奋曰:“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兖默然不悦。

合战未几,樊爱能引骑兵先遁,步兵千余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太祖皇帝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又谓张永德曰:“贼气骄,力战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请引兵高西出为左翼,我引兵为右翼以击之。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永德从之,各将二千人进战。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北汉主衰老力惫,伏于马上,昼夜驰骤,殆不能支,仅得入晋阳。

帝欲诛樊爱能等以肃军政,犹豫未决。己亥,昼卧行宫帐中,张永德侍侧,帝以其事访之。对曰:“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帝掷枕于地,大呼称善。即收爱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人,责之曰:“汝曾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战;今望风奔遁者,无他,正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耳。”悉斩之。曰: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平之战》)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祖皇帝A时为宿B卫将C谓同列D曰E主危F如G此H吾属何J得K不致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庆幸,文中指北汉主庆幸后周太祖去世,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的“幸”词义不同。
B.乘,是登上之义,文中指率领士卒登上高处,与《氓》中“乘彼垣,以望复关”的“乘”词义相同。
C.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授予符节、节钺的过程仪式常被称为“假节”。
D.己亥,干支,可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与《扬州慢》中的“淳熙丙申至日”中“丙申”作用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汉主刘崇认为后周皇帝刚死,谋划进犯后周,向契丹借兵,但见后周军队人数少,后悔召来契丹军队。
B.后周世宗面对北汉入侵,在战争形势危急时刻,身先士卒,带领侍卫亲兵冒着流矢飞石督战,鼓舞士气。
C.张永德、太祖皇帝登上高处,分为左右两翼,各自率领两千人部队前进战斗,士兵以一当百,击溃敌军。
D.皇帝借诛杀望风逃跑的樊爱能等军官,整肃军纪,树立军威。由此,骄横将领和怠惰士兵知道军法可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击之,北汉兵却,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5.请简要概括后周在高平之战取胜的原因。
2024-05-17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材料二: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槽而着之外槽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选自《吕氏春秋·权勋》,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使荀息A以屈产之乘B为庭实C而加以垂棘之璧D以假道E于虞F而伐虢G虞公滥于宝H与马而欲许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或句子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厚,变厚,与《庖丁解牛》中“以无厚入有间”的“厚”意思一样。
B.材料一中“何厌之有”与材料二中“必不吾受”都是宾语前置句。
C.辅,意思是辅助,与成语“相辅相成”中“辅”意思一样。
D.操,意思是拿着,与《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中“操”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放弃攻打郑国,郑国就会成为能够为秦国提供困乏物资和行李的东道主,这对秦国没有坏处。
B.秦穆公曾经给予过晋惠君好处,但晋惠君出尔反尔,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了烛之武说退秦军的一大有利证据。
C.晋献公想从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但他舍不得拿出垂棘之璧和屈产之乘,因为他担心宝物被送出却达不到目的。
D.宫之奇认为虞国和虢国是唇亡齿寒、相辅相依的关系,如果借道给晋国,虞国也会随着虢国的灭亡很快灭亡。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槽而着之外槽也。
5.从以上两则材料看,秦伯听取建议退兵而虞公不听取建议亡国都跟贪图“利益”相关,请简要分析不同之处。
2024-05-16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晋王进屯永济,张彦选银枪效节五百人,皆执兵自卫,诣永济谒见,王登驿楼语之曰:汝陵胁主帅,残虐百姓,数日中迎马诉冤者百馀辈。我今举兵而来,以安百姓,非贪人土地。汝虽有功于我,不得不诛以魏人。遂斩彦及其党七人,余众股栗。王召谕之曰:罪止八人,馀无所问。自今当竭力为吾爪牙。众皆拜伏。明日,王缓带轻裘而进,令张彦之卒擐甲执兵,翼马而从,仍以为帐前银枪都。

贺德伦帅将吏请晋王入魏州城慰劳。既入,德伦上印节,请王兼领天雄军,王固辞,曰:比闻汴寇侵逼贵道,故亲师徒,远来相救。又闻城中新罹涂炭,故暂入存抚。明公不垂鉴信,乃以印节推,诚非素怀。德伦再拜曰:今寇敌密迩,军城新有大变,人心未安。德伦腹心纪纲为张彦所杀殆尽,形孤势弱,安能统众!一旦生事,恐负大恩。王乃受之。

戊戌,晋王引兵趣望都,契丹逆战,晋王以亲军千骑先进,遇奚酋秃馁五千骑,为其所围。晋王力战,出入数四,自午至申不解。李嗣昭闻之,引三百骑横击之,虏退,王乃得出。因纵兵奋击契丹大败,逐北至易州。

(《资治通鉴·后梁纪》,有删改)

材料二:高季兴在洛阳,帝左右伶宦求货无厌,季兴忿之。帝欲留季兴,郭崇韬谏曰:陛下新得天下诸侯不过遣子弟将佐入贡惟高季兴身自入朝当褒赏以劝来者;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乃遣之。季兴倍道而去,至许州,谓左右曰:此行有二失:来朝一失,纵我去一失。又谓将佐曰:新朝百战方得河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于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又荒于禽色,何能久长!吾无忧矣。乃缮城积粟,招纳梁旧兵,为战守之备。

夏六月,帝苦海暑,于禁中择高凉之所,皆不称旨。帝命允平营楼,日役万人,所费巨万。崇韬谏曰:今两河水、旱,军食不充,愿且息役,以俟丰年。帝不听。

(《资治通鉴·后唐纪》,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新得A天下B诸侯不过遣子弟C将佐D入贡E惟高季兴F身自入朝G当褒赏H以劝来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不诛以谢魏”与《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中“谢”词义相同。
B.“王缓带轻裘而进”中的“缓带轻裘”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函梁君臣之首”中“函”字用法相同。
C.“亲董师徒”中的“董”与《谏太宗十思疏》“董之以严刑”中“董”词义不同。
D.“以印节见推”中的“见”与《答司马谏议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中的“见”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王李存勖平定魏州之乱时,能审时而为,宽严相济,斩杀了前来投降的张彦及其同伙,又收服了战斗力很强的银枪效节军。
B.晋王李存勖英勇善战又能身先士卒,在和契丹作战时,他奋力冲战,以少胜多,突破敌人包围,一直将契丹军追到易州。
C.高季兴在洛阳时对庄宗左右的伶宦贪婪索求财物的行为感到愤怒,他离开时对新朝的统治表示了担忧,并开始战守之备。
D.庄宗李存勖苦于盛暑湿热下令让允平建宫殿,每天役使工匠上万人,花费巨大。崇韬劝谏庄宗等到丰年再建,但他没有听从。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罪止八人,馀无所问。自今当竭力为吾爪牙。
(2)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列传》)
5.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阐释后唐之亡,在于庄宗之“逸豫”,材料二揭示了其灭亡还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2024-05-13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材料二: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汉王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良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③畔:同“叛”。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括号内。

秦兵A尚强B未可C轻D臣闻E其将F屠者子G贾竖H易动以利。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与“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善”字词义不同。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与“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之”字词义不同。
C.“不从必危”中的“危”字与现代汉语的成语“正襟危坐”中的“危”字词义不同。
D.子房,张良字子房,西汉开国功臣,被封为“留侯”,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把项伯送来的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很吃惊。在张良的邀请下,项伯进来见刘邦,刘邦对项伯说日日夜夜盼望着项王的到来,不敢背叛项王。
B.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他的祖父、父亲做过五代韩王相国。韩国灭亡了,张良把全部家财用来为韩国报仇。
C.沛公听从张良的建议,使用疑兵之计并成功收买了秦军将领。沛公又在张良的建议下袭击秦军并打败他们。秦王子婴请沛公来到咸阳,向其投降。
D.在得到了汉中土地之后,张良建议汉王烧毁经过的栈道,断绝回去的道路。汉王前行,随后烧毁断绝经过的栈道,项王因此没有了西忧汉王之心。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两则材料都涉及项伯,与项伯有关的主要有哪几件事?请简要说明。
2024-04-22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五代史伶官传序》)

材料二:

予闻长老为予言:“明宗虽出夷狄,而为人纯质,宽仁爱人。”于五代之君,有足称也。自初即位,减罢宫人、伶官;废内藏库,四方所上物,悉归之有司。广寿殿火灾,有司理之,请加丹臒,喟然叹曰:“天以火戒我,岂宜增以侈邪!”岁尝旱,已而雪,暴出庭中,诏武德司宫中无得扫雪,曰:“此天所以赐我也。”数问宰相冯道等民间疾苦,闻道等言谷帛贱,民无疾疫,则欣然曰:“吾何以堪之,当与公等作好事,以报上天。”吏有犯赃,辄置之死,曰:“此民之蠹也!以诏书褒廉吏孙岳等以风示天下其爱人恤物盖亦有意于治矣。其即位时,春秋已高,不声色,不乐游畋。在位七年,于五代之君,最为长世,兵革粗息,年屡丰登,生民实赖以休息。然夷狄性果,仁而不明,屡以非辜诛杀臣下。至于从荣父子之间,不能虑患为防,而变起仓卒,卒陷之以大恶,帝亦由此饮恨而终。

当是时,大理少卿康澄上疏言时事,其言曰:“为国家者有深可畏者六:贤士藏匿深可畏,四民迁业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耻道消深可畏,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也。”识者皆多澄言切中时。若从荣之变,任圜、安重诲等之死,可谓上下相徇,而毁誉乱真之敝矣。然澄之言,岂止一时之病,凡为国者,可不戒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本纪·唐本纪第五》)

【注】①明宗: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养子,在后唐庄宗李存勖死后称帝。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诏书褒A廉吏B孙岳等C以风D示天下E其爱人F恤物G盖亦有意H于治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助词,表祈使语气,与《师说》“其出人也远矣”中“其”用法相同。
B.明宗,李嗣源的庙号,他死后被供奉时的名号。又如李世民的庙号为太宗。
C.迩,接近,与《论语》“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中“迩”的用法不相同。
D.病,弊病、弊端,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中“病”词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受命为父报仇,因智勇过人,灭掉燕、梁,统一北方,但称帝后骄傲自满、安逸享乐,沉溺于音律戏剧中,宠用伶人,最终导致被灭族的可悲下场。
B.明宗即位,减少宫人和乐官,撤销内藏库,所收贡品,交给有司管理,居安思危,拒绝奢侈逸乐,关心民生疾苦,战争基本停止,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C.欧阳修认为李嗣源因为出身少数民族,性格果决,虽然仁爱却常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多次因为不分清罪过就诛杀臣下,使得君臣离心,这是他治政的污点。
D.秦王李从荣兵变,任圜、安重诲等人被诛杀,可以说是朝廷上下徇私舞弊、诋毁赞誉都以假乱真弊病的外显,所以康澄的奏言能够切中明宗王朝的弊端。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2)吏有犯赃,辄置之死,曰:“此民之蠹也!”
5.两则材料在论述庄宗、明宗两位帝王的功与过时使用的方法有何不同?
2024-04-22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是时,诸伶人出入宫,侮弄缙绅,群臣愤,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四方藩镇,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小皆以闻。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兄事之,呼为八哥。庄宗邺,乃造进等采邱美女千人,以充后宫。而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庄宗还洛,进载邺女千人以从,道路相属,男女无别。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候。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占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阴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狱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我!

(《新五代史·伶官传第二十五》)

1.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其为王A至于B为天子C常身D与俳优E杂戏于庭F伶人由此用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货:在文中意为“财物”,与“杀人越货”中的“货”相同;与《苏武传》中“以货物与常”的“货”也相同。
B.幸:在文中意为“君主到某处去”,与“三生有幸”中的“幸”不同;与《屈原列传》中“冀幸君之一悟”的“幸”也不同。
C.朔:在文中意为“农历每月初一”;与成语“扑朔迷离”中的“朔”不同;与《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析”的“朔”相同。
D.缘:在文中可以理解为“沿着”;与“缘木求鱼”中的“缘”相同;与《孔雀东南飞》中“渠会永无缘”的“缘"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概括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庄宗喜欢演戏,又懂得音乐,还会自己创作乐曲,甚至民间也流传着庄宗创作的乐曲。并且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伶人的名字,叫“李天下”。
B.伶人景进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庄宗派他出宫到民间访查,事无大小都要奏报。他每次在大殿中奏报事情,身边的人都要屏退,军事机要都由他来决定。
C.李嗣源起兵造反,直逼京师。庄宗向东行进,但李嗣源抢先一步。庄宗没法继续进军,退回时还剩两万多人。
D.庄宗在郭从谦及其军士的造反下,带卫士反击,却被叛军射伤,后重伤死去。皇后、诸王到侍从都各自逃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相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罄尔之赀,食肉而饮费无为后日计也。
(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5.请简要概括庄宗“弑于门高,焚以乐器”的原因。
2024-04-21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满。

使人召之A则亡B遂求其所C在D闻其入绵上山中E于是文公表绵F上山中G而封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不同。
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与“义过饰非”的“文”含义不同。
C.悬书,指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后发展成为“揭帖”。
D.表,指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文中“表”则不同,为立石碑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酬劳功臣,唯独把介子推遗漏了,但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当上国君,实为天意,功臣不应邀功求赏。
B.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刻画了介子推母亲,她的三番设问,并不是催促儿子去追求名利,而是想考验儿子的意志是否坚决。
C.材料二较材料一多了“龙蛇之事”,以此借代君臣,既表现众人对介子推的同情,又赞美晋文公爱贤改过的品格。
D.两文都谈到介子推对漏赏无怨的至纯、介母对其的支持;关于文公,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材料二偏重写文公悔愧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2)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5.后人评价介子推为“士君子”,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2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穰苴曰: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未及反遂斩贾三军振栗。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享士卒。病者皆求行,争奋出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景公与诸大夫迎。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以益尊于齐。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其后及田常杀简公,尽灭高子、国子之族。至常曾孙和,因自立,为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未及/反遂斩贾/三军振栗
B.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未及反/遂斩贾三军/振栗
C.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未及反/遂斩贾/三军振栗
D.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未及/反遂斩/贾三军振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的意思是“一向”,与“素善留侯张良”中的“素”相同。
B.“仆”字的用法与“欲辟土地,朝秦楚”中的“朝”字相同。
C.“何后期为”在语法结构上与“何辞为”相同,“为”表达的语气也一样。
D.“郊”字是一个词类活用,用法与“夜缒而出”中的“夜”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穰苴临危受命。齐景公时齐国国力衰弱,遭受到晋国、燕国的入侵;齐景公接受晏子建议,接见司马穰苴,并用其为将。
B.司马穰苴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出身低微,没有足够的威信,希望齐景公派宠臣庄贾出任监军,协助自己。
C.司马穰苴体恤士卒。他对士卒关怀备至,拿出自己专用的资粮款待士兵,生病的士卒都愿上阵杀敌。
D.司马穰苴因谗言被罢。穰苴的田氏家族权势日盛,鲍、高、国等大夫在景公面前进谗言,司马穰苴被罢免,发病而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司马穰苴为什么能于短时间内在军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
2024-04-1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后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茂元爱商隐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令狐绹在内署,郑亚坐德裕党,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大中末,商隐黜,还郑州,居无何,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有删改)

材料二:

商隐,字义山,怀州人也。令狐楚奇其才,使游门下,授以文法,遇之甚厚。开成二年,高锴知贡举,楚善于锴,奖誉甚力,遂擢进士。楚出,王茂元镇河阳,素爱其才,表掌书记,以子妻之。侍御史。茂元为李德裕党,士流嗤谪商隐,以为诡无行,共排摈之。商隐廉介可畏,出为广州都督,人或袖金以赠,商隐曰:吾自性分不可易,非畏人知也。未几,入拜检校吏部员外郎。罢,客荥阳,卒。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及从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文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后评者谓其诗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瑰妍,要非用之具”。斯言信哉!商隐文自成一格,后学者重之,谓西昆体也。

(选自《唐才子传·李商隐》,有删改)

【注】①德裕党即指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时与以牛僧孺为代表的牛党形成牛李党争。②三十六: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排行第十六,当时号为三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是指古代男子十五岁行成年加冠之礼,因未及壮年,故称弱冠。少年男女则可以称为“总角”,即把头发扎成丫髻,如《氓》中的“总角之宴”。
B.“薄”在“为当涂者所薄”中是“鄙视、鄙薄”的意思,在“以为诡薄无行”中是“浮薄”的意思,和《陈情表》中“日薄西山”中的“薄”意思都不同。
C.“除”在“除侍御史”中是“罢除、罢免”的意思,和《陈情表》中“除臣洗马”中的“除”意思一样。
D.“适”在“要非适用之具”中是“适于、适合”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和“处分适兄意”中的“适”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一方面得到令狐楚的礼遇,随之为官,一方面又深得王茂元的喜爱,为王茂元从事。因夹在牛李党争之间,他被双方看不起,仕途蹭蹬。
B.李商隐多次以文章求取功名,有一次是他辞去徐州府职入朝,以文章拜谒令狐楚,而被补为太学博士。
C.李商隐能文善辞,恃才偏激,行为怪异,被指为“无持操”,因而虽满腹才华,但仕途极为坎坷。
D.李商隐耿介廉洁。他出任广州都督时,有人袖藏黄金贿赂他,李商隐拒绝了,说自己这样做是出于本性,并非怕被人发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5.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李商隐创作的风格特点。
2024-04-18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