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兵击之,大破之毅。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

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愚人之思叕。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徵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中行、文子氏。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昔者智伯骄,伐中行、文子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粱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可以修久。此之谓也。

(《淮南子·人间训》节选)

【注】①叕(zhuó):短,不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B.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C.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D.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举,文中指率领,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举天下之豪杰”的“举”含义相同。
B.修,文中指长远,与《离骚》“余独好修以为常”的“修”含义相同。
C.与,文中指参与,与《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的“与”含义不同。
D.殆,文中指危险,与《项脊轩志》“殆有神护者”的“殆”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人弦高假托郑穆公的命令,用二十头牛犒劳秦军,阻止了对方的偷袭计划,这体现了弦高的机智过人和忠心爱国。
B.楚庄王发兵讨伐夏徵舒,陈国人也听从楚庄王的命令,这也说明了夏徵舒杀害陈国国君的行为违背了民众的意愿,楚庄王的做法是顺应民意的。
C.智伯在灭掉中行、文子氏之后,又顺势夺取了韩、魏、赵的土地,三年之后又围攻晋阳,却功败垂成,导致灭亡。
D.楚庄王接受申叔时的劝谏,智伯接受张武的计谋,结果却截然不同,两者对比,说明修德者方能长久,贪功不义者必遭反噬。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5.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选文阐明道理的方法。
2024-05-3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桐浦富兴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史记·李斯列传》

(二)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史记·项羽本纪》

1.下面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海不细流                                                择:舍弃
B.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其德       明:使……显示
C.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兄:像兄弟一样
D.君安与项伯有                                          故:旧交情
2.下面加点字“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取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蚓无爪牙
D.师道不传也久矣
3.下面关于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婚姻:儿女亲家,男方之父为婚,女方之父为姻。
B.客,泛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秦有客卿之官,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客卿”。
C.黔首:秦对百姓的称呼。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D.季父,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4.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藉寇兵而赍盗粮
B.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
C.秦王说,与郑人盟
D.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通过对“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的对比分析,反对“逐客”之策。
B.选文二项伯的立场已悄悄转至刘邦一方,为下文鸿门宴中保护刘邦埋下伏笔。
C.选文一主要采用议论的手法,表达作者的观点;选文二主要采用描写的方法,讲述事件的过程。
D.两篇文段均出自《史记》,列传主要写诸侯之事,本纪主要写帝王之事,但项羽是个例外。
6.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因善遇之——不如因此好好对待他。
B.却宾客以业诸侯——但是宾客们用来使诸侯称霸。
C.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在内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在外则在诸侯中结怨。
D.所以遣将守关者,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出和意外的变故。
2024-05-2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非忠臣。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一出,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吏见之不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下列各项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B.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C.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D.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古非今者/秦者秦也B.以重陛下之/秦论
C.吏见之不者/天下之豪杰D.率群下以谤/怀王使屈原为宪令
3.下列各项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于越向秦始皇进言,认为不分封子弟功臣,一旦有像齐国田常一样的臣子造反,那么国家便没有人能够勤王,因此反对郡县制。
B.淳于越对周青臣赞颂秦推行郡县制表示了反对,认为郡县制没有效仿、沿袭古时候的治国之策,并指责周青臣是阿谀逢迎的小人。
C.李斯否定了淳于越师古的观点,认为时代不同,治国的政策也应该不同,秦始皇开创大业的局势与以前不同,所以以前的治国之策不需要学习。
D.李斯认为不同的思想对国家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使国家产生动乱,他主张焚烧所有百家典籍,并推行严厉的刑法,秦始皇同意了他的进谏。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5.请分析李斯向秦始皇谏言的行文结构。
2024-05-2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辗辕,良引兵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皖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1.乙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张A良B多C病D未E尝F特G将H也I常J为K画L策M臣N时O时P从Q汉R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中的“善”,两者意思不同。
B.乙文中“良引兵从沛公”的“从”,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公从之”中的“从”,两者意思不同。
C.甲文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与乙文中“不如因其解击之”的“因”,两者意思相同,都译为“趁”。
D.甲文中“具告以事”中的“具”,与乙文中“为五万人具食”中的“具”,两者意思相同,都是“准备”的意思。
3.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报张良的救命之恩,项伯夜访,刘邦一方趁此机会拉拢项伯,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B.秦军果然反叛,打算联合沛公西击咸阳,但张良担心秦军将领不会听从,趁他们松懈,率军一举攻破秦军。
C.刘邦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听说项羽将发起进攻时,虚心向张良问计,韩信要自立为王时,又听从了张良的建议,
D.甲乙两文,都讲述了张良对刘邦事业的巨大帮助,凸显了张良独特的人格魅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5.结合文本分析张良能深得刘邦重用的原因。
2024-05-25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华,字茂先,少贫,乡人刘放奇其才,以女妻焉。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勇于赴义,笃于周急。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初未知名,著《鹤鹅赋》以自寄。陈留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由是声名始著。华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帝甚异之,时人比之子产。遭母忧,哀毁过礼,中诏勉励,逼令摄事。华名重一世,众所推服,晋史及仪礼宪章并属于华,多所损益。当时诏皆所草定,声誉益盛,有台辅之望焉。而荀勖自以大族,恃帝恩深,憎疾之,每伺间隙,欲出华外镇。会帝问华:谁可托寄后事者?对曰: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既非上意所在,微为忤旨,间言遂行。乃出华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抚纳新旧,戎夏怀之。历世未附者二十余国,并遣使朝献。于是远夷宾服,四境无虞,频岁丰稔,士马强盛。贾谧与后共谋,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欲倚以朝纲,访以政事,疑而未决。以问裴颜,颜素重华,深赞其事。华遂尽忠匡辅,弥缝补阙,虽当暗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华之功也。华惧后族之盛,作《女史箴》以为讽。贾后虽凶妒,而知敬重华。久之,论前后忠勋,进封壮武郡公。华十余让,中诏敦譬,乃受。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于穷贱侯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华所。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

(节选自《晋书·卷三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
B.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
C.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
D.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贫,古时称幼年丧父或者父母双亡的人为“孤”,以此说明张华的生活状况。
B.造次必以礼度,“造次”主要意义有“仓促”和“鲁莽”,在这里引申为行为举止。
C.远夷宾服,“宾服”为恐惧、畏惧之意。借远国的畏惧,突出张华杰出的外交才能。
D.以华庶族,“庶族”是与“士族”特权阶级相对应的概念,指普通百姓出身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华学业深厚广博,气度见识深远。他图纬方伎各类书籍都广泛涉猎阅读,直到阮籍的欣赏才让他声名大噪。
B.张华举止合乎礼度,行事又非常的谨慎。武帝非常欣赏张华的才华,大家也都认为他的才能甚至比得上子产。
C.张华非常熟悉礼仪宪章等制度,并且擅长词章,当时的诏书诰文,都是张华所起草,张华也因为这些声誉更盛。
D.张华怕贾后亲族势力过于强盛,作《女史箴》来讽劝。贾后虽凶暴残忍,但还是敬重张华,没有因此而迫害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遭母忧,哀毁过礼,中诏勉励,逼令摄事。
(2)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于穷贱侯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
5.阮籍评价张华“王佐之才”,结合选文具体分析。
2024-05-1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早计之。

“大王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选自《战国策·楚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为A人臣B而割C其主D之地E以外交F强G虎狼H之秦I以侵J天下K卒L有秦M患N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害,是“担忧”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君亦无所害”的“害”意思不相同。
B.诚,是“诚心诚意”的意思,与《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悯愚诚”的“诚”意思相同。
C.危,是“危险,不安全”的意思,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中的“危”意思不相同。
D.安,是“使⋯⋯安定”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则思知止以安人”的“安”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极力奉承楚王是贤君,楚国有称霸天下的国力,没必要侍奉秦国,相反地应该成为其他国家侍奉的对象,为后面游说作了铺垫。
B.苏秦指出秦国贪得无厌,视楚国为最大对手,秦、楚两国的国力此消彼长,两国不能和平共处,而合纵可以孤立秦国壮大楚国的力量。
C.苏秦的游说打动了楚王,楚王表示早就看透秦国的野心,但韩、魏等国畏秦,担心与他们深入谋划合作反而会让自己落入秦国的圈套。
D.苏秦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进行游说。他在极力渲染合纵的美好前景后,集中攻击连横战略的弊端,使楚王确信合纵是正确的选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
(2)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苏秦向楚王所说的“合纵之利”。
2024-05-1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左传》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亦去之。

材料二:

崤之战(节选)

《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师遂。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敞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灭滑而还。

夏四月辛巳,(晋)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注]①前628年,晋文公、郑文公去世,秦国千里偷袭郑国,未果。回国途经崤山,遭晋伏击,全军覆没。史称崤之战。②小国,在今河南滑县。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腆A敝邑B为从者C之淹D居E则具一日F之积G行H则备一夕之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冒昧;“执事”,代指对方。烛之武这里所用的都是敬辞,表示恭敬。
B.“东封郑”和“遂东”两个“东”用法不同,前者名词作状语,后者名词作动词。
C.“犒师”即犒劳军队,“犒”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意义相似。
D.两文“吾其还也”的“其”,词性、意义均相同,表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认为舍郑有益于秦国,而亡郑只会有益于晋国,进而巧妙离间秦晋之间的关系,最终说服秦伯,使其退军,从而保全了郑国。
B.晋文公不同意攻击秦军,认为这是“不仁”“不知”“不武”的,表现出一代霸主的见识和胸襟,也反映出《左传》重“礼”的特点。
C.弦高作为郑国使者出使秦军,表面上是慰问秦军,实际上是委婉地暗示郑国对秦国的军事行动已经知晓并有所准备,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
D.皇武子前往宾馆致辞,以郑国物资匮乏为理由,驱逐杞子等三位大夫,话语绵里藏针,迫使三人出逃,从而粉碎了秦国里应外合的阴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5.材料中“烛之武”“弦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请简要概括两人的共同之处。
2024-04-25更新 | 2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金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左传·秦晋崤之战》)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杞子自郑A使告于秦B曰C郑人使我掌D其北门之管E若潜F师以来G国H可得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
B.乃,于是,就,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乃”意思不同。
C.见,看见,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百姓之不见保”的“见”意思不同。
D.拱,意为两手合围。在文中的意思为:如果你在中等年纪的时候就去世的话,现在你坟墓上的树都长得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B.材料一中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但他能够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晓之以理。
C.材料二中“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里“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郑国。蹇叔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郑国伏击。
D.材料一的结果是,秦国一方面失掉了灭郑而分一杯羹的好机会,另一方面使“秦晋之好”名存实亡,为材料二中其后发生的“崤之战”埋下了隐患。
4.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烛之武和蹇叔都对秦穆公进行了劝诫,为何结果却截然不同?请简要概括其中原因。
2024-04-22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孝公伐我北,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竞,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

(选自《左传》)

材料二: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侠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注释】①公:鲁售公。展禽:名获,字禽,谥惠,食邑于柳下,故又称柳下惠。展喜是他弟弟。②载:载书,即盟约。

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选出序号。
桓公是以纠合A诸侯B而谋C其不协D弥缝其阙E而匡F救G其灾H昭旧职也I及君即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齐孝公伐我北鄙”中的“鄙”和材料二中“越国以鄙远”中的“鄙”,意思不相同。
B.材料一中“成王劳之,而赐之盟”中的“赐”和材料二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赐”,意思相同。
C.股肱:股,大腿,如成语“悬梁刺股”;肱,泛指胳膊,如成语“曲肱枕之”。肱股,常比喻左右辅佐得力的人,材料一中做动词使用。
D.“侯、伯”是古代天子设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等级中的两种,用以区分尊卑秩序。
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况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展喜不提对方进犯一事,而称对方此行是来访,巧妙地为自己犒劳齐师张目,显得合乎情理。
B.材料一齐侯两次言“恐”,第一次疑问,第二次反问,视对方若无物的狂傲之气可谓咄咄逼人。
C.材料二烛之武起初不愿出使劝秦伯退兵,是郑文公主动自我反思,阐明利害后,他才应许的。
D.材料二除了劝说之辞绝妙之外,在叙事方面还善于使用伏笔照应,行文波澜起伏,组织严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苏洵在《谏论》中总结了说辞的五种方法,即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左传》记录了不少出色的劝说之辞,请比较、分析两篇文章在劝说方法上的不同。
2024-04-1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

材料二: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髦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世而恶A利B自C托于无D为E此非士之情也F故斯将西G说秦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李斯列传》的“传”是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与《左传》的“传”的意思不同。
B.“阴遣谋士赍持……诸侯”与“藉寇兵而赍盗粮”两句中的“赍”字意思相同。
C.黔首,指平民、老百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材料中“布衣”“众庶”“人民”都指百姓。
D.“丹青”中的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此丹青也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用来指代史册、史籍。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李斯观鼠之境遇,受到人生启发。李斯原是小吏,他看到厕所老鼠与粮仓老鼠由于环境不同,生活状态也不同,因从产生改变自身处境的想法。
B.材料一中,李斯西游桑国,先得到秦相吕不韦赏识,为郎官;后为长史辅佐秦王,向秦王献计对付诸侯,显示出高超的政治能力。
C.材料二列举了秦王搜罗秦国之外各地色乐珠玉的行为,意在揭露秦王一味贪求视听享乐而轻视人民、不顾天下大众疾苦的本质。
D.材料二称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是他们能做到土地不分方位、人才不论国别,这为素王树立了不分地域、广纳人才的榜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5.李斯为何要离楚事秦?请根据文本一概括理由。
2024-04-15更新 | 62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