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注释:①劘(mò):规劝,直言劝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B.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C.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D.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
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2)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
5.文本二中司马光分析了青苗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请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辱,耻辱。

1.乙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晏子至A楚B王C赐晏子D酒E酒酣F吏二G缚一人H诣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             习辞者也
B.可一战             吾欲辱之,何
C.战长勺             今民生长齐不盗
D.再                         出淤泥不染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围绕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卓见。
B.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甲文中的曹刿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D.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4.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5.甲文中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文本二:

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注】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寘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


【注】劘(mò):规劝,直言劝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
B.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
C.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
D.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昨日教”中的“蒙”与下文“重念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含义相同。
B.“先王之政”与“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初,光与王安石厚”与“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2)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

4 .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虞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行其法于天下,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罚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对宾客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节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B.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C.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D.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依从、按照,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的“如”不同。
B.指免除,与《<论语>十二章》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复”不同。
C.指改变,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的“变”相同。
D.巡狩,专指天子出行田猎,娱乐游逸。其意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离世,连续守孝服丧,未能成行。
B.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遇敌战死,而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C.给皇帝讲读时,王安石提出先王治国之法,有几年一变的,也有百年不变的,主张进行变法。司马光则认为现在国家不具备变法的条件。
D.司马光侍奉的四朝皇帝都很敬重他。神宗时,他的言论经常会违逆皇上的心意,但他认为这样做才是对皇上的恭敬和报答。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2)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5.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
2023-03-01更新 | 23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B.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C.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D.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五万人具”与“七十者可以肉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食”字含义不同。
B.“王不烧绝所过栈道”与“夫晋,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何”字含义不同。
C.“未特将也”与“予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尝”字含义不同。
D.“自齐三万户”与“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择”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少年时代就显出了不同一般的胆略,因为自己家族世代相韩,他就用尽家财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报仇。
B.张良在峣山下的秦将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献计刘邦,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一举拿下咸阳,取得大胜。
C.张良在败峣下军,消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等方面运筹帷幄,为汉王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D.高帝对张良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但还是被封为留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2)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5.张良为什么拒绝三万户的封地?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胥、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今与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弊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熟计之也。’”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郤,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计。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愿大王之熟虑之也。”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乱,武臣、张耳、陈余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相,陈余为将军。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与三分其地,乃归王。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其舍中人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卒曰:“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曰:“贤人也。”曰:“君知其意何欲?”曰:“欲得其王尔。”赵卒笑曰:“君未知两人所欲也。此两人名为救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燕王以为然,乃遣赵王,养卒为御而归,遂得反国,复立为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而不能A自恃B不恶C卑D名以事强E事强可以F令国安长久G万世H之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六国论》“燕赵之君”中的“之”用法不同。
B.相与,本义是互相交往,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C.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因以“胡越”比喻疏远,隔绝。
D.谢,文中指告别,与《孔雀东南飞并序》“阿母谢媒人”中的“谢”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恢认为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对于这个观点,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
B.赵恢以吴国攻打齐国的史实为鉴,通过一名楚将来劝说赵王不能攻打燕国,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就会重重蹈吴国的覆辙。
C.有人给燕王上书,认为燕国如果投靠强国却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那就不如选择与其他弱国联合起来,燕王接受了他的意见。
D.赵王被燕国囚禁,燕国要求赵国割地才放赵王,赵国有个士兵前往燕国,该士兵设身处地,晓以利害成功说服燕王,赵王最终回到赵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2)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晁)错素与吴相袁盎不善,错所居坐,盎辄避;盎所居坐,错亦避;两人未尝同堂语。及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按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吴、楚反,错谓丞、史曰:“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其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谋。”错犹与未决。人有告盎,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愿至前,口对状。婴入言,上乃召盎。盎入见,上方与错调兵食。上问盎:“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豪杰;白头举事,若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对曰:“吴铜盐之利则有之,安得豪杰而诱之!诚令吴得豪杰,亦且辅而为谊,不反矣。吴所诱皆亡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诱以乱。”错曰:“盎策之善。”上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错错趋避东厢甚恨上卒问盎,对曰:“吴、楚相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適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欲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一人以谢天下。”盎曰:“愚计出此,唯上孰计之!”乃拜盎为太常,密装治行。后十馀日,上令丞相青、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不称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制曰:“可。”错殊不知。壬子,错衣朝衣斩东市。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错/错趋避东厢/甚恨/
B.上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错/错趋避东厢/甚恨/
C.上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错/错趋/避东厢/甚恨/
D.上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错/错趋/避东厢/甚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楚相遗书”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字含义不同。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汉代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C.“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与“使六国各爱其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D.“弃市”本指受刑罚的人皆在街头示众,民众共同鄙弃之,后以“弃市”专指死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与袁盎总是避免与对方碰面,从未曾在一室之中说过话,晁错升任御史大夫,派官员审查袁盎接受吴王财物贿赂之事。
B.晁错认为,袁盎接受了吴王金钱贿赂,刻意为吴王掩饰隐瞒,还说吴王不会谋反,现在吴王谋反了,应该奏请治袁盎的罪。
C.后来有人控告袁盎,袁盎害怕,就连夜去见窦婴,对他说明吴王谋反的原因,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能够面见景帝,亲口说明原委。
D.袁盎认为,吴王虽然能够即山铸钱,煮海为盐,但他招到的却不是英雄豪杰,而是些流氓无赖、无籍流民等,故能相互勾结叛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头举事,若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
(2)盎曰:“愚计出此,唯上孰计之!”乃拜盎为太常,密装治行。
2022-08-27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九师联盟/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咸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权,字诚悬,公绰弟也。年十二,工辞赋。元和初,擢进士第。李听镇夏州,为掌书记。

因入奏,穆宗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再迁司封员外郎。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公绰尝寓书宰相李宗闵,言家弟本志儒学,先朝以侍书见用,颇类工祝,愿徙散秩。乃改右司郎中、弘文馆学士。

文宗复召侍书,迁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尝夜召对子亭,烛而语未尽,宫人以蜡液濡纸继之。从幸未央宫,帝驻辇曰:朕有一喜,边戍赐衣久不时,今中春而衣已给。公权为数十言称贺,帝曰:当贺我以诗。宫人迫之,公权应声成文,婉切而丽。诏令再赋,复无停思,天子甚悦,曰:子建七步,尔乃三焉。常与六学士对便殿,帝称汉文帝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浣矣!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帝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异日,与周墀同对,论事不阿,墀为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卿有诤臣风,可屈居谏议大夫。乃自舍人下迁,仍为学士知制诰。

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召问得失,因言:郭旼领邠宁,而议者颇有臧否。帝曰:旼,尚父从子,太皇太后季父,官无玷邮,自大金吾位方镇,何所更议?答曰:旼诚勋旧,然人谓献二女乃有是除,信乎?帝曰:女自参承太后,岂献哉?公权曰:疑嫌间不可户晓。因引王珪谏庐江王妃事。是日,帝命中官自南内送女还旼家。其忠益多类此。迁学士承旨。

武宗立,罢为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引为集贤院学士,知院事。李德裕不悦,左授太子詹事,改宾客。累封河东郡公,复为常侍,进至太子少师。大中十三年天子元会公权稍耄忘先群臣称贺占奏忽谬御史劾之夺一季俸议者恨其不归事咸通初,乃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中十三年/天子元会公权/稍耄忘/先群臣/称贺占奏忽谬/御史劾之/夺一季俸/议者恨其不归事/
B.大中十三年/天子元会/公权稍耄忘/先群臣称贺/占奏忽谬/御史劾之/夺一季俸/议者恨其不归事/
C.大中十三年/天子元会公权/稍耄忘/先群臣称贺/占奏忽谬/御史劾之/夺一季俸/议者恨其不归事/
D.大中十三年/天子元会/公权稍耄忘/先群臣/称贺占奏忽谬/御史劾之/夺一季俸/议者恨其不归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上表,与《出师表》“临表涕零”中的“表”含义不同。
B.拾遗,古代官名,是谏官的一种,唐朝时始置,主要负责奏论政事,称述得失。
C.,意为尽,与《赤壁赋》“羡长江之无穷”中的“穷”含义相同。
D.从子,指次子,古代称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为嫡长子,第二个儿子为嫡从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宗在佛庙看过柳公权的书法便念念不忘。文宗亦颇为欣赏,多次提拔柳公权,曾与他忘情地探讨书法,直到蜡烛燃尽仍未尽兴,宫人用蜡油浸纸烧着继续照明。
B.文宗为边关将士的衣物供应及时感到高兴,命柳公权写诗祝贺。他应声吟诗,言辞婉切华丽,皇帝令他第二次赋诗,也能不假思索地出口成诗,皇帝很高兴。
C.文宗展示自己穿洗过三次的衣服,其他学士纷纷赞扬皇上节俭,只有柳公权不说话,在皇帝询问时表达了穿洗过的衣服是小节而对治理国家益处不大的看法。
D.柳公权谏言文宗,朝廷官员对郭旼升任邠宁节度使之事颇有议论。文宗起初考虑到郭旼与尚父、太皇太后的关系,在职也没有过错,当无可非议。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2)异日,与周墀同对,论事不阿,墀为惴恐,公权益不夺。
5.柳公权敢于上言进谏,皇帝评价他为“卿有诤臣风”,请结合文章简析“诤臣风”体现在何处。
2023-03-01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朝罢,从容谓刘基、章溢曰:朕起淮右,以有天下。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恻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若更驱以法令,譬以药疗疾,而加之以鸩,民何赖焉!顿首曰:陛下深知民隐,天下苍生之福也。上与儒臣论学术,陶安对曰:正道之不明,邪说害之也。上曰:邪说之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夫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焉得而治!安对曰:陛下所言,深探其本。上曰:仁义,治天下之本也。贾生论秦之亡,不行仁义之道。夫秦袭战国之,又安得知此!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赡养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股人而厚已。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致之也。尔等当深戒之!甲申,诏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谕中书省臣曰: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其遣周铸等往诸府县核实田亩,以定赋税,此外无令有所妄扰。上谓刘基曰:曩者群雄角逐,生民涂炭。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基对曰:生民之道,在于宽仁。上曰:不施实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民必当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基顿首曰:此所谓以仁心行仁政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
B.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
C.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
D.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多时方起,专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B.学术,文中指治国之术。现在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
C.夫秦袭战国之弊的“弊”指弊端、弊病,与苏洵《六国论》中的“弊在赂秦”的“弊”含义相同。
D.陛辞含义有二:一是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二是指面见皇帝辞官。文中指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的民本意识十分浓厚,他既为交战时横遭杀害的众多百姓而伤心,也能理解百姓对太平盛世的渴求。
B.太祖注意总结教训,他将仁义道德当作治国的根本,认可贾谊的观点,认为秦朝的灭亡在于不施行仁义。
C.为了防止贪官污吏私自增加百姓的田税,让政治更加清明,太祖派周铸等人前往各府各县核实田亩之数。
D.太祖认为宽待百姓应该让百姓富裕起来,尽量少役使百姓;官府要节用度,明教化,禁贪暴,让百姓安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更驱以法令,譬以药疗疾,而加之以鸩,民何赖焉!
(2)曩者群雄角逐,生民涂炭。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达,字逢辰。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路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顿首谢曰: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基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师次富良江,蛮舣斗舸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师还,拜荣州防御使。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祗候。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卒,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尝问:用兵当何先?对曰:莫如爱。帝曰:威克厥爱可乎?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

(节选自《宋史·燕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
B.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
C.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
D.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籍,一是指秘藏的珍贵书籍;二是泛指登载宫中供职人员姓名、身份的册籍;文中指后者。
B.顿首,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俗称叩头,是只用于下级对上级时恭敬的行礼。
C.赠,一般指的是我国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有功劳的官员或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D.行伍,我国古代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即二十五人为行,因以“行伍”代指军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戍守怀宁寨时,燕达凭借自己的才能,身先士卒,率领五百部下和西夏的三万骑兵勇敢战斗,最终获胜。
B.燕达没有听从神宗的劝谕,也没有听从校官的建议,而是果断下令斩首了谈论安营的人,出兵平定了广源。
C.面对安南军队驻扎的地点无法交战的情势,燕达巧用计谋,引诱安南人主动出击,最终打败并收降了他们。
D.宋神宗多次下诏奖赏燕达,还破格提拔他做副都指挥使,而他在宴会上也能够从容应对宋神宗的问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2)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
5.燕达打了败仗,神宗非但没有治罪于他反而晋升他的官职,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3-02-23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