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3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2019-06-09更新 | 8051次组卷 | 47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四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做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2017-08-10更新 | 3990次组卷 | 43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邹阳、枚乘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读《子虚赋》而善之,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筰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往使。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筰之君皆请为内臣。通零关道,还报天子,天子大说。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余,复召为郎。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①上:指汉武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B.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C.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D.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对皇帝的尊称,《史记》以“上”称武帝,以谥号称景帝,暗含臧否之意。
B.苑囿,在汉代是皇帝和诸侯的专属领地,具有生产、游猎、赏玩、宴请等功能。
C.转漕,是指转运粮饷,古时陆路上的运输称为“转”,通过水道运输则称为“漕”。
D.节,即符节,古时象征皇帝亲临,司马相如出使时,朝廷授予其节作为凭证信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相如志向远大,才华出众。他少时喜欢读书、击剑,早年因仰慕蔺相如的为人而改名;他善于著书,后来因作赋受到赏识。
B.司马相如借赋进谏,方法独特。他创作了《子虚赋》,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和无是公三个人物,以此劝谏武帝,得到肯定。
C.司马相如尽心国事,安边有功。他出使西南,开通边疆道路,将当地的各民族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为国家安定做出了贡献。
D.司马相如历经两朝,宦途坎坷。景帝时,他客游梁地,孝王死后,因无官可做而投奔王吉;武帝时,定西夷建功,后又被免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
(2)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
5.司马相如“客游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2019-01-30更新 | 3210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5届陕西省兴平市秦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2016-11-18更新 | 3764次组卷 | 42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安君曰: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礼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合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复益发军,更使王龀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武安君曰:不听臣计,今果如何?王闻之怒,因见武安君,强起之,曰: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有功,寡人之愿,将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武安君顿首曰: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然惟愿大王臣愚计,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此所谓为一臣屈而胜天下也。大王若不察臣愚计必欲快心于赵以致臣罪此亦所谓胜一臣而为天下屈者也。夫胜一臣之严焉,孰若胜天下之威大耶?臣闲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察之。王不答而去。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王若不察A臣B愚计C必欲快D心于赵E以致F臣罪G此亦H所谓胜一臣而为天下屈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原君,指赵胜,他与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信陵君魏无忌合称“战国四公子”。
B.“必未可拔”与“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两句中的“拔”字含义相同。
C.顿首,古代跪拜礼,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也可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文中指前者。
D.“然惟愿大王览臣愚计”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两句中的“览”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安君认为,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军,却没有趁着赵国震惊恐惧的时候一举灭掉它,已是失了时机,现在再出兵灭赵必定不会成功。
B.武安君认为,如今赵国君主礼待大臣,大臣礼待士卒,臣民一心,上下协力,这种状况就像当年越王勾践在会稽山上励精图治一样。
C.秦王不认同武安君的局势分析,他增派军队,让王龄代替王陵攻打赵国,却并未攻下邯郸,且被赵国轻装精锐的部队袭击了后方。
D.面对秦王的逼迫,武安君认为既然自己出征或者不出征都会获罪,那么他宁愿遭受极刑而死,也不愿意做蒙受耻辱的军队的将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
(2)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颖悟夙成,长师胡宏,宏称之曰:“圣门有人矣。”以荫补官,浚起谪籍,开府治戎,参佐皆极一时之选。拭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间以军事入奏,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浚去位,汤思退用事,遂罢兵讲和。金人乘间纵兵入淮甸,庙堂犹主和议,至敕诸将无得辄称兵。时浚已没,栻营葬甫毕,即拜疏誓不言和。疏入不报。久之,刘珙荐于上,明年,召为吏部侍郎。时宰方谓敌势衰弱可图,栻曰:“臣窃见比年诸道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正使彼实可图,臣惧我之未足以图彼也。”上为默然久之。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改知江陵府,安抚本路。郡濒边屯,栻以礼遇诸将,得其欢心,又加恤士伍,勉以忠义,有功辄补官,士咸感奋。并淮奸民出塞为盗者,捕得数人,有北方亡奴亦在盗中。拭命斩之以徇于境,而缚其亡奴归之。拭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嘉定间,赐谥曰宣。淳祐初,诏从祀孔子庙。栻为人勇于从义,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节选自《宋史·张栻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B.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C.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D.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堂,指太庙的明堂,也指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是指宋朝朝廷。
B.吏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文武官员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等。
C.赐谥,古代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前的事迹来进行褒贬评定,并给予称号。
D.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在主要祭祀对象外设置关联密切的次要祭祀对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栻聪颖早成,深受时人赏识。老师胡宏称赞他是圣贤的传人,张浚的部下认可他的谋划能力,孝宗也十分欣赏他的言论。
B.张栻立场鲜明,又能审时度势。金兵入侵淮甸时,他反对和议;宰相认为敌势衰弱可进攻时,他又分析形势认为并非良机。
C.张栻扫除积弊,治事赏罚分明。他革除买马一事存在的弊端;又礼待诸将加恤士兵,补官有功之人,同时斩杀北方的逃奴。
D.张栻崇尚道义,赢得传世口碑。他勇于从义,去世前还劝谏皇上要秉持公理;生前深受当世赞颂,死后也为后世纪念景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窃见比年诸道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
(2)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三)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宰相董晋出镇大梁,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1.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石可   镂:雕刻B.风雨兴       焉:代词,这
C.为巡官   辟:征召D.官盛则近   谀:阿谀,奉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久矣             用心躁
B.于其身也,耻师焉          曰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
C.锲不舍,金石可镂          择师教之
D.巫医乐师百工             士大夫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积成德B.学于师C.圣益圣,益愚D.愈发言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B.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C.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D.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6.下列对上面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先从学习态度再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共用十个比喻来论述中心“学不可以已”。
B.第一段文字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C.第二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组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相反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D.第三段文字,韩愈为人正直,德宗晚年政事混乱,韩愈上奏章批判,被贬连州,又量情转江陵做掾曹。
7.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022-12-29更新 | 356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夫【注】同母弟卫青,其父郑季,本平阳县吏,给事侯家,与卫媪生青,冒姓卫氏。青长,为侯家骑奴。五年,匈奴右贤王数侵扰朔方。天子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与诸部将凡十余万人,击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远,不能至,饮酒,醉。卫青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得右贤畜数十百万,于是引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属焉。六年春二月,大将军青出定襄,击匈奴。以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咸属大将军,斩首数千级而还,休士马于定襄、云中、雁门。六年夏四月,卫青复将六将军出定襄击匈奴,斩首虏万余人。右将军建、前将军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余,汉兵且尽。信故胡小王降汉汉封为翕侯及败匈奴诱之遂将其余骑可八百降匈奴建尽亡其军,脱身亡,自归大将军。议郎周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军正闳、长史安曰:“不然。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今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大将军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咸,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军吏皆曰:“善。”遂囚建,诣行在所。四年,大将军青既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大将军出塞千余里,度幕,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砂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自度战不能如汉兵,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大将军为人仁,喜士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

(节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四·武帝伐匈奴》)

【注】子夫,汉武帝第二任皇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信故胡小王/降汉/汉封为翕侯/及败/匈奴诱之/遂将其余骑可八百降匈奴/
B.信故胡/小王降汉/汉封为翕侯/及败/匈奴诱之/遂将其余骑/可八百降匈奴/
C.信故胡/小王降汉/汉封为翕侯/及败匈奴/诱之/遂将其余骑可八百降匈奴/
D.信故胡小王/降汉/汉封为翕侯/及败匈奴/诱之/遂将其余骑/可八百降匈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方,本指北方,在文中指朔方郡,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
B.裨将,裨,为古代祭祀大夫所穿的一种次等礼服,故而裨将引申为副将之义。
C.待罪,古时指官吏因失职获罪等候惩处,这里指卫青表达自己戴罪立功的决心。
D.行在,古代天子所在地方。可指京城居所,也可指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青出身平凡,后成贵戚。其父郑季本是平阳县吏,后到平阳侯家里侍奉当差,与卫媪生卫青。卫青因同母异父姐姐的地位而成皇亲国戚。
B.卫青战功卓著,深受器重。他受命与其他部将共率十万余人出击匈奴,包围并打败了错误预判形势的右贤王,缴获大量牲畜,获受大将军印。
C.卫青仁爱喜士,性格和柔。有人认为应斩杀苏建以示军威,也有人认为弱小一方坚强作战无法战胜强敌,卫青采纳了军正闳等人的提议。
D.卫青出塞千里,作战有术。他从捕获的俘虏口中得知单于的居住地,利用兵车围成营阵,以左右翼包围单于,迫使单于溃散逃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
(2)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诛于境外。
2022-03-27更新 | 198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三年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倶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B.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倶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C.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倶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D.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倶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亲,合纵相亲。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为了共同抵抗秦国而合纵结为联盟。
B.箕帚之妾,持箕帚,以供扫除之妾,常用以谦称自己妻子,文中是张仪谦称秦女。
C.庶长,指妾所生之长子,也可指春秋时秦国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卿。
D.请平,指战败投降。文中指在遭到多国进攻后,楚国退兵,向秦国投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派遣张仪前往楚国,张仪采用利诱的策略,离间楚国与齐国,在楚齐两国关系破灭后,张仪却没有兑现对楚王的承诺。
B.楚王贪婪愚蠢,轻信张仪之言,多次派遣使者辱骂齐王,惹怒齐王,使齐秦两国交合,随即又轻易发兵攻秦,致使国家受损。
C.陈轸能认清大局,在楚王答应张仪的提议之后,向楚王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在齐秦交合之后,他又提议楚王联秦攻齐,但被楚王拒绝。
D.楚国在外交上与齐国绝交,也未能与秦国交好,在军事上,攻打秦国,却被秦军歼灭八万甲士,七十余高级官员被俘虏,丢失了汉中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
(2)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
2022-04-10更新 | 189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