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滂字德霖,武义人。滂自少诵说,能其师。与浦江梅执礼同游学,人士多倾下之,号东梅西刘。中大观己丑进士第,调新昌县令。县在豫章山中,俗嗜斗,令到官辄移病去,以他吏摄之。滂临以诚,未几称治,傍邑讼不能决者,乞从滂决之。豪邹氏横里中,挟贵婣诬人死,滂捕致械治之。部使者为请,不听,卒傅以法,投豪于相州。蔡京与滂祖为布衣交,滂至京师,京曰:吾故人有孙耶?除详定勒令所删定官,欲挽滂为党。会常瓌书诗屏间,京疑其讪己,属滂求其迹,且迁官。滂笑曰:此胡为及我哉?京闻之不悦,滂亦拂衣去。是不调者十余年。靖康初,诏除太常博士,不拜。建炎中,上问人才于近臣,学士詹乂、给事中汪藻、舍人李公彦皆云滂可用,用滂知建昌军。建昌旧守多懦夫威权不立兵习悍骄邀求无度。滂至,一以法绳之,兵不胜其忿,持戟入市掠人物,即拒者刺伤之。滂捕系追偿,兵遂为变。滂及母、妻皆死,时绍兴甲寅七月三日也。滂卒时年五十六。其妻汤氏侍姑侧,兵及身犹不去,竟遇害。建昌人闻滂死,皆恸哭失声。逾期,父老犹会佛祠哭之,有欲绝者,且千里以书吊其孤。朝廷既诛始乱者,复用御史言,褒滂为朝请大夫,官其一子墉。滂好学,善属文,与人交,终始如一,闻有急,倾财赴之。居官嫉恶如仇,毅然不可回夺,以及于难云。

(节选自宋濂《刘滂传》)

材料二:

鼛微时与蔡京善,常曰:蔡子,贵人也;然才不胜德,恐贻天下忧。至是,京还朝,遇诸涂。既见,京逆谓曰:我若用于天子,愿助我。鼛曰:公诚能谨守祖宗之法,以正论辅人主,示节俭以先百吏,而绝口不言兵,天下幸甚。鼛何为者?京默然。既相,出提点江东刑狱。

(节选自《宋史·孙鼛传》)

【注】①蔡京:北宋末年奸相。②欲绝:感情极其强烈。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建昌旧守A多懦B夫C威权D不立E兵习F悍骄G邀H求无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指使……屈服,“舞幽壑之潜蛟”的“舞”指使……起舞,两者用法相同。
B.布衣,本指布制衣服,文中借指平民。古代平民穿粗布衣服,故称。
C.坐,指因为,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坐”意思不相同。
D.祖宗,文中指帝王的祖先,与成语“祖宗法度”中的“祖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滂曾与浦江人梅执礼一同外出求学,后来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他好学,擅长写文章,轻财仗义,与朋友交往自始至终都态度如一。
B.新昌县民风好勇斗狠,非常难治理,因此县令到任后总是称病离职,朝廷只好委派其他官员暂代县令之职。刘滂上任后改变了这一局面。
C.刘滂逮捕了强横不法的士兵,追索抢劫之物还给物主。士兵发动兵变,杀害了刘滂和他的母亲、妻子及小姑,百姓听到噩耗后深感悲痛。
D.蔡京在回京途中遇到旧时好友孙鼛,希望他以后有机会帮助自己,孙鼛对蔡京提出了不少劝诫。蔡京默然不语,任宰相后将孙鼛外放为地方官。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滂临以诚,未几称治,傍邑讼不能决者,乞从滂决之。
(2)蔡子,贵人也;然才不胜德,恐贻天下忧。
5.从刘滂、孙鼛拒绝蔡京要求的两件事中,可以看出他们共同拥有哪些优良品质?请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徽庙过河数日,宣谕曰:“我梦四日并出,此中原争立之众。不知中原之民尚肯推戴康王否?”臣曰:“本朝德泽在民,至深至厚。今虽暂立异姓,终必思宋,幸宽圣念。”又曰:“我梦想不妄,第记此梦”,出御衣衣衬一领,拆领,写字于领中,曰:“可便即真,来救父母。”并押计九字,负缝如故,付臣。徽庙圣训曰:“如见上奏,有可清中原之谋,急举行之,无以予为念,且保守宗庙,洗雪积愤。”又宣谕曰:“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用宦官,违者不祥。故七圣相袭,未尝辙。每念靖康中,诛罚为甚,今日之祸,虽不止此,要知而戒焉。”徽庙又令奏上云:“恐吾宗之德未泯士众推戴时宜速应天顺民保守取自家宗庙。若不协顺,记得光武未立事否?”

(节选自《北符见闻录》)

材料二:

昔少康复立而祀夏,宣王复立而继周,光武复立而兴汉,晋元帝正位于建邺,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宋传九世而徽、钦陷于金,高宗缵图于南京。六君者,史皆称为中兴,而有异同焉。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况时危势逼,兵弱财匮,而事之难处又有甚于数君者乎?君子于此,盖亦有悯高宗之心,而重伤其所遭之不幸也。然当其初立,因四方勤王之师,内相李纲,外任宗泽,天下之事宜无不可为者。顾乃播迁穷僻,重以群盗之乱,权宜立国,确乎艰哉!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甚而赵鼎、张浚相继窜斥,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

(节选自《宋史·高宗纪》)

【注】①康王:指宋徽宗之子赵构。在金兵北掳徽钦二宗后,赵构即位为宋高宗,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恐吾宗之德A未泯B士众C推戴D时E宜速应天F顺民G保守H取自家宗庙。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庙。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入于太庙”的“太庙”意思相同。
B.易,意思是“改变、变换”,与现代汉语成语“移风易俗”中的“易”意思相同。
C.守文,本指遵循文王法度,文中指遵循先王法度;也可指墨守旧说或者恪守成规。
D.垂,意思是“接近”,与《谏太宗十思疏》中“鸣琴垂拱”的“垂”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河数天后,微庙梦见四个太阳一起升起,他觉得这代表中原争夺帝位的人很多,因此对中原百姓是否愿意拥戴康王感到忧虑。
B.微庙希望康王将来如能扫滑中原,一定要赶紧行动,洗雪耻辱;他认为今日之祸皆因于靖康年间诛罚太重,于是要康王引以为戒。
C.高宗中兴之初,虽然时局危险、兵力虚弱、财政匮乏,但是借助四方勤王的军队和朝廷内外的贤臣,天下之事还是大有可为的。
D.高宗先后被奸臣迷惑和掣肘,贬谪和杀害忠良之臣,以致坐失良机,自己却又苟且偷安、忍受耻辱,最终难以逃脱后人的讥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本朝德泽在民,至深至厚。今虽暂立异姓,终必思宋;幸宽圣念。
(2)顾乃播迁穷僻,重以群盗之乱,权宜立国,确乎艰哉!
5.徽庙对于康王有哪些期望?结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2024-04-07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年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节选自《国语·周语中》)

材料二: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十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历数百年B宗主C天下D虽以晋楚E齐秦之强F不敢G加者H何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满足,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厌”词义相同。
B.爱,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词义相同。
C.改玉改行,古代贵族佩玉而行,玉声与步拍相应,更换佩玉意味着改变身份。
D.徒,仅仅、只,与《孔雀东南飞》“徒留无所施”的“徒”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复位以后,提出想在自己去世后使用天子丧礼“隧”,正反映了材料二中“周道日衰,纲纪散坏”这一历史事实。
B.周襄王面对晋文公的“请隧”,没有因为对方功劳大而不顾国家礼法,而是有礼有节地加以拒绝,尽管言辞十分坚决,但是不许之意却非常婉转。
C.材料二举晋文公请隧于襄王的事例,证明周朝在王室衰微的情况下仍能延续统治,是因为周王作为天子的名分还在,各诸侯不敢违背礼制。
D.材料二文末司马光评价三家分晋事件,认为周天子不但不能诛讨,反而升大夫为诸侯,使周王朝仅有的一点名分都不能坚守而全都废弃了,是自乱纲纪之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
(2)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5.晋文公对周襄王有匡扶危难之功,但请隧却是僭越之举。在此情形下,周襄王是如何一步一步拒绝晋文公,直到他不敢再请求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4-07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佟养性,辽东人。先世本满洲,居佟佳,以地为氏。天命建元,太祖日益盛强。养性潜输款,为明边吏所察,置之,脱出,归太祖。太祖妻以宗女,号施吾理额驸,投三等副将。从克辽东,进二等总兵官。

太祖用兵于明,明边吏民归者,籍丁壮为兵。至太宗天聪间,始别置一军,国语号乌真超哈。五年正月,命养性为昂邦章京,谕曰:汉人军民诸政,付尔总理,各官受节制。尔其殚厥忠,简善黜恶,恤兵抚民,毋徇亲故,毋蔑疏远。昔廉颇、蔺相如共为将相,以争班秩,几至嫌衅。赖相如舍私奉国,能使令名焜耀于今日。尔尚克效之!又谕诸汉官曰:汉人军民诸政,命额驸佟养性总理,各官受节制。其有势豪嫉妒不从命者,非特藐养性,是轻国体、亵法令也,必谴毋赦!如能谨守约束,先公后私,一意为国,则尔曹令名亦永垂后世矣。

是岁,初铸炮,使养性为监。炮成,铭其上曰天祐助威大将军,凡四十具。师行则车载以从,养性掌焉。九月,明兵出关援锦州,养性以所部兵五百,敌溃遁。方追奔,明溃兵复阵,上命养性屯敌垒东,发炮毁敌垒。十月,攻于子章台,发炮击台上堞,台兵多死者。十一月,祖大寿以大凌河降,上命尽籍城中所储枪炮弹药付养性。

六年春正月,上幸城北演武场阅兵养性率所部乌真超哈试炮擐甲列阵军容甚肃。上嘉养性能治军,因追奖大凌河战功,赐雕鞍良马一、白金百,遂遍及诸将,自石廷柱以下皆有赐,设宴以劳之。养性疏言:新编汉兵,马步仅三千有奇,宜尽籍汉民为兵,有事持火器而战,无事则为农。火器攻城,非炮不克,三眼枪、佛朗机鸟枪特城守器耳,宜增铸犬炮。兵食未足,宜令民广开垦,无力者官畀牛若种,获则以十一偿。七月,卒。顺治间,追谥勤惠。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上幸A城北演武场阅兵B养性率C所部乌真超哈D试炮E擐甲F列阵G军容H甚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元,古代指每年纪历的开始,也指皇帝开国后首次建立年号。
B.狱,监狱,监牢,与“小大之狱”(《曹刿论战》)中的“狱”意思相同。
C.约束,规则,规定。与现代汉语“约束自己”中的“约束”意思不同。
D.从,使……跟从,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中的“从”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佟养性归附后颇受赏识,太祖皇帝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并且授予其官职。
B.太祖皇帝告诫汉人官员要服从佟养性的管理,并将这一点上升到国家的高度。
C.太祖皇帝信任佟养性并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他以国事为重,名传后世。
D.佟养性监制炮的铸造,由他掌管并使用的炮在对明军作战中威力巨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祖用兵于明,明边吏民归者,籍丁壮为兵。
②方追奔,明溃兵复阵,上命养性屯敌垒东,发炮毁敌垒。
2024-04-05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予欲立功,有三疑:恐力不能攻强、离亲、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因之,慎谋,用财。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

谋之道,周密为宝。设之以事,玩之以利,争心必起。欲离其亲,因其所爱,与其宠人,与之所欲,示之所利,因以疏之,无使得志。彼贪利甚喜,遗疑乃止。

(节选自《六韬·武韬·三疑》)

材料二:

初,北海贼帅綦公顺帅其徒三万攻郡城,已克其外郭,进攻子城;城中食尽,公顺自谓克在旦夕,不为备。明经刘兰成纠合城中骁健百余人袭击之,城中见兵继之,公顺大败,弃营走,郡城获全。于是郡官及望族分城中民为六军,各将之,兰成亦将一军。有宋书佐者,离间诸军曰:兰成得众心,必为诸人不利,不如杀之。众不忍杀,但夺其兵以授宋书佐。兰成恐终及祸,亡奔公顺;公顺军中喜噪,欲奉以为主,固辞,乃以为长史,军事咸听焉。居五十余日,兰成简军中骁健者百五十人,往抄北海。距城四十里,留十人,使多芟草,分为百余积;二十里,又留二十人,各执大旗;五六里,又留三十人,伏险要;兰成自将十人,夜,距城一里许潜伏;余八十人分置便处,约闻鼓声即抄取人畜亟去,仍一时焚积草。明晨,城中远望无烟尘,皆出樵牧。日向中,兰成以十人直抵城门,城上钲鼓乱发;伏兵四出,抄掠杂高十余头及樵牧者而去。既而城中知兰成前者众少,悔不穷追。居月余,兰成谋取郡城,更以二十人直抵城门。城中人竞出逐之,行未十里,公顺将大兵总至。郡兵奔驰还城公顺进兵围之兰成一言招谕城中人争出降。兰成抚存老幼,礼遇郡官,见宋书佐,亦礼之如旧,仍资送出境,内外安堵。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郡兵奔驰A还城B公顺进兵C围之D兰成E一言招谕F城中G人争出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指使……离散,与《过秦论》中“于是从散约败”的“散”用法不同。
B.凡,指凡是,表示概括,与《琵琶行》中“凡六百一十六言”的“凡”意思相同。
C.明经,古代推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废于宋神宗,被举者须明习经学。
D.穷追,文中指追击到底,其中的“穷”与成语“理屈词穷”中的“穷”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武王的三点疑虑,太公分别提出了因势利导、慎用计谋、运用钱财的针对性建议。君王若能审度情势做到这些,就可以消除疑虑了。
B.姓宋的书佐离间了刘兰成与北海郡诸军,但大家不忍杀刘兰成,只是夺取了他的兵权,致使刘兰成最终投奔了綦公顺。
C.攻陷郡城的外城后,綦公顺认为内城中没有了粮食,兵备不足,很快就能攻克。但刘兰成集合士兵一起出战,綦公顺大败而逃,郡城得以保全。
D.刘兰成投奔綦公顺后不愿接受拥簇担任首领,只是担任长史一职,但大家都愿意听命于他。最终在刘兰成的指挥下,成功攻取了北海郡城。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离其亲,因其所爱,与其宠人,与之所欲,示之所利。
(2)见宋书佐,亦礼之如旧,仍资送出境,内外安堵。
5.材料一中说“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请从材料二中找出实例对此加以论证。
2024-04-05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高考全真模拟卷(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月,昭文馆大学士窦默卒。

   默为人乐易,平居未尝出一言方人物。国家大计,面折廷诤,人谓可比汲黯。帝尝曰:“朕求贤三十年,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又曰:“如窦汉卿之心,姚公茂之才,合而为一,可谓全人矣。”累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

   辛巳,十八年,春二月,皇后弘吉剌氏崩。

   后性明敏,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与有力焉。宋亡,幼主入朝,后不乐。帝曰:“江南平自此不用兵甲人皆喜之尔何独不乐?”后曰:“自古无千岁之国,毋使吾母子及见此则幸矣。”帝以宋府库物置殿庭,召后视之,后一视而反。帝问后何欲,后曰:“宋人贮蓄以贻子孙,子孙不能守而归于我,我又何忍取之邪!”

   三月,许衡卒。

   衡病革,家人祀先,衡曰:“吾一日未死,宁不有事于祖考!”起,奠献如仪,既撤而卒,年七十二。衡尝语其子曰:“我平生虚名所累,竟不能辞官,死后慎勿请谥,勿立碑,但书‘许某之墓’四字,使子孙识其处足矣。”后赠司徒,封魏国公,谥文正。

   十二月,杀宋少保、枢密使、信国公文天祥。

   时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座,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众千人,欲取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朝廷疑之,遂撤蓑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于上都。疑丞相为天祥,乃召天祥入,谕之曰:“汝移所以事宋者事我,当以汝为相矣。”天祥曰:“天祥为宋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帝犹未忍,遽麾之退。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于都城之柴市。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再拜死,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

天祥博学论事,作文未尝起草。尤长于诗,居四年,忠义之气,一著于诗歌,累数十百篇。至是兵马司籍所存上之,观者无不流涕悲恸。有得其一履者,亦宝藏之。寻有义士张毅甫者,负其骨归葬吉州,适家人自广东奉其母曾夫人之柩同日至城下,人以为忠孝所感云。

(吴乘权《纲鉴易知录》)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江南平A自此B不C用D兵甲E人F皆喜之G尔H何独不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论国家大计”中的“论”字和“会论虞常”《苏武传》中的“论”字含义相同。
B.“达于事机”中的“达”字和“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中的“达”字含义不同。
C.“天祥博学善论事”中的“善”和《劝学》中“善假于物也”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D.“居狱四年”中的“狱”字和《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中的“狱”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默是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曾得到皇帝的高度赞赏,在讨论国家大事的时候,他敢于直言不讳,人们将其和西汉汲黯相比。
B.宋灭亡后,宋朝的小皇帝被押解到朝廷进行朝拜,皇后弘吉刺氏见到此场景并未感到愉悦,她面对被搜刮来的宝物,也毫不留恋。
C.许衡恪守礼仪,不慕名利,他辞官归乡后,病重时仍坚持拜祭祖先,并要求子孙不要为自己请求谥号,墓碑上也只写“许某之墓”。
D.文天祥写文章不需要打草稿,他尤其擅长写诗,被囚期间著有多首表达内心忠义之气的诗歌,当时之人读到这些诗歌无不被感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默为人乐易,平居未尝出一言方人物。
(2)天祥为宋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2024-04-0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颜回问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贤?孔子曰:武仲贤哉!颜回曰:武仲世称圣人,而身不免于罪,是智不足称也;好言兵讨,而挫锐于郝,是智不足名也。夫文仲其身虽殁,而言不朽、恶有未贤?孔子曰: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是则不及武仲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臧武仲①,又称臧纥,谥,鲁之臧文仲之孙,臧宣叔之子。初,臧宣叔娶于铸,生贾及为而死。继室以其姬,穆姜之姨子也,生纥,长于公宫。姜氏爱之,故立之。臧贾、臧为出在铸。臧武仲使使告臧贾,且大蔡焉,曰:纥不佞,失守宗祧,敢告不吊。纥之罪不及不祀子以大蔡纳请其可。贾曰:是家之祸也,非子之过也。贾闻命矣。再拜受龟。使为以纳请,遂自为也。臧纥如防,使来告曰:纥非能害也,知不足也。非敢私请!苟守先祀,无废二勋,敢不辟邑。乃立臧为。

臧纥致防而奔齐。将盟臧氏,季孙召外史掌恶臣,而问盟首焉。对曰:盟东门氏也,曰:‘毋或如东门遂,不听公命,杀適立庶。’盟叔孙氏也,曰:‘毋或如叔孙侨如,欲废国常,荡覆公室。’季孙曰:臧纥之罪,皆不及此。孟椒曰:盍以其犯门斩关?季孙用之。乃盟臧氏曰:无或如臧纥,干国之纪,犯门斩关。臧纥闻之,曰:国有人焉!谁居?其孟椒乎!

齐侯将为臧纥田。臧纥闻之,见齐侯。与之言伐晋。对曰:多则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今君闻晋之乱而后作焉,将事之,非鼠如何?乃弗与田。仲尼曰:知之难也。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作不顺而施不恕也。《夏书》曰:‘念兹在兹。’顺事恕施也。

(节选自《左传》)

【注】①臧武仲:鲁国大夫,封邑在防。其父、祖父都为鲁国高官。②穆姜:鲁宣公夫人。③大蔡:即大龟,其甲用于占卜。④季孙:季武子,鲁国正卿。

1.材料二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纥之罪A不B及C不祀D子E以大蔡F纳请G共H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朽,指永不磨灭,与成语“永垂不朽”“万劫不朽”的“不朽”意思相同。
B.致,给予、送给,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意思不同。
C.再拜,指拜两次,“再”与《曹刿论战》中“再而衰”的“再”意思不同。
D.宁,指宁可、宁愿,与《与妻书》中“宁请汝先死”的“宁”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回认为,臧武仲虽被世人称为圣人,但不能免于罪责;喜好谈论出兵征讨,与邾地打仗却失败了,他的智慧是名不副实的。
B.臧武仲因受穆姜喜爱而被立为臧氏继承人,但他认为自己身为幼子不该继承臧氏,便想让位给长兄臧贾,但最终事与愿违。
C.季武子打算与臧氏结盟,便向掌管逃亡臣子的外史询问盟约的写法,最终采用了孟椒的建议;该说法得到了臧武仲的认可。
D.贼武仲在与齐庄公谈论进攻晋国之事时,将齐庄公比作老鼠,闻风而动,趁乱进攻,以致齐庄公生了气不赏赐土地给他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
(2)盟叔孙氏也,曰:“毋或如叔孙侨如,欲废国常,荡覆公室。”
5.孔子是如何评价臧武仲其人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0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天圣五年,登进士第,累擢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嘉祐六年,迁给事中,数日,拜枢密使,迁侍郎,辞不受。七年,薨于位,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初拯以大理评事知建昌县辞以亲年高改和州管库,而亲不欲乡里,遂解官就养,及亲亡,庐墓侧,终丧不忍仕。久之,知扬州天长县,有诉盗割牛舌者,拯曰:第杀而鬻之。俄有告私屠牛,拯曰:已割其舌矣,非私杀也。变,遂引伏。尝使北虏,虏典客曰 :雄州开便门,欲诱纳叛人,刺候疆事邪?拯曰:诚欲刺之,自有正门,何必便门也,此岂尝问涿州门邪?虏有沮色。为御史,言诸道转运,加按察使之名,以苛察相尚,奏劾官吏,更倍于前,皆捃摭细故,使吏不自安,诏为罢之。除陕西转运使,既行数日,有他路监司,对而求章服四者,上不悦,因传宣中书曰:包拯使陕西,未尝自言也。可赍三品服赐之。及知谏院,数论斥大臣,请罢一切内降,又录唐魏征三疏,请置座右,及别条他事,言明慎听纳,辨别朋党,爱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其论甚美。奉使河北,言牧马占邢、沼、赵三州沃壤万五千顷,悉请以予民,从之。开封旧制,讼牒令知牌司收之于门外,拯开府门,使径至庭下辨曲直。京师大水,拯以势家多置园第惠民河上,岁久堙塞,遂尽毁去。宦者伪增地契步数,悉奏劾之,权贵为之敛迹。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其为人,不苟合,未常伪辞色以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亦皆绝之。人多惮其方严,虽里巷妇人稚子莫不知其名。仕至通显,奉己俭约如布衣时。

(选自《隆平集》,有删改)

[注]①章服:唐宋时官员公服。三品以上紫色,五品以上绯色,有时官品不及而皇帝特许服紫或服绯,显示尊荣。称章服。②内降:不按常规经中书等省议定,而由宫内直接发出诏令。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初A拯以B大理C评事知D建昌县E辞F以亲年高G改H和州管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指离开。与《茅尾为秋风所破歌》中“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去”意思相同。
B.色,指脸色、表情。与“年老色衰”的“色”意思不相同。
C.座右,指座位右边。文中的意思是要用魏征的奏疏来警醒国君,使之受到教益。
D.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借指平民,后也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拯考中进士后一直在朝为官,嘉祐六年时,包拯升任给事中,很快又得到升迁,但他推辞没有接受;在包拯去世后,朝廷对其进行褒奖。
B.有农人的牛被偷割掉舌头,包拯让他杀掉牛卖掉,有人来告发农人私自杀牛,包拯据此判断此人为偷割牛舌的人,罪犯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C.包拯认为转运使兼任按察使的制度不合理。他们崇尚苛察,导致被弹劾的官员数量大增,使官吏们不能安心,最终朝廷下诏取消了这种制度。
D.包拯在出任陕西转运使时,并未向朝廷请求章服,其他官员向皇帝请求章服时,皇帝想到了包拯,赐给他三品章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雄州开便门,欲诱纳叛人,刺候疆事邪?
(2)京师大水,拯以势家多置园第惠民河上,岁久堙塞,遂尽毁去。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胥、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今与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弊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熟计之也。’”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郤,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计。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愿大王之熟虑之也。”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乱,武臣、张耳、陈余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相,陈余为将军。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与三分其地,乃归王。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其舍中人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卒曰:“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曰:“贤人也。”曰:“君知其意何欲?”曰:“欲得其王尔。”赵卒笑曰:“君未知两人所欲也。此两人名为救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燕王以为然,乃遣赵王,养卒为御而归,遂得反国,复立为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而不能A自恃B不恶C卑D名以事强E事强可以F令国安长久G万世H之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六国论》“燕赵之君”中的“之”用法不同。
B.相与,本义是互相交往,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C.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因以“胡越”比喻疏远,隔绝。
D.谢,文中指告别,与《孔雀东南飞并序》“阿母谢媒人”中的“谢”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恢认为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对于这个观点,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
B.赵恢以吴国攻打齐国的史实为鉴,通过一名楚将来劝说赵王不能攻打燕国,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就会重重蹈吴国的覆辙。
C.有人给燕王上书,认为燕国如果投靠强国却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那就不如选择与其他弱国联合起来,燕王接受了他的意见。
D.赵王被燕国囚禁,燕国要求赵国割地才放赵王,赵国有个士兵前往燕国,该士兵设身处地,晓以利害成功说服燕王,赵王最终回到赵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2)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郊,字东野,洛阳人。初隐嵩少,称处士。性介,不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与唱和于诗酒间。贞元十二年李程榜进士,时年五十矣。调溧阳尉。县有投金濑、平陵城,林薄蓊翳,下有积水。郊间往坐水傍,命酒挥琴,裴回赋诗终日,而曹务多废。县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辞官家居。李翱分司洛中日与谈宴荐于兴元节度使郑余庆遂奏为参谋。卒,余庆给钱数万营葬,仍赡其妻子者累年。张籍谥为贞曜先生,门人远赴心丧。郊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褐悬结,未尝俯眉为可怜之色,然好义者更遗之。工诗,大有理致,韩吏部极称之。其诗多伤不遇,年迈家空,思苦奇涩,读之每令人不欢。其初登第,吟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时议者亦见其气度窘促,卒漂沦宦,诗谶信有之矣。有《咸池集》十卷,行于世。

(节选自《唐才子传》)

材料二:

兹有平昌孟郊,贞士也,伏闻执事旧知之。郊为五言诗,自前汉李都尉、苏属国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李观荐郊于梁肃补阙书曰:郊之五言,其有高处,在古无上,其有平处,下顾二谢。韩愈送郊诗曰:作诗三百首,窗默咸池音。彼二子皆知言者,岂欺天下之人哉?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作诗曰: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阂,谁谓天地宽?其穷也甚矣。凡贤人奇士,皆自有所负,不苟合于世。是以虽见之,难得而知也。故见贤而能知,知而能用,用而能尽其才,而不容谗人之所间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节选自李翱《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李翱分司A洛中B日C与谈D宴E荐于兴元F节度使G郑余庆H遂奏为参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怜,指值得怜悯,与《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中的“可怜”词义不相同。
B.韩吏部,此处是以官职名指称韩愈,材料二中“苏属国”的称谓方式与此相同。
C.“漂沦薄宦”的“薄”,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薄”意思相同。
D.执事,指办事官员,代指对方,以示尊敬,与“敢以烦执事”的“执事”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郊曾经隐居嵩山一带,以处士自称;韩愈对孟郊的诗才十分赞赏,二人关系很好,常一起饮酒赋诗,相互唱和,不拘形迹。
B.孟郊仕途不畅,又不擅长谋划生计,一生贫穷潦倒;孟郊去世后,节度使郑余庆出资办理丧事,还供养其妻子儿女数年之久。
C.孟郊的五言诗兼有汉代及南朝一些作品的风格并自成特色,而他那些感伤自己遭遇的诗歌艺术价值却不高,读后令人不欢畅。
D.李翱极力举荐孟郊,在给张仆射的举荐信中,他赞扬孟郊的诗歌成就,介绍其品性与处境,希望张仆射能加以任用,以尽其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
(2)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孟郊仕途不顺的原因。
2023-09-17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