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君贤A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GH未可图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他崇礼敬贤,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每次乘车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他一定会行礼致意。
B.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吕后为此十分恐慌,派人强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将会对太子有利。
C.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D.王充认为,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孟贲就不忍心伤害,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5.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
昨日更新 | 75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2卷试卷解读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5.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析,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也。故有”“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

(选自《商君书·卷十四·修权》)

材料二

元载中人董秀,厚啖以金,使刺取密旨。帝有所属,必先知之。探微揣端,无不谐契,故帝任不疑。时拟奏文武官功状多谬舛,载虞有司驳正,乃请别敕授六品以下官,吏部、兵部即附甲团奏,不须检勘,欲示权出于己。载智略开果,久得君,以为文武才略莫己若。纵诸子关通货贿。京师要司及方面,皆挤遣忠良,进贪猥。凡仕进干请,不结子弟,则谒主书。城中开南北二第,室宇奢广,当时为冠。近郊作观榭,帐帟什器不徒而供。膏腴别墅,疆畛相望,且数十区。帝尽得其状。载尝独见,帝深戒之,警然不悛。会李少良上书诋其丑状,载怒,奏杀少良。道路目语,不敢复议。载由是非党与不复接,生平道义交皆谢绝。帝积怒,大历十二年三月庚辰,帝御延英殿,遣左金吾大将军吴凑载,系政事堂。分捕亲吏、诸子下。乃下诏赐载自尽,妻及子扬州兵曹参军伯和、祠部员外郎仲武、校书郎季能并赐死;毁私庙主及大宁、安仁里二第,以赐百官署舍,破东都第助治禁苑。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七十》)

【注】①附甲:在他人奏议上签名(画押)表示同意。②干请:请托。 ③主书:指主书官卓英倩、李待荣,均为元载心腹。④帟,帐幕。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有“隙”A“蠹”B而不亡者C天下鲜矣D是故E明王任法去私F而国无“隙”G“蠹”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意为勾结,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意有所郁结”的“结”意思不同。
B.子弟,原意指儿子与弟弟,亦可泛指弟弟、侄子或年轻的后辈,文中指儿子。
C.收,逮捕,与贾谊《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的“收”意思不同。
D.狱,意为监狱,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中“狱”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认为,如果废除法度,喜好私议,那么就可能出现卖官求财、鱼肉百姓的情形。
B.大臣争相谋取私利而不顾及百姓,百姓就会远离君主,君主与百姓之间便会产生裂痕。
C.元载把持朝政,无视君权,任用贪猥,大肆贪腐,骄奢淫逸,最后祸及祖先与子孙。
D.皇帝初时对元载任用不疑,掌握其贪腐情形后,曾郑重告诫他,但元载傲慢不悔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载智略开果,久得君,以为文武才略莫己若。
(2)载由是非党与不复接,生平道义交皆谢绝。
5.材料一中的“隐下而渔民”在元载身上有何体现?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舜钦,字子美,参知政事易简之孙。舜钦少慷慨有大志,状貌怪伟。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舜钦与河南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俊多从之。初以父任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玉清昭应宫灾,舜钦年二十一,诣登闻鼓院上疏。举进士,改光禄寺主簿,知长垣县,迁大理评事,监在京店宅务。康定中,河东地震,舜钦诣匦通疏。范仲淹荐其才,召试,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舜钦娶宰相杜衍女衍时与仲淹富弼在政府多引用一时闻人,欲更张庶事。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不便其所为。会进奏院祠神,舜钦与右班殿直刘巽辄用鬻故纸公钱,间夕会宾客。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等劾奏,因欲摇动衍。事下开封府劾治,于是舜钦与巽俱坐自盗除名,同时会者皆知名士,因缘得罪逐出四方者十余人。世以为过薄,而拱辰等方自喜曰:吾一举网尽矣。舜钦既放废,寓于吴中。二年,得湖州长史,卒。舜钦数上书论朝廷事,在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益读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争为人所传。及谪死。世尤惜之。

(节选自《宋史·苏舜钦传》)

材料二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子美之齿少于余。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摘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气。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趋于古焉。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节选自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舜钦A娶宰相B杜衍女C衍D时与仲淹E富弼在F政府G多引用H一时闻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文中指游学,与《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的“游”词义相同。
B.召试,文中指皇帝召来面试,这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
C.便,文中意为满意,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便”词义不同。
D.古文,与下文中的“时文”相对,苏舜钦和欧阳修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舜钦少年时即有大志。在二十一岁那年,玉清昭应宫遭灾,他到登闻鼓院击鼓上疏。之后河东发生了地震,他又往朝廷设置的意见箱中投放了上皇帝书。
B.苏舜钦和刘巽因私用公款被以监守自盗罪开除官籍,当时参加宴会的都是知名人士,因这件事获罪流放的有十多个人,这是苏舜钦政治生涯的重大挫折。
C.苏舜钦在苏州时,常将愤懑的心情表现在诗歌创作中,他的诗歌风格豪放,人们往往为之惊奇。他还擅长书法创作,日常所写的诗歌都被人们争相传看。
D.天圣年间的学者依声律、对偶摘引割裂古籍中的语句来写文章,还借此互相夸赞推崇,而苏舜钦与苏才翁、穆参军创作古歌诗、杂文,与流俗不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等劾奏,因欲摇动衍。
(2)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5.对于苏舜钦因罪被除名的事,他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建初中,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肃宗贳其死刑而降宥之,自后因以为比。是时遂定其议,以为《轻侮法》。敏驳议曰:“夫《轻侮》之法,先帝一切之恩,不有成科班之律令也。《春秋》之义,子不报仇,非子也。而法令不为之减者,以相杀之路不可开故也。今托义者得减,妄杀者有差,使执宪之吏得设巧诈。又《轻侮》之比,浸以繁滋,至有四五百科,转相顾望,弥复增甚,难以垂之万载。可下三公、廷尉蠲除其敝。” 议寝不省。敏复上疏曰:臣敏蒙恩,特见拔擢愚心所不晓迷意所不解诚不敢苟随众议。臣伏见孔子垂经典,皋陶造法律,原其本意,皆欲禁民为非也。未晓《轻侮》之法将以何禁?必不能使不相轻侮,而更开相杀之路,执宪之吏复容其奸枉。臣愚以为天地之性,唯人为贵,杀人者死,三代通制。今欲趣生,反开杀路,一人不死,天下受。愿陛下留意下民,考寻利害,广令平议,天下幸甚。” 和帝从之。

(节选自《后汉书·张敏传》)

材料二:

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法者,所以正不法也。明书禁令曰法,诛杀威罚曰刑。天地成岁也,先春而后秋;人君之治也,先礼而后刑。治世之民,从善者多,上立德而下服其化,故先礼而后刑也。乱世之民,从善者少,上不能以德化之,故先刑而后礼者。

(节选自《傅子·法刑》)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特见拔擢[A]愚[B]心所不晓[C]迷[D]意所不解[E]诚[F]不敢苟[G]随众议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与《劝学》“𫐓以为轮”的中“以为”用法不同。
B.《春秋》,儒家经典,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师说》中“六艺”之一。
C.敝,损害,与《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中的“敝”含义不同。
D.从善,文中是追随善行的意思,与成语“从善如流”中的“从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被人侮辱后,儿子杀死侮辱者,结果受到宽大处理。这成为典型判例,朝廷据此要制定《轻悔法》。
B.张敏认为,虽然《春秋》认可为父报仇的行为,但法律并不会给为父报仇者减免刑罚,这是因为“相杀之路不可开”。
C.张敏关注现实,善于进谏,在给皇帝的奏章中进言,朝廷制定法律要以人为贵,权衡利弊,广开言路。
D.仲玄认为,在乱世中从善将少,君主不能以德化民,所以应“先礼而后刑”,在天下太平时,君主应“先刑而后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下三公、廷尉蠲除其敝。议寝不省。
(2)禁非立是谓之法。法者,所以正不法也。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冬,十二月,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东郡;大兴卒塞之。春,三月,除关,无用传。晁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罪。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帝从之,令民入粟于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

上复从其言,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春,二月,甲寅,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染盛,皇后亲桑以供祭服;其具礼仪。

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

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汉纪七》)

材料二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天下人A入粟B于边C以受爵D免罪E不过F三岁G塞下之粟H必多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以除罪”与《陈情表》“除臣洗马”中的“除”字含义不同。
B.“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与《促织》“窃发盆”中的“窃”字含义不同。
C.“二月,甲寅”与《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时间用法相同。
D.“其于劝农之道未备”与《劝学》“劝学”中的“劝”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认为圣明的君王能够让百姓丰衣足食的原因,在于引领民众生产,进而获得富足。
B.百姓通过缴纳粮食来获得爵位,晁错提倡将爵位的等级提至更高,边境粮食才会充足。
C.晁错高瞻远瞩,统筹规划,他既重视农业生产,又重视减轻赋税,从而贮备了大量的粮食。
D.文帝强调要免除田地的租税,激励农业发展,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来实现农商没有分别。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2)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5.请结合材料,分析晁错上奏时运用的论证方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晏子景公,其论人也,见贤而进之,不同君所欲;见不善则废之,不辟君所爱;行已而无私直言而无讳。有纳书者曰:“废置不周于君前,谓之专;出言不讳于君前,谓之易专易之行存则君臣之道废吾不知晏子之为忠臣也公以为然

晏子入朝,公色不说,故晏子归,备载,使人辞曰:“婴故老悖无能,毋敢服壮者事。”辞而不为臣,退而穷处,东耕海滨,堂下生藜藿,门外生荆棘。七年,燕、鲁分争,百姓惛乱,而家无积。公自治国,权诸侯,身弱高、国。公恐,复召晏子。

晏子至,公一归七年之禄,而家无藏。晏子立,侯诸忌其成,高、国服其政,燕、鲁贡职,小国时朝。晏子没而后衰。

(节选自《晏子春秋·外篇第七》)

材料二:

景公燕赏于国内,万者三,千钟者五。令三出,而职计莫之从。公怒,令免职计。令三出,而士师莫之从。公不说。

晏子见,公谓晏子曰:“寡人闻君国者,爱人则能利之,恶人则能疏之。今寡人爱人不能利,恶人不能疏,失君道矣。”

晏子曰:“晏闻之,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臣从谓之逆。今君赏谗谀之臣,而令吏必从,则是使君失其道,臣失其守也。先王之立爱,以劝善也;其立恶,以禁暴也。昔者三代之兴也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牙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及其衰也,行安简易,身安逸乐,顺于己者爱之,逆于己者恶之,故明所爱而邪僻繁,明所恶而贤良灭,离散百姓,危覆社稷。君上不圣王之兴,而下不观惰君之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司不敢争”,以覆社稷,危宗庙。”

公曰:“寡人不知也,请从士师之策。”国内之禄,所收三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专易之行A存B则君臣之道C废D吾E不知晏子之为F忠臣也G公以为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文中指辅佐,与屈原《离骚》中“悔相道之不察兮”的“相”意义不同。
B.轻,文中指轻视,与《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的“轻”意义不同。
C.“万钟者三”的“钟”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在古代“六斛四斗为一钟”,“斛”和“斗”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
D.度,文中指推测,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中的“度”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在景公面前谈论人时,能做到推荐贤人,罢黜不善者,不迎合景公,不回避景公所宠爱的人。
B.有人认为晏子的行为专断随意,晏子承认自己年老悖谬,不敢任用壮年人,于是辞官归隐。
C.晏子归隐后,景公意识到他的重要性,重新召回晏子,晏子最终接受了景公的俸禄。
D.晏子重回朝廷后,各国诸侯都敬畏晏子的威名,景公也能在晏子的辅助下称霸诸侯。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废置不周于君前,谓之专;出言不讳于君前,谓之易。
(2)今君赏谗谀之臣,而令吏必从,则是使君失其道,臣失其守也。
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齐国强盛的原因及晏子思想主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②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犹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材料二: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先是,安石见上论天下事。上曰:“此非卿不能为朕推行。朕须以政事烦卿,料卿学问如此,亦欲施设,必不固辞也。”安石对曰:“臣所以来事陛下,固愿助陛下有所为。然天下风俗法度一切颓坏,在廷少善人,君子庸人则安常习故,而无所知;奸人则直丑正,而有所忌。有所忌者唱之于前,而无所知者和之于后,虽有昭然独见,恐未及效功而为异论所胜。陛下诚欲用臣,恐不宜遽,谓宜先讲学,使于臣所学本末不疑,然后用之,庶几能粗有所成。”上曰:“朕知卿久,非适今日也。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可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者,所以经世务也。果不足以经世务,则经术何赖焉?”上曰:“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礼义廉耻之俗成,而中人以下变为君子者多矣。礼义廉耻之俗坏,则中人以下变为小人者亦多矣。”上以为然。

(节选自《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王安石事迹》)

【注】①昼:齐国地名。②高子:孟子的学生。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犹足用A为善B王C如用D予E则岂徒齐民F安G天下H之民举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指哪里、怎么,与《逍遥游》中“彼且恶乎待哉”的“恶”用法和意思都不同。
B.不予追,指没有追回我,与《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的“不吾知”结构相同。
C.固辞,文中指坚决推辞,其中的“固”与成语“根深蒂固”中的“固”意思不相同。
D.中人,文中指普通人,与贾谊《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人”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孟子要么就是没有识人之明,要么就是贪图功名利禄,尤其不满他离开齐国时恋恋不舍的迟缓。
B.孟子认为自己在昼地住了三晚才离开非但不迟缓,反而可说走得太快,他一直希望齐王能够改变主意任用自己行仁政,尹士听说后十分惭愧。
C.皇上质疑王安石只懂得经术而不懂施政,王安石表示经术正是施政的基础和凭借,并指出施政的当务之急是变风俗,立法度,改变朝中风气。
D.对于齐王的不遇,孟子不愿意轻易放弃;对于皇上的重用,王安石不愿意轻易上位:两人的选择看似不同,实则都是想施展抱负,造福苍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2)虽有昭然独见,恐未及效功而为异论所胜。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皇宋处士唐异,字子正,人之秀也。之才之艺,揭乎清名。西京故留台李公建中,时谓善画,为士大夫之所尚。而子正之笔,实左右焉。江东林君复神于墨妙,一见而叹曰:唐公之笔,老而弥壮东宫故谕德崔公遵度,时谓善琴,为士大夫之所重。而子正之音,尝唱和焉。高平范仲淹师其弦歌尝贻之书曰崔公既没琴不在兹乎!处士二妙之外,嗜于风雅,探幽索奇,不知其老之将至。一日以集相示,俾为序焉。

嘻!诗之为意也,范围乎一气,出入乎万物,卷舒变化,其体甚大。故夫喜焉如春,悲焉如秋,徘徊如云,峥嵘如山,高乎如日星,远乎如神仙。上以德于君,下以风于民。不然,何以动天地而感鬼神哉!而诗家者流,情非一。失志之人其辞苦,得意之人其辞逸,乐天之人其辞达,规闵之人其辞怒。如孟东野之清苦,薛许昌之英逸,白乐天之明达,罗江东之愤怒,此皆与时消,不失其正者也。

五代以还,斯文大剥,悲哀为主,风流不归。吟咏性情而不顾其分,风赋比兴而不观其时。故有非穷途而悲,非乱世而怨。观乎处士之作也,孑然弗伦,洗然无尘。意必以淳,语必以真。无虚美,无苟怨。骚雅之际,此无愧焉。览之者有以知诗道之艰,国风之正也。

(节选自范仲淹《唐异诗序》)

材料二

成谓作讨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肯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如星宿之海,万源从出,如钻燧之火,无处不发,如肥土沃壤,时雨一过,天乔百物,随类而兴,生意各别,而无不具足。

(节选自叶婪《原诗·内篇上》)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高平A范仲淹师B其弦歌C尝贻之D书曰E崔公F既没G琴H不在兹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足(     
A.厥,指他的、他们的,与《六国论》“思厥先祖父”中的“厥”词义相同。
B.息,指滋长、增长,与《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中的“息”词义相同。
C.风流,指遗风,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风流人物”中的“风流”词义不同。
D.吊,指凭吊(古人),与《陈情表》“形影相吊”中的“吊”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异擅长绘画,与当时著名画家李建中不相上下,同时还精于操琴,赢得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普遍推崇。
B.范仲淹认为,诗歌创作因作家的失志、得意、乐天、遭遇不幸等不同境遇,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
C.范仲淹认为唐异诗作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他的作品体现出诗歌创作的艰难和雅正的诗风。
D.杜甫诗中思念君王、忧虑祸乱、悲悯时世、想念朋友、凭吊古人等内容,都是由他丰富的经历生发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东林君复神于墨妙,一见而叹曰:“唐公之笔,老而弥壮!”
(2)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
5.材料中对诗人创作诗歌提出了哪些要求?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下旱,蝗。帝加惠:今诸侯毋入贡,驰山泽,减诸服御狗马,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贫民,民得卖爵。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节选自《史记·孝文本纪》)

材料二:

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岂无僻王,赖前哲以免尔!自魏、晋以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良由创业之君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汉文帝惜百金之费辍露台之役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所幸夫人衣不曳地。至景帝以锦绣綦组妨害女工,特诏除之,所以百姓安乐。至孝武帝,虽穷奢极侈,而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于时代差近,事迹可见。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臣闻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于理,其弊犹乱。陛下少处人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

(节选自《陈时政疏》)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汉文帝惜A百金之费B辍露台C之役D集上书E囊F以为殿帷G所幸H夫人衣不曳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仓庾指储粮的仓库,“庾”与《阿房宫赋》中“多于在庾之粟粒”的“庾”意思相同。
B.传祚,指帝位相传,其中“祚”与李密《陈情表》中“门衰祚薄”的“祚”意思不同。
C.宽猛,文中指宽松或严格的政策,其中“宽”与成语“心宽体胖”的“宽”意思不同。
D.昧旦与时辰“鸡鸣”表示的时间近似,指黎明时候,此处表示国君治国理政的勤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到天灾时,汉文帝会发布一系列政令减轻百姓负担;他在位二十多年间,没有增加宫室园林、服饰车驾等用度,连为自己营建陵墓都只准使用瓦器。
B.汉以前的朝代大多在百年以上,而其后的一些朝代仅能维持几十年时间,是因为这些王朝创业的君主没有广施恩德,也没有留下让后人追思的恩德。
C.汉景帝认为织锦刺绣会损害女工,于是下令解散了负责制作华丽服饰的官府作坊,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景帝始终保持节俭,才使得民心没有动摇。
D.《陈时政疏》认为,当今圣上虽然了解百姓的辛劳艰苦,也亲见了前代的成败,但从京城到益州各处还是出现了不节俭的现象,长此以往,江山基业堪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2)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
5.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的原因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