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刚君,姓金氏,名辟疆,其先楚人也。七世祖镤居于越之耶溪,闻欧冶子者,通于天地阴阳五行变化之理,得铸人术,往见之。欧冶子视镤曰:“之质美矣,尝试吾术治之,当为国器。”乃留与居,汰去粗悍,萃其精英,旬锻月炼,磨砻而淬砺之,文彩艳发,其材气天下亡双。欧冶子抚之曰:“子所谓铁中铮铮者,昔孔子尝铸颜渊矣。今吾铸子,合则成体,散则成章,变化不测,其犹龙乎?”因号曰龙渊子,以荐于楚王。楚之所以霸诸侯者,龙渊子之力为多。

亲属散居四方,时时窃借其名以行;独武刚君辟疆者,起于楚、汉之间,挺挺有祖风烈

辟疆之为人,明锐劲正,遇事立断。其学长于天文、地理、阴阳、刑法、兵家战斗之术。性刚果,不喜人之为柔佞,见有祸乱奸宄,必欲削平之而后已;其志气凛如严霜秋水,毅然有不可犯之色。以故乱臣贼子奸邪见之,胆破股栗,不敢仰视。其与人交,惟有德者,阴卫助,久而无斁

秦始皇帝既灭六国,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武刚君遁逃山泽间,与一时布衣豪俊游,其耿耿自若也。项籍少年时,尝从君学不成,去,其叔父梁怒之。籍曰:“君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盖不知君者也。独高祖微时,雅与君,尝俱行丰西大泽中,有大蛇当,前行者还报,高祖被酒曰:“壮士何畏!”乃与俱前斩蛇,所谓白帝子者。复与项籍争天下,武刚君未尝不在左右。即帝位,第功君居第一,在萧何、曹参之右;封之峡中,号武刚君,赐丹书铁券。籍锦绣,藏之金匮石室,使世世袭之。又取武库为君与秦人传国于汉者公玉玺待遇略等

至晋太康中,回禄氏作乱,劫武库,焚荡武刚君之第,因以失国。而君之远族干将显世焉。干将者,与其妻莫耶氏,得神仙幻化之术,隐于豫章丰城,怀材抱德,气应于斗牛之间。

太史公曰:“古五行物立,其官金姓,盖出于少昊氏。其族散居五方,而刚柔利钝,性亦不同。”武刚君之得姓,其北方之强者欤?卒能佐汉以兴,传国数百载,可谓盛矣!予来延平,感干将、莫耶氏之事,考诸传记,嘉武刚君之烈,采行事大略著于篇。

(取材于李纲《武刚君传》)


注释:①欧冶子: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越国人,铸剑大师。②宄(guǐ):坏人。③斁(yì):厌弃。④少昊:黄帝的长子,东夷部落首领,号金天氏。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欧冶子视镤曰   轻车B.雅与君   多愁
C.有大蛇当   独辟蹊D.又取武库为君   屡试不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往见之   号曰龙渊子
B.尝试吾术治之   弱天下之兵
C.以荐楚王   而君之远族干将显世焉
D.不喜人之为柔佞   五行物立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指代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质美矣   子:七世祖镤
B.阴卫助   之:有德的人
C.乃与俱前斩蛇   君:白帝子
D.采行事大略著于篇   其:武刚君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挺挺有祖风烈   挺拔刚正,有先祖的品格风范
B.其耿耿自若也   他虽心有芥蒂,但表面泰然自若
C.与秦人传国于汉者公玉玺待遇略等   与秦人到汉代的传国玉玺的待遇大致相同
D.武刚君之得姓,其北方之强者欤   武刚君姓氏的由来,大概与北方之地的强健有关吧
5.本文借鉴史书为人物作传的方法给宝剑作传,从不同角度将剑与人巧妙结合,请选取两个角度,并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抗日名将接收青岛

柳已青

驰骋广西的抗战名将,接收青岛的国民党军队中将,就义台湾的红色间谍。这就是陈宝仓一生之中,闪耀青史的三个身份。然而,陈宝仓这位传奇将军,却长期被人遗忘。近年来,随着后人不断地追寻,报刊的钩沉报道,陈宝仓短暂而又辉煌的经历,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应铭记这位接收青岛的大员。他见证了青岛的山河光复,彻底洗刷了青岛近代史上的屈辱。

1900年,陈宝仓出生在河北遵化。他出生这一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生于内忧外患的晚清,这也注定了他这一生要以保家卫国为己任。陈宝仓为了贫弱的国家能走向独立富强,弃文从军,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工兵科毕业。抗战爆发后,陈宝仓投身抗战大潮中,立下汗马功勋。值得一提的是,陈宝仓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军。他运筹帷幄,羽扇纶巾,决胜千里。上马驰骋疆场,下马赋诗作文。1942年,陈宝仓于重阳节,偕边城将士登天保后龙山,赋诗一首:

龙山极目正重阳,不望京华不望乡。欲上层云寻旧品,更登绝𪩘设新汤。雄关鹫立难飞渡,壮士鹰扬敢跳梁。谁谓秋高防寇入?好凭一战勒南疆。

从这首诗中可见宝仓的英雄气概和将军气度。当地百姓将这首诗刻石于山上显著位置,至今犹存。

陈宝仓在驻防广西中越边境靖西时,显示出治理地方的才能,他大力支持越南的抗日武装力量,帮助越南民族解放同盟会培训爆破技术及其他军事项目的人才,营救胡志明。

抗战胜利前夕,陈宝仓因为营救胡志明而遇到一场危机——被国民党军委法庭认为有渎职嫌疑,传讯重庆受审。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友陈诚挺身而出,使陈宝仓化险为夷。抗战胜利后,在陈诚的举荐下,陈宝仓来青岛接受日军投降。陈宝仓特派公署在大学路驻守,随其而来的两个团官兵驻守广西路等地。

1945年10月25日,青岛日军受降仪式在汇泉跑马场举行。由国民党军政部肢济区中将特派员陈宝仓和美国海军陡战队第六师司令谢勃尔主持,日方以侵青日军司令官长野荣二为代表。11时,受降仪式开始。日方投降代表长野荣二在准备好的10份投降书上分别用日文和英文签字。投降书共11页,前3页为英文,后8页为日文。签字后,日军投降代表11人将战刀解下列队呈上。随后,谢勃尔和陈宝仓先后作为受降代表签字。美国盟军拍摄的照片,定格了这一幕。

在青岛市档案馆保存的老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宝仓的飒爽英姿。将军身穿中将呢子军装,身材魁伟,英俊威武, 典范的中国军人风貌使人感到扬眉吐气,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借着老照片,青岛日军受降仪式的各种细节得以呈现,隔着70年的山河岁月,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生动表情。

随后,陈宝仓接收军工厂,稳定市区秩序,遣返日军日侨。 他负责接收了日本在青岛的兵器厂、火药库飞机修理工厂、汽车修理厂、军需品工厂等。陈宝仓下令通知日本驻青领事馆,日本侨民必须将个人手中之枪支、粮食上报,否则予以查封,视情节惩办。11月14日,国民党第八军由海路乘船抵达青岛。陈宝仓下令将日军集中于日钢(工厂)。11月18日, 第一批日军三千多人被遣返回国,23日,第一批日本侨民被集中于第三公园,清点核实姓名后运至大港码头乘船回国。

随着内战爆发,陈宝仓的思想完成转变,同时,身份也完成转变。他身着国民党的中将军装,内心是中共的卧底。1949 年,受中共华南局和民革中央的派遣赴台开展地下工作。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台湾风云突变,因“吴石案”,其地下党身份暴露,与吴石、聂曦、朱枫(女)四人被特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于台北马场町惨遭杀害。“浮云夜夜变, 征战古今同”,写下这样诗句的将军,也许自选择去台湾做卧底之时,就已经预料到这是一条不归路,充满了风险……

戎马倥偬,殊勋盖世间。功勋卓著,英名满天下。斯人已逝,英雄身后不寂寞。

“浮名身外事,应不愧苍穹”“剑锋削骨峻,云海荡胸清”“旧事渐随岁月淡,忠魂长伴野云眠”。吟诵着将军留下的诗句,缅怀英雄的事功,心绪难平。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抗战开始,国民党第二兵团总司令张发奎在上海拜访郭沐若,请求为其组建一个政治部,郭与上海共产党组织商议,遵照周恩来指示,为张组建一个战地服务队,全队30余人有不少是共产党员。陈宝仓在第二兵团颇多接触共产党人, 政治上有明显转变。

(百度百科)

②陈宝仓常以文会友,每当出巡各地检查指导工作时,地方人士都以笔墨纸张求其墨宝,他从不推辞,县人都称他为儒将。

(摘自《靖西县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宝仓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又是辉煌的。因此,后人不断地追寻,报刊不断地钩沉报道,其光辉的名字,终于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B.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的这一年陈宝仓出生在河北遵化, 他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工兵科,后成为国民党中将,一生经历曲折。
C.1945年,陈宝仓在青岛汇泉跑马场和谢勃尔一起主持日军受降仪式,日方投降代表长野荣二在准备好的10份投降书上签字,签字后投降代表们呈上战刀。
D.1950年,台湾风云突变,陈宝仓因“吴石案”,他的地下党身份暴露,与吴石、聂曦、朱枫四人被特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惨遭杀害。
2.陈宝仓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将军。请结合材料说说其在“文”方面的体现。
3.材料为什么要详写青岛日军受降仪式的相关情况?
2022-11-2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引得春风度玉关

1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情形在1000多年后有了根本的改观。光绪五年(1879年),新任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的杨昌浚目睹了左宗棠在西北的所为,赋诗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2左宗棠不仅是个军事家,他对于发展西北的经济也颇为关注。鉴于甘肃地气高冷,节候暑少寒多,物产甚稀,……民间无衣之苦,甚于无食的状况,他建议广种棉田,以解决穿衣问题。他认为甘肃凡是可种罂粟的向阳肥暖之地,都适宜种棉花。于是,他不仅通令下属各地严禁种植罂粟,劝告农民广种棉花,还采购纺车织具,设立专门机构,雇请民妇来教习纺织,并刊行《种棉十要》及《棉书》,分行陕、甘两省,目的在于拔恶卉而植嘉苗,为一举两得计也,期望这些举措能为甘省开万年之利

3左宗棠在西北注意修河、治路,于沿河、沿路广种榆柳数年来陇中遍地修渠、治道、筑堡、栽树。尤其是植树绿化举措颇得后人称赞,他命令自径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这些柳树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被后人艳称为左公柳

4收复新疆之际,为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左宗棠主张开荒屯田和兴修水利。这固然出于军事目的,却也具有开发大西北的用意。他令张曜率军在哈密办屯垦、水利,垦得荒地19000余亩,获粮数千石。他还善于因地制宜,依据新疆许多地方可渔可牧,不必垦田种粟亦可足民的特点,认为西北之利,畜牧为大;而牧利又以羊为长,其毛可织,其皮可裘,肉可为粮,小民日用所必需用也,何必耕桑然后致富?长民者因其所利而利之,则讲求牧务,多发羊种宜矣。这些主张对他后来率军收复新疆极为有利。

5把近代机器生产引入西北,更是左宗棠的一大功绩。同治七年(1868年),左宗棠在参与镇压捻军后抵西安,他为解决所部使用的军火从上海等地采办价值甚昂的问题,决定在西安设立机器局。同治十一年,左宗棠进住陕甘总督任所,他将西安机器局的机器搬至兰州,创办了兰州机器局,以精通西洋枪炮制作的记名提督赖长为该局总办,并从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抽调了技术工人,主要生产枪、炮、子弹、炮弹。兰州机器局的设立,既有镇压回民起义的用意,更有收复新疆之图,因为在该局创办前一年,俄国已派兵占据伊犁,左宗棠便在筹划收回伊犁时提出精求枪炮的主张。很明显,他在兰州设局是为了实现这一主张。

6光绪三年(1877 年),赖长在兰州机器局内试制了一台织呢机,用甘肃所产羊毛织成一块绒布,呈送给左宗棠验看,受到了左宗棠的称赞。于是,左宗棠打算从国外购买全套织呢机,他写信并附赖长所绘织机图给在上海的采办委员胡光墉,以甘肃羊毛、驼绒均易购取,煤也易得,只要有机器便省工力等由请他从德国访购织呢机器。直到光绪五年,织呢机器才全部运至兰州。织呢局正式开工,中国第一家纺织工厂在西北诞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7创办兰州织呢局被左宗棠视为气象更新之举,高兴之余,他还费尽苦心就地取原料,想以成本低廉来抵制洋呢进口。但是,兰州织呢局的生产并不像他预期的那样理想,所织成的呢绒品质很坏,几乎不能出售,品质上和价格上都比不上外国呢绒,即便把产品运到各通商口岸,也比从欧美输入呢绒要贵多了,再加上局中被安置了大批干领薪俸的冗员,兰州织呢局在创办后仅4年就被迫停办。左宗棠经营近代民用企业的这次尝试未能成功,但他勇于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把机器生产率先引入西北,已是一个创举。

(摘编自孙占元《左宗棠评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鉴于甘肃的气候特点,左宗棠建议首先解决穿衣问题,并通令下属各地禁植罂粟而改种棉花,最终收到一举两得之效。
B.左宗棠主张开荒屯田和兴修水利,还主张在新疆许多地方不必只是强调“耕桑然后致富”,还应该“讲求牧务,多发羊种”。
C.赖长用试制的织绒机织成了一块绒布不仅受到左宗棠的称赞,还促使左宗棠委托张曜最终从国外购回了全套织呢机。
D.生产的呢绒品质不好,价格上比不上外国呢绒,再加上局中大批冗员消极怠工并煽动罢工,兰州织呢局在创办后仅4年就被迫停办。
2.左宗棠“发展西北的经济”有哪些显著的具体成效?请简要概括。
3.结合全文来看,第一段引用杨昌浚的诗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2-04-0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学勤:“一些的一切,一切的一些”

刘国忠

李学勤先生1933年生于北京,母亲很早就教他认字,四岁之前已可识字读书。父亲给他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他用两年时间学完了小学教材,但因年幼,1941年进小学时仍需上三年级。由于课堂内容远不能满足其求知欲,上课之余,他阅读了众多的课外书籍。

李先生的读书范围也非常广泛,但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他经常不吃早饭或午饭,省吃俭用,去书店和书摊买旧书,看完后再卖掉,换买其他的书来读。当时商务印书馆印行了许多学术著作,李先生阅读了其中的大部分,甚至一度计划要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部图书搜集齐备,足见他对读书学习的痴迷程度。

20世纪50年代,李先生刚到清华大学读书时,他的同学钱耕森等人曾应邀去他家玩,对于其藏书的丰富留下了深刻印象:“只见四壁都摆着一排书架,每个书架上都摆满了书,几乎全是中外古今的学术名著。”

侯外庐先生晚年撰写回忆录时,对青年时期的李学勤评价是“博闻强记,熟悉典籍”,可以说是切中肯綮。

在李先生阅读的大量典籍中,符号一类的书籍是他特别钟情的,越是看不懂的书他越感兴趣。李先生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启迪人们智慧,而又多少能给人以一种神秘感,需要费一番气力才能看得懂的作品。金岳霖先生的《逻辑》一书,他先后读过多次,书中第三章“介绍一逻辑系统”里面都是他不认识的各种符号,也让他十分着迷。1951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就是想追随金岳霖先生研究数理逻辑,不过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最终他没有能够实现这一愿望。

还在中学读书时,李先生就曾听人说,最难学的是甲骨文,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于是,他开始留心甲骨文,一有时间就到位于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自学甲骨文。在他看来,那些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像符号一样,特别有意思。

长期潜心治学的结果,使李先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只要一有时间,他就自觉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工作之中,不肯浪费点滴时光。青年时代的勤奋使他具备了渊博的学识,即便到了后来,虽然长期担任行政领导职务,要处理繁忙的公务,一有闲暇,他还是用来读书和写作,并发表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之后,李先生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编撰《殷虚文字缀合》,从此走上了学术道路。1953年年底,中国科学院筹建历史研究所,李先生又被选中,作为侯外庐先生的助手,参加《中国思想通史》的写作。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马王堆帛书、定县汉简、云梦秦简等简牍帛书的发现,他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考古和古文字学方面。2003年,他离开了工作长达50年的历史研究所,回到了清华大学,为母校文科的重建竭尽心力。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李先生取得了累累硕果,共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1000多篇,其成果之丰富、所涉领域之广博,令人眼花缭乱。对此,李先生戏称这是“杂学”:“我这个人兴趣相当广泛,所学杂而不纯,又由于工作的经历,从事过不同方面的研究,写过的东西很难理出一条思想发展的线索。”

李先生常说,一个人不见得要做理论的工作,但必须有理论的高度,在研究过程中可能考证的只是一个字,但心里得想着一个大的事儿。

相关链接

①李学勤很喜欢用一句英文俗语“一些的一切,一切的一些”来说明自己的治学体会。“一些的一切”即学什么东西就要对这个领域已有的一切都懂;“一切的一些”即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也都应懂一些。

②李先生曾总结说:“我认为研究古代文明的这一段,最好采用多学科结合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所谓多学科结合,是指历史学、文献学(包括传统的经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美术史……诸方面研究的融会贯通,尤其要注意文献与考古的互相印证;所谓比较研究,是指以我国与世界各个古代文明对比参照,把中国古代交明放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背景中去考察。”

(《李学勤集》自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学勤很聪明,不仅四岁之前就识字读书,而且用两年时间就学完了小学教材,但因年纪小,读小学时仍需上三年级。
B.李学勤为了多读书,常常将早饭或午饭的钱省下用来买旧书,甚至计划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部图书搜集齐备。
C.李学勤很喜欢符号一类的书籍,金岳霖先生的《逻辑》一书,里面都是他不认识的各种符号,因此让他十分着迷。
D.李学勤涉及的领域很广傅,令人眼花缭乱,他认为自己是“杂学”,所学杂而不纯,这其实体现了他谦虚的精神品质。
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侯外庐先生认为青年时期的李学勤博闻强记,这一评价非常到位,而这源于李学勤是他的助手,他对李学勤非常了解。
B.李学勤认为甲骨文也像符号一样,特别有意思,还在中学读书时,他对甲骨文就有极大的兴趣,一有时间就到北京图书馆自学甲骨文。
C.李学勤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长达50年,一直进行考古和古文字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
D.李学勤认为研究学问,应采用多学科结合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其中多学科结合是指诸方面研究的融会贯通。
3.李学勤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取得了累累硕果,请概括其原因。
2022-01-0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昭平县昭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梁思礼,爱国的梁家驯火者

董海旺

2016年4月14日,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梁思礼与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有人曾问梁思礼:您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这句话支撑了梁思礼一生的追求。

幼年的梁思礼确实讨人喜欢。每次觉察到父亲要抽烟,他就主动把烟连同烟嘴、火柴、烟灰缸一同递到父亲跟前,引得梁启超非常高兴,以至于父亲只要两三天见不到他就心头痒痒。然而,父亲并没有陪伴梁思礼太久,在他5岁时离开人世。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几个哥哥姐姐都受过父亲言传身教,国学功底数我最弱,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他遗传给我一个很好的毛坯,他的爱国思想通过我的母亲及他的遗著使我一生受益。梁思礼曾回忆道。

赴美留学前,梁思礼几乎都在天津。1941年中学毕业后,他便随三姐梁思懿前往美国留学。在嘉尔顿学院学习两年后,梁思礼放弃了嘉尔顿的奖学金,改领每月微薄的盟国津贴,转入以工程师摇篮著称的普渡大学,改学电机工程。因为那时的他一直想走工业救国之路。1945年,梁思礼从电机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随后,梁思礼来到辛辛那提大学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并在那儿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49年9月,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后,梁思礼动员留美学生回国,同时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回国。1956年10月,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风华正茂的梁思礼,奔跑在梦想与火箭齐飞的路上。但很快,1962年的东风二号导弹发射试验,令踌躇满志的梁思礼尝到了失败的痛切。这枚导弹发射后不久,便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伴随着的一声巨响,落在距发射点300米的地方。

望着炸出来的大坑,在场的航天人泣不成声:我们真的不成吗?梁思礼却一言不发。后来回忆起这一幕时,他说:我从来不觉得会不行,得收摊了。在我的想象里,就应该做下去,必须做下去,做不下去也要做下去。

梁思礼的驯火史更是一本失败者之书。他生命中的67年都奉献给了航天事业。虽然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对于一位驯火者来说,失败比成功得多。正因为历经无数次失败,梁思礼才开创了航天可靠性工程学。后来,他参与了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研制工作,并创造了1 6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也正因为尝过无数次失败,他主持发射的洲际导弹能够横跨南北半球,穿越6个时区,向着预定海域飞去。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每个航天史上的首次,经过失败的孕育,都像是梁思礼的孩子。

航天这一行,梁思礼一做就是67年。好在,他天生就会找乐子。1974年,50岁的梁思礼被下放到河南正阳五七干校劳动,干校分配他当猪倌。人们都说,搞导弹的知识分子被派去养猪,真是浪费人才。可梁思礼却分外感谢组织的照顾:逃离文革这块是非之地,精神上无比轻松自在。每天,梁思礼戴好套袖,穿上围裙,打猪草、拌猪食、清猪圈,干得高高兴兴。看着自己喂养的肥头大耳的八戒军团,梁思礼满心自豪,还与它们合影留念。

他的生活永远都是可爱的,极有价值的。即便是住院期间,梁思礼一见到家人,就迫不及待地问:快给我讲讲,最近又发生了什么大事?他做起什么,都别有一番意趣。自去年住院以来,他的房间里重复播放着旋律欢快的《施特劳斯圆舞曲》、《天鹅湖》等曲子。有时不小心被人替换成慢板、行板,梁思礼会立即要求换回刚才的圆舞曲。旋律响起,躺在床上的梁思礼双手打起拍子。女儿梁旋见他的脚部在动,便含着音乐节拍帮他活动脚部。她乐感不好,梁思礼便笑着指挥道:快了,哎,慢了。只是,音乐还是没能留住这位老人。梁老走了,带着他熟悉的旋律,带着亲朋对他的敬意与眷恋。

与那个年代中国所有驯火者一样,梁思礼所在之处是历史耀眼处的暗面。近处,找不见他的名字,设计图纸上没有,光荣榜上也没有,他是戈壁滩上被尘土风沙遮掩的背影,他的名字被封印在打着绝密标签的文件袋里。远处,他的名字却越发清晰,一笔一笔镌刻在历史坐标轴上,留在时代的注脚里。爱国,不需要理由。梁思礼总是这样说。大师风骨,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

(节选自《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思礼认为自己从父亲那儿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是爱国主义思想,父亲“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的话支撑梁思礼一生的追求。
B.梁思礼5岁时父亲离开了人世,赴美留学前梁思礼几乎都生活在天津,在留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期间他边工作边读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C.梁思礼把一生中67年献给航天事业,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到第一艘神舟飞船的发射他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这些失败奠定了事业成功的基础。
D.梁思礼处在历史耀眼处的暗面,他没有青史留名,姓名被封印在打着绝密标签的文件袋里,背影只常常出现在尘土风沙遮掩的戈壁滩上。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梁思礼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独自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大强国行列,他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功不可没。
B.梁思礼幼时就表现出聪明乖巧,深得其父梁启超疼爱,在其母言传身教与其父遗著的影响下,梁思礼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心中萌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C.梁思礼之所以在嘉尔顿学院学习两年后转学普渡大学,是因为那时的他一直想走工业救国之路,学业的成功转型对他后来从事航天事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D.梁思礼一生虽经历许多曲折坎坷,但乐观坚强始终伴其一生,“文革”下放干校时,他高高兴兴做猪倌,精神上无比轻松自在,病危时仍欣赏旋律欢快的乐曲。
3.“爱国”对梁思礼的事业和人生有哪些深刻影响?请结合材料概括。
2021-11-09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杨绛和钱锺书人在国外,心在国内。他们时刻思念着祖国,思念着亲人。他们面对国破家亡的情势,寝食难安。他们恨不能长了翅膀,快点飞回亲人的身旁。

上海已沦陷——这是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八一三”抗战结束。国民党军队撤离上海,日本侵略者进驻上海。上海沦陷后,日寇在其所占领的南市、闸北、虹口、杨浦、浦东等地到处设立关卡,沿苏州河各桥口更是岗哨林立,戒备森严,许多地段被日军辟为军事警戒区。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其余部分和法租界,因英、美、法等国是中立国而未被日军占领,但是处于日军的四面包围之中,故有“孤岛”之称。

一九三八年九月,法国邮船阿多士11号正驶向中国。杨绛和钱锺书告别了法国的友人,与女儿钱瑗一起,乘坐在这艘轮船上。在回国的路程中,杨绛带着女儿到上海省视父亲。船到上海,她由钱锺书的弟弟和另一亲戚接到钱家。钱锺书赴北京清华大学工作。

杨绛对自己的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她的女儿圆圆亦受到外祖父的万般宠爱,请看以下杨绛的追忆:

父亲在上海的朋友渐渐减少。他一次到公园散步回家说,传杨某(父亲自指)眼睛瞎掉了。我吃惊问怎会有这种谣言。原来父亲碰到一个新做了汉奸的熟人。没招呼他。那人生气,骂我父亲眼里无人。有一次我问父亲,某人为什么好久不来。父亲说他“没脸来了”,因为他也“下海”了。可是抗战的那几年,我父亲心情还是很愉快的,因为愈是在艰苦中,愈见到自己孩子对他的心意。他身边还有许多疼爱的孙儿女——

父亲不许称“外孙”或“外孙女”,他说,没什么“内孙”“外孙”。他也不爱“外公”之称。我的女儿是父亲偏宠的孙女之一,父亲教她称自己为“公”而不许称“外公”。缺憾是母亲不在了,而这又是唯一的安慰。母亲可以不用再操心或劳累。有时碰到些事,父亲不在意,母亲料想不会高兴,父亲就说,幸亏母亲不在了。

有一天,钱锺书回来满面愁容,说是他的爹爹来信,叫他到湖南蓝田去,当英文系主任,同时又可以侍奉父亲。原来早些时候,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应他的老友廖世承的恳请,到湖南蓝田帮他创建国立师范学院。钱锺书来沪探亲期间。他父亲频发函电,称自己老病,要儿子也去蓝田教书。以便照料自己。恰好师院院长廖世承来上海,他反复劝说钱锺书去当英文系主任,一边伺候父亲,一边授课,公私兼顾。

杨绛认为清华这份工作不易得。他工作未满一年,凭什么也不该换工作。钱锺书并不愿丢弃清华的工作。但是他妈妈、他叔父、他的弟弟妹妹等全都主张他去。他也觉得应当去。杨绛却觉得怎么也不应当去,他应该向家人讲讲不去的道理。

杨绛和钱锺书在出国的轮船上曾吵过一架。原因只为一个法文"bon”的读音。她说他的口音带乡音。他不服,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杨绛也尽力伤他。然后她请同船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夫人公断。夫人说杨绛对,钱锺书错。杨绛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钱锺书输了,当然也不开心。

常言道:“小夫妻船头上相骂,船杪上讲和。”他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定规。他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但此后几年,他们并没有各持异议。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杨绛。他们没有争吵的必要。可是这回杨绛却觉得应该争执。

杨绛等钱锺书去了钱家,就一一告诉了自己爸爸,指望听爸爸怎么说。可是她爸爸听了脸上漠无表情,一言不发。杨绛是个乖女儿。爸爸的沉默启她深思。她想,一个人的出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别人只能陈说别人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迫他反抗父母。她记起他们夫妇早先制定的约定,决计保留自己的见解,不勉强他。

一九三九年秋,杨绛的弟弟从国外回国。这时,杨家已在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购得一块墓地,她父亲带着杨绛姐妹和弟弟一起回苏州,安葬母亲。

(摘自罗银胜《杨绛传》)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点明上海沦陷的日期——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表明这是一个特殊的时刻,自然引出下文传主杨绛来到上海。
B.杨绛的父亲刚正不阿,痛恨汉奸。他被汉奸诽谤“眼睛瞎”;某人“下海”做汉奸,他就与这个汉奸断绝了来往。
C.杨绛的父亲公平对待子女,疼爱孩子。他不许有“内孙”与“外孙”之别,教外孙女称自己为“公”,表现出他对孩子的亲近与疼爱。
D.文中引用杨绛的回忆文字,其中提到杨绛的母亲已经去世。文章结尾一段写杨绛和她的家人回苏州安葬母亲,照应前文,结构严谨。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占领上海后,在上海南市、闸北等地多处设置关卡戒备森严,多地被日军划为军事警戒区,因此,上海被称为“孤岛”。
B.在遭到日本铁蹄践踏,祖国山河沦陷之时,杨绛与钱锺书人在国外,但心在国内,时刻思念着祖国与亲人,于是他们选择了回国。
C.抗战的那几年里,杨绛父亲还是很愉快的,因为在这种艰苦环境中,子女对他更加关心,是孩子们给了他生活的希望。
D.钱锺书要到湖南蓝田一边教书一边侍奉父亲钱基博,这样一来,杨绛与钱锺书之间产生了矛盾,杨绛不让钱锺书离开上海。
3.对处理杨绛和钱锺书之间的矛盾,杨绛有哪些办法?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2019高一上·全国·专题练习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课文节选部分,完成小题。

种子达人

2000年,钟扬辞去武汉植物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经佐琴成为他的行政秘书、后勤主管。

那年5月钟扬报到时,学校还没有过渡房。经佐琴临时给他找了一个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当经佐琴愧疚地和钟扬沟通此事时,没想到他毫无怨言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

十几年过去了,钟扬和家人的住房仍没有太大改善,只是从毛坯房搬进了一套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屋。

这和光鲜亮丽的上海形成了强烈对比,和他后来担任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的职位也产生了巨大反差。

为了供孩子上学,钟扬夫妻把唯一的房产卖了,如今的住所是岳父岳母的房子。这个小屋紧挨着一片工地,却住着钟扬一家四口和他的岳父岳母。

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钟扬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100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深扎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对于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来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那次,我和扎西次仁(钟扬在西藏的首位植物学博士——记者注)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拉琼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麹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头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

生命延续

2017年5月的一场讲座中,钟扬曾介绍自己实验室里研究过一种“长寿基因”。他们使用生命期5~7天的线虫作为实验对象,当某种基因被敲除后,线虫寿命可增加5~7倍。

有人问,只要敲除一个基因,人是否可以更长寿。钟扬回答:“这个基因主管生殖,要想长寿必须在一出生就去除掉,意味着你将终身无法生育”。对于钟扬这样的植物学家来说,生命的长短成为了藏在基因里的密码。

但对于他个人来讲,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许在与千千万万种生命打交道的过程中,钟扬已经有了答案。

“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然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在2012年7月6日复旦大学的校刊上,钟扬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这样写道。

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他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

钟扬的身体条件是不适合长期在高原工作的。2015年,钟扬突发脑溢血,对常人来说,这应是一次生命的警告,钟扬却把它理解成工作倒计时的闹钟。

“他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拉琼回忆道,病好以后,大家都以为原本忙碌的钟老师可以调整一下超负荷的生活节奏,“收敛一点”。没想到的是,他变得更加拼命了。

拉琼展示了钟扬2017年6月24日的行程安排:上午到拉萨贡嘎机场,下午3点半参加西藏大学博士生答辩会,5点跟藏大同事和研究生处理各种学科建设和研究生论文等事情,晚11点回到宿舍网上评阅国家基金委各申请书,凌晨1点开始处理邮件,凌晨两点上床睡觉,清晨4点起床,4点半赶往墨脱进行野外科学考察。

钟扬未完成的愿望很多,他希望继续收集青藏高原的种子资料,希望帮助西藏大学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希望培养出更多扎根高原的植物学人才……

脑溢血之后,医生、亲友、同事都劝钟扬不要再去西藏,说他简直是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而他第三次向组织递交了继续担任援藏干部的申请书,成为第八批援藏干部。

“再次进藏时,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身体大不如前,连上车和下车都特别吃力。但他总说‘没事,我很好’。他对我说,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必须这样。”拉琼说。

2017年9月25日,钟扬忙碌的行程在“出差赴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作报告‘干部创新能力与思维的培养’”之后戛然而止。

而在他双肩背包的很多张小纸条中,他的工作依然很满——

9月26日,他将回到复旦大学上党课,带大家学习科学家黄大年的先进事迹;

9月28日,他将来到拉萨,参加29日的西藏大学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

之后,他将完成和拉琼参与创办的西藏植物学期刊的创刊文章;和杨亚军一起完成关于“生物样本库的伦理问题和管理政策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招标;继续英文科普书籍《不凡的物种》的翻译工作……

未来,他还希望在成都或上海建立青藏高原研究院,让上海的红树林实现自由生长,让更多的中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提高科学思维,让更多的学生致力于青藏高原的种子事业……

“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

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扬辞去武汉植物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一直到最后,住房条件都没有太大改善,这和光鲜亮丽的上海形成了强烈对比,也和他后来担任的复旦大学的职位产生了巨大反差。
B.经过数年的寻找,钟扬自己在“无人区”——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最终寻获“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C.探寻生命的边界时,钟扬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一个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的先锋者。
D.钟扬无论在上海还是西藏,都为国家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子达人”这一部分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是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是指钟扬自己。
B.“生命延续”这部分,西藏大学的老师展示了钟扬2017年6月24日一天的密密麻麻的具体行程安排,这样的精准表述了钟扬“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
C.文中多次引用了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D.钟扬曾说:“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使命感,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前行,直至生命尽头。
3.“种子达人”部分为什么从钟扬的住房写起?
4.从节选部分来看,你认为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
2020-04-03更新 | 85次组卷 | 3卷引用:4.3 “探界者”钟扬 核心素养练习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知识讲学(部编版必修上册)》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玮,字席之,武进人。少孤贫,取糠秕自给,不轻受人一饭,为同里薛敷教所知。讲学东林书院,师孙慎行。其学以慎独研几为宗。万历四十年举应天乡试第一。越七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调兵部职方,历郎中,出为广东提学佥事。粤俗奢丽,督学至,宫室供张舆马饩牵之奉甲他省,象犀文石,名花珠贝,磊砢璀璨,玮悉屏去弗视也。大吏建魏忠贤祠,乞上梁文于玮,玮即日引去。玮廉,归而布袍草履,授徒于家。庄烈帝即位,起江西参议,历福建、山东副使。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是岁,四方大旱,玮以军食可虞,奏请:“禁江西、湖广遏籴,而令应天、常、镇、淮、扬五郡折输漕粮银,赴彼易米,则小民免催科之苦,太仓无颗粒之亏;他十库所收铜锡颜料皮布,非州县土产者,悉解折色,且尽改民解为官解,以救民汤火。”所司多议行。迁南京光禄卿,召入为右佥都御史,迁左副都御史。时刘宗周、金光辰并总宪纪,玮乃上《风励台班疏》曰:“惩往正以监来。今极贪则原任巡按苏松御史王志举,极廉则原任南京侍御史成勇。勇与臣曾不相知,家居闻勇被逮,士民泣送者万辈,百里不休。后入南都,始知勇在台不滥听一辞,不轻赎一锾,不受属吏一蔬一果。桀绅悍吏为民害者,不少假借。委曲开导民以孝弟。臣离南中,辄扳辕愿借成御史,惠我南人。虽前奉严谴,宜召为诸御史劝。”疏上,一时称快。诏下志举法司逮治,成勇叙用。玮旋以病谢归,未几卒。福王时,赠左都御史,谥清惠。

(节选自《明史·张玮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B.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C.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D.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乡试,科举分级考试的一种,每隔三年在省城(包括京城)举行,考中的叫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是古代官署六部之一,长官称户部尚书,其副职为主事。
C.折色,唐末至明清原定征收的实物田赋称本色,如果用布帛等其他实物或货币来代替赋税,称折色。
D.谥,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清惠”表示对张玮的褒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玮勤勉好学。他曾到东林书院讲学,师从孙慎行,把慎独和研几作为研学的重点与根本,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进入仕途。
B.张玮虑事周全。任应天府丞时忧虑军食,上奏朝廷采取利民措施,既让百姓免除被催交赋税的困苦,也使太仓没有颗粒米粮的减损。
C.张玮崇尚简约。在广东任职时,对当地官署提供的豪华用具以及从别的省份调配的家用器具、名贵花卉等一概舍弃屏退,不看一眼。
D.张玮善于谏言。他的《风励台班疏》中指出,原任巡按苏松御史王志举是贪官,而原任南京侍御史成勇是廉吏,受到众人 认可,皇帝下诏惩恶扬善。
4.翻译下列句子。
(1)少孤贫,取糠秕自给,不轻受人一饭,为同里薛敷教所知。
(2)桀绅悍吏为民害者,不少假借。委曲开导民以孝弟。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萧涤非先生治杜诗

萧涤非先生能在杜甫研究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有着直接的关系。

1988年萧涤非先生在书房

他十分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运运用。解放初期,他大量阅读马克思主著作,特别是系统地研读革命导师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著述,心胸豁然开朗,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地在《杜甫研究》中以相当的笔墨来分析杜诗的艺术性。他说:“杜甫的伟大,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自人民”,“人民的血泪灌溉了杜甫诗的园地”。这些精辟的论述,无一不是得益于他对革命理论的孜孜以求。

萧先生熟悉研究对象,包括熟悉研究对象的全部作品。他曾说,杜甫的《新婚别》有“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这样两句,仇兆鳌的注说“嫁时将鸡狗以往,欲为室家久长计也”,这显然是不近情理,不合事实的,所以杨伦的《杜诗镜铨》改注为“用谚语”。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宋时才有记载,唐代却找不到文献上的根据,所以杨伦也只能虚晃一笔。自己最初径直注上“即俗语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话,是不科学的,总觉得有些慊然。后来,他无意中在王建诗里发现“我身不及逐鸡飞”之句,不觉大喜,因为它证明了唐时确有这一谚语。他觉得如果对研究对象不熟悉,有些有用的材料是会当面错过的。

1971年,郭沫若所著《李白与杜甫》出版。贯穿全书的基调是扬李抑杜,而且全面贬低杜甫的倾向性非常明显。为了达到贬低杜甫的目的,郭老甚至对国内几位有名的学者如冯至、傅庚生等人,自然也包括萧涤非先生,逐一进行了批评。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对郭老的观点不满意,又不能批评,只有保持缄默。萧先生应许多学者、学生的询问,于1979年在《文史哲》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第一个实事求是地谈了与郭老观点不同的意见。针对郭老说称杜甫为“诗圣”和“人民诗人”毫无依据的观点,他列举陕南歌谣“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诗歌作了千万卷,不留千年存万古”,朱德同志诗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说明杜甫的两项桂冠都得到了人民的承认。他还用大量确凿的事实,纠正郭老对杜诗的曲解,对郭老苛求古人、脱离历史背景、抹杀杜诗艺术性的做法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他说:“郭老过去也是尊重杜甫的,他这次抑杜,不过是他自己在翻他自己的案,而我们的非议,也不过是以前日之郭老反后日之郭老而已。”萧先生的文章以科学的态度和较强的说服力,打破了学术界沉闷的空气。特别针对郭老这样的权威、名人,萧先生能够言人所不敢言,确实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学术界高度称赞。

敢于公开纠正自己的错误,是萧先生的一贯作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句,在解释其中“群童”一词时,他这样写道:“杜甫《泛溪》诗‘童戏左右岸,罟弋毕提携。翻倒荷芰乱,指挥径路迷。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作于前年,所泛溪即浣花溪。据此可知,溪之南北两岸原有批顽童,我疑心诗中群童就是这些顽童。他们敢于欺负人,以抱茅为戏,因而激怒了诗人。过去我把‘群童’全看成穷孩子,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至少是很片面的。”

萧先生十分赞赏清代学者黄生“读唐诗,一读了然,再过亦无异解。惟读杜诗,屡进屡得”的话,所以他几乎用毕生精力研究杜甫,即使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仍不能满足。他在《<杜甫研究>再版漫题》一诗中写道:“嗟予幼学杜,今已逾古稀。岂无分寸功,所得亦已微。虽曰名研究,其实无发挥。赋此聊志愧,非敢望解顾。”更有意味的是,萧先生将陶渊明“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的诗句,改为“但恨在世时,读杜不得足!”可见他对杜诗执着探索的热情达到了何种程度。

宋代有位学者提出“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不可读杜诗”。1978年,萧先生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约请,担任《杜甫全集校注》一书的主编。为完成好这项艰巨任务,萧先生不顾古稀之年、抱病之躯,亲自率领校注组全体同志沿杜甫当年行踪进行实地考察,主持编写了《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1984年夏天,校注组赴杜甫故里河南省巩县举行了《杜甫全集校注》座谈会。会议期间,萧先生即兴赋诗两首,其二《重谒邙山少陵墓》写到:“忧国忧民不自忧,东南西北苦飘流。为告后来凭吊者,诗王吟骨在邙丘。”

关于杜甫的墓,相传有四处:湖南的耒阳、平江,河南的偃师、巩县。经过认真考证比较,萧先生第一次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

(选自《人物》1993年第2期孔亚兵文《文学史家萧涤非》,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62年56岁在北京编写《中国文学史》,在《诗刊》发表《人民诗人杜甫》,在《人民画报》发表《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

(徐恒堂《萧涤非年谱》)

②萧先生给我回信说:对诗人杜甫的评价,他一直坚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会随波逐流。

(吕家乡《怀念萧涤非先生》)
1.文章以大量的事实,从多个不同角度写了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
2.材料引用萧先生“嗟予幼学杜”一诗,既烘托了________________,又为材料________________
2020-02-1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2019)高一下册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殷仲堪,陈郡人也。仲堪能清言,善属文,每云三日不读《道德论》,便觉舌本间强。其谈理与韩康伯齐名,士咸爱慕之。冠军谢玄镇京口,请为参军。除尚书郎,不拜。玄以为长史,厚任遇之。领晋陵太守,居郡禁产子不举,久丧不葬,录父母以质亡叛者,所下条教甚有义理。父病积年,仲堪衣不解带,躬学医术,究其精妙,执药挥泪,遂眇一目。居丧哀毁,以孝闻。服阕,孝武帝召为太子中庶子,甚相亲爱。仲堪父尝患耳聪,闻床下蚁动,谓之牛斗。帝素闻之而不知其人。至是,从容问仲堪曰:¨患此者为谁?”仲堪流涕而起曰:“臣进退惟谷。”帝有愧焉。帝尝示仲堪诗,乃曰:“勿以己才而笑不才。”帝以会稽王非社稷之臣,擢所亲幸以为藩捍,乃授仲堪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将之任,又诏曰:“卿去有日,使人酸然。常谓永为廊庙之宝,而忽为荆、楚之珍,良以慨恨!”其恩狎如此。先是,仲堪游于江滨,见流棺,接而葬焉。旬日间,门前之沟忽起为岸。其夕,有人通仲堪,自称徐伯玄,云:“感君之惠,无以报也。”仲堪因问:“门前之岸是何祥乎?”对曰:“水中有岸,其名为洲,君将为州。”言终而没。至是,果临荆州。桂阳人黄钦生父没已久,诈服衰麻,言迎父丧。府曹先依律诈取父母卒弃市,仲堪乃曰:“律诈取父母宁依殴詈法弃市。原此之旨,当以二亲生存而横言死没,情事悖逆,忍所不当,故同之殴詈之科,正以大辟之刑。今钦生父实终没,墓在旧邦,积年久远,方诈服迎丧,以此为大妄耳。比之于父存言亡,相殊远矣。”遂活之。又以异姓相养礼律所不许子孙继亲族无后者唯令主其蒸尝不听别籍以避役也。佐史咸服之。

(选自《晋书·殷仲堪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以异姓相养/礼律所不许子孙/继亲族无后者/唯令主其蒸尝/不听别籍以避役也
B.又以异姓相养/礼律所不许子孙/继亲族无后者/唯令主其蒸尝不听别籍/以避役也
C.又以异姓相养/礼律所不许/子孙继亲族无后者/唯令主其蒸尝/不听别籍以避役也
D.又以异姓相养/礼律所不许/子孙继亲族/无后者唯令主其蒸尝/不听别籍/以避役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言”指魏晋时代对玄理的研讨与谈论。魏晋名士崇尚老庄思想,当时社会“清言”之风盛行。
B.“拜”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文中“除尚书郎,不拜”指任命他为尚书郎,但他不行拜的礼节。
C.“服阕”又称“除服”“除丧”,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代父母去世一般要守孝三年。
D.“旬日”,十天。“旬”是时间单位,十日为一旬;另外,十岁也可以称一旬,比如年过六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仲堪擅长谈论义理。他非常喜欢《道德论》,三日不读,就觉得舌根僵硬,其谈理与韩康伯齐名,雅士们都喜爱羡慕他。
B.殷仲堪制定的教令有义理。他做晋陵太守时,在郡里禁止生子不养、久丧不葬等。
C.殷仲堪受孝武帝宠信。孝武帝不仅拿殷仲堪父亲的怪病跟他开玩笑,还拿自己写的诗给他看,希望他不要取笑自己。
D.殷仲堪为人善良。他在江边见到漂流的棺材后主动拦住并埋葬,还救了原本被府曹判处死罪的黄钦生的性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病积年,仲堪衣不解带,躬学医术,究其精妙,执药挥泪,遂眇一目。
②原此之旨,当以二亲生存而横言死没,情事悖逆,忍所不当。
2020-01-1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宁夏育才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