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5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崇苛法久矣,诽谤者,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今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且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材料二: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戳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今将军与臣有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可急使A兵守B函谷关C无内诸侯D军E稍征F关中兵G以自益H距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指“封存”,与“又欲眸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封”意思相同。
B.族,指“被灭族”,与“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族”意思不同。
C.弃市,古代一种刑罚,在人群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警示大众。
D.意,指“料想”,与现代汉语“出其不意”中的“意”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进入咸阳后想留在秦宫中休息,在樊哙、张良的劝阻下,沛公封好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军队退回到霸上。
B.沛公进入关中后与民约法三章,赢得了秦地百姓的拥护,秦地百姓争着送来牛羊、美酒、食品慰劳士兵。
C.曹无伤想要求得项羽的封赏,把沛公想在关中称王一事告诉了项羽,不料项羽把曹无伤告密一事告诉了沛公。
D.古人以“南向坐”为尊,“东向坐”次之,从材料二中“亚父南向坐”可以看出项羽对亚父范增的尊重超过了项伯。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所以遗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沛公为什么不杀子婴?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
昨日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管仲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威公:即齐桓公。因宋人需避宋钦宗(赵桓)讳,改为威公。②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宫)、罐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③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少正卯是鲁国人,孔子当大司寇后将其杀害。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威公幸A而听B仲C诛此D三人E而其F余者G仲能悉H数而去之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与《史记·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中“游”的意思相同。
B.“鲍叔终善遇之”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中“遇”的意思不同。
C.“管仲相威公”与《论语》“侍坐”篇中“愿为小相焉”中“相”的用法相同。
D.薨,对死亡的称谓,春秋战国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鲍叔知道管仲很有才能,被管仲欺瞒也始终对他很好,不因这事有什么怨言。
B.材料二管仲认为竖刁、易牙、开方导致国家动乱,对待他们不必顾念情分,而要远离。
C.材料二齐桓公是个离不开音乐和美色的人,如果没有那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D.两则材料对鲍叔的评价都是肯定的,材料一鲍叔能善待管仲,材料二鲍叔使齐国太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2)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5.管仲对齐国的影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评价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2024-06-0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桓之罪,以亡于楚。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王)充性恬淡,不贪富贵。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高官。不为上所知,贬黜抑屈,不恚下位。比为县吏,无所择避。或曰:心难而行易,好友同志,仕不择地,浊操伤行,世何效放?答曰:可效放者,莫过孔子。孔子之仕,无所避矣。为乘田委吏,无於邑之心;为司空相国,无说豫之色。舜耕历山,若终不免;及受尧禅,若卒自得。忧德之不丰,不患爵之不尊;名之不白,不恶位之不迁。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白,虽尊犹辱。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斯可矣。

(节选自《论衡•自纪篇》)

材料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注】①韩宣子,姬姓,韩氏,名起,谥号宜,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②心难而行易:心怀高远而行为随便。③於邑:愤懑之意。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起也A将亡B赖子存之C非起也D敢专承之E其自桓叔F以下G嘉吾子H之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通“罹”,遭受,与《屈原列传》中“‘离骚’者,犹离忧也”的“离”意思相同。
B.子,古代为男子的美称,称别人为“吾子”,有相亲或敬爱之意,可直译为“您”。
C.耻,以⋯⋯为耻,与《石钟山记》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的“鸣”用法不同。
D.归,归附之意,与《项脊轩志》中“后五年,吾妻来归”的“归”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栾武子没有很多田产,也没有完整的祭祀礼器,但是他能够行德遵法,声名远播,故而荫及儿子桓子。
B.由于叔向对自己的态度真诚,直言不讳,韩宣子深解其义,对叔向的祝贺由不解到欣然接受,并且由衷感激。
C.王充性格淡泊、不贪图富贵。他主张学习孔子,因为孔子出仕,做小官不避权贵,做高官无骄傲自满之色。
D.“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说明孔子强调实现“仁”更需要自我修养和实践,不能指望别人帮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2)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斯可矣。
5.三则材料分别从什么角度来阐述如何“修身”?请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往依刘表,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规巴、蜀。权深纳之。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

材料二:

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三国志·隆中对》,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B.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C.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D.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居南阳”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个“因”的意思不一样。
B.渐,指逐步,与成语“防微杜渐”中的“渐”字意思不一样。
C.昏耄,指年纪很大。其中“耄”常与“耋”一起,“耄耋”,指年纪约为七十岁的人。
D.胄,文中指帝王或贵族的后代;也可指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宁到吴国受到周瑜、吕蒙的共同举荐,得到孙权赏识,与之前在刘表、黄祖那里的遭遇完全不一样。
B.甘宁劝孙权对南荆之地早点规划,而且要先从黄祖那里寻找突破口;认为孙权一定能打败黄祖。
C.刘备在“凡三往”之后,才得以和诸葛亮见面;刘备先叫旁边的人退下,然后才进入正题。
D.诸葛亮在对策中,先谋“可”之策略,再析“不可”之势,为刘备描绘出立足蜀汉,与魏、吴鼎足三分天下的蓝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5.甘宁虽是一名武将,对孙权的献策却直追诸葛亮的“隆中对”。请概括两者的相同之处。
2024-05-3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麻涌,塘厦,七中,济川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乙】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丙】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丁】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B.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C.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D.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这句话中“婚姻”与现代汉语的“婚姻”含义有所不同,这里是指结为儿女亲家。
B.“彼可取而代也”与“所解数千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两句中“而”用法和含义不同。
C.“项王泣数行下”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数”含义不同。
D.“而封王侯”与“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封”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让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他热情款待项伯,并且低声下气拉拢项伯,约为婚姻,使得局势出现转机。
B.项梁才能过人,德高望重。他因避杀人罪逃到吴县,吴县的贤士大夫们都很佩服敬重他们,每次遇到大的徭役或者丧事,总是请项梁主办。
C.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并予以采纳。
D.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豪迈的悲剧英雄。司马迁认为项羽有封地作为根据,切割土地,分封王侯,天下政令都由项羽一个人发布,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太没有政治谋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
5.综合以上四则材料,概括项羽的性格特点。
2024-05-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向,字子回,亡其世贯,或曰泾州人,托外祖母隐陆浑山。工草隶,能一笔环写百字,若萦发然,世号“连锦书”。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

玄宗开元十年,召入翰林,兼集贤院校理,侍太子及诸王为文章。时帝遣使采择天下姝好,之后宫,号“花鸟使”;向因奏《美人赋》以讽,帝善之,擢左拾遗。天子数校猎渭川,向又献诗规讽,进左补阙。帝自为文,勒石西岳,诏向为镌勒使。

以起居舍人从帝东巡,帝引颉利发及蕃夷酋长入仗内,赐弓矢射禽。向上言:“鸱枭不鸣,未为瑞鸟;豺虎虽伏,弗曰仁兽。况突厥安忍残贼,莫顾君父,陛下震以武义,来以文德势不得不廷故稽颡称臣奔命遣使。陛下引内从官,陪封禅盛礼,使飞镞于前,同获兽之乐,是狎呢太过。或荆卿诡动,何罗窃发,逼严,冒清尘,纵醯单于,污穹庐,何以塞责?”帝顺纳,诏蕃夷出仗。久之,迁主客郎中,专侍皇太子,眷赉良异。

始,向之生,父发客远方不还。少丧母,失墓所在,将葬,巫者求得之,不知父在亡,招魂合诸墓。后有传父犹在者,访索累年不获。它日自朝还,道见一老人,物色问之,果父也。下马抱父足号恸,行人为流涕。帝闻,咨叹,官发朝散大夫,赐锦彩,给内教坊乐工,娱怿其心。

向终丧,再迁中书舍人,改工部侍郎。卒,赠华阴太守。尝以李善释《文选》为繁酿,与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等更为诂解,时号《五臣注》。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何罗,莽何罗,西汉人,曾谋刺武帝。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来以文A德B势C不得D不廷E故F稽颡G称臣H奔命遣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表示时间,作状语,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朝”用法相同。
B.内,是通假字,通“纳”,与《鸿门宴》“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的“内”用法相同。
C.跸,指的是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也用来泛指跟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
D.远方,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都是古今同义词。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向家世不详,擅长草书、隶书,记忆力强,通晓古今;曾经认为李善注释的《文选》太繁杂,和吕延济等人重新作了注解。
B.玄宗器重吕向:让他陪侍太子及诸王撰写文章,让他担任镌刻使将玄宗自己写的文章刻在西岳的大石上,让他跟随东巡。
C.皇帝下诏命蕃夷从仪仗内撤出去后,过了很久,升任吕向为主客郎中,让他专门陪侍太子,以此来彰显他受到的特殊重视和赏赐。
D.吕向曾多年寻找他的父亲但是没有找到,一天从朝中返回的路上偶遇了父亲,他们父子相认的情景让路上的行人为之落泪。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因奏《美人赋》以讽,帝善之,擢左拾遗。
(2)使飞镞于前,同获兽之乐,是狎昵太过。
5.吕向三次上言规劝皇帝的具体目的分别是什么?
2024-05-24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朝罢,从容谓刘基、章溢曰:“朕起淮右,以有天下。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恻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若更驱以法令,譬以药疗疾,而加之以鸩,民何赖焉!”溢顿首曰:“陛下深知民隐,天下苍生之福也。”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赡养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朘人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致之也尔等当深戒之!”上谓刘基曰:“曩者群雄角逐,生民涂炭。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基对曰:“生民之道,在于宽仁。”上曰:“不施实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民必当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基顿首曰:“此所谓以仁心行仁政也。”

御史中丞刘基致仕。先是,上北巡,命基同李善长留守京师。基言于上曰:“宋、元以来,宽纵日久,当使纪纲振肃,而后惠政可施也。”上然之。基素刚严,僚吏有犯,即捕治之;宦者监工匠不肃,启皇太子捕置法;宿卫舍人奕棋于直舍,按治之;人皆侧足立。中书都事李彬骪法,事觉。彬素附善长,善长托基缓其狱。基不允,遣人驰奏,请诛彬,上可其奏。时大旱,善长等方议祷雨,而诛彬之报适至,善长曰:“今欲祷雨,可杀人乎?”基怒曰:“杀李彬,天必。”遂斩彬,善长衔之。上还,怨基者多诉于上前。善长亦言基专恣,语颇切。会基有丧,告归,许之。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有删改)

[注]①陛辞,朝官离开朝廷前上殿辞别皇帝。②骪法,违法。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才敏者A或尼于私B善柔者C或昧于欲D此E皆不廉F致之也G尔等H当深戒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犹初飞之鸟”与“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两句中“之”的意思不同。
B.致仕,古代指官员辞去官职。古人还常用休致、致事、致政等代指官员辞职归家。
C.“凡僚吏有犯”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两句中“凡”的意思相同。
D.“天必雨”中的“雨”与“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中的“履”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起兵自淮右,历经战乱。他能深深地体谅民生的疾苦,章溢认为这是天下百姓的福分。
B.当天下府、州、县的官员离朝时,皇上以鸟和树为喻告谕他们要廉洁奉公,使百姓恢复元气。
C.对于如何使百姓生殖繁衍的问题,皇上认为刘基的回答过于笼统,应给百姓实实在在的恩惠。
D.刘基认为应当整肃纲纪,在李彬案中刘基没有徇私枉法,因此得罪了李善长,被罢免了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更驱以法令,譬以药疗疾,而加之以鸩,民何赖焉!
(2)宿卫舍人奕棋于直舍,按治之;人皆侧足立。
5.请简要概括刘基的人物形象特点。
2024-05-19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华侨中学等校高考二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三年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乘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十五年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惠公始以甘言重赂诱秦,既得国而尽食其言,秦穆公之心未尝一日忘晋也。至晋饥而秦输之粟,非忧晋也,积我之厚,彼之薄,所以怒其众而将使之也。斯怨也,岂祷请所可谢,言语所可回乎?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使君子为晋谋,必曰:吾久负秦约,常患无以自解,苟因其乞籴,亟如其请而其急,则秦将见今日之思,而忘前日之怨,政使怨不尽解亦可以杀其怒而缓其毒虽锋刃相向其致死于我必不力矣彼虢射乃谓无损于怨,而厚于寇,吁!是何言欤?虢射徒知与粟之无损于怨,不知闭籴之增其怨也。择祸莫若轻,择怨亦莫若轻。虽使果如虢射之言,无损于怨,亦犹愈于增其怨,况与之粟乃所以损其怨乎?庆郑虽欲救之,然其气暴,其辞悍,适所以起晋惠之怒而已。惜乎!庆郑有救之之心,而未得救之之道也。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政使怨不尽A解B亦可以杀C其怒而缓D其毒E虽锋F刃相向G其致死H于我必不力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携,指离心、背离,与《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携”意思不同。
B.诸,相当于第三人称“之”,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用法相同。
C.形,文中指表现、显露、显示,与“喜形于色”“形诸笔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
D.振,同“赈”,赈救、救济,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连年款收,向秦国请求援助,子桑认为,应该把粮食卖给晋国,如果晋国多次受恩却不思报答,就会失去了民心,遇战必败。
B.百里奚认为,天灾流行,各国都会发生,救济本国受灾民众,支援相邻国家,是应有的道义,丕郑的儿子丕豹赞同百里奚的看法。
C.秦国既帮晋惠公即位,又在晋国闹饥荒时施以援手,但当秦国闹饥荒,晋国却拒绝卖粮食给秦国,后来秦国讨伐晋国,晋国大败。
D.晋惠公当上国君后,长期违背对秦国的约定,若能在秦国危难之时,听从庆郑建议,则可能不会成为四德皆失、守不住国土之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
(2)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
5.吕祖谦对虢射所持“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之论进行了批驳,请简要概述吕祖谦批驳虢射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公讳琅,号琢公。曾以《边患宜靖疏》请进剿台岛。康熙二十年,上以鲸穴未捣,终为边患,特命公专征。公选精锐、练舟楫,操演三载。以癸亥年六月十四日,官兵由铜山进发,直抵澎湖。

澎湖为台湾门户,故贼之精锐悉在焉。刘国轩简练精兵,蜂拥于牛心湾等处,贼舟星罗棋布。公令大小战船于风蓬上大书将帅姓名,所以知进退、定赏罚也。十六早,公令七船冲锋破浪,直入贼,焚杀过当。时值南潮正发,前锋数船为流急分散,贼艘复合齐攻。公自将船冲突,杀退贼艅救出,暂收八罩驻泊。爰于二十二日与各营誓师,分为八股,每股七舟,公自统一股居中调度。将士贾勇前进,火矢交攻,焚其舟而覆其军。国轩急跳小舟逃窜,仅以身脱。

澎湖破,公以台岛未灭,非可轻视,当为攻心之法。焚伤浮海未死者,令医治之;有欲归见妻子者,拨小舟送之回台。降卒相谓曰:“肉我白骨,矢死难报也。”归共传述,贼众莫不解体。郑克塽决计求降,时七月二十七日也。

夫东南之苦海患者且六十余年,其荼毒生灵,虚糜国计,不可胜数。公底成厥绩,宣威绝徼。稽古开拓元勋,诚不愧云。

(节选自《台湾府志·靖海侯施公记》,有删改)

材料二:

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言:“明季,台岛土番杂处,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不下万人。崇祯元年,红毛联结土番,渐作边患。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盘踞其地。传及克塽,积数十年。一旦纳土归命,善后之计,尤宜周详。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若红毛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重以夹板船之精坚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至时复勤师远征恐未易见效。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臣思海氛靖,台岛断不可弃。”疏入,上命允行。

(节选自《清史稿·施琅列传》,有删改)

注:①刘国轩,掌控台岛军权。②牛心湾、八罩,均是地名。③郑克塽,郑成功之孙。④红毛,指荷兰殖民者。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重以夹A板船之精坚B沿海诸省断难安然C无虞D至时E复勤F师远征G恐H未易见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户,文中没有用其本义,而是用以比喻出入必经的要地,点明澎湖对台岛的重要性。
B.“星罗棋布”的“星”“棋”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的“云”“响”用法相同。
C.“自将船冲突”,指施琅率领船队冲袭敌船,“将”与下文“自统一股”的“统”意义相近。
D.既,文中指“已经”,与《种树郭橐驼传》“既然已,勿动勿虑”的“既”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琅调兵有方,指挥若定。他亲临战场前线,统率将士作战,最终取得大捷。在澎湖一役中,敌人舟焚兵败,主帅刘国轩更是仓皇败逃。
B.材料一开篇写施琅挑选精练勇锐的士卒,不断操练,积极筹备收复台岛的军务,材料二引述施琅的原话,体现出其对明末以来的台岛境况颇有了解。
C.施琅运筹精当,对敌军施以招抚,收服人心,分化敌众,降卒称其恩同再造;他深谋远虑,他认为台岛关乎沿海诸省安危,其献言获君主批准。
D.两篇材料分别展现了施琅为收复台岛所做的贡献:他既率兵冲锋破浪,让贼众解体求降;又在朝会上与“弃其地者”争辩,主张“台岛断不可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东南之苦海患者且六十余年,其荼毒生灵,虚糜国计,不可胜数。
(2)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若红毛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
5.请简要概括材料二中施琅劝说清廷不可放弃台岛疆土的理由。
2024-04-30更新 | 2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胎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有所删改)

材料二: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注】①顿:振,抖动。②《论语·宪问》中孔子的话。孟公绰:鲁国人,廉静而才不足。老:大夫的家臣。赵、魏:晋国的贵族赵氏和魏氏两家。滕、薛:春秋时的小国,在今山东滕县及其东南薛城一带。③指刘邦的著名谋臣陈平。他由魏无知推荐给刘邦,有人攻击他私通嫂子,又接受过贿赂。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引A重车B取C夷路D不屡E策F一顿G其辔H而千里已至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不能自异于众”中的“且”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的“且”意思相同。
B.“无不适其任者也”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
C.“唯才是举”中的“是”与《氓》中“反是不思”的“是”意思相同。
D.“岂幸相遇哉”中的“幸”与《阿房宫赋》中“而望幸焉”的“幸”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一定会显现出来。王安石对这一观点表示肯定,并以马为喻加以佐证。
B.王安石认为良马和劣马混杂相处于马厩时,要把二者区别开,从习性方面来寻找不同的地方是很少的,而通过负重行路就高下立见了。
C.孔子认为孟公绰担任晋国赵、魏的家臣可以做得很好,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曹操引用此话的目的是提出自己求贤的标准。
D.曹操认为如果一定要所谓的廉士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不可能称霸当世;他觉得一个人即使地位低下,只要有才干,也可以得到重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2)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5.综合材料一、二,概括君主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