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魏公操至阳平。张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横山筑城十余里。初,操承凉州从事及武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阳平山上诸屯,山峻难登,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军食且尽,操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夜迷惑,误入张卫别营,营中大惊退散。侍中辛毗、主簿刘晔等在兵后,语惇、褚,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惇前自见,乃还白操,进兵攻卫,卫等夜遁。张鲁闻阳平已陷,欲降,阎圃曰:“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没赴朴胡,与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得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操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之。

十一月,张鲁将家属出降。魏公操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

习凿齿论曰:阎圃谏鲁勿王而曹公追封之将来之人孰不思顺!塞其本源而末流自止,其此之谓与!若乃不明于此,而重焦烂之功,丰爵厚赏止于死战之士,则民利于有乱,俗竞于杀伐,阻兵杖力,千戈不戢矣。曹公之此封,可谓知赏罚之本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九》)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序号写在答题卡上。
阎A圃B谏C鲁D勿E王F而G曹H公I追J封K之L将M来N之0人P孰Q不R思S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公操,即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魏公,东汉末年封国公爵名号。
B.“信以为然”与“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信”字含义相同。
C.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D.列侯,爵位名,汉初称彻侯,因避汉武帝刘彻讳,改称通侯,又改列侯,也泛指诸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攻至阳平时,张鲁主张投降,其弟张卫则坚持抵抗,率军队把守关口,并且修筑了军事防御工事。
B.曹操认为,攻下张鲁不是难事,真正的难点在于阳平城外无险可守,攻下之后自己也会防守困难。
C.阳平陷落后,张鲁属下想在撤退时烧毁宝货仓库,被张鲁制止,这一善意之举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许。
D.如果只重视武力征伐的作用,只赏赐拼死作战的武士,百姓就会习惯于争相攻杀,战乱就不会停止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峻难登,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军食且尽,操意沮。
(2)惇前自见,乃还白操,进兵攻卫,卫等夜遁。
5.曹操最终能够成就霸业的优秀品性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023-12-0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十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谘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言者路。”帝乃解。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武中衔之。崔旰等乱,前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意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命宰相A试文章B擢河西C尉D不拜E改右卫率府F胄曹参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拾遗,是唐朝及后来朝代设置的小官,分为左、右拾遗,为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
B.“绝言者路”中的“绝”,同“往来不绝者,滁人游也”(《醉翁亭记》)中的“绝”含义相同。
C.关辅:关,关中,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辅,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三个长官的合称,也指京城长安附近地区。
D.“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中的“会”,同“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会”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积极入世,虽然考进士未中,因向玄宗献上三篇赋,被玄宗赏识,后来授予官职。肃宗即位后,历尽艰辛想方设法投奔肃宗。
B.房琯因兵败陈涛斜和窝藏董廷兰被罢免官职,杜甫上疏为房琯辩解,惹怒玄宗,差点获罪。后因饥荒,杜甫弃官离去,客居秦州。
C.杜甫流落剑南,于是依附世交节度使严武,严武对他非常亲善。但杜甫性格有时褊狭浮躁,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严武怀恨在心。
D.杜甫和李白、高适交往颇深,曾经相伴旅行,一起在汴州,酒酣后登台怀古,抒发慷慨之志,人们都很理解杜甫心中的悲愤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2023-11-2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秀)兄弟早孤,养于叔父良。其兄演性刚毅,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于是分遣亲客于诸县起兵,演自发舂陵子弟。秀得子弟七八千人,自称“柱天都部”。更始元年,秀至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吾属取财物何用!”乃悉发之。六月己卯朔,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先锋。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雨下如注,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关中闻之震恐。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新市、平林诸将以刘演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除之。更始执演,即日杀之。秀自兄演之死,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建成元年六月己未,秀即皇帝位,改元。七月,帝帅诸将围朱鲔于洛阳,数月不下,帝令岑彭往说之。鲔曰:“演被害时,鲔与其谋,诚自知罪深,不敢降。”彭还,具言于帝,帝曰:“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鲔面缚,帝解其缚,拜纳为平秋将军。十月癸丑,入洛阳,遂定都焉。悉封诸功臣为列候。梁侯邓禹、广平侯吴汉皆食四县。博士丁恭议曰:“古者封诸侯不过百里,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有改编)

1.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断句处的字母。
此亦天A亡之B时C复D高祖E之F业G定H万世之I秋J也K众L皆然之
2.下列对文中词语或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需祭祀社稷,后以“社稷”指国家。
B.更始元年,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
C.“遂前”的“前”的词类活用类型和“听妇前致词”的“前”不一致。
D.“新市、平林诸将以刘演兄弟威名益盛”,“以”用法及含义和“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的“以”不一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演愤慨于王莽篡汉,心怀恢复汉室的志向,倾尽家产来结交天下豪杰。后来分别派遣亲客在各县起兵,自己在舂陵发动子弟起事。
B.在与王寻、王邑的交战中,刘秀自为先锋,杀敌却兵,诸部乘胜追击,接连获胜,将领们受到激励,胆壮气盛,每人都杀敌百余人。
C.在各路义军中,刘演兄弟威名日益显赫,刘演因此招致杀身之祸,其死后,刘秀思兄情切,独居时常常不食酒肉,落泪沾湿枕席。
D.刘秀封赏邓禹、吴汉食邑四县,丁恭认为不符合礼法制度,刘秀则认为,自古国家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无道,并非功臣的封地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吾属取财物何用!
(2)会大雷风,雨下如注,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
5.洛阳之战,朱鲔不敢投降的原因是什么?刘秀是如何消除他的疑虑的?
2023-11-2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

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琐,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吾礼,无乃难乎?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闾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③量:满。
1.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相同。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责人从宽,责己从严”中的“责”词义相同。
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
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2)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4.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3-11-2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秦王跽曰:“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拜,秦王亦再拜。范雎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王曰:“愿闻所失计。”雎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王曰:“善。”范雎又曰:“臣居山东,闻齐之内有田单,不闻其王。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阳、华阳,不闻其有王。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臣今见王独立于庙朝矣,且臣将恐后世之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秦王惧,于是乃废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泾阳于关外。谓范雎曰:“昔者,齐公得管仲,时以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为父。”

【注】①秦王,指秦昭王,名稷,战国时秦国国君。②韩卢:韩国出产的著名猛犬。③穰侯:者魏典,战国时楚国人,秦昭王母宣太后异父弟。昭王年少,宣太后掌权,被任为相。封于穰(令河南邓州),母攘侯。④罢露:人力物力受到消耗。“罢”同“疲”,疲劳、疲惫。

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是者三”与“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是”字含义相同。
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在宗庙祭祀祖先是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
C.“范雎再拜“与“后秦击赵者再”(《六国论》)两句中的“再”字含义相同。
D.山东,崤山以东。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之东,故山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在游说秦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欲擒故纵,成功勾起了秦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范雎不清楚秦王内心的想法,进谏时有一些顾虑,在不断试探中明确了秦王真诚求贤的态度、才敢大胆进谏。
C.范雎用“齐人伐楚”的例子来劝谏秦王,意在点明胜负、强弱之理,指出秦王“越韩、魏而攻强齐”的做法不妥。
D.范雎的建议之所以能够被秦王称善并接纳,是因为范雎对秦王的忠心,以及他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投其所好,能言善辩。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2)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
4.选文中,范雎从哪几个方面进谏秦王?请简要概括。
2023-11-2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乾道六年,时虞允文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奏疏曰:“军政之,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节)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京令弃疾奉表A归宋B高宗C劳师D建康E召见F嘉纳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主持,与“人君当神器之重” (《谏太宗十思疏》)意思相同。
B.薄,减轻,与“不终岁,薄产累尽”(《促织》)意思不同。
C.敝,弊端,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意思相同。
D.期,约定,与“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身处乱世,忠心不改。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并起,他就在耿京幕府里做掌书记,并奉劝耿京定下南归决策。
B.辛弃疾实绩突出,平乱有方。湖湘两广的盗贼都被他平定,他曾上疏皇上,指出平叛不力的原因,主张建立一支统一领导的部队。
C.辛弃疾体恤百姓,顾全大局。他受皇上指令,到江右处理饥荒之事,禁止囤积和强买粮食,并且拨运米粮到信州,受到皇帝嘉奖。
D.辛弃疾坚持原则,识拔英才。做长沙帅时,有的士人上告考官渎职,辛弃疾予以查实,然后批阅《礼记》卷子,发现豪杰之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2)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5.请根据材料第一段,简要概括辛弃疾“有大略”的表现。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茂昭本名升云,德宗时赐今名,字丰明。少沈毅,颇通书传。孝忠时,累擢检校工部尚书。孝忠卒,帝拜邕王谅为义武军节度大使,以茂昭为留后,封延德郡王。后二年,为节度使。弟昇璘薄王武俊为人,座上嫚骂,武俊怒,袭义丰、安喜、无极,掠万馀人,茂昭婴城,遣人厚谢,乃止。久之,入朝,为帝从容言河朔事,帝竦听,曰:“恨见卿晚!”召宴麟德殿,赐良马、甲第、器币优具,诏其子克礼尚晋康郡主。帝方倚之经置北方,会崩,故茂昭每入临,辄哀不自胜。

顺宗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遣之镇,赐女乐二人,固辞,车至第门,茂昭引诏使辞曰:“天子女乐,非臣下所宜见。昔汾阳、咸宁、西平、北平皆有大功,故当是赐。今下臣述职以朝,奈何滥赏?后日有立功之臣,陛下何以加之?”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既还,王承宗叛,诏河东、河中、振武、义武合军为恒州北道招讨,茂昭治廪厩,列亭候,平易道路,以待西军。承宗以骑二万逾木刀沟与王师薄战,茂昭躬擐甲为前锋,令其子克让、从子克俭与诸军分左右翼绕贼,大败之,承宗几危。会有诏班师,加检校太尉,兼太子太傅。

乃请举宗还朝,表数上,帝乃许。北镇遣客间说,皆不纳。诏左庶子任迪简为行军司马,乘驿往代。茂昭奉两州符节、管钥、图籍归之。先敕妻子上道,戒曰:“吾使尔曹出易,庶后世不为污俗所染。”未半道,迎拜兼中书令,充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至京师,双日开延英,对五刻罢。又表迁坟墓于京兆,许之。明年,疽发于首卒,年五十,册赠太师,曰献武。帝思其忠,擢诸子皆要职,岁给绢二千匹。

(节选自《新唐书·张茂昭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B.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C.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D.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B.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汉武帝曾建立城池实施管理,名为朔方。
C.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
D.谥,是对死去的帝王、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给予的称号,或褒或贬或同情,始于西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茂昭沉稳刚毅,有礼有节。他的弟弟得罪了王武俊,招致王武俊发兵攻击,张茂昭环城固守,并派人用重礼谢罪,王武俊才停止进攻。
B.茂昭忠于朝廷,深受器重。唐德宗授任他检校工部尚书并升任为节度使;唐顺宗赐予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派他去节镇,赏赐女乐二人。
C.张茂昭驰骋疆场,身先士卒。在与王承宗的作战中,张茂昭亲自披甲作为前锋,命令儿子张克让、侄子张克俭与诸军分左右翼包围贼兵,大败贼兵。
D.张茂昭镇守节镇,平叛有方。王承宗反叛,张茂昭修治粮仓马厩,建立驿亭候馆,平整道路,准备就绪后,张茂昭率军越过木刀沟,大败王承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俊怒,袭义丰、安喜、无极,掠万馀人,茂昭婴城,遣人厚谢,乃止。
(2)乃请举宗还朝,表数上,帝乃许。
5.原文最后说“帝思其忠”,请从文中找出能够证明张茂昭“忠”的事例。
2023-11-1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毛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北,保于陈城。楚遂削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楚人有黄歇者,游学博闻,襄王以为辩,故使于秦。说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闻之:‘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辞让之诫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甲之强,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后患。《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何以知其也?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于前,而患于后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胜有日矣,韩、魏反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上。今王姑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魏也。臣为大王虑而不取。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信越也。臣闻,敌不可,时不可失。臣恐韩、魏之卑辞虑患,而实欺大国也。此何也?王既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矣。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百世矣。社稷坏,宗庙隳;首身分离,骨草泽;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是王攻楚之日,则出兵?王将藉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王若不藉路于仇讎之韩、魏,必攻随阳、右壤。随阳、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是王有毁楚之名,无得地之实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应王。王破楚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是王失计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四·顷襄王二十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若能持功A守威B省攻伐之心而肥C辞让之诫D三E王不足四F五伯不足六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恶出兵”中的“恶”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羞恶之心”的“恶”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
B.“然”,文中为“这样”之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的“然”字,义为“对”“正确”。
C.文中“而易患于后也”中的“易”字,与文中“敌不可易”中的“易”字含义不相同。
D.“首身分离,暴骨草泽”一句中的“暴”同“曝”,可以翻译为“暴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点明黄歇出使秦国的背景:楚国西陵被占,楚王祖坟被烧,被迫迁都,国势日衰,此时秦军又来伐楚。
B.黄歇认为,秦、楚两强相争,犹如两虎相斗,得不偿失,反而会让其他国家坐收渔翁之利,实在是不可取。
C.为使秦国退兵,黄歇表面上时时处处站在秦国的角度劝说秦王,这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如出一辙。
D.黄歇提醒秦王,如果秦军执意要攻打楚国,那么,韩、魏等四国势必都会响应秦国攻打楚国,从中渔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汉乾祐中,为成德军牙将。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懿,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周太祖受禅,召彬归京师。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吴越人以轻舟追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基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窈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六月,年六十九。

(选自《宋史·曹彬传》,有删改)

[注]①忝: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而有愧。②垂:将要。③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煜与其臣A百余人B诣军门C请罪D彬慰安之E待以F宾礼G请煜H入宫治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越,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吴越”意思相同。
B.遗,赠送,与成语“路不拾遗”中“遗”的意思不同。
C.为,做、担任,与《琵琶行并序》中“因为长句”的“为”意思不同。
D.薨,古人常用来称诸侯、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一般人的死称为“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彬清正廉洁,把越人送的礼物登记清楚后拿回来,全部交给官府。
B.太祖掌管禁军,曹彬保持中立,只为公事登门拜访,很少参加宴会。
C.讨伐江南攻下城池的那天,将士没有乱杀一人,曹彬的病才逐渐好转。
D.曹彬率领几人在宫门外等候李煜,曹彬身边人私下认为李煜或许会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懿,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
(2)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
5.太祖非常器重曹彬,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击匈奴,历五王国,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余里,杀折兰王,斩卢侯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获首虏八千九百余级,收休屠王祭天金人。诏益封去病二千户。夏,去病复与合骑侯公孙敖将数万骑俱出北地,异道。卫尉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行,可数百里,骞将万骑在后。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独与数十骑,驰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夫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夫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禅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皆服其勇。明日,复力战,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会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汉军罢,弗能追,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而骠骑将军去病深入二千余里,与合骑侯失,不相得。骠骑将军逾居延,过小月氏,至祁连山,得单桓、酋涂王,及相国、都尉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禅小王七十余人。天子益封去病五千户,封其禅将有功者鹰击司马赵破奴为从票侯,校尉高不识为宜冠侯,校尉仆多为辉渠侯。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会,当斩,赎为庶人。是时,诸宿将所将士、马、兵皆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而诸宿将常留落不偶,由此骠骑日以亲贵,比大将军矣。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吏士皆无A人色B而广C意气D自如E益治F军G军中H皆服其勇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战国时游牧于燕、赵和秦以北地区。
B.“汉矢且尽”与“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且”意思相同。
C.裨将:副将。裨:副的;也指古代祭祀时穿的次等礼服。
D.“匈奴军乃解去”与“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去”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去病率一万骑兵,长途跋涉,斩杀俘获匈奴二王及军士近万人,并夺得一个祭天金人神像。
B.李广的部队遭到十倍于己的匈奴军包围,李广足智多谋,沉着应对,使军士的情绪安定下来。
C.霍去病、李广等率军北击匈奴,匈奴军撤围而去后,张骞被贬,霍去病、李广获封增加食邑。
D.霍去病部下也得到封赏,赵破奴被封为从票侯,高不识被封为宜冠侯,校尉仆多被封为辉渠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将四千骑先行,可数百里,骞将万骑在后。
(2)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骑会,当斩,赎为庶人。
5.霍去病的地位为什么能越来越接近大将军卫青?请简要说明。
2023-11-10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选科调考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