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冬,十二月,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东郡大兴卒塞之。

春,三月,除关,无用传。

晁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罪。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帝从之,令民入粟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

上复从其言,诏曰:“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功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春,二月,甲寅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供祭服其具礼仪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

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汉纪七》)

材料二: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诏曰A朕亲B率天下农C耕以供D粢盛E皇后亲F桑以供祭G服H其具礼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免除,与“除臣洗马”(《陈情表》)中的“除”字意思不同。
B.道,引导,与“闻道有先后”(《师说》)中“道”字意思不同。
C.“甲寅”与“壬戌之秋”(《赤壁赋》)中记录时间的方法完全相同。
D.劝,鼓励,与“劝学”(《劝学》)中的“劝”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认为圣明的君王能够让百姓丰衣足食的原因,在于引领民众生产,进而获得富足。
B.百姓通过缴纳粮食来获得爵位,晁错提倡将爵位的等级提至更高,边境粮食才会充足。
C.晁错的政治智慧体现在高瞻远瞩、统筹规划。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贮备大量的粮食。
D.文帝阐述农商关系时,强调免除田地的租税,激励农业发展,以此来实现农商没有分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2)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有其民哉?
7日内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吾礼,无乃难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闾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注】①地:指地位、权势。②量:满。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文侯名A过齐桓公者B盖能尊段干木C敬D卜子E夏F友G田子H方I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一指车厢前面供人凭依的横木,文中指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兰亭集序》中“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以为”词义相同。
C.舆,“扶伤舆死”中的“舆”和《劝学》中“假舆马者”中的“舆”用法和意义不同。
D.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责人从宽,责己从严”中的“责”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然隐处穷巷之中,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因此,理应对他表示敬意。
D.材料一写魏文侯礼敬段干木及因此获得的好处,材料二重在表现魏文侯礼敬段干木的原因,可见《吕氏春秋》《资治通鉴》创作意图有相同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2)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2024-05-0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善齐貌辩。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弊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辩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辩。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请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宣王三日而听。

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靖郭君:田婴,孟尝君田文之父,战国时期齐国宗室、大臣。②刬:(chǎn):通,铲除。③昭阳:战国时期楚国令尹,楚昭王后裔。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靖郭君A之于B寡人C一至D此乎E寡人F少G殊H不知此I客J肯为寡人K来靖郭君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人,又称门生,泛指学生与弟子,也指寄食于贵族门下的食客,文中指的是后者。
B.请见,求见,一般指臣子拜见国君,与《曹刿论战》“公将战,曹刿请见”的“请见”含义相同。
C.说,同“悦”,喜欢,与《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说”含义完全相同。
D.太息,表叹息,与《离骚》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太息”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貌辨为人有很多缺点,士尉和孟尝君都劝说靖郭君疏远齐貌辨,靖郭君都没有听从,由此可以看出齐貌辨很受他的重视。
B.齐貌辨跟田婴一同到了薛地,没多久,他不顾危险返回齐国,在齐宣王前为靖郭君说好话,表明靖郭君的仁慈之心和忠君之情。
C.经过齐貌辨的游说,齐宣王和靖郭君兄弟俩冰释前嫌,齐宣王亲自迎接靖郭君回都,并诚心任其为相,靖郭君则不舍门客,称病谢绝。
D.靖郭君有识人之明,能做到了解人才,信任人才。也正因为他对齐貌辨有着知遇之恩,使自己和齐宣王紧张的关系得到缓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
(2)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
2024-05-0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王遣使者奉黄金束帛聘子顺为相,子顺谓使者曰:“若王能用吾道,吾道故为治世也,虽蔬食水饮,吾犹为之。若徒欲制服吾身委以重禄吾犹一夫尔则魏王不少于一夫。子魏王之心以告我。”使者曰:“魏国狭小,乏于圣贤,寡君久闻下风,愿委国先生,亲受教训。如肯降节,岂唯魏国君臣是赖,其亦社稷之神祇实永受庆。”于是乃之魏。魏王郊迎,谓子顺曰:“寡人不肖,嗣先君之业。先生圣人之后,道德懿邵,幸见顾临,愿图国政。”对曰:“臣,羁旅之臣,慕君高义,是以戾此。君辱贶之而问以政事,敢不敬受君之明令。”

秦王得西戎利刀,以之切玉,如割水焉,以示东方诸侯。魏王问子顺曰:“古亦有之乎?”对曰:“昔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铻之剑、火浣之布。其剑长尺有咫,炼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是则古亦有也。”王曰:“火浣之布若何?”对曰:“《周书》:火浣布,必投诸火,布则火色,垢乃灰色。出火振之,皓然疑乎雪焉。”王曰:“今何以独无?”对曰:“秦贪而多求,求欲无厌,是故西戎闭而不致,此以素防绝之也。然则人立贪欲,乃异物所以不至,不可不慎也。”

魏王谓子顺曰:“吾欲致天下之士,奈何?”子顺对曰:“昔周穆王问祭公谋父曰:‘吾欲得天下贤才。’对曰:‘去其帝王之色,则几乎得贤才矣。’今臣亦请君去其尊贵之色而已。”王曰:“吾欲得无欲之士为臣,何如?”子顺曰:“人之可使,以有欲也。故欲多者,其所得用亦多;欲少者,其所得用亦少矣。夷、齐无欲,虽文、武不能制,君安得而臣之?”

(节选自《孔丛子·陈士义第十五》)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徒欲A制服B吾身C委D以重禄E吾犹一夫F尔G则魏王H不少于一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指果真,确实,与《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的“信”意思不同。
B.度,指推测,估计,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君乃入”的“度”意思不同。
C.社稷,指土神和谷神,用来泛称国家,与成语“社稷之器”的“社稷”意思相同。
D.何以,即为什么,与《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何以”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魏王的盛情邀请,子顺告诉使者自己的学说是为了治理天下,如果自己的学说在魏国有用武之地,便不会计较生活条件。
B.子顺到魏国后,魏王亲自到郊外迎接,表现得格外谦逊,对子顺大加赞扬,请子顺谋划国政,这种诚恳的态度终于打动了子顺。
C.周穆王和秦王不断从西戎攫取锟铻剑和火浣布,西戎为防宝物断绝就停止制造不再献纳,子顺以此例说明人君不应贪欲太多。
D.子顺引用历史典故,指出要想得到天下的贤才,君王就必须去除骄奢的脸色,谦逊地对待士人,也不要反对士人拥有欲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羁旅之臣,慕君高义,是以戾此。
(2)魏王谓子顺曰:“吾欲致天下之士,奈何?”
2024-05-0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人。初侃父丹聘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每纺绩赀给之,使交结胜己。侃少为浔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封鲜遗母,湛还鲊,以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唯不能益我,乃以增吾忧矣。”鄱阳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仆马甚多,湛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卧荐以为马草遂具精馔,从者俱给,逵闻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至洛阳,大为延誉,侃遂通显。

(节选自《智囊(选录)·闺智部·陶侃母》)

材料二:

陶侃母得古正之道,发人伦之本,将示教于天下。谓朴散俗坏,乐溃礼,有子不教,不至于道。若失大训,不可登于伟望。乃求师傅,延英茂,终日迫于用,不欲子却客。俄而车盖载止,筑馈并竭。苟失其人,子将不进。计划始成,确然独断。谓发可弃,训不可失。乃金刀既止,黰髪云散。怡然无咨嗟之色,俨若待宾之具。上恐不足以显恭,下未可谓训子。顾其母激忿填膺,寸晷是学,不迨于至,以超圣人之域,焕乎贤者之业。且礼信仁义,君子之事,妇人何得而知?盖世道大丧,其俗已乱,故妇人贤者得以行其事。千古之下,厥行独明,当时为人之父,为人之母,见斯行,闻斯举,得不激厉乎?苟天下皆如陶母之志,则天下皆陶之子也。盖人谓子幼而蒙稚,不致精训,致悖大乱人纪,良可惜哉!铭曰:发也者,为养之具。宾也者,致教之英。(宗仪)因读唐皇甫持正先生文集,见陶母碑不觉泪数行下。追惟先她拳拳于教子,真陶母之志。是故今翰林承旨蜕庵张先生翥所撰墓铭,有曰:夫家贫,劬力纺续,以给诸子。无废学之辞,自顾不肖。不克勉于学,以成令名,罪莫大焉

(节选自元陶宗仪《辍耕录·陶母碑》)

【注】①髲,音,假发。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斫诸屋A柱B悉割半C为薪D剉卧E荐以为马F草G遂具H精馔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是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始于西汉,东汉张衡和西晋李密都曾被举荐为“孝廉”。
B.悬磬,材料中意为“极贫困”。磬,本为一种石制打击乐器,状如盘碗,中空无物。后以挂起的磬喻极贫困。
C.阙,本义是古时宫殿前两边的建筑,材料中指帝王的住所,与《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的阙”的意思不同。
D.“翰林承旨蜕庵张先生翥”在材料中是对墓志铭撰写者的称谓,“翰林承旨”为官职,“蜕庵”为号,“张先生”为尊称,“翥”为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逵带着众多人马投宿陶侃家,湛氏将头发剪下卖掉,买来几斛米招待范逵及其仆从,范逵对湛氏非常赞叹。
B.在陶母竭尽所能培养孩子的做法上,陶宗仪看到了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拳拳之情,并被这种情感感动。
C.材料二分析了陶母对待孩子教育方面的情况,既表达了作者的赞同之意,也指出了陶母做法的社会意义。
D.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本应由父亲担当,但由于陶家境况不好,而陶母又十分贤惠,才有了“陶母教子”之事。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陶氏贫贱,湛每纺绩赀给之,使交结胜己。
(2)不克勉于学,以成令名,罪莫大焉。
5.在《辍耕录》的作者陶宗仪看来,“陶母教子”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2024-04-1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下学期4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允恭,汉州绵竹人,世富于财。乾德中王师平蜀,允恭方弱冠,率乡里子弟置寨于清泉,为贼所得允恭绐之曰:“苟活我,当相助。”贼释之,因厚结贼之子。一日贼欲加害,其子密以告,遂遁去。策干丁德裕,权补为绵竹巡检。贼平赴阙,补殿前承旨。太平兴国间,监兵英州,入奏海贼官不能制,又民贩海盐入岭北者众,请建大庾县为军。诏即以大庾县置南安军,授允恭广、连都巡检。自是冒禁者少,而允恭擒捕海贼殆尽。诏奖之,自殿直特迁供奉官。缘江多盗,又命领江南催纲捕盗事。至临江军,择驿卒具轻舟伺贼所在夜出捕其首者百数。又通州蹑海寇,寇张幕设强弩、短炮,炮伤允恭肩,血污衣,神色不动,密遣善游水者,以铁钩毁其幕,进击之,毙于水者大半,犹生擒百人。江路平,迁洛苑副使,都大江、淮、两浙发运,捕贼事,赐金带。先是三路转运,各领其事,而上供米岁不过三百万。允恭尽三路舟卒牙吏,自发运所输泗州,自泗州输京师,岁数遂倍。改西京作坊使,充发运使。官置榷场,计置买江淮所产茶。旧不较精粗,久不售而腐者悉焚之。允恭具等色年次而给焉,遂绝其弊。淮南十八州军,而九行盐禁,允恭以为行法不一,抵冒者众,寇盗之生,莫不由此,请均禁止。三司沮其议,而允恭力请不已,太宗卒从其请。又以庐州庐江县、巢县去州稍远,故多寇盗,诏遂建为军。允恭积官至江州刺史。卒,年五十六,赐其子同学究出身。李顺之乱,其兄自荣据绵竹县,而允恭之兄允升、弟允元率乡子弟擒自荣以献,太宗嘉之,授允升本县令,允元什邡县尉,明年并召赴阙,除允升赞善大夫,允元大理评事云。

(节选自《隆平集》,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所选答案的选项。
择驿A卒B具轻C舟D伺贼所E在F夜出捕G其首者H百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贼所得,与《六国论》中“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所用的句式相同。
B.趣,指赶快,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的“趣”含义不同。
C.籍,意为登记,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的“籍”含义不同。
D.同学究出身,宋学究科考试及格而等第次于学究出身,文中为直接恩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允恭刚成年时曾被贼寇捉住,但他在贼寇加害之前逃走,又通过献计得到了丁德裕任用,获得官职。
B.杨允恭在英州监军时,奏请将大庾县改设为军,从此海贼被官府辖制,百姓违反禁令私自贩卖海盐的问题也被杜绝了。
C.杨允恭追击海贼时被贼寇的短炮打中肩膀,血流沾污衣服,但他仍不动声色指挥,最终贼寇在水里死掉的有一大半,活捉的有上百人。
D.先前三路转运使各自管理着自己的区域,每年进献的贡米不超过三百万,在杨允恭采取措施后,一年进献的贡米数量就翻了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允恭绐之曰:“苟活我,当相助。”贼释之,因厚结贼之子。
(2)三司沮其议,而允恭力请不已,太宗卒从其请。
2024-04-1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博学无所不通为人有内无外,形状似不及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而知着。其行浩浩,其志泛泛,不肯自显诸侯,所利者七国,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时遨游海泽,号曰渔父。尝南游越,范蠡师事之。范蠡请见越王,计然曰: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范蠡知其贤,卑身之,请受道。

昔者越王勾践既得反国欲阴图吴乃召计然而问焉,曰:吾欲伐吴,恐弗能取!吾闻先生明于时交,察于道理,恐动而无功,故问其道。计然对曰:是困不可。兴师者必先蓄积食、钱、布帛。不先蓄积,士卒数饥,饥则易伤。重迟不可战,战则耳目不聪明。耳不能听,视不能见,兵不能使;退之不能解,进之不能行。饥馑不可以动,神气去而万里。王兴师以年数,一旦而亡,失邦无明,筋骨为野。

越王曰:善,今岁比熟,尚有贫乞者,何也?计然对曰:是故不等,犹同母之人,异父之子,动作不同术,贫富故不等。如此者,积负于人,不能救其前后。志意侵下,作务日给,非有道术,又无上赐,贫乞故长久。

越王曰:“善。今大夫言独与比,请遂受教焉。”计然曰:“籴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碎,末病则货不出。故籴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

越王曰:善。计然乃传其教而之,曰:审金木水火,别阴阳之明,用此不患无功。越王曰:善。从今以来,传之后世以为教。乃着其法,治牧江南,七年而禽吴也。

(节选自《越绝书》,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A越王勾践B既得C反国D欲阴E图F吴G乃召计然H而问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指暗中,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阙氏归汉”中的“阴”意思不同。
B.事,指侍奉,与《孔雀东南飞》“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中的“事”意思相同。
C.孤,指越王的自称,古代王侯的自谓还有“寡、不彀”等。
D.图,指绘图,与《望海潮·东南形胜》“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中的“图”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计然早先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传说他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外表貌似平庸,自小聪慧,学自然之理。
B.计然不肯推荐自己,曾拜计然为师的范蠡,打算把他引荐给越王,但被计然拒绝了。
C.越王勾践想要讨伐吴国,但又怕兴师动众,劳而无功,于是向计然求教。
D.计然认为贫穷的人亏欠别人很多,意志低到了极点,没有特别的种植技术和大王的赏贱。必然长久贫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王兴师以年数,一旦而亡,失邦无明,筋骨为野。
(2) 乃着其法,治牧江南,七年而禽吴也。
2024-04-1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

洛阳有剧孟。周人以商贾为资,而剧孟以任侠显诸侯。吴、楚反时,条侯为太尉,乘传车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国云。剧孟行大类朱家。剧孟母死,自远方送丧盖千乘。及剧孟死,家无余十金之财。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选自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及至汉兴,禁网疏阔。是故代相陈稀从车千乘,而吴濞、淮南皆招宾客以千数。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师,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骛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众庶荣其名迹,觊而慕之。虽其陷于刑辟,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故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非明王在上,视之以好恶,齐之以礼法,民曷由知禁而反正乎!

(选自班固《汉书·游侠传》,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解A年长B更折C节为DE以德报FG厚施H而薄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夸耀,与《屈原列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中的“伐”字含义相同。
B.“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与“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两句中的“敌”含义相同。
C.“非其任,强必灌之”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任”含义不同。
D.千乘即一千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地人崇尚儒家学说,但朱家喜欢行侠,朱家帮助过很多人,他施恩不求回报,也不求名声,自己家里很节俭,人们都乐于和他结交。
B.洛阳剧孟的行为和朱家很像,剧孟凭借行侠而显扬名声。条侯认为吴、楚反叛不能成事,因为他们没有找剧孟,可见剧孟的影响力很大。
C.郭解小时候心狠手辣,长大后改变操行。他外甥因欺压别人被杀,杀人者还把他外甥的尸体抛在街上羞辱郭解,郭解了解实情后放了杀人者。
D.材料一中,司马迁记述了几位侠士的一些史实,对他们是肯定的,赞扬了他们行侠仗义等行为;而材料二中,班固对游侠有负面的看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
2)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
2024-04-1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

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兵甲,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虏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抚绥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直是计不出A己B功不在C身D各耻E其前言F之失G故H守之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举荐、推荐”,与《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的“举”意思不同。
B.适,指“到,到达”,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相同。
C.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D.“祜复表曰”中的“表”与“非能水也”(《荀子·劝学》)中的“水”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武帝策划消灭吴国的计划得到了羊祜、杜预、张华的支持,羊祜因为病重,向晋武帝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的职务。
B.杜预到任后,整修装备,训练士兵,打败了吴国西陵都督张政,又向晋武帝请示发兵攻打吴国的日期,得到了晋武帝的明确答复。
C.杜预在给晋武帝的表书中借西汉宣帝评论赵充国一事,希望晋武帝尽快与朝中大臣权衡一下攻打吴国的利害关系。
D.在湘江以南到交、广二州以及吴国其他州郡投降后,杜预在这些地方颁布安民告示,尽力做好安抚工作。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2)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
2024-04-10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未央莲湖等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博学,善谈论。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苻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膺与相见,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遂与为友,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膺唯与泰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泰许之。泰尝不佳,命昭作粥,粥成,进泰,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以杯掷地。昭更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曰:“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或问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泰尝举有道,不就,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泰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已。”然犹周旋京师,诲诱不息。

陈留仇香,至行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且母养人遗孤,不能成济,若死者有知,百岁之后,当何以见亡者!”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河内王奂署香主簿,谓之曰:“闻在蒲亭,陈元不罚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香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故不为也。”奂曰:“枳棘之林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郭泰、苻融赍刺谒之,因留宿;明旦,泰起,下床拜之曰:“君,泰之师,非泰之友也。”香学毕归乡里,不应征辟,卒于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填涂正确的答案。
初A游洛阳B时C人D莫识E陈留F苻融G一见H嗟异I因以介J于河南尹李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师,指精通专业知识、讲授经书的讲师。文中“经师”跟《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是同一类老师。
B.有道,汉代举士科目,有道德、才艺的人可由此科被举荐为官。文中“有道”与《论语》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有道”意思不同。
C.教化,教育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陈情表》中“沐浴清化”的“化”与文中的“教化”意思一致。
D.太学,中国古代中央官学。文中的“太学”与《送东阳马生序》“在太学已二年”中“太学”都是古代最高学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膺欣赏郭泰而与之结交,儒生们送郭泰归乡至河边时,李膺和郭泰同舟渡河,被众人看成神仙般的人物。
B.魏昭认为郭泰是难得的“人师”,甘愿侍奉左右;他为郭泰做粥,虽被多次为难,仍脸色不变,终获郭泰认可。
C.陈元被母亲控告不孝顺,仇香认为陈元并非恶人,用伦理孝道、祸福之理教导他,最终陈元成为孝子。
D.仇香品行卓绝,像鹰鹯般忠勇,被任命为主簿,但他认为鸾凤不应栖在枳棘林中,不愿应征,故被郭泰奉为老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
(2)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
2024-04-0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