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一 期中 2023-11-29 14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

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认为“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观点是一致的,情志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B.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还有提升人格境界的教育作用。
C.古代文学家既想借“言”达到“得意”的目的,又想通过“忘言”来强化“得意”的目的。
D.言与意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都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但二者的论证结构并不相同。
B.材料二在论及“滋味”之“味”时,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味”是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
C.李、杜、苏、辛的作品所呈现的美,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而在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的“意”之美。
D.古人论诗“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得意而忘言”“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都包含着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4.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苏东坡“击节称妙”的原因加以分析。

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一起论诗,苏东坡吟一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说不如改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吟诵玩味片刻,不禁击节称妙。

5.学校准备举办“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如果你是活动推介人,请依据两则材料,从阅读经典诗词的意义角度列出推介词的要点。
2023-11-2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组织上考虑到你的功绩,准备把你安置到荣军学校……”“什么?是要把我养起来?”郭祥把拐猛地一蹾,“我是共产党员,不能去享那个清福。”郭祥恳求地说,“政委,你赶快向上反映一下,我年轻轻的,就像一支蜡烛,才刚烧了个头儿,怎么能就此熄灭了呢?为了党的事业,我决心一点不剩地把自己彻底烧完!”一个月后,上级批准了郭祥的请求……

整个城市焕然一新,像是从睡梦中醒来,真正焕发了自己的青春。这一切使得他多么高兴啊!尤其是当他站在金水桥上,扶着汉白玉栏杆,望着金碧辉煌的天安门,望着伟大领袖的巨幅画像,望着毛主席每年检阅游行队伍的地方,更使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他们本来只准备在首都停留两天,可是不知谁走露了消息,第三天就有某中学的青少年请郭祥去作报告。谁知一开头不得了,这个中学接着那个中学,这个工厂接着那个工厂,一连五六天,一场接着一场。郭祥就对张干事说:“我看咱们溜吧!”第二天一早,两个人就悄悄走出门来。谁知刚走到大门口,就被七八个戴红领巾的孩子围住,他们乱纷纷地问:“哪一位是郭叔叔呀?”郭祥笑着说:“你们倒是要找谁呀?”“我们要找郭祥,他是战斗英雄,我们请他去作报告。”郭祥一看又走不成了,眼角一扫,就笑嘻嘻地冲后一指:“你们瞧,那个又高又胖的就是!”……

孩子们吵着,笑着,立即追到车站,终于在候车室里找到郭祥。一个女孩子说:“叔叔!您怎么净蒙人哪?”“喀!那也是没法子!”郭祥笑着说,“说老实话,我平常是不怎么蒙人的。”“哼!怪不得人家叫您‘嘎子’”!郭祥也哈哈地笑起来。“不管怎么说,您今天得给我们说一段战斗故事。”孩子们说。

一个故事刚说了一半,只见从那边走过一个人来。看样子很像陆希荣。他戴着鸭舌帽,穿着很考究的咖啡色的料子服,皮鞋擦得锃亮,手里提着两个沉甸甸的大提包,好像要找寻一个座位的样子,但是看到郭祥,就匆忙地掉过脸去。郭祥就试探地叫了一声:“呃,你是陆……”那人只好掉过脸来,十分尴尬地说:“噢,是郭祥啊,我刚才没看见你。”

郭祥把身子挪了挪,给他腾了个座位。陆希荣没奈何,只好放下东西,在长椅上慢腾腾地坐下来。他显出一副亲热的样子。但仍然可以听出是上级的口吻说:“郭祥!你这是到哪儿去呀?”“回家乡去。”“回家乡去?回家乡干什么?是探家吗?”“不,我残废了,不能在部队工作了。”“唉,你也落了个这!”

陆希荣用同情的口吻说。但在眉梢眼角却流露出一种快意的神情。郭祥一听很不舒服,反问了一句:“你觉着‘落了个这’,很不好吗?”“哪里!哪里!”陆希荣也自觉失言,连忙改口说,“当然,这也是很光荣的!”

说过,他掏出“大中华”烟,虚让了一下,就点着抽起来,边吐着烟,边慢悠悠地晃着腿说:“你这几年还是当连长吗?是不是提拔了一下?”“提拔什么!”郭祥说,“光这个连长,我还觉着当不好呢。”“说实在话,你是吃了文化太低的亏。”陆希荣叹了口气,同情地说,“要是我还在部队,恐怕早就当团长了。听说我过去的通讯员已经当营长了。过去和我一块入伍的人,已经有人当了师长。你很清楚,他们当时的能力并不比我强……”

郭祥听他这一类的话,不知听过多少遍了,要让他说下去,至少要说上两个钟头。就厌烦地打断他的话说:“你这是到哪里去呀?”“回西安去。”“你在西安干什么?”陆希荣得意地笑了笑,说:“不瞒你说,我现在是西北路记皮毛公司的副总经理。”“哦?皮毛公司?”郭祥惊奇地叫了一声。陆希荣更加得意洋洋地说,“在西北各省,算是数一数二的了。”“你怎么到了那里?”陆希荣愤愤地说:“部队不要我了,又开除了我的党籍,我总要找一条活路嘛!……”

郭祥斜了他一眼,鄙视地说:“陆希荣!你要好好想想,你怎么能干这个?”

“人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陆希荣冷笑了一声,“什么事人干不得?我这么多年,对革命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吃了千辛万苦,到头来,革命究竟给了我些什么?弄得我一身虱子两脚泡,落了个浑身伤疤,两手空空,最后还说我是什么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把我一脚踢出门外……”

郭祥实在忍不住了,把手一挥,也愤然说:“不是党把你踢出门外,是你背叛了党,是你踩着党的脊梁骨要往上爬!叫我看,同志们说你是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都说轻了,你是一个革命事业中的投机商,变成了革命队伍的叛徒!党把你驱逐出去,是一件好事。”陆希荣受到意外的一击,气得浑身发抖,脸色苍白,两只手哆哆嗦嗦地提起提包狼狈而去。

张干事和红领巾们都嘎嘎地笑起来。“这个人倒是谁呀?”一个男孩子仰着脖子问。“他当过我们的营长。”“营长?他怎么会给资本家干事呀?”郭祥笑着说:“世界上有些事说奇怪也不奇怪。就好比一泡大粪,大家都说很臭,可是蝇子就觉着很香,一见大粪就嗡嗡嗡,嗡嗡嗡地爬上去。争先恐后,还唯恐赶不上趟儿。”

孩子们又笑起来。候车室响起了广播喇叭,到了放行时刻。一个女孩子撅着嘴说:“这个人真讨厌!要不是他故事早讲完了!”郭祥笑嘻嘻地说:“你们看到的这个故事,不是也很有教育意义么!”

孩子们站起来,有的抢着帮郭祥拎提包,有的帮他拿大衣,闹吵吵地簇拥着郭祥向站台走去。初升的太阳,照着孩子们一张张红彤彤的笑脸,都像鲜花一般可爱,郭祥把他们的小手攥得更紧了。

(节选自“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之魏巍《东方》,有删改)

文本二

魏巍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异常广阔,既有对重大事件的描绘,也有对日常生活的点染;既有对英雄人物忘我奋斗、壮怀激烈的讴歌,也有对男女间纯真爱情和自然界瑰丽景色的刻画;既有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颂扬,也有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鞭挞。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在他的作品中有机结合,并见迭出。

在报告文学中,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汉江两岸的日日夜夜》中作者就在描写时删除了种种次要枝蔓,将全部光束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使人物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和精神突现出来,且加以强化和渲染,因而艺术形象就鲜明而且富有诗意,于是这两个特写镜头,就深深地熔印在读者的心上。

(节选自鹿鸣新闻搜狐号《魏巍:一个运用文艺投入战斗的人》

附:《东方》以史诗式的规模,在前线威武雄壮的战斗与后方恢复时期的阶级斗争交织的画卷中,生动地概括了抗美援朝的全过程,成功地塑造了以郭祥为代表的一批20世纪50年代的具有献身精神的青年英雄形象。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整个城市焕然一新”“金碧辉煌的天安门”,介绍了社会环境,给全文打上了光明的底色,奠定了昂扬的情感基调。
B.魏巍笔下的英雄也是有缺点的,“哼!怪不得人家叫您‘嘎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郭祥骗人的不良品质的不满与批评。
C.“唉,你也落了个这!”表现了陆希荣对郭祥因为抗美援朝战争负伤截肢的表面上同情与敬佩,实则幸灾乐祸的心理。
D.郭祥在候车室遇见陆希荣时,陆希荣说自己刚才没看见郭祥,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心虚。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式,刻画了陆希荣这一个血肉丰满的具有极端个人主义的反面典型形象。
B.小说的人物语言既朴实又生动形象,严肃中透着诙谐,如郭祥说“就好比一泡大粪,大家都说很臭,可是蝇子就觉着很香,一见大粪就嗡嗡嗡,嗡嗡嗡地爬上去。”
C.本文主要运用对话推进情节发展,这些不仅能够让人物更饱满,还能让读者更有沉浸感,引起读者共情。
D.小说结尾描写孩子们的行动与笑脸,说明孩子们深受郭祥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优秀品质感动,给郭祥的这一次“报告”画上圆满句号。
8.魏巍的《东方)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对立,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对比手法运用的作用。
9.文本二中说“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文本一的笔墨则是集中在郭祥与陆希荣的言语交锋中,请问其中体现了郭祥怎样的思想美、性格美?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谘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言者路。”帝乃解。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武中衔之。崔旰等乱,前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意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命宰相A试文章B擢河西C尉D不拜E改右卫率府F胄曹参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拾遗,是唐朝及后来朝代设置的小官,分为左、右拾遗,为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
B.“绝言者路”中的“绝”,同“往来不绝者,滁人游也”(《醉翁亭记》)中的“绝”含义相同。
C.关辅:关,关中,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辅,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三个长官的合称,也指京城长安附近地区。
D.“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中的“会”,同“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会”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积极入世,虽然考进士未中,因向玄宗献上三篇赋,被玄宗赏识,后来授予官职。肃宗即位后,历尽艰辛想方设法投奔肃宗。
B.房琯因兵败陈涛斜和窝藏董廷兰被罢免官职,杜甫上疏为房琯辩解,惹怒玄宗,差点获罪。后因饥荒,杜甫弃官离去,客居秦州。
C.杜甫流落剑南,于是依附世交节度使严武,严武对他非常亲善。但杜甫性格有时褊狭浮躁,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严武怀恨在心。
D.杜甫和李白、高适交往颇深,曾经相伴旅行,一起在汴州,酒酣后登台怀古,抒发慷慨之志,人们都很理解杜甫心中的悲愤之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2023-11-2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