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魏巍(1920-2008)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18 题号:128187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组织上考虑到你的功绩,准备把你安置到荣军学校……”“什么?是要把我养起来?”郭祥把拐猛地一蹾,“我是共产党员,不能去享那个清福。”郭祥恳求地说,“政委,你赶快向上反映一下,我年轻轻的,就像一支蜡烛,才刚烧了个头儿,怎么能就此熄灭了呢?为了党的事业,我决心一点不剩地把自己彻底烧完!”一个月后,上级批准了郭祥的请求……

整个城市焕然一新,像是从睡梦中醒来,真正焕发了自己的青春。这一切使得他多么高兴啊!尤其是当他站在金水桥上,扶着汉白玉栏杆,望着金碧辉煌的天安门,望着伟大领袖的巨幅画像,望着毛主席每年检阅游行队伍的地方,更使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他们本来只准备在首都停留两天,可是不知谁走露了消息,第三天就有某中学的青少年请郭祥去作报告。谁知一开头不得了,这个中学接着那个中学,这个工厂接着那个工厂,一连五六天,一场接着一场。郭祥就对张干事说:“我看咱们溜吧!”第二天一早,两个人就悄悄走出门来。谁知刚走到大门口,就被七八个戴红领巾的孩子围住,他们乱纷纷地问:“哪一位是郭叔叔呀?”郭祥笑着说:“你们倒是要找谁呀?”“我们要找郭祥,他是战斗英雄,我们请他去作报告。”郭祥一看又走不成了,眼角一扫,就笑嘻嘻地冲后一指:“你们瞧,那个又高又胖的就是!”……

孩子们吵着,笑着,立即追到车站,终于在候车室里找到郭祥。一个女孩子说:“叔叔!您怎么净蒙人哪?”“喀!那也是没法子!”郭祥笑着说,“说老实话,我平常是不怎么蒙人的。”“哼!怪不得人家叫您‘嘎子’”!郭祥也哈哈地笑起来。“不管怎么说,您今天得给我们说一段战斗故事。”孩子们说。

一个故事刚说了一半,只见从那边走过一个人来。看样子很像陆希荣。他戴着鸭舌帽,穿着很考究的咖啡色的料子服,皮鞋擦得锃亮,手里提着两个沉甸甸的大提包,好像要找寻一个座位的样子,但是看到郭祥,就匆忙地掉过脸去。郭祥就试探地叫了一声:“呃,你是陆……”那人只好掉过脸来,十分尴尬地说:“噢,是郭祥啊,我刚才没看见你。”

郭祥把身子挪了挪,给他腾了个座位。陆希荣没奈何,只好放下东西,在长椅上慢腾腾地坐下来。他显出一副亲热的样子。但仍然可以听出是上级的口吻说:“郭祥!你这是到哪儿去呀?”“回家乡去。”“回家乡去?回家乡干什么?是探家吗?”“不,我残废了,不能在部队工作了。”“唉,你也落了个这!”

陆希荣用同情的口吻说。但在眉梢眼角却流露出一种快意的神情。郭祥一听很不舒服,反问了一句:“你觉着‘落了个这’,很不好吗?”“哪里!哪里!”陆希荣也自觉失言,连忙改口说,“当然,这也是很光荣的!”

说过,他掏出“大中华”烟,虚让了一下,就点着抽起来,边吐着烟,边慢悠悠地晃着腿说:“你这几年还是当连长吗?是不是提拔了一下?”“提拔什么!”郭祥说,“光这个连长,我还觉着当不好呢。”“说实在话,你是吃了文化太低的亏。”陆希荣叹了口气,同情地说,“要是我还在部队,恐怕早就当团长了。听说我过去的通讯员已经当营长了。过去和我一块入伍的人,已经有人当了师长。你很清楚,他们当时的能力并不比我强……”

郭祥听他这一类的话,不知听过多少遍了,要让他说下去,至少要说上两个钟头。就厌烦地打断他的话说:“你这是到哪里去呀?”“回西安去。”“你在西安干什么?”陆希荣得意地笑了笑,说:“不瞒你说,我现在是西北路记皮毛公司的副总经理。”“哦?皮毛公司?”郭祥惊奇地叫了一声。陆希荣更加得意洋洋地说,“在西北各省,算是数一数二的了。”“你怎么到了那里?”陆希荣愤愤地说:“部队不要我了,又开除了我的党籍,我总要找一条活路嘛!……”

郭祥斜了他一眼,鄙视地说:“陆希荣!你要好好想想,你怎么能干这个?”

“人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陆希荣冷笑了一声,“什么事人干不得?我这么多年,对革命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吃了千辛万苦,到头来,革命究竟给了我些什么?弄得我一身虱子两脚泡,落了个浑身伤疤,两手空空,最后还说我是什么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把我一脚踢出门外……”

郭祥实在忍不住了,把手一挥,也愤然说:“不是党把你踢出门外,是你背叛了党,是你踩着党的脊梁骨要往上爬!叫我看,同志们说你是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都说轻了,你是一个革命事业中的投机商,变成了革命队伍的叛徒!党把你驱逐出去,是一件好事。”陆希荣受到意外的一击,气得浑身发抖,脸色苍白,两只手哆哆嗦嗦地提起提包狼狈而去。

张干事和红领巾们都嘎嘎地笑起来。“这个人倒是谁呀?”一个男孩子仰着脖子问。“他当过我们的营长。”“营长?他怎么会给资本家干事呀?”郭祥笑着说:“世界上有些事说奇怪也不奇怪。就好比一泡大粪,大家都说很臭,可是蝇子就觉着很香,一见大粪就嗡嗡嗡,嗡嗡嗡地爬上去。争先恐后,还唯恐赶不上趟儿。”

孩子们又笑起来。候车室响起了广播喇叭,到了放行时刻。一个女孩子撅着嘴说:“这个人真讨厌!要不是他故事早讲完了!”郭祥笑嘻嘻地说:“你们看到的这个故事,不是也很有教育意义么!”

孩子们站起来,有的抢着帮郭祥拎提包,有的帮他拿大衣,闹吵吵地簇拥着郭祥向站台走去。初升的太阳,照着孩子们一张张红彤彤的笑脸,都像鲜花一般可爱,郭祥把他们的小手攥得更紧了。

(节选自“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之魏巍《东方》,有删改)

文本二

魏巍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异常广阔,既有对重大事件的描绘,也有对日常生活的点染;既有对英雄人物忘我奋斗、壮怀激烈的讴歌,也有对男女间纯真爱情和自然界瑰丽景色的刻画;既有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颂扬,也有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鞭挞。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在他的作品中有机结合,并见迭出。

在报告文学中,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汉江两岸的日日夜夜》中作者就在描写时删除了种种次要枝蔓,将全部光束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使人物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和精神突现出来,且加以强化和渲染,因而艺术形象就鲜明而且富有诗意,于是这两个特写镜头,就深深地熔印在读者的心上。

(节选自鹿鸣新闻搜狐号《魏巍:一个运用文艺投入战斗的人》

附:《东方》以史诗式的规模,在前线威武雄壮的战斗与后方恢复时期的阶级斗争交织的画卷中,生动地概括了抗美援朝的全过程,成功地塑造了以郭祥为代表的一批20世纪50年代的具有献身精神的青年英雄形象。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整个城市焕然一新”“金碧辉煌的天安门”,介绍了社会环境,给全文打上了光明的底色,奠定了昂扬的情感基调。
B.魏巍笔下的英雄也是有缺点的,“哼!怪不得人家叫您‘嘎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郭祥骗人的不良品质的不满与批评。
C.“唉,你也落了个这!”表现了陆希荣对郭祥因为抗美援朝战争负伤截肢的表面上同情与敬佩,实则幸灾乐祸的心理。
D.郭祥在候车室遇见陆希荣时,陆希荣说自己刚才没看见郭祥,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心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式,刻画了陆希荣这一个血肉丰满的具有极端个人主义的反面典型形象。
B.小说的人物语言既朴实又生动形象,严肃中透着诙谐,如郭祥说“就好比一泡大粪,大家都说很臭,可是蝇子就觉着很香,一见大粪就嗡嗡嗡,嗡嗡嗡地爬上去。”
C.本文主要运用对话推进情节发展,这些不仅能够让人物更饱满,还能让读者更有沉浸感,引起读者共情。
D.小说结尾描写孩子们的行动与笑脸,说明孩子们深受郭祥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优秀品质感动,给郭祥的这一次“报告”画上圆满句号。
3.魏巍的《东方)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对立,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对比手法运用的作用。
4.文本二中说“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文本一的笔墨则是集中在郭祥与陆希荣的言语交锋中,请问其中体现了郭祥怎样的思想美、性格美?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旗飞舞

魏巍

第三阶段的作战地区在北汉江以西、金化以东和金城以南的弓形战线上。郭祥所在的第五军,对这里的地形比较熟悉,被调到这个地区来,准备对黑云岭的敌人展开进攻。7月12日上午,师政治部派人来授予担任突击任务的三连一面红旗,要他们把它插上黑云岭的主峰。三连的战斗情绪顿时达到沸腾状态,全连都在红旗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黄昏时分,突击营向前开进。邓军和周仆站在交通沟旁边,与出击的战士们一一握手。军文工团和师文工队的男女队员敲锣打鼓,喊着口号,说着快板。松树杈挂着的大喇叭一遍又一遍地播送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与《歌唱祖国》的歌曲。小钢炮在前面高高地举着红旗,战士们一个个挺着胸脯,步伐越发显得威武雄壮了。敌我阵地之间,横隔着一道宽阔的金城川。为了在攻击时避免敌人炮火的拦阻射击,同时为了迅速而突然地攻上敌人阵地,指挥员们费了许多心思,才想出一个新奇的办法,就是事先在敌人的山脚下秘密地挖一些屯兵洞,使部队在攻击之前偷偷地潜伏在这里。郭祥的突击营于当晚午夜时分偷渡过那道宽阔的大川,在敌人山脚下的林莽之中潜伏下来。

这种战斗方式,使各级指挥员在精神上都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他们唯恐敌人有一丝一毫的察觉,也唯恐哪一位战士在敌人盲目的射击下负伤而忍受不住。郭祥和老模范蹲在一个小小的洞子里,真是觉得百爪挠心,实在难捱。终于天又黑下来。总攻时间一秒钟一秒钟地迫近了。通讯员小牛两只眼眨也不眨地望着我方阵地。当秒针刚刚踏上下午九点钟时,只听他尖声尖气地欢叫了一声:看,信号弹飞起来啦!话音未落,人们就觉得身子猛地一震,炮火的风暴遮天盖地地轰鸣起来。郭祥和老模范等人立即出了洞口,向我方阵地一望,只见三颗红色的信号弹,还飘坠在空中。数百门大炮出口的闪光,像连续不停的闪电,把半面天空照得通红。尤其是成批的火箭炮弹,拖着长长的火尾巴从顶空穿过,像赤红的钢板一样,倾泻到敌人的阵地,使整个的大地都为之震动。

这场炮火急袭,整整进行了20分钟。霍地又腾起三颗绿色的信号弹,郭祥立即跃出洞口,举起驳壳枪高喊了一声:同志们!冲呵!部队在激越的冲锋号声中,向着黑云岭的主峰冲去。在火光与硝烟中,可以看到三连突击排的前面,有一面鲜艳的红旗,火团似地在向前滚动。

冲在最前面的是乔大夯率领的爆破组。他们拿着爆破筒,挟着炸药包,向前飞快地跑着。山坡上共有七道铁丝网,已被炮火摧毁了五道,第六道也被他们迅速炸开,只剩下最后一道了。一个战士接着扑上去爆破。烟尘还没有散,乔大夯就领着爆破组的同志冲了上去。哪知冲到跟前,才发现这道足有两公尺宽的屋脊形铁丝网,只炸开了一道小口,仍然不能通过。乔大夯立刻塞进一根爆破筒准备拉火,后面一片冲杀声,回头一看,火光里闪着一面红旗,突击排已经冲了上来,只有几步远近,爆破已经来不及了。地堡里的敌人已经清醒过来,重机枪正哗哗地射击着。如果让红旗退回去,同志们就会遭到更大的伤亡。

乔大夯心里一急,登时出了一身大汗。他立刻对爆破组大声喊道:同志们!爆破来不及啦!我们不能让红旗老等在这里。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到啦!说着,他把手里的爆破筒往旁边一扔,就趴到了铁丝网上。爆破组的其他四个同志也纷纷丢掉了炸药包和爆破筒,挨着他那长大魁伟的身躯,在铁丝网上趴成了一排。乔大夯还一个劲儿地挥动着他的手臂,大声地喊:同志们!快过去呀!快过去呀!其他几个组员也跟着喊:不要犹豫了!”“为了胜利,快过去吧!

突击排的同志停下来了,怎么忍心从自己同志的身上踩过去呢!连长齐堆心里热辣辣的,不知怎样处理才好。带领突击排的副连长疙瘩李更急得什么似的,摆着手说:不行!不行!快下来组织爆破!这时,郭祥和他的通讯员小牛已经赶了上来。他见到这种情景,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乔大夯听见郭祥的声音,又几乎用哀求的声调说:营长!你就快下命令吧!为了胜利,你就让大家快踩过去吧!郭祥回头一看,红旗已经停止前进,后面还拥挤着数百名战士,队伍里正在不断地增加着伤亡,就把心一横,牙一咬,把驳壳枪果断地一挥,说:同志们!踩过去!

这一声号令,响彻云霄,震人心魂。在中国大地上,这一支战胜千难万险、冲过雪山草地的铁军,今天不得不踏着自己同志的肉身前进了。他们仿佛在一刹那间变成了生着羽翼的天兵飞上了主峰,那面在主峰上飘扬的红旗,在硝烟与火光中也显得更加鲜红了。

(节选自《东方》,有删改)

1.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数百门大炮轰击敌人阵地的场面描写中,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我志愿军进攻炮火的猛烈。
B.文章情节设计别具特色,主线清晰,高潮部分主要了采用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的迅速发展,使情节紧凑,矛盾冲突非常集中。
C.文章使用第三人称叙述,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叙述人能够随时关注志愿军战士的言行,灵活自由地反映战争场景。
D.疙瘩李不愿从战士身上踩过去,体现了他的优柔寡断与心地善良;郭祥指挥战士们踩过去,体现了其雷厉风行与坚决果敢。
2.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多次写到的“红旗”的作用。
3.魏巍说:“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与刚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样“最可爱的人”的。
2021-09-04更新 | 4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停战令后

魏巍

1板门店,于昨天上午度过了它最繁华的日子之后而冷落下来。昨天上午十时,这个仅有三座茅屋的小小的村庄,在完成它的历史任务之前,演出了最后也是最热闹的一场,金日成元帅和彭德怀司令员也来到这里,同美军上将克拉克一起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2这是三年半来第一个安静的夜,没有枪声、炮声、飞机声和炸弹声的夜。彭总情不自禁地走出屋子,不知什么地方已经响起了锣鼓声。他回到屋里,躺在床上,想睡也睡不成了。从中南海的紧急会议到北京饭店的不眠之夜,从与毛主席的单独谈话到再跨征鞍,当时他觉得肩负的任务是何等沉重!可是经过三年来的惊涛骇浪,这个任务总算完成了。这使他感到欣慰。这次他到这里来,本来计划在签字之后要到第一线看望看望战士们,现在这种愿望更强烈了……

3彭总一行,在先头师略事休息,随后就由师长洪川乘吉普车在前引路,继续向白岩山进发。中午过后,彭总望见前面一带山岭,就像白玉屏风一般,就知道白岩山已经到了。

4彭总下车一看,前面十字路口大杨树下站着两个军人,似已等候多时,就立刻不高兴地说:“不是叫你不要打电话吗?”

5“我怕他们准备不及……”洪川红着脸说。

6“有什么可准备的?”彭总瞪了他一眼,“都是自家人,搞这一套旧东西干什么?”

7“彭总,”洪川笑着辩解说,“这也不是对您,别的首长来了也是这样。”

8“那也不对!”彭总严厉地说,“不论什么人,都不要搞这一套!”

9洪川做了介绍。然后大家一起上车,向村里驶去,在一座茅舍前停了下来。

10彭总的脾气和风格是全军都知道的,尤其是在下面吃饭的问题使人为难。如果准备的好了,那是肯定要挨骂的;如果弄得太不像样,又使人过意不去。这次倒好,这里刚刚打过仗,许多老百姓还没有回来,东西很难买,只好打开几个从祖国运来的罐头,炒了一些鸡蛋粉,弄了一个炒辣椒下饭。这个小“宴会”就设在茅屋里,大家盘膝而坐。吃饭时,大家心里十分不安,而彭总却特别满意,吃得满头大汗。自始至终,笑容满面,问这问那,没完没了。

11“有个战斗英雄郭祥,不是这个部队的吗?”

12“是,是我们的一营营长。”团政委周仆连忙答道,“最后这一仗他打得很好,负伤以后坐在担架上还指挥呢。”

13“伤重不重?”

14“一条腿断了。”

15彭总停住筷子,关切地问:“还能治好吗?还能不能回到部队?”

16“已经送后方了,还没有回信。”

17彭总叹了口气,把碗放在小炕桌上:“你们应当去看看他!”

18“是的。”周仆说,“这的确是一个好干部。二次战役起了很大作用。敌人南北两面夹击,又是飞机,又是坦克,他的队伍就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硬是一动不动,真有点英雄气概!”

19彭总若有所感地说:“选干部就要选这样的人!对革命忠诚、老实、勇敢、大公无私。在关键时刻,这种人一个可以顶一百个、一千个。”

20饭后,大家劝彭总休息一下,彭总认为时间紧张,还是抓紧时间去看看战士。于是,去看了几个连队,最后来到三连时,已经快要夕阳衔山了。

21当彭总一行来到山下,三连连长和指导员赶快下山来接。附近的十几个战士也围拢过来。彭总看见这些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心里着实高兴,就同他们道了辛苦,一个一个都亲切握手。

22人群中有一个年纪最小的战士,眨巴着一双猫眼,望着彭总笑眯眯的,圆乎乎的脸上还露出两个酒窝。彭总同他的眼光相遇,就笑着问道:“你这个小鬼,叫什么名字?”

23小鬼红了红脸,没有马上答出来。三连长代他答道:“他叫杨春。”

24彭总又问:“小鬼,这次停战你觉得怎么样?高兴吗?”

25“高兴。”杨春答道,“就是有点不够解气。”

26“我们消灭了那么多敌人,怎么能说不解气呢?”

27“没有把敌人赶到大海里嘛!”

28大伙笑起来。

29杨春开始还有点胆怯,经过一阵谈话,好像已经同彭总很熟的样子,两个猫眼眨巴眨巴地望着彭总,认真地问道:“司令员,我提一个问题行吗?”

30彭总笑着说:“好好,你提。”

31杨春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说:“现在已经停战了,我们呼啦一走行吗?”

32“你说呢?”

33“我说不行。”

34“为什么?”

35杨春指了指四处荒芜的土地和倒塌的房舍,说:“你看,帝国主义糟蹋成这个样子,老百姓可吃什么呀?我们总得帮助他们搞搞建设再走。”

36彭总不觉心中一热,没有想到这个看去还是个孩子的战士,竟同自己想的一样。

37望了望面前的小山岗,彭总正要举步上山,三连长上前拦住说:“司令员,上面正在掩埋烈士呢,还是不要去了。”

38“怎么,人死了就不要去了?”彭总瞪了他一眼,径自向山上走去。彭总一面走,一面察看着墓前的木牌。那些木牌上都分别写着烈士的姓名、年龄、职务和家乡住处。当他发现有几座坟前没有插木牌时,就停住脚步,对三连长说:“这里怎么没有插木牌呀?”

39“有一些还没有查清楚。”三连长面有难色地说。

40“不要怕麻烦!”彭总说,“可以找他们连队的人来亲自辨认。不是这些牺牲的同志,我们怎么来的胜利?”

41彭总默默地脱下军帽肃立着,站了很久很久……热泪,从他露出白鬓发的面颊涔涔而下。

42那边,像白玉屏风般的白岩山,已被夕阳染成金红,显得更加壮丽了。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东方》第六部《凯歌》。《东方》是魏巍的代表作,1982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家丁玲说:“《东方》是一部史诗式的小说,它是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的宏伟业绩的史册,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座雕塑了各种不同形象的英雄人物的丰碑。”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最繁华”“最热闹”等词语交代签字仪式给小村庄增添了光彩和生机,也暗示板门店将被载入史册。
B.本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战斗英雄郭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刻画,突出了他的英雄气概。
C.小战士杨春提出的关于停战后志愿军还应该帮助朝鲜人民搞搞建设再走的建议,引发了彭总的共鸣和感慨。
D.“像白玉屏风般的白岩山,已被夕阳染成金红,显得更加壮丽了”,既写了美丽的风景,也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2.下面对文中画线部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枪声、炮声、飞机声和炸弹声的夜”带给人们和平的欣慰,也让读者联想到之前战争的激列与残酷。
B.“从中南海的紧急会议……到再跨征鞍”,既写了彭总接受任务、挂帅出征的过程,也突出了责任重大和时间紧迫。
C.“经过三年来的惊涛骇浪,这个任务总算完成了”是对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总结,“惊涛骇浪”突出了战争的惊险与艰难。
D.“现在这种愿望更强烈了”,其原因是彭总担心停战可能会让战士们掉以轻心、放松警惕,也引出下文和战士们的交流。
3.本文对话描写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4.彭总看望战士的系列活动,表现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3-11更新 | 5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待月儿圆时

魏 巍

当凤凰堡的贫农们,在古老的土地上探索一条新路时,朝鲜战场正酝酿着一个震动世界的战役。

经过第一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站定脚跟,清川江以北的朝鲜人民在陆续返回自己的家园。为了巩固与发展胜利,在长江南岸组成的志愿军部队继续渡江入朝。这些南国的儿女们,穿着只适合于他们故乡的薄薄的棉衣,戴着大檐帽,正顶着棉花桃一般大的雪片,向东线急进。西线也调整了部署。第五军由博川调到西部战线的左翼——德川、宁远地区。现在郭祥所在的这个团,正同李承晚的第八师对抗在德川以南。在这个阵地上,他们连续进行了几天的战斗。

这里有一座苍鹰岭,是附近的制高点,敌我反复争夺数次,终于被我军夺取到手。郭祥满心高兴,准备给敌人一个重重的打击。谁知道第二天早晨,敌人攻上来,只打了个把小时,就传来了撤下苍鹰岭的命令。郭祥满心眼的不舒服,不知发生了什么变故。

下午,占领苍鹰岭的敌人,继续向我军进攻。这次抗击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就又接到命令,让撤退了。

郭祥暗暗想,要好好地掌握掌握上级的意图,第二天,敌人进攻时,郭祥这个连打得噼噼啪啪、稀稀拉拉的,敌人虽然占领了阵地,但是不前进了。

时间不长,团里来了电话,传过来团长严厉的声音:

今天晚上,你把阵地给我夺回来!

这天晚上,郭祥的连队打得很猛,一个反击就把上午失去的阵地夺回来了。第三天早晨,敌人继续前进。郭祥正在周密地组织火力,准备硬顶,团长又来了电话,质问道:打硬仗你倒是个能手,你的灵活性到哪里去了?

郭祥放下耳机,缩了缩脖儿:

怪怪!软又说忒软了,硬又说忒硬了,这个劲儿可真难拿呀!

在郭祥看来,已经到了十分有利的阵地,但是仍旧看不出我方有任何动静,心里不免焦躁起来。

这天黄昏,西天上刚刚露出一弯小金月牙儿,团部通讯员来传郭祥,叫他即刻到团部去。郭祥自然十分高兴。按照已往的经验,只要到了团部,他就可以对当前的行动,猜出七成八成。

团部设在一个很狭窄的小山沟里,只有一户人家。郭祥沿着小径向山坡上走,看见两个人披着军大衣,在两块大石头上坐着,正在那儿举头赏月呢。

郭祥刚要走上前去,只听两个人在悄悄谈话。

老周,你看,上钩了吗?

怕是上钩了……不过还要攻一两下。

太猛又不行!

那当然。

彭总对情况的估计,就是准得很哪!

当然……我看妙就妙在这一次极其成功地利用了敌人的错觉。我记得在《论持久战》里,主席就专门讲到过这个问题。

是的,直到现在,敌人还认为我们是‘象征性的出兵’呢!

老邓,这才叫指挥艺术咧。退一步可以进两步哟!

接着是轻微的笑声。停了片刻,谈话又继续着。

今天旧历几号了,老周?

看它的样子,可能初四五吧。

不不,初二三,月牙儿尖。我小时候放牛,每天都回来得很迟;看惯了的,这我知道。

说到这儿,只见团长用手指头点着月亮说:这家伙!你要不理会它呀,快得很,几天就圆了;你要盼它圆哪,它就硬是不圆!

郭祥仰头看看月亮,果然还缺大半边呢。

政委嘎嘎地笑了起来,接着说:

老邓啊,路还没有走到,光圆也不行啊!

郭祥也偷偷地笑了。他猛然觉得偷听首长讲话不大好,就故意把脚步弄得很响,然后又喊了一声报告

是嘎子啊。周仆问,你喜欢月亮吗,嘎子?

我呀,郭祥笑了一笑,月亮太圆了我也不喜欢。那年打松林店,月亮真圆,敌人的火力又稠,打了好几个冲锋,都没有打上去。当时我抬起头看看它,真想一枪把它揍下来!

是呀,太圆了,对作战也很不利。周仆说着,放心地笑了。

郭祥回到连里的时候,战士们纷纷围过来问:

说说咱们现在的行动!

到底撤到哪里才算完哪!

郭祥摇了摇头,团里是纹丝没露。

可是他说到这儿,不由自主地仰起脸,对着月亮笑了一笑。

连长,那你就判断判断!

我的好同志!郭祥把两只手一摊,团里纹丝不露,叫我可怎么判断哪!郭祥说到这儿,又情不自禁地仰望着弯弯的月牙儿笑了。

连长,小钢炮诧异地问,你老望着月亮笑什么哪?

我呀,郭祥蓦地一惊,随口说,各人有各人的心事呗!

那,你有什么心事呀,连长?

我呀,郭祥说,咱们这些天净吃煮棒子粒儿了。我一看见月亮,就觉着它像一张大白面饼似的,要是一钢炮轰下来,咱们全连也够吃几天的。

人们笑起来,情知再也挖不出东西,也就带着惋惜的神情散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多次描写“月牙儿”,既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又呼应了题目;而形状可爱、色泽明亮的“一弯小金月牙儿”,暗示着小说氛围和情节的变化。
B.苍鹰岭争夺战的第二天,郭祥的连队因打得软弱被团长严厉批评,这天晚上反击打得猛烈又被团长质问,郭祥对此疑惑不解,其他战士也不明白。
C.小说中政委说“路还没有走到,光圆也不行啊”,前半句暗示这次战役的最佳作战时机尚未成熟,后半句照应下文月亮太圆并不利于作战的战术判断。
D.小说中志愿军战士身穿薄棉衣,头戴大檐帽,冒雪行军,连日只能吃煮棒子粒儿,这些衣食的细节真实地反映了抗美援朝战场上我方的作战条件。
2.魏巍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具备着“敏锐的感应和饱满的激情”。请据此对主人公郭祥进行简要分析。
3.我们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靠的不仅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还靠他们的战斗智慧。请结合文本探究中国人的战斗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1-05-26更新 | 1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