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10-24 10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为小家,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不同阶层的人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百家,表明当时的思想家层出不穷。他们为后世播撒下智慧的种子。

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脱世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

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

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家的主张。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

(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材料二认为要想达到庄子追求的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得逍遥自在。
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
B.道家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D.核心是“空”的佛家思想,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终极追求是揭示生命奥秘,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
B.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
C.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练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
D.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先秦儒家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组织上考虑到你的功绩,准备把你安置到荣军学校……”“什么?是要把我养起来?”郭祥把拐猛地一蹾,“我是共产党员,不能去享那个清福。”郭祥恳求地说,“政委,你赶快向上反映一下,我年轻轻的,就像一支蜡烛,才刚烧了个头儿,怎么能就此熄灭了呢?为了党的事业,我决心一点不剩地把自己彻底烧完!”一个月后,上级批准了郭祥的请求……

整个城市焕然一新,像是从睡梦中醒来,真正焕发了自己的青春。这一切使得他多么高兴啊!尤其是当他站在金水桥上,扶着汉白玉栏杆,望着金碧辉煌的天安门,望着伟大领袖的巨幅画像,望着毛主席每年检阅游行队伍的地方,更使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他们本来只准备在首都停留两天,可是不知谁走露了消息,第三天就有某中学的青少年请郭祥去作报告。谁知一开头不得了,这个中学接着那个中学,这个工厂接着那个工厂,一连五六天,一场接着一场。郭祥就对张干事说:“我看咱们溜吧!”第二天一早,两个人就悄悄走出门来。谁知刚走到大门口,就被七八个戴红领巾的孩子围住,他们乱纷纷地问:“哪一位是郭叔叔呀?”郭祥笑着说:“你们倒是要找谁呀?”“我们要找郭祥,他是战斗英雄,我们请他去作报告。”郭祥一看又走不成了,眼角一扫,就笑嘻嘻地冲后一指:“你们瞧,那个又高又胖的就是!”……

孩子们吵着,笑着,立即追到车站,终于在候车室里找到郭祥。一个女孩子说:“叔叔!您怎么净蒙人哪?”“喀!那也是没法子!”郭祥笑着说,“说老实话,我平常是不怎么蒙人的。”“哼!怪不得人家叫您‘嘎子’”!郭祥也哈哈地笑起来。“不管怎么说,您今天得给我们说一段战斗故事。”孩子们说。

一个故事刚说了一半,只见从那边走过一个人来。看样子很像陆希荣。他戴着鸭舌帽,穿着很考究的咖啡色的料子服,皮鞋擦得锃亮,手里提着两个沉甸甸的大提包,好像要找寻一个座位的样子,但是看到郭祥,就匆忙地掉过脸去。郭祥就试探地叫了一声:“呃,你是陆……”那人只好掉过脸来,十分尴尬地说:“噢,是郭祥啊,我刚才没看见你。”

郭祥把身子挪了挪,给他腾了个座位。陆希荣没奈何,只好放下东西,在长椅上慢腾腾地坐下来。他显出一副亲热的样子。但仍然可以听出是上级的口吻说:“郭祥!你这是到哪儿去呀?”“回家乡去。”“回家乡去?回家乡干什么?是探家吗?”“不,我残废了,不能在部队工作了。”“唉,你也落了个这!”

陆希荣用同情的口吻说。但在眉梢眼角却流露出一种快意的神情。郭祥一听很不舒服,反问了一句:“你觉着‘落了个这’,很不好吗?”“哪里!哪里!”陆希荣也自觉失言,连忙改口说,“当然,这也是很光荣的!”

说过,他掏出“大中华”烟,虚让了一下,就点着抽起来,边吐着烟,边慢悠悠地晃着腿说:“你这几年还是当连长吗?是不是提拔了一下?”“提拔什么!”郭祥说,“光这个连长,我还觉着当不好呢。”“说实在话,你是吃了文化太低的亏。”陆希荣叹了口气,同情地说,“要是我还在部队,恐怕早就当团长了。听说我过去的通讯员已经当营长了。过去和我一块入伍的人,已经有人当了师长。你很清楚,他们当时的能力并不比我强……”

郭祥听他这一类的话,不知听过多少遍了,要让他说下去,至少要说上两个钟头。就厌烦地打断他的话说:“你这是到哪里去呀?”“回西安去。”“你在西安干什么?”陆希荣得意地笑了笑,说:“不瞒你说,我现在是西北路记皮毛公司的副总经理。”“哦?皮毛公司?”郭祥惊奇地叫了一声。陆希荣更加得意洋洋地说,“在西北各省,算是数一数二的了。”“你怎么到了那里?”陆希荣愤愤地说:“部队不要我了,又开除了我的党籍,我总要找一条活路嘛!……”

郭祥斜了他一眼,鄙视地说:“陆希荣!你要好好想想,你怎么能干这个?”

“人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陆希荣冷笑了一声,“什么事人干不得?我这么多年,对革命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吃了千辛万苦,到头来,革命究竟给了我些什么?弄得我一身虱子两脚泡,落了个浑身伤疤,两手空空,最后还说我是什么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把我一脚踢出门外……”

郭祥实在忍不住了,把手一挥,也愤然说:“不是党把你踢出门外,是你背叛了党,是你踩着党的脊梁骨要往上爬!叫我看,同志们说你是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都说轻了,你是一个革命事业中的投机商,变成了革命队伍的叛徒!党把你驱逐出去,是一件好事。”陆希荣受到意外的一击,气得浑身发抖,脸色苍白,两只手哆哆嗦嗦地提起提包狼狈而去。

张干事和红领巾们都嘎嘎地笑起来。“这个人倒是谁呀?”一个男孩子仰着脖子问。“他当过我们的营长。”“营长?他怎么会给资本家干事呀?”郭祥笑着说:“世界上有些事说奇怪也不奇怪。就好比一泡大粪,大家都说很臭,可是蝇子就觉着很香,一见大粪就嗡嗡嗡,嗡嗡嗡地爬上去。争先恐后,还唯恐赶不上趟儿。”

孩子们又笑起来。候车室响起了广播喇叭,到了放行时刻。一个女孩子撅着嘴说:“这个人真讨厌!要不是他故事早讲完了!”郭祥笑嘻嘻地说:“你们看到的这个故事,不是也很有教育意义么!”

孩子们站起来,有的抢着帮郭祥拎提包,有的帮他拿大衣,闹吵吵地簇拥着郭祥向站台走去。初升的太阳,照着孩子们一张张红彤彤的笑脸,都像鲜花一般可爱,郭祥把他们的小手攥得更紧了。

(节选自“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之魏巍《东方》,有删改)

文本二

魏巍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异常广阔,既有对重大事件的描绘,也有对日常生活的点染;既有对英雄人物忘我奋斗、壮怀激烈的讴歌,也有对男女间纯真爱情和自然界瑰丽景色的刻画;既有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颂扬,也有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鞭挞。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在他的作品中有机结合,并见迭出。

在报告文学中,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汉江两岸的日日夜夜》中作者就在描写时删除了种种次要枝蔓,将全部光束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使人物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和精神突现出来,且加以强化和渲染,因而艺术形象就鲜明而且富有诗意,于是这两个特写镜头,就深深地熔印在读者的心上。

(节选自鹿鸣新闻搜狐号《魏巍:一个运用文艺投入战斗的人》

附:《东方》以史诗式的规模,在前线威武雄壮的战斗与后方恢复时期的阶级斗争交织的画卷中,生动地概括了抗美援朝的全过程,成功地塑造了以郭祥为代表的一批20世纪50年代的具有献身精神的青年英雄形象。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整个城市焕然一新”“金碧辉煌的天安门”,介绍了社会环境,给全文打上了光明的底色,奠定了昂扬的情感基调。
B.魏巍笔下的英雄也是有缺点的,“哼!怪不得人家叫您‘嘎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郭祥骗人的不良品质的不满与批评。
C.“唉,你也落了个这!”表现了陆希荣对郭祥因为抗美援朝战争负伤截肢的表面上同情与敬佩,实则幸灾乐祸的心理。
D.郭祥在候车室遇见陆希荣时,陆希荣说自己刚才没看见郭祥,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心虚。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式,刻画了陆希荣这一个血肉丰满的具有极端个人主义的反面典型形象。
B.小说的人物语言既朴实又生动形象,严肃中透着诙谐,如郭祥说“就好比一泡大粪,大家都说很臭,可是蝇子就觉着很香,一见大粪就嗡嗡嗡,嗡嗡嗡地爬上去。”
C.本文主要运用对话推进情节发展,这些不仅能够让人物更饱满,还能让读者更有沉浸感,引起读者共情。
D.小说结尾描写孩子们的行动与笑脸,说明孩子们深受郭祥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优秀品质感动,给郭祥的这一次“报告”画上圆满句号。
8.魏巍的《东方)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对立,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对比手法运用的作用。
9.文本二中说“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文本一的笔墨则是集中在郭祥与陆希荣的言语交锋中,请问其中体现了郭祥怎样的思想美、性格美?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②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③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④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选自《兼爱(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B.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D.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之与家之相                    篡:掠夺
B.强必弱,富必侮贫             执:取得
C.虽然,天下之难物故也       于:通“迂”,迂阔
D.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胁息:敛缩气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主张兼爱,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等现象,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B.士君子虽然能够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但是他们认为实行起来很不容易。
C.墨子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兼爱实行起来虽然困难,但是只要君王想做,就能做到。
D.楚灵王喜欢细腰,臣子就吃一顿饭来节食,这个事例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大学之道》)
14.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023-10-2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