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19-20高三·四川绵阳·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异字彦和,吴郡钱唐人也。异年数岁,外祖顾欢抚之谓异祖昭之曰:“此儿非常器,当成卿门户。”既长从师,遍治《五经》,尤明《礼》《易》,涉猎文史,兼通杂艺,博弈书算,皆其所长。年二十,诣都,尚书令沈约面试之,因戏异曰:“卿年少,何乃不廉?”异逡巡未达其旨。约乃曰:“天下唯有文义棋书,卿一时将去,可谓不廉也。”其年,上书言建康宜置狱司,比廷尉,敕付尚书详议,从之。旧制,年二十五方得释褐。时异适二十一,特敕擢为扬州议曹从事史。寻有诏求异能之士,《五经》博士明山宾表荐异曰:“窃见钱唐朱异,年时尚少,德备老成,在独无散逸之想处暗有对宾之色器宇弘深神表峰峻观其信行非惟十室所稀若使负重遥途必有千里之用。”高祖召见,甚悦之,谓左右曰:“朱异实异。”普通五年,大举北伐,魏徐州刺史元法僧遣使请举地内属,诏有司议其虚实。异曰:“自王师北讨,克获相继,徐州地转削弱,咸愿归罪法僧,法僧惧祸之至,其降必非伪也。”高祖仍遣异报法僧,并敕众军应接,受异节度。既至,法僧遵承朝旨,如异策焉。中大通元年,迁散骑常侍。自周舍卒后,异代掌机谋,方镇改换,朝仪国典,诏诰敕书,并兼掌之。每四方表疏,当局簿领,谘询详断,填委于前,异属辞落纸,览事下议,纵横敏赡,顷刻之间,诸事便了。侯景谋反,合州刺史鄱阳王范累有启闻,异以景孤立寄命,必不应尔,乃谓使者:“鄱阳王遂不许国家有一客!”并抑而不奏,故朝廷不为之备。及寇至,城内文武咸尤之。异因惭愤,发病卒,时年六十七。

(节选自《梁书·朱异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独无散逸之想/处暗有对宾之色/器宇弘深/神表峰峻/观其信行非/惟十室所稀若/使负重遥途/必有千里之用
B.在独无散逸之想处/暗有对宾之色/器宇弘深/神表峰峻/观其信行非/惟十室所稀/若使负重遥途/必有千里之用
C.在独无散逸之想处/暗有对宾之色/器宇弘深/神表峰峻/观其信行/非惟十室所稀若/使负重遥途/必有千里之用
D.在独无散逸之想/处暗有对宾之色/器宇弘深/神表峰峻/观其信行/非惟十室所稀/若使负重遥途/必有千里之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户,可指房屋庭院的出入处,也指要道、必经之地、途径,文中指门第、家庭的地位等。
B.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其中《礼》初为《仪礼》,后指《礼记》。
C.廷尉,秦汉时期国家的最高军事长官,掌管天下兵马军务,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D.方镇,指镇守一方的军政大员,如州牧、都督、将军等,也可指相应的机构或管理的区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异机敏练达,准确研判军情。针对徐州刺史元法僧请降一事,他从当时形势及人心等方面做出准确分析,高祖下令众军接应,法僧遵承朝廷旨意。
B.朱异建言适切,受到破格擢升。他上书言建康宜设狱司,与廷尉品级相同,尚书详议后同意其意见;年仅二十一岁,即被破例擢为扬州议曹从事史。
C.朱异才艺卓著,被人赏识荐举。年仅数岁,被外祖称赞将成非常之才;长大后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得到尚书令沈约及《五经》博士明山宾的推荐。
D.朱异身兼数任,失察侯景反心。他代替周舍掌管朝廷机谋,并兼管朝仪国典以及诏诰敕书的起草等;针对朝廷应对侯景谋反之事防备不足负有责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戏异曰:“卿年少,何乃不廉?”异逡巡未达其旨。
(2)异属辞落纸,览事下议,纵横敏赡,顷刻之间,诸事便了。
2021-12-0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1高三上·四川绵阳·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也。瓘年十岁丧父,至孝过人。性贞静有名理,以明识清允称。袭父爵阌乡侯。弱冠为魏尚书郎。时魏法严苛,母陈氏忧之,瓘自请得徙为通事郎,转中书郎。时权臣专政,瓘优游其间,无所亲疏。在位十年,以任职称,累迁散骑常侍。陈留王即位,拜侍中,持节慰劳河北。以定议功,增邑户,数岁转廷尉卿。瓘明法理,每至听讼,小大以情。邓艾、钟会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蜀既平,朝议封瓘。瓘以克蜀之功,群帅之力,虽运智谋,而无搴旗之效,固让不受。使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镇西将军。泰始初,转征东将军,进爵为公,所在皆有政绩。除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于时幽并东有务桓,西有力微,并为边害。瓘离间二虏,遂致嫌隙,于是务桓降而力微以忧死,朝廷嘉其功。太康初,迁司空,侍中、令如故。为政清简,甚得朝野声誉。武帝敕瓘第四子宣尚繁昌公主。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末法一拟克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武帝善之,而卒不能改。惠帝即位,复瓘千兵。以瓘录尚书事,与汝南王亮共辅朝政。亮奏遣诸王还藩,与朝臣廷议,无敢应者,唯瓘赞其事。楚王玮由是憾焉。贾后素怨瓘,且忌其方直,不得骋已淫虐;又闻瓘与玮有隙,遂谤瓘与亮欲为伊霍之事,启帝作手诏,使玮免瓘等官。黄门赍诏授玮,玮性轻险,欲骋私怨,夜使清河王遐收瓘。左右疑遐矫诏,咸谏曰:礼律刑名,台辅大臣,未有此比,且请距之。须自表得报,就戮未晚也。瓘不从,遂被害,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卫瓘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末法一/拟古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
B.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末法/一拟古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
C.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末法一/拟古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
D.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末法/一拟古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时指男子二十岁,这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因年少,体犹未壮,故称“弱”。
B.使持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因规定持“旌节”为信物而得名。
C.廷尉卿,古代官职廷尉的尊称,两汉也称大理。战国时秦国始置,魏晋沿用,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
D.刺史,原为巡查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史”为“御史”之意,后逐渐成为地方的行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瓘明辨是非,处事公允。他通晓法理,每次判案,不论案子大小都依据情理来断。对权臣们一视同仁,没有亲疏之别。
B.卫瓘多有军功,政绩显著。他监督钟会、邓艾伐蜀成功,多任各地军政长官,获封公爵爵位,后因扫除边患受到朝廷嘉奖。
C.卫瓘依据实情,提出选官主张。他前后比较,劝说晋武帝不能沿袭魏时的九品制度,应采用地方举荐制,被武帝认可。
D.卫瓘得罪权贵,惨遭冤死。他因支持司马亮遣送藩王回封地的奏议,触怒权贵,又因为人正直,得罪贾后,被假传圣旨陷害致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瓘以克蜀之功,群帅之力,虽运智谋,而无搴旗之效,固让不受。
(2)亮奏遣诸王还藩,与朝臣廷议,无敢应者,唯瓘赞其事。楚王玮由是憾焉。
2021-12-0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邵,宇茂宗,会稽太守裕之弟也。桓玄篡位,父敞先为尚书,以答事微谬,降为廷尉卿。及武帝讨玄,邵白敞表献诚款,帝大说,命署其门曰:“有犯张廷尉者,以军法论。”后以敞为吴郡太宁。卢循寇迫京师,使邵守南城。时百姓临水望贼,帝怪而问邵,邵曰:“若节钺未反,奔散之不暇,亦何能观望。今当无复恐耳。”寻补州主簿。

邵悉心政事,精力绝人。及诛刘藩,邵时在西州直庐,即夜诫众曹曰:“大军当大讨,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怪问其速,诸曹答曰:“宿受张主薄处分。”帝曰:“张邵可谓同我忧虑矣。”九年,世子始开征虏府,补邵录事参军,转号中军,迁咨议参军,领记室。十二年,武帝北伐,邵请见,曰:“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帝曰:“此自委穆之及卿耳。”及穆之卒,朝廷恇惧,便欲发诏以司马徐羡之代之,邵对曰:“今诚急病,任终在徐,且世子无专命,宜须北咨。”信反,方使世子出命曰:“朝廷及大府事,患咨徐司马,其余启还。”武帝重其临事不挠,有大臣体。十四年,以世子镇荆州,邵谏曰:“储贰之重,四海所系,不宜处外,敢以死请。”从之。

文帝为中郎将、荆州刺史,以邵为司马,领南郡相,众事悉决于邵。武帝受命,以佐命功,封临沮伯。分荆州立湘州,以邵为刺史。将署府,邵以为长沙内地,非用武之国,置署妨人,乖为政要。帝从之。谢晦反,遗书要邵,邵不发函,驰使呈帝。

元嘉五年,转征虏将军,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初,王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是任也,华实举之。及至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坐在雍州营私蓄取赃货二百四十五万,下廷尉,免官,削爵土。后为吴兴太守,卒,追复爵邑,谥曰简伯。

(节选自《宋书·列传·卷四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
B.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
C.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
D.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予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B.储贰,就是储副,这里指皇位继承人,确立储君是封建时代实现权力更迭的大事。
C.署府,泛指官署。这里指军府,为用兵打仗时所设立的官署。
D.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谥,指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人物等去世后被追加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邵能在乱世中辨明是非。桓玄篡位后,他劝其父归诚武帝,由此更得武帝信任和亲近。
B.张邵深谋远虑,处理政事稳妥。武帝北伐时,他劝谏武帝,要对后事作考虑和安排。在刘穆之去世,朝廷慌乱之时,他却能够临事不乱。武帝称其具备大臣的风度。
C.张邵做事识大体,顾大局。在武帝欲把世子外派镇守荆州的问题上,他直言进谏,武帝最终收回成命。在分立湘州设置府署的问题上,他主张要遵循政治要领。
D.张邵治理地方能力卓著。主政襄阳时,他修筑堤坝,开垦田地,郡中百姓因此而变得富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怪问其速,诸曹答曰:“宿受张主簿处分。”帝曰:“张邵可谓同我忧虑矣。”
(2)初,王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
2021-09-1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届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梓潼中学校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又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于太祖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三国志·华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B.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C.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D.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如辟召,辟引,辟除。如《后汉书·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B.“合汤不过数种”中的“汤”指“汤剂”,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相同。
C.郡守,郡的长官,主一郡之政事。秦废封建设郡县,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为佐。
D.士人,古时指读书人,也是知识分子的统称,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佗精通方药,谙熟于心。他治疗疾病,所配药汤剂并不多;且对所用药物,心中能估算出分量,不用再称量。
B.华佗医术高明,精于辨证。给病症相同的倪寻、李延治病时,他能准确辨别病因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C.华佗以医为业,淡泊名利。曾经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但他对自己以医谋生还是常有后悔之意。
D.华佗不畏强权,身死狱中。他为太祖治病,回家却延期不返,在郡县多次写信召而无果后,惹怒太祖,被拷问致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2)荀彧请于太祖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
2021-08-06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四川省绵阳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①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唐才子传·李白传》)


【注】飞燕,指赵飞燕,汉成帝刘骜皇后,以美貌著称,同时她也因美貌而成为淫惑皇帝,秽乱后宫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2.下列对文中所涉及加点字词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应指“翰林学士”,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
D.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体现了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2021-08-05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良亡匿下邳。后十年,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沛公欲击秦,良曰:“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后从东击楚,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三年,项羽急围荥阳,汉王恐忧。郦食其曰:“今秦侵伐诸侯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

张良从外来谒。汉王以郦生语告,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殷事已毕,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且今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陛下与谁取天下乎?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下列对文中划下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B.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C.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D.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古代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古人还常常以名、字、号来自称。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主要根基。此处用来代指国家。
C.南乡,即“南向”,指面向南方。古代帝王大多面南而坐,臣子则面北行礼。
D.封功臣,指君王授予功臣土地、爵位等。此处刘邦拟封赏张良三万户的食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忠义爱国,为韩报仇。张良为韩国人,秦灭韩后,他为报国仇,不惜倾尽家财求取刺客,一同刺杀秦始皇。可惜刺杀未成,遭到追捕。
B.张良善于谋略,屡助刘邦。攻秦时,张良使用离间计,贿赂秦将,助汉王大破秦军;攻楚时,张良又提出将关东之地送出,以此获取破楚将领。
C.张良虑事深远,解除危机。刘邦拟采用郦食其的建议,张良及时劝谏,指出此计会使刘邦失去共谋天下之士,刘邦听取了意见,销毁了封赏印信。
D.张良为人低调,不贪功赏。刘邦赞赏张良运筹帷幄,想要封赏他部分齐地。张良认为是自己幸运,意见常被刘邦采纳,提出仅要“留”这块封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1)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2)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选自《唐才子传·白居易传》有删改)


注:①勋庸:功勋。此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履道里:洛阳里巷名。唐白居易居处。③科头:指不戴冠帽。④鸡林国:朝鲜古国家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B.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C.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D.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行冠礼时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左拾遗”是古代官职,主要作用是指出皇上政策决策上的失误,隶属谏诤机构。杜甫曾任职过左拾遗。
C.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左迁,指官职升迁;因年老体弱等原因请求退休,称为“乞骸骨”“填沟壑”。
D.文中“六义” 是指《诗经》的“六义”,包括“风、雅、颂”三种诗歌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热心国事。宰相武元衡被刺杀,他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B.白居易才华过人。名流顾况前“谑”后“叹”,《赋得古原草送别》乃其有才之证明。
C.白居易诗风平实。辞句浅显易懂且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酷好儒佛。达时兼济天下,穷时独善其身,遭排斥前后兼修儒佛,影响其一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2)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2021-02-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蟠字士龙,滨州渤海人。汉乾祜二年举进士,解褐益都主薄。宋初,历安远军及河阳节度推官、保义军掌书记。乾德五年,召拜监察御史,典染院事。初苏晓掌京城市征颇干集及卒选蟠代之冬命为太宗生辰使。开宝七年,与殿中丞刘德言同知淮南诸州转运事。太平兴国初,就迁仓部员外郎,改转运使,岁漕江东米四百万斛以给京师,颇为称职。秩满,部内僧道乞留,诏许再任,赐金紫,改驾部员外郎。八年,丁内艰,时以诸州纲运留滞,起复,知京城陆路发运司事。会河决韩村,大发丁夫塞之,命蟠调给其饷,未几河塞。朝廷方议封禅,以蟠为东封水陆计度转运使,会诏罢其礼。俄迁工部郎中,充河北水路转运使,改刑部郎中,就充水陆转运使,入判本部事。籍田毕,迁左谏议大夫。淳化初,兼同考京朝官差遣。二年,暴中风眩,上遣太医视之,赐以金丹。卒,年七十三。赐钱十万,给其丧事。蟠性清介寡合,能攻苦食淡,专事苛刻,好设奇诈,以售知人主。典染作日,太祖多临视之,蟠侦车驾至,辄衣短后衣,芒腾持梃以督役,头蓬不治,遽出迎谒。太祖以为勤事,赐钱二十万。尝受诏巡茶淮南,部民私贩者众。蟠乘羸马,伪称商人,抵民家求市茶,民家不疑,出与之,即擒置于法。子锴,初以父荫为大理评事,咸平二年,擢进士第。尝献《幸太学颂》。真宗中夜观书,得锴颂,颇嘉赏之,出以示辅臣,且言锴幼孤,能自立,召试,命直史馆。累迁至户部郎中、盐铁副使。

(选自《宋史·刘蟠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苏晓掌京城/市征颇干集及卒选蟠/代之/冬/命为太宗生辰使
B.初/苏晓掌京城市征/颇干集/及卒选蟠/代之/冬/命为太宗生辰使
C.初/苏晓掌京城/市征颇干集/及卒/选蟠代之/冬/命为太宗生辰使
D.初/苏晓掌京城市征/颇干集/及卒/选蟠代之/冬/命为太宗生辰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褐,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
B.金紫,金印紫绶的简称。秦汉时期相国、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等皆金印紫绶。
C.纲运,成批运送大宗货物。每批以若干车或船为一组,分若干组,一组称纲。
D.累迁,指多次升迁官职,“迁”与“授、拜、陟、擢、进”意义相同,都有升迁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蟠深得民心,官职多次升迁。在他做转运使任满的时候,统辖区内的僧人道士请求留下他。他多次升迁至工部郎中、左谏议大夫。
B.刘蟠兼任官职,深得皇帝体恤。淳化初年他兼任同考京朝官差遣。中风后,皇帝派遣太医给他看病,他去世后,皇帝赐钱供给其家人办理他的丧事。
C.刘蟠尽职尽责,认真勤于政务。在他主管典染作坊时,亲自穿着草鞋拿着木棒监督劳作,头发蓬乱不整,急忙出迎太祖,深得太祖信任。
D.刘蟠光耀门相,后辈不辱门庭。他的儿子刘锴因为进呈《幸太学领》而受到真宗赞赏,通过面试被任命为直史馆,多次升迁至户部郎中、盐铁副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河决韩村,大发丁夫塞之,命蟠调给其饷,未几河塞。
(2)蟠乘羸马,伪称商人,抵民家求市茶,民家不疑,出与之,即擒置于法。
2021-02-0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驹自立为楚                            假:非正式的,代理的
B.沛公将数千人,地下邳西     略:掠夺,夺取
C.天下安定,何故反乎          属:聚集
D.而急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趣:通“促”,催促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最初本打算去跟随景驹,后在途中遇到了带兵夺取下邳以西地区的沛公,就跟从了沛公,并为他出谋划策。
B.张良善于独立带兵作战,战功赫赫,刘邦很赏识他,因而在封赏功臣时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
C.刘邦从桥上望见一些将领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议论,于是主动地向谋臣张良询问情况,并积极地寻求应对之策。
D.张良先用危言引起刘邦的重视,再借机指出封赏失误并为其运筹谋划,从而帮助刘邦化解了一场可能出现的统治危机。
4.把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2)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
2021-02-0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以荫补秘书省校书郎。进士及第,授知伊阙,历官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真宗实录》院检讨、国史编修官。三迁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迁给事中。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友婿也,格不行。徽之讼曰:“举正妻悍不能制,如谋国何?”欧阳修等亦论举正懦默不任事,举正亦自求去,遂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许州。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徙知应天府,累迁左丞。皇佑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又曰:“先朝用人,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今所用未尽得人,而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御史唐介言事贬春州,举正力言之,介得徙英州。居半岁,尧佐复为宣徽使。家居凡七上疏。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因请解言职。帝称其得风宪体,遣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除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安简,赐黄金百两。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王举正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而期待迁       彼竭我盈,故
B.御史唐介言事贬春州       停车爱枫林晚
C.守边累年者       千里不敢易也
D.力争不能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志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
B.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 景灵二使
C.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
D.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举正以荫入仕,屡获升迁。他先入仕,考中进士后担任过地方知县、馆阁校勘、国史编修官等职,后经调转又逐渐升至左丞。
B.王举正为人正直,议不避亲。在任给事中时,他的友婿李徽之被御史台推荐为御史,但他却认为李徽之不适合此职不予通过。
C.王举正治理有方,保州平安。任许州知州时,光化叛军侵扰临近州境,有本州士兵准备响应,他暗中逮捕并斩杀了罪魁祸首。
D.王举正心系国家,积极进言。居家时,他曾就张尧佐重任宣徽史一事共上奏七次,每次进宫必定再三嘲讽治乱之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
(2)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2020-12-2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