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初元年,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天子大怒,乃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往伐宛。三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昭帝元凤四年,楼兰王死,匈奴先闻之,遣其质子安归归,得立为王。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于是大将军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帛,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立死。介子遂斩王首,驰传诣阙,县首北下。

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且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不亦可羞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斜线隔开。
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域,汉代对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的总称,文中“大夏”“乌孙”等皆属西域。
B.质子,古代为了表示臣服或守信而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大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文中的安归是被送往匈奴当质子的楼兰王之子。
C.阙,古代皇宫门前两边的高大望楼,泛指帝王住所。文中“阙下”同“陛下”。
D.蛮夷,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宛君臣认为汉相距遥远,又有各种不利条件的限制,难以出动大军攻打自己,所以拒绝了汉的要求,这成为汉伐宛的导火索。
B.大宛的行为激怒了汉天子,汉天子想要出兵讨伐大宛时,却遭到群臣反对,但他不为所动,并且处罚了持反对意见的邓光等人。
C.傅介子认为楼兰反复无常,应该受到惩罚,于是主动请求前去刺杀楼兰王,并以此向各国显示大汉的国威,他的请求得到了批准。
D.傅介子利用楼兰王的贪财心理,以退为进,诱使他前来相见,伏下武士刺杀了他,随后将他的首级飞马送回大汉朝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
(2)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
5.司马光认为刺杀楼兰王有哪些危害?请概括作答。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後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馀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原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原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写出序号。
沛A公B乃C令D韩E王F成G留H阳I翟J与K良L俱M南N攻O下P宛Q入R武S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假,文中指暂时代理,与成语“久假不归”的“假”意思相同。
B.具,文中指准备,与《鸿门宴》中“具告沛公”的“具”意思相同。
C.因,文中指顺着,与《庖丁解牛》中“因其固然”的“因”意思不同。
D.缟素,文中喻指简朴,与《唐雎不辱使命》中“天下缟素”的“缟素”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年少时忠勇无畏。当韩国被秦灭亡后,他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攻下秦军时,劝沛公利诱守关将领贾竖,之后又劝沛公趁秦军懈怠,大败秦军。
C.张良善于辞令。当刘邦进入秦宫想住下尽享珍宝美人时,张良用秦亡的教训,劝说刘邦。
D.张良颇有智慧。当诸将聚众私语时,劝刘邦提前封赏一个人所共知的最恨之人,来稳定众人情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2)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5.请根据选段内容说说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