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审时度势之妙在择时捉机。权衡时机,尤当精察,毫厘必较,成败由此。择时之妙,如逐如竞,如捕如捉。待时而动,动不妄举。动静,迟速,轻重,繁简,必以时定。此一时非彼一时也。待时蓄势,备而待发,则静如泰山,得进则发如疾电,时不我待,稍纵即失。疏于此而欲其功,无异缘木求鱼也

(节选自《计然篇》,有删改)

材料二:

计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博学无所不通。为人有内无外,形状似不及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而知着。其行浩浩,其志泛泛,不肯自显诸侯,阴所利者七国,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时遨游海泽,号曰“渔父”。尝南游越,范蠡师事之。范蠡请见越王,计然曰:“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范蠡知其贤,卑身事之,请受道。

昔者,越王勾践既得反国,欲阴图吴,乃召计然而问焉,曰:“吾欲伐吴,恐弗能取!吾闻先生明于时交察于道理恐动而无功故问其道。”计然对曰:“兴师者必先蓄积食、钱、布帛,不先蓄积,士卒数饥,饥则易伤。重迟不可战,战则耳目不聪明,耳不能听,视不能见,兵不能使;退之不能解,进之不能行。饥馑不可以动,神气去而万里。王兴师以年数,一旦而亡,失邦无明,筋骨为野。”

越王曰:“善。今岁比熟,尚有贫乞者,何也?”计然对曰:“是故不等,犹同母之人,异父之子,动作不同术,贫富故不等。如此者,积负于人,不能救其前后,志意侵下,作务日给,非有道术,又无上赐,贫乞故长久。”越王曰:“善。”计然乃传其教而图之,曰:“审金木水火,别阴阳之明,用此不患无功。”越王曰:“善。从今以来,传之后世,以为教。”乃着其法,治江南,七年而禽吴也。

(节选自《范子计然》,有删改)

1.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闻先生A明B于时C交D察于道理E恐动F而无功G故H问其道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我待”与《兼爱》中的“察此何自起”句式相同。
B.“重迟”指迟钝、迟缓,文中指国家如果不蓄积粮食,士兵就会因饥饿而无力作战。
C.“神气”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与现在所说的“神气十足”中的“神气”意义相同。
D.“牧”指统治、驾驭,与《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中的“牧”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时度势的妙处在于选择关键时机。选择时机的妙处,好像追逐猎物和竞跑,又像捕兽和捉鸟。
B.计然早先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传说他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外表貌似平庸,自小聪慧,学自然之理。
C.越王勾践刚刚从吴国做奴仆返回越国时,想要暗中图谋洗雪耻辱,吞并吴国,于是就向计然求教。
D.计然认为贫穷的人因亏欠多而意志低到了极点,没有特别的种植技术和大王的赏赐,必然长久贫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疏于此而欲其功,无异缘木求鱼也。
(2)王兴师以年数,一旦而亡,失邦无明,筋骨为野。
5.材料一中计然认为“动静,迟速,轻重,繁简,必以时定”,材料二里计然的哪些做法印证了这句话?请简要概括。
2024-03-1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夔字公良,河南人也。以知音为雅乐郎,中平五年,去官。州郡司徒礼辟,以世乱奔荆州。荆州牧刘表令与孟曜为汉主合雅乐,乐备,表欲庭观之,夔谏曰:今将军号为天子合乐,而庭作之,无乃不可乎!表纳其言而止。后表子琮降太祖,太祖以夔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所长。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黄初中,为太乐令、协律都尉。汉铸钟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为时贵人见知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厌之,谓夔清浊任意,颇拒捍夔。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文帝爱待玉,又尝令夔与左骧等于宾客之中吹笙鼓琴,夔有难色,由是帝意不悦。后因他事系夔,使骧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弟子河南邵登、张泰、桑馥,各至太乐丞,下邳陈颃司律中郎将。自左延年等虽妙于音,咸善郑声,其好古存正莫及夔。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汉铸钟工A柴玉巧B有意思C形器D之中E多所F造作G亦为时贵H人见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泛指疾病,文中是生病之意。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意义不同。
B.“丝竹”指管弦乐器,与《琵琶行》中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丝竹”意义相同。
C.太祖,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文中的“太祖”即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
D.教习,古代的一种学官,“训课庶吉士者曰教习”,主掌课试之事。文中的“教习”即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夔调制好雅乐后,没有满足荆州牧刘表想在庭院中观赏的要求,反而说服刘表停止了这场不合时宜的演奏。
B.杜夔聪明智慧,超过常人,在艺术领域水平颇高。于他而言,管弦乐器,音乐舞蹈,没有不擅长的。
C.魏文帝曹丕爱惜柴玉,曾经命令杜夔等人在宾客之中吹笙弹琴,杜夔当时面有难色。魏文帝对此不高兴。
D.左延年等人虽然也精通音乐,但都只擅长郑声一类的俗乐,他们在爱好古乐保存正声方面,没有谁能比得上杜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将军号为天子合乐,而庭作之,无乃不可乎!
(2)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
5.杜夔除了在音乐上的造诣,还有哪些个性令人称道?请简要概括。
2024-03-0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焉。对曰:宫之奇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入自颠柃,伐溟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材料二: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①屈产之乘:屈地所出的良马。垂棘之璧:垂棘所出的玉璧。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且A少B长C于D君E君F昵G之H虽I谏J将K不L听
A.EHJB.EHKC.BEHD.BEJ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指“借、借助”,与《劝学》“假舆马者”中的“假”词义相同。
B.存,指“在、存在”,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词义相同。
C.表,有“外表、外面”之意,如“山河表里潼关路”,材料二中的“表”,指屏障。
D.冯,同“凭”,与《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两次假道伐虢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晋献公心狠手毒,其一不惜以本国宝物为诱饵,其二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
B.晋献公因采纳了荀息的建议成功“假道于虞”,灭了虢、虞;而虞公未接受宫之奇的劝谏,最后导致灭国的悲剧,可见谋士是成败的关键。
C.当虞公被“同宗”的温情面纱蒙蔽时,宫之奇以历史事实和反问的形式反驳了虞公的错误观点。
D.当虞公抱着“享祀丰洁,神必据我”的幻想时,宫之奇引经据典,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
(2)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2024-02-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文王将田,史编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邪? ”太公曰:“臣闻君 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 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正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太公曰:“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归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 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节选自《六韬》)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人A恶死B而乐生C好德D而归利E能生F利者G道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伯,姓姬名昌,商纣时为西方诸侯之长,其子武王取得天下后,追尊其为周文王。
B.先君,指前代君主,也指亡父,文中特指在位国君的亡父。先考也是对亡父的尊称。
C.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及成语“适得其反”的“适”意思都不同。
D.恶,指厌恶,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恶”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表示对天命的恭敬和渴求贤才的诚心,周文王斋戒了三天,然后才外出打猎,果真在渭水的北岸遇见了正在垂钓的姜太公。
B.姜太公与周文王初次相遇,不便言深,于是围绕钓鱼之事进行试探,得知文王乐于接受正谏后,才提出取天下的重大战略问题。
C.姜太公认为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抱负,自己不是真的乐于垂钓;而平凡人乐于做好自己的事情,容易像鱼一样因食饵被钓丝牵住。
D.姜太公向周文王阐明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观点,这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2)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5.材料一中周西伯“与语大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2024-02-2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语未绝,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张巡,蒲州河东人。兄晓,开元中监察御史。兄弟皆以文行知名。巡聪悟有才干举进士三以书判拔萃入等调授清河令。有能名,重义尚气节,人以危窘告者,必倾财以恤之。

禄山之乱,巡为真源令。说谯郡太守,令完城,募市人,为拒贼之势。时吴王祗为灵昌太守,奉诏纠率河南诸郡,练兵以拒逆党,济南太守李随副之。巡与单父尉贾贵各召募豪杰,同为义举。

(选自《旧唐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巡聪【A】悟有【B】才干【C】举进士【D】三以书【E】判拔【F】萃【G】入等【H】调授清河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巡幸,可指皇帝亲临某地,与“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中的“幸”字含义相同。
B.阳,假装,与“泰山之阳,汶水西流”(《登泰山记》)中的“阳”字含义不同。
C.劝,鼓励、勉励,与“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中的“劝”字含义不同。
D.缒,用绳子拴着人、物从高处往下送,与“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缒”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巡把守雍丘四十多日,朝廷声问不通,敌方实力强大,守城十分困难。但他不动摇,并斩杀了劝降的六位将领,可见张巡忠义爱国。
B.雍丘城中弓箭不足,张巡于是夜缒披着黑衣的草人于城下,获得数十万支箭。继而又夜缒士兵袭击敌人军营,获得胜利,可见张巡足智多谋。
C.张巡部下郎将雷万春,遭受敌人的弓箭射击,面中六支箭而挺立不动,致使敌人认为是木人。雷万春临危不退,可见张巡军令严明。
D.敌人七千余众屯兵白沙涡,张巡深夜袭击,虽然袭击失败,但归途中擒敌救兵,分别其众,民众归顺者颇多,可见张巡正直善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
(2)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
5.雍丘之战获胜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贾)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节选自《汉书·贾谊传》)

材料二:

余悲贾生之不遇。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足以见其悯时忧国,而有触于其气。后之人责其一不遇而为是忧怨之言,乃不知古诗之作,皆古穷人之辞,要之不悖于道义者,皆可取也。贾生少年多才,见文帝极陈天下之事,毅然无所阿避。而绛灌之武夫相遭于朝,譬之投规于矩,虽强之不合,故斥去,不得与闻朝廷之事,以奋其中之所欲言。彼其不发于一时犹可托文以摅其蕴则夫贾生之志其亦可罪耶?使贾生卒其所施,为其功业,宜有可述者,又岂空言以道之哉?

(节选自曾巩《读贾谊传》)

材料三: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超然有远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A其不发B于一时C犹可D托文E以摅其蕴F则夫贾生之志G其亦可H罪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指到往,与《论语》“就有道而正焉”的“就”意思相同。
B.穷人,指身处困境之人,与现代汉语中表示贫困者的“穷人”意思不同。
C.属,指类、辈,与《屈原列传》中“然亡国破家相随属”的“属”意思不同。
D.举,指托起,与《五石之瓠》中“其坚不能自举”的“举”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认为汉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国家太平和洽,正是改革的时候,于是上奏文帝,建议改订历法,更易服色制度,确定官名,振兴礼乐等。
B.汉文帝看到贾谊提出诸多法令更改和政策主张,并积极落实,促进了国家发展,于是与大臣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但遭到了朝中重臣的反对。
C.材料二认为贾生年轻多才,拜见文帝极力陈述天下的事,毅然没有什么偏私回避的,他和绛灌等武夫方枘圆凿,他受到排挤是必然的。
D.材料三指出贾谊不懂得处事策略,他应该积极与绛侯等人交往,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得自己不遭受他们的嫉妒,使皇帝不生疑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5.三则材料都提到了贾谊写《吊屈原赋》,各有何目的?请简要说明。
2024-01-29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

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见其外,不知吾。今虽屈冤,犹止死焉!”

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臣始入A邦B伏见C衰亡D之证E当霸吴厄F会之际G后王H复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笞,文中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
B.邪曲,文中指品行不正的人,与《屈原列传》中“邪曲之害公也”的“邪曲”意思相同。
C.内,文中指内心,与《史记·鸿门宴》中的“距关,毋内诸侯”的“内”意思不相同。
D.比,文中指并列,与《项脊轩志》中“比去,以手阖门”的“比”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阖闾尊敬待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给予回答.
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退兵之法,最终是一位渔夫使其撤兵.
C.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的表现
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
(2)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
5.联系材料一,简述伍子胥“非义不行”的表现。
2024-01-27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滹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于此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在本文中是“超过”的意思,与《苏武传》中“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中“过”字的含义相同。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与《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中的“从亲”含义相同。
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的含义相同,即不劳而食,无功受禄。其中“素”为“空、白”之意。
D.“所以自为也”中“自为”一词的理解与《屈原列传》中“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中的“自为”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法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
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
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
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2)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5.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
2024-01-24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敬以国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B.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C.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D.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故称“合从”。
B.苍头,仆役以青巾作头饰,故称“苍头”。也指以青头巾裹头的兵卒。文中指后者。
C.河外,春秋至战国,“河外”意义多有不同,与河内相对。
D.东藩的“藩”与《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晓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也是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
B.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众多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那些谗臣的邪说。
C.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
D.面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
②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
5.苏秦和张仪分别前往游说魏王,二者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1-1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赵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胡亥为帝》)

文本二:

公子犟请杀桓公,以求太宰之位。隐公曰:为桓公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犟惧,反谮公于桓公而弑之。苏子曰:盗以拟人,人必杀之,夫岂独其所拟,涂之人皆捕击之。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并杀己也。隐公之智,曾不若是涂人也,哀哉!隐公,惠公继室之子也,其为非嫡,与桓均耳,而长于桓。隐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国焉,可不谓仁人乎?惜乎不敏于智也。使隐公诛犟而让桓,虽伯夷、叔齐何以尚兹?骊姬欲杀申生而难里克,则施优来之;二世欲杀扶苏而难李斯,则赵高来之。此二人所行相同,而其受祸亦不少异:里克不免于惠公之诛,李斯不免于二世之戮,皆无足哀者。君子之为仁义也,非有计于利害,然君子之所为,义利常兼,而小人反是。郑小同尝诣司马师,师有密疏未屏也,如厕还,问小同:见吾疏乎?曰:不见。师曰:宁我负卿,无卿负我。遂鸩之。王允之从王敦夜饮,辞醉先寝。敦与钱凤谋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敦果照视之,见允之卧吐中,乃已。哀哉小同,殆哉岌岌乎允之也!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由也夫!

(节选自《东坡志林·隐公不幸》)


【注】①君侯:文中指李斯。②长子:指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悉闻A其B言C虑敦D疑E己F遂G大吐H衣I面J皆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怀通侯之印归乡里”中的“之”与《过秦论》中“乐毅之徒通其意”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盗以兵拟人”中的“兵”与《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中“兵”的意义不同。
C.“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中的“且”与《过秦论》中“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中“且”的意义相同。
D.“惜乎其不敏于智也”中的“其”与《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其”的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高以扶苏必将重用蒙恬来游说李斯辅助胡亥即位,并威胁他若不同意则难以保全性命全身而退,李斯无奈只能同意。
B.面对野心勃勃的公子犟,隐公拒绝了公子犟杀害桓公的要求,但终因缺少政治敏感,使得公子犟构陷自己,最终丧命。
C.都是无意之中惹来了祸端,结果却截然不同:郑小同惨被司马师杀害,王允之却利用急智打消对方的疑心,逃过一劫。
D.作者认为隐公“不敏于智”,李斯等人利令智昏,王允之却能随机应变,从而引导人们思考在危机面前如何保全自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
(2)使隐公诛犟而让桓,虽伯夷、叔齐何以尚兹?
5.依照文本二苏轼的观点,李斯未能保全自身最终被二世所戮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024-01-1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